轉基因生物破壞進口方生態系統賠償方法獲通過
新華網 2010年10月15日 央視15日午間新聞
新華網東京 10月15日 電(記者 藍建中):在日本中部城市名古屋召開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15日通過了《名古屋-吉隆坡補充議定書》,這份補充議定書規定了轉基因生物破壞進口方生態系統時的補救和賠償方法。
據共同社15日報道,此次會議于11日開幕,共有160個締約方參加,經過5天的激烈爭論,與會各方達成一致。補充議定書的要點包括:轉基因生物跨境移動,使生物多樣性和人體健康嚴重受損時,締約方可要求直接或間接管理轉基因生物的所有者、開發者、生產者、進出口者等肇事者恢復原狀并負擔相關費用;締約方有必要根據國內法制定財政措施,以便為預防損失而建立保險和基金等。
由于補充議定書的談判于2004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正式開始,所以被冠以《名古屋-吉隆坡補充議定書》的名稱。
該補充議定書還將提交本月18日至29日在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討論。
從明年3月起,各國將開始在聯合國總部履行批準手續,如果獲得40個國家和地區批準,補充議定書就將在此90天后生效。日本政府期望國會同意后,在明年秋天以后批準。
《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一項關于轉基因產品貿易和環境保護的國際協定,它允許議定書批準國家以預防為由禁止進口轉基因產品,同時也要求這些國家互相通報本國出口到對方國家的轉基因產品的情況。
三農觀察:加速推進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
中國產經新聞2010年10月14日 文本報評論員 龍軍
《科學時報》日前報道稱,僅一項轉基因抗蟲棉技術,在兩年內就使我國棉花產業凈增收益130億元,并減少農藥用量5.6萬噸。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究和應用在我國獲得重大進展,為中國“三農”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科學研究永無止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句大躍進年代的口號,如今真可用來形容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巨大貢獻和成就了。科學家們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培育出的轉基因農作物,或可抵御蟲害,或可抗除草劑,或可坑病毒,或可增強作物營養,如此便促進了農作物的品種改良,促進了豐產增產,為人類不斷增加的物質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有關方面曾預測提出,再過10年,我國糧食需求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000萬噸。不僅中國的糧食安全面臨挑戰,而且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也將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而突顯嚴峻。有專家分析認為,到2050年,世界人口估計將增長到90億,這就意味著在40年內,人類的糧食供給要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三分之一的產量。然而,耕地是有限的,且有不斷變化的氣候影響,增加產量的唯一途徑就是科技興農。
這不是大躍進年代脫離實際的浮夸,而是全世界科學家們經過克難攻堅捷報頻傳的勝利成果。
人們已經看到,我國培育的畝產900公斤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已經得到普遍推廣,且轉基因抗蟲水稻新品種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可顯著減少農藥用量;我國的抗蟲轉基因棉花種植已占到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68%,且新培育的三系雜交抗蟲棉比常規抗蟲棉增產25%以上,制種成本可降低60%,為棉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國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2047,-8.00,-0.39%)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該轉基因玉米作為飼料原料,具有環境友好、節約能源的顯著特點。
人們已經看到,轉基因重大專項作為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國家已動員11個部委共同組織實施,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以提升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
人們已經看到,全國范圍內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主要優勢力量已經被動員凝聚起來,一批企業精英和農業技術人才也參與其中,構建了一支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高水平的研發團隊。可以說,一個促進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發展的大聯合大協作局面,已經在中國形成。
當然,人們也已經看到,與先進國家美國相比,我們無論是在已推廣應用的轉基因作物品種上,還是在新品種的研發儲備上,都還有較大差距。即便是與鄰近的印度相比,我們也較之顯得有些遜色。印度比我國起步晚,但發展很迅速,去年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已超過1億畝,而我國去年只有他們的一半不到。
面對日益增長的糧食等物質需求,面對世界的研發應用速度,我們唯有進一步集合力量,加速推進中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發展,切不可在新一輪的農業科技進步中,被排擠在世界先進陣營之外。
至于如何加速,筆者認為,針對當前多頭管理的現狀,有必要構建一個國家層面的轉基因工作委員會,首先從組織上解決其高度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