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黃樹東:貨幣的反邏輯—霸權是怎樣打造的?

黃樹東 · 2009-10-20 · 來源:烏有之鄉
金融海嘯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黃樹東:貨幣的反邏輯—霸權是怎樣打造的?  

           黃樹東  

 《選擇和崛起》第16章

現在有人在中國打“虎”。打虎專家們認為,西方的發達沒有剝奪,靠的是體制。對這種觀點必須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不能讓謬論流傳,誤我華夏?!哆x擇和崛起》就是一部正本清源的書?! ?/I>

現在摘錄9月出版人大的《選擇和崛起》第16章。同讀者分享?! ?/I>

西方的體制究竟優越在什么地方?有沒有財富的掠奪?美元和霸權是什么關系?美國為什么在相對經濟實力越來越弱的時期,霸權越來越強?中國的選擇在那里?  

   

 第一節”預算軟約束”“用市場換財富”,美元的“體制尋租”  

第二節 貨幣,全球化,和霸權  

第三節 金融全球化,危機傾向和美元循環  

第四節 金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第五 繁榮—破裂:金融資本的危機宿命  

第六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  

第七節建立新世界貨幣的關鍵是去出口導向  

         第八節 出口導向的實質  

 第九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  

                    

    第一節”預算軟約束”“用市場換財富”,美元的“體制尋租”  

   1973年,“尼克松震蕩”導致布雷頓體系解體,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前提。美元和黃金脫鉤,是劃時代的事件。她徹底改變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改變了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性質和作用。在布雷頓時代,美元黃金掛鉤,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是美國的一種責任;而其他國家擁有的美元儲備是一種權利。任何擁有美元儲備的國家,都可以用美元向美國換取黃金。美國對向世界輸出的每一美元,都暗含著一種承諾---將來用黃金贖回。美元和黃金脫鉤以后,美國向世界支付的美元不再具有內在價值,不再有任何實物擔保,美國不再為贖回這些美元而擔心。而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不再是一種可以向美國兌換黃金或任何實物資產的權力。美元和黃金脫鉤,使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無償向其他國家索取貨物,資源和產品的國家。美國為了維持軍事霸權,從此可以無限制的制造貿易赤字,不再受到承諾贖回的限制。美元和黃金脫鉤,使美國得以用外貿赤字來支撐財政赤字,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如果說在金本位時代,美國的外貿赤字從理論上講還多少受到黃金儲備的約束的話,美元和黃金脫則徹底結束了這種約束。外貿赤字的這種軟約束,給美國財政支出帶來了“軟約束”。財政赤字的大小,完全決定于國家利益的需要。  

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享有免費印制世界貨幣特權的國家。從理論上講,美國的印鈔機可以無限制的印制美元,是創造財富最佳手段。怎樣通過這些一文不值的美元,創造財富;怎樣通過印鈔機,創造無窮無盡的財富,成了一種全新的戰略考慮。在這種貨幣霸權的情況下,美國開始推行全球化,開始大幅度開放低端市場,開始無節制的購買世界各地的貨物,實施更大規模的外貿赤字。全球化是美元“體制尋租”的重要戰略。美元“體制尋租”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它為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為龐大的軍費開支,為消費者獲得廉價產品,提供了免費的財力支柱。在國家利益推動下,全球化作為一種陳舊的歷史現象,在70年代以后,被重新捧成歷史的必然。全球化浪潮,開始席卷世界?! ?/p>

美國大規模的貿易赤字,必須建立在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基礎上。其他國家的出口導向和美國外貿赤字相互依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沒有出口導向,沒有全球化,就不可能有大規模的外貿赤字。發展中國家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美國市場上;而美國則以不斷擴張的外貿赤字支撐自己的霸權。這種戰略交換,建立在美元(沒有任何內在價值)霸權的基礎上。假如美國必須為美元提供承諾,假如美元必須和黃金掛鉤,美國這種過度擴張的外貿赤字,最終導致自己的破產。沒有美元霸權,就沒有無節制的美國外貿赤字。沒有美國無節制的外匯赤字,就沒有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出口貿易,出口導向戰略就是去依據?! ?/p>

全球化的過程,是一個非常殘酷的過程。其殘酷性,不亞于當年大英帝國用炮艦推行自由貿易。是國際金融資本,發達國家政府,國際金融機構對發展中國家聯合洗劫的過程?! ?/p>

    全球化作為20世界70年代以后的國際經濟戰略,最早由“三方委員會”提出。三方委員會的背后推手是金融資本。推動全球化的核心是推動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是推動金融全球化的西部牛仔,發展中國家是他們要攻占的最后一片未開發地。國際資本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洗劫的方式,推動全球化,把發展中國家融入后布雷頓體系中。許多經濟學家,把這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和美元的關系,稱為布雷頓第二?! ?/p>

這個布雷頓第二建立在上世紀80年代的拉丁危機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廢墟上。國際金融資本不僅導致了這兩次金融危機,而且在這兩次金融危機中異常冷酷。跨國金融機構,IMF,世界銀行,以及發達國家的政府,為了保護國際金融資本的利益,在危機中強制性的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和緊縮性措施,把弗里德曼的“金馬甲”強制性的套在發展中國家身上,推行私有化,市場化,開放資本市場,削減公關開支,實施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導致許多國家危機加深,社會動蕩,政權更迭。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IMF的政策,導致印尼75%的破產率(12)。有人估計,受經濟危機打擊的國家,在三年之中,平均損失GDP12%-13%。受到危機打擊最大的是勞動者。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Stiglitz博士指出,亞洲金融危機的“成本落在工人身上”。泰國的失業率高達50%,有200多萬人失去工作(12)?! ?/p>

當危機的塵埃最終落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片廢墟。怎樣避免金融危機貨幣危機,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頭大大事。這個時候,美國聯儲會主席,格林斯潘提出了“格林斯潘規則(Guidotti-Greenspan rule)”。格林斯潘呼吁發展中國家,至少要積累相當于未來一年的外債總額的外匯儲備。他們認為這是為防止類似的金融風險所必須買的保險。  

許多國家紛紛將自己的貨幣緊盯美元,開始盡量儲備美元。把外匯儲備當成穩定貨幣的基礎。其中也有些國家,由于外匯儲備過高,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大量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國際金融資本強加在發展中國家頭上的金融災難,成功的強化了美元霸權。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美元而走向了出口導向的道路,走向了全球化。出口導向導致美元儲備的增加。繼石油美元大循環以后,另一輪美元大循環開始了。這就是“赤字美元大循環”。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防止金融風險,儲備了遠遠高于“格林斯潘規則”的水平。  

美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元儲備和出口導向結合,成了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發展中國家向美國輸送貨物,換取美元。美國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唯一發行國,大量印制美元,支撐其外貿赤字。許多國家再把這種美元換成美國國債,通過國際金融體系將這些美元循環回美國。隨著美國霸權的物質需求越來越大,這種貨物和財富的循環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的貿易赤字和發展中國家的美元儲備越來越大。全球化的范圍和規模也越來越大。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美元儲備,給美國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貿易赤字?! ?/p>

這種“用市場換財富”的戰略,這種出口導向和赤字美元大循環,迅速把亞洲國家整合進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為美國世界霸權,為其巨額度財政赤字和軍費開支,為美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財力支持。美國有理由雄視歷史上所有的帝國。歷史上有哪一個帝國,能通過征戰,通過殖民地,獲得美國通全球化獲得的利益一樣多?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統治世界,美國用債務和自己的市場統治世界?! ?/p>

人類歷史上那些大帝國,往往面臨大炮和黃油的經典困境。美國在50年代初期,也就大炮和黃油的選擇進行過爭論。要大炮還是要黃油,還是二者都要。爭論的結果是大炮和黃油都要。美國從此走上了“債務財政的”道路。而支撐這個債務財政的是美元霸權,就是美元霸權支撐的外貿赤字。外貿赤字是解決大炮和黃油兩難困境的工具。從那時後開始,美國就開始以世界資源建立超級霸權的戰略。從某種意義上講,拖垮前蘇聯的是美元,是美元帶來的全世界財富。在兩霸對抗時期,盟友們通過儲備美元的方式,為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買單。冷戰以后,傳統盟友對美國的安全需求減少了。尋求新財富來源的美國,開始轉向發展中國家,通過推動出口導向和“赤字美元”的循環來解決那個經典困境。全球化為美國解決了“大炮和黃油”困擾。  

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等等,終于實現了美元“體制尋租”的夢想。全球化體現代經濟體制,為美國打造了前無古人的“聚寶盆”。而美國霸權就建立在這個聚寶盆上。  

全球化浪潮席卷亞洲洲和美洲。許多人被全球化的承諾和現實的反差震驚。全球化摧毀了民族國家的邊界,導致貨物和財富,大規模的從窮人向富人循環,窮國向富國循環。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貨物和財富,源源不斷的被循環到發達國家。世界范圍的資本逆向循環,導致窮國更窮,富國更富。亞洲經濟在全球化中迅速增長,然而,亞洲大量的財富被循環到富人和富國,亞洲有高達60%,約16億的人口生活中貧困之中。(1)世界上大多數最貧窮的人,生活在擁有高額外匯儲備的國家里。全球化的世界依然如故:富國統治窮國,富人統治窮人。  

    這種大循環帶來了一體化。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一體化中,最突出的就是中美經濟的一體化。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弗加森(Ferguson)把這種一體化叫做“中美國(Chimerica)”。弗加森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一體化的“中美國”由兩部分組成。西邊的“中美國”富有而快活,東部的“中美國”則貧窮得多。然而這兩部分彼此互補。西邊的擅長高科技,市場營銷,和商務管理;東邊的專門生產(初級產品)。東邊的節約,把錢借給西邊的。東邊的一邊創造了許多外貿盈余,然后又馬上通過政府間的手購買美國債券,把這些錢借給西邊的一半。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的外匯儲備以每年2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到了2007年幾乎達到GDP的40%。有人估計,過去幾年,中國是美國政府新發行債券的主要購買者。中國以極其低廉的價格為美國提供了大約2兆億美元的儲蓄!以市場和產業開放吸引外資的中國,其實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和國民儲蓄的凈輸出國。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中美經濟關系,是布雷頓第二的主要支柱。換句話說,是新自由主義下,美元霸權的主要支柱。(1)這種“中美國”的實質,是貧困的東邊無償向富有的西邊提供實物和資本?! ?/p>

在弗加森的浪漫筆調下,“中美國”被描述為“天堂里的婚姻”。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婚姻”?一種對誰有益的“婚姻”?  

盡管中國向美國輸出了大量的貨物和財富,盡管中國為美國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產品,和價格低廉的資本,“中美國”并不輕松。全球化沒有改變美國大戰略的實質。不僅如此,由于“中美國”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支持,使美國有能力進一步強化其在亞洲的軍事存在。美國有人對中國帶有一種雙重的警惕:一種當年對蘇聯的冷戰警惕加上對日本的經濟警惕。2006年的一向民調表明,美國人中對中國友善和不友善的各占一半。四分之三的美國人擔心中國成為軍事強權。(2)美國在東北亞的安全存在是為日本,韓國和臺灣提供安全保障。美國冷戰后一直鼓勵日本重新武裝。假如在克林頓時期,美國私下和日本談判軍事條約,使美國東北亞的軍事存在實際上能夠覆蓋臺灣;而布什政府則直切了當的要日本一同防衛臺灣。(3). 華盛頓郵時報曾經刊文指出,美國“在亞洲大規模的擴張她的軍事力量,作為強化美國及其盟友,使之能阻退和擊敗中國的戰略的一部分”(4)。 中美間的經濟關系,也很不輕松。2005年5月1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啟動世貿條約中專門針對中國的歧視條款,限制中國三大類別的紡織品進口。2006年3月底,兩個針對中國的法案被引入美國國會。一個法案指責中國違法了貿易規則,指責中國人為操縱匯率;另一個法案則威脅,假如中國不使人民幣升值,將對中國貨物征收27.5%的關稅。美國財政部也加入了這個大合唱,要對中國是否操控匯率進行評估。(5)中美貿易戰爭一觸即發。等等。。?! ?/p>

全球化實現了美元“體制尋租”,“中美國”強化了美國霸權。  

第二節 貨幣,全球化,和霸權  

        目的和手段的矛盾,使歷史上的帝國普遍面臨經典困境。  

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帝國,都面臨帝國無限擴張同帝國有限資源的永恒矛盾。許多帝國在無限擴張的過程中,由于受到資源的限制,往往在帝國鼎盛的時候忽然倒塌。以大英帝國為例,在18世紀的英法7年戰爭后,財力匱乏。為了尋求額外財源而對北美殖民地征收印花稅。結果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大英帝國頂著戰勝國的光環,獲得了許多托管地。帝國的版圖和勢力范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然而,帝國已經耗盡了國力。當時的帝國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府一樣,外面的架子雖然沒倒,而里面已經空虛了。為了償還戰爭債務大英帝國不得不大量出賣海外資產大英帝國國力的衰退成了大英帝國退出歷史舞臺的前奏。  

前蘇聯,在某種程度度上,也是被過度的軍備競賽所拖垮的?! ?/p>

        “美元體制尋租”和貿易赤字,為美國提供了破解困境的鑰匙。  

        1971年翻開了美國霸權史上新的一頁。這一年是新帝國的開始。  

外貿赤字成了美國追求國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國可以通過外貿赤字,不受約束的利用世界資源,來追求帝國利益。  

每當美國在戰略上大規模擴張的時候,美國的外貿赤字就大幅度上升。從某種意義上講,拖垮前蘇聯的是美元霸權。在兩霸對抗時期,美國依賴美元帶來的世界資源,同前蘇聯進行軍備競賽,使后者不堪重負。在70年代,美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滯漲”,而前蘇聯經濟表現相對良好。1980年,美國尚未完全走出“滯漲”。里根上臺以后,一方面大量減稅,一方面開始了耗資巨大的“星球大戰”計劃,軍費開支迅速增長。在卡特時期,聯邦赤字平均每年為545億美元。在里根時期,平均每年為2106億美元。里根曾經指出,“國防預算不是問題”。在整個80年代,美國以高外貿赤字支撐高財政赤字和高軍費開支,外貿赤字大幅度增加。最后終于拖垮了前蘇聯。假如沒有美元霸權,里根的經濟政策不僅不能拖垮前蘇聯,而且將會導致美國經濟上的“自殺”。美國承受住了70年代長期的“滯漲”,而蘇聯卻在二戰以后的第一次經濟停滯中崩潰。其中的歷史信息值得人們深思?! ?/p>

布什政府上任以后,繼續里根“革命”,一方面大幅度降稅,一方面大幅度提高軍費開支。尤其是在911以后,布什政府在反恐的同時,進行兩場戰爭,大規模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大幅度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大規模限制中國在臺海地區的主導權。美國再次面臨目標和手段的經典困境。美國產生了大量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誰將會為美國巨大的赤字買單?有人將目光投向了被它當成潛在競爭者的中國?! ?/p>

根據美國統計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開始,中國成了美國最大的入超國。到了2007年,美國對華赤字高達2562億美元,占美國當年外匯赤字總量的37%,相當于當年軍費支出的40%。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這幾年,正是美國對華赤字大幅度上升到幾年,是美國霸權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張的幾年。2000年布什就職以后的一系列內外政策導致財政赤字急劇上升。假如,美元不是世界貨幣,加入沒有中國提供的上萬億美元的免費貨物,沒有中國提供的上萬億廉價貸款,美國早就會遇到大英帝國和前蘇聯遇到的問題,早就面臨物價飛漲,利息上升,入不敷出,經濟嚴重困難的困境。美國霸權會受到極大削弱,至少不得不大幅度收縮。中國長期被有些人列為潛在對手。然而美國卻利用潛在對手的財富來對付這個潛在對手?! ?/p>

    如果你把2000-2007間,美國每年的國防支出和外貿赤字,做一個相關分析,你會發現他們間的相關系數為0.98;如果你把美國的國防支出同美國對中國的外貿赤字做同樣的分析,相關系數為0.97;如果你把美國國防支出的年度變化,同美國貿易赤字的年度變化做一個相關分析,你會發現,他們的相關系數是0.81;假如你把美國防務支出的年代變化,同美國對華赤字的年代變化做一相關分析,你會發現,相關系數為0.72.  

    美國以貿易赤字推動國家利益的戰略需要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必須有國家愿意為了“美元”而把自己的貨物無償輸送給美國。沒有其他國家的出口導向戰略,就不可能有美國的赤字戰略。全球化的歷史性作用,就是把許多國家推向出口導向的發展道路,成為美國的赤字戰略捕獵對象。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這個世界是一個互通有無的世界,每個國家追求國際收支平衡。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為其他國家而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美國依然用財政赤字來支撐霸權,大量的財政赤字發出的美元,不能作為支付手段,用于購買其他國家的貨物和服務,轉化成美國的貿易赤字。美國將面臨什么結果?美國將出現通貨膨脹,利息上升,結果美國個人消費和投資將減少。這就是經濟學家講的,政府赤字導致的“擠出效應(crowded out)”。我們再設想一下,世界是一個真正的金本位制,貨幣具有真正的價值。美國這種長期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將導致黃金的外流,同樣導致通貨膨脹和利息上升。在這兩種情況下,赤字戰略會導致美國經濟的最終衰退?! ?/p>

在美元基礎的全球化體系下,美國的赤字美元通過貿易赤字流向了世界,換回了貨物和服務。要實施這種戰略,必須有人愿意為美國的赤字買單,愿意實施出口導向?! ?/p>

全球化體系下的出口導向戰略,是專門為美國赤字戰略量體裁衣而制定的。全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其進出口總量必須相互抵消。全世界所有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每年的凈出口是一個正數。這個正數,需要別的國家的凈入超(貿易赤字)來消化。否則出口導向戰略無法生存。在當今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由于其貨幣不是世界貨幣,不可能長期實施大規模的外貿赤字,否則將會給這些國家帶來金融乃至經濟危機。美國是唯一一個能夠長期實施大規模外貿赤字的國家。其他國家的出口導向,包括中國的出口導向,最終都是建立在美國赤字戰略的基礎上?! ?/p>

出口導向是“美元尋租”的基礎,而“美元尋租”又是“出口導向”的前提?! ?/p>

表面上看出口導向和這種赤字戰略是是單純的市場交換。然而這種市場交換違背了市場交換的第一定律:等價交換。這種交換是“印刷紙”和真實貨物之間的交換。這種交換是剝削的一種形式。這就是全球化和出口導向的實質。許多讀過西方經濟學的人認為,全球化導致貨物要素沖破國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在全世界的最佳配置。其實那永遠是一種麻醉自己或麻醉別人的幻覺。這些人忘了,西方經濟學同時還認為,只有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益時,才有可能實現所謂的資源的最佳配置。對美國而言美元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只有當進口貨物帶給美國的邊際效用接近于零的時候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才能實現均衡。那些相信西方經濟學的人,必須承認,全球化體系是不均衡的,世界市場是低效益的體系。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自由貿易。但是,同樣是自由貿易,當今的全球化卻失去了19世紀自由貿易的基本特點。在金本位體制下,自由貿易雖然存在許多不公正,至少是在確定了“價格”以后,實行的是“等價交換”。而當今的全球化卻是確定了價格以后,實施不等價交換。支付手段,儲備手段,價值尺度通通沒有內在價值。包裝全球化的那些核心理論都產生于金本位時代。新自由主義用這些理論來推動全球化,實在是張冠李戴,有欺詐之嫌?! ?/p>

這種市場交換,實際上是一種新形式的剝削?! ?/p>

全球化的船,上去容易,下來難?! ?/p>

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點戰略,使世界經濟增長依賴美國霸權的擴張力度和外貿赤字的大小。美國霸權擴張迅速,外貿赤字越高,出口導向國家的經濟增長越快。在通常的情況下,美國用外貿赤字依賴于財政赤字。財政赤字成了推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財政部(有時包括聯儲會)不僅管理著美國的總需求,也管理著全世界的總需求包括中國的總需求?! ?/p>

全球化使美國成為世界流動性的最終提供者。全球化導致市場化和貨幣化過程深入世界經濟的各個方面。全球化越發達,世界經濟越貨幣化,對世界貨幣的需求和依賴越深,世界經濟對美元提供的流動性依賴越大,美元的地位越難以取代。全球化使美元變成了世界經濟的DNA.美元的這種地位,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了出來。美國金融危機導致許多國家的美元流動性不足,不得不向美國聯儲會通過貨幣對置的方式,尋求大量美元貸款。在世界信用萎縮的最困難時期,美國實際上成了世界上的“最后的貸款者”。美國作為軟帝國流動性的最終提供者,使世界更加依賴美國的貿易赤字。在這種世界經濟體制下,如果美國成為一個貿易盈余國,將導致世界流動性萎縮,信用收縮,世界經濟發展放慢。  

美國的債務(外貿赤字美元)成了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手段,成了推動某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全球化就這樣使債務變成了一種權力,變成了統治世界的手段?! ?/p>

全球化降低了美國經濟的周期波動,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周期波動。外貿赤字是美國反周期的重要手段。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美國大規模的外貿赤字,實際上是將生產過剩轉嫁給其他國家。美國經濟(尤其是總供給)從而具有更大的調整彈性和應變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外貿赤字是美國反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經濟擴張時期,為了緩解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國大規模的增加外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國內經濟過熱。在經濟蕭條時,為了減少總供給過剩的壓力,美國大幅度減少外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衰退對美國經濟的破壞力。外貿盈余是放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周期的變量。在經濟擴張時,美國貿易赤字大幅度上升,加劇中國經濟過熱;在經濟收縮時,美國貿易赤字大幅度下降,加劇中國的生產過剩?! ?/p>

歷史上的那些帝國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這過帝國在帝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與帝國利益一致的體系。全球化為美元建立了一個維護軟帝國的利益體系。在美國一篇中,我們已經看到,有時候一個國家內部發展道路的爭論,不僅僅是價值的爭論,往往是利益的較量。在美國1812年代戰爭中,新英格蘭的那些與大英帝國有諸多利益聯系的大商業利益,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沒有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全球化在許多國家催生出許多這樣的利益集團。全球化導致美元和美國國債大規模泛濫。全球化越發達,美國的外貿赤字越多,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機構和個人越多。美元和美元資產將這些主體的利益綁在了美國身上。他們的利益以及與他們利益相關的利益都依賴于美國經濟和美國市場。美國利益的代言人,美國金融資本利益的代言人,在許多國家出現,以多種形式和面貌推動帝國利益?! ?/p>

美國和大英帝國不一樣,從20世紀以來對外幾乎沒有領土要求。追求領土的擴張不是她的戰略目標。她索取財富的方式不是通過領土的征服,而是通過思想的征服,意識形態的征服,和體制的征服,通過全球化,通過債務而實現的。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統治世界,美國用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統治世界。這種將債務變成權力的戰略傳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美國立國之初,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 ?/p>

在全球化體系下,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的高速增長符合美國的霸權利益。從國家博弈的角度看,中國的出口導向戰略實際上強化了美國實力,間接支撐著美國的世界和亞洲戰略,增加了中國統一臺灣的困難,延緩了中國的崛起。假如目前這種全球化體系不改造,假如中國不走內向發展的道路,假如中國繼續以別人的市場來導向自己的經濟,就算有一天中國GDP超過了美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將通過這種剝削關系而輸送給美國。美國將繼續享受中國GDP增長好處?! ?/p>

 赤字霸權不僅是軍事霸權的基礎,也以軍事霸權為前提。假如世界上其他什么弱小國家對美國玩這一套近似于“賴帳”的游戲,肯定會招致“看得見的鐵拳”的無情打擊。  

      第三節 金融全球化,危機傾向和美元循環  

全球化是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全球化的核心是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的目的,就是在美元的基礎上,建立由國際金融資本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出口導向和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戰略的兩個重要方面。這兩個過程使美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流向世界,而世界又將這些美元循環回美國。美國得以在獲得免費實物的同時,獲得廉價的資本,維持資產泡沫。  

    金融資本主義時代是以資本自由流動為基礎。布雷頓體制是金融資本的滑鐵盧。政府控制匯率,金融資本不能在國際上自由流動。二戰以后到73年以前,幾乎沒有現在意義上的外匯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那是工業資本主義的時代。金融資本受到抑制的結果,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由金融資本的投機帶來的大規模金融危機幾乎消失。布雷頓體系的崩潰,解放了國際金融資本。然而當時的國際金融資本同政府控制的外匯儲備相比,微不足道,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帶來的影響也微不足道,不足以改變國際金融的格局。美國金融資本和美國金融機構尚不具有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培養國際金融市場和催生國際自由資本,成了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戰略選項。  

     為了迅速擴大受美元形式的受美國支配的國際金融資產,為了重新啟動國際金融市場,美國表現出了超級大國的大手筆。1)美元迅速貶值和石油以美元定價。這兩件彼此相關的事,導致石油價格的上漲,大量石油美元一夜涌現。剛剛解放的世界金融系統,一下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美元熱錢,出現了受金融資本支配的短期金融資產。2)“石油美元大循環”。將大量的石油美元迅速變成受美國金融資本支配的自由資本,并迅速把它們循環到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開始受到國際金融資本的控制。3)大規模推動日本金融改革。日本是當時世界上主要的儲蓄國家,又是世界主要的美國儲備國。日本金融開放的結果,大量的廉價資本涌進世界資本市場。特別是90年代以后,日本為了對付經濟衰退和避免日本過度升值,實施了長時間的零利率政策。日本利率和其他國家資產投資回報間的差距,導致國際金融資本,在日本以零利率借日元,再投資于其他國家貨幣,以謀取利率差。這種國際資本的大流動,導致大量廉價信用流向世界。4)實施大規模的外匯赤字,制造大量的美元熱錢,和大規模的短期資本。其中主要有“中國貿易美元大循環”。中國后來取代日本成了最大的美元儲備國。中國的外匯儲備被通過多種形式,大量循環回美國,形成了大規模廉價資本。于此同時,美國通過“世貿”和雙邊關系,迫使中國迅速開放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全球化。如果不是次貸危機,推動中國金融全球化,有可能是下一部重頭戲?! ?/p>

這一系列戰略布局,導致國際金融資本的規模迅速擴大,國際熱錢的規模迅速擴大,國際間金融資本自由流動的規模和迅速增加。如前所述,1983,世界上五家中央銀行(美,德,日,英和瑞士)擁有1390億美元儲備,而外匯市場的流動每天只有390億。五家央行的潛在彈藥,相當于市場的3倍多。到了1998年,這五家央行只有278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市場的交易量高達1.8萬億。權力的中心已經從政府轉向了金融資本。這1.8萬億,主要是由私人決策推動?! ?/p>

    金融全球化徹底改變世界權力結構,徹底改變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1)迅速堅固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大批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意向不到底金融風險,尤其是貨幣風險或匯率風險,及其帶來的債務風險。為了穩定貨幣,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更大規模的儲備美元。金融全球化使美元儲備地位更加鞏固;2)金融全球化進一步推動了出口導向。發展中國家以儲備美元尋求貨幣穩定的政策,進一步強化了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戰略,強化了對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市場的依賴;3)金融全球化,增加了私人資本的自由和權力,降低了各國政府的金融主權,經濟主權,尤其削弱了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央行)控制外匯,監控資本流動的能力。大規模增加了國際投資者,投機者的影響。美國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評級機構,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控制作用越來越重要。結果,發展中國家面對海嘯一樣來去自由的國際金融資本措手無策。在由國際金融資本推動的資本和熱錢的沖擊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宏觀經濟穩定越來越脆弱。金融體系越開放,受到國際金融資本的沖擊越大。越開放風險越高。這就是為什么,歐洲為了自己的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權,要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另搞一套。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IMF和世界銀行的權力。而這些機構基本由美國控制。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政府債券。世界金融資產中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而大量的國際自由資本和熱錢主要是美國。美國成了統治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 ?/p>

美國為了增加控制金融全球化的能力,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長時間的金融自由化。美國自己的金融自由化表現在四個方面:1)放開商業銀行。在80年代以前,美國商業銀行收到政府的嚴格監管。商業銀行基本是地區性銀行,很少有跨州的大型銀行。里根上臺以后,推行了商業銀行的自由化,打開商業銀行的地域限制。在二十幾年中,通過合并和收購,美國產生了一大批大型的商業銀行。其中有的銀行,擁有高達全國存款總量的10%以上;2)減少對華爾街投行的監管;3)放任影子銀行的發展。影子銀行的發展是美國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方面。這種影子銀行幾乎不受政府監管,然而他們在金融體系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到了2007年,影子銀行提供的貸款,相當75%,而美國傳統銀行提供的貸款只占25%;4)放任金融創新。這一系列的改革,催生出善于創新的,世界一流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對世界金融體系影響巨大的銀子銀行(對沖,私募等)。美國還改變了IMF和世界銀行,使他們成為金融全球化的推行機構。通過IMF的貸款推動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 ?/p>

金融全球化形成了一個以美國金融體系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這個體系凌駕于其他國家的政府之上,成了沒有邊界的帝國,美國聯儲會成了世界中央銀行。這種金融帝國,成了美國霸權的一根重要支柱。在這個金融體系中,國際資本的流進流出,不再主要由民族國家的政府決定,而是國際金融資本的決定。民族國家被國際金融資本推到一邊,被邊緣化。金融資本主義開始從新居于統治地位。這個金融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成功的推動出口導向,推動美元大循環。大量的財富和貨物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美國循環,美國也更加不節制的向全世界印刷美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外貿赤字。世界從此進入了新的分工格局,美國成為主要的金融出口國,出口美元和其他金融產品;而發展中國則向美國出口真實貨物。然后通過購買金融產品的方式,將美元循環回美國。全球化實現了兩個目的:為美國提供免費產品;為美國資本市場提供廉價資本。這些廉價資本推動了美國資本的長期增值?! ?/p>

金融自由化,金融資本的貪婪和自由,增大了世界金融體系的危機傾向。金融資本推動的繁榮—破裂的金融宿命在世界范圍內不斷上演。金融體系的這種脆弱性,在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規模巨大的國際金融資本,通過杠桿運作,可以在短時間內,運作天文數字一般的金融資本。他們有如潛伏的阻擊手,在世界范圍內,貪婪的尋求投機的機會。而一旦他們在發展中國發現某種投機的機會,國際資本就會向海嘯一樣席卷而進,導致特定國家的資本過剩,形成資產泡沫。然后呼嘯而出,導致泡沫破裂。導致繁榮—破裂的危機。在金融資本大規模流進流出的過程中,民族國家的政府往往一籌莫展。最后導致國民財富的大量流失,甚至留下經濟長期停滯的隱患。拉美危機,日本金融危機,亞洲危機,90年代初期的墨西哥危機,俄羅斯的債務危機,2000年阿根廷危機等等。而這些國際金融資本,主要來自發達國家?! ?/p>

金融全球化提供的兩個條件,極大加強了國際金融資本對世界的統治,削弱了發展中國家政府的金融控制能力。第一,世界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巨大的美元熱錢。第二。金融創新帶來了多種杠桿手段。二者結合起來,使國際資本巨鱷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動員天文數字一般的資本,忽然對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發達攻擊。這種攻擊,可能驟然而起,驟然而去,導致資本大規模的流進流出?! ?/p>

在主要的金融危機中,都可以看到美國的影子。有時候,這些金融危機,實際上是金融體系中心國轉嫁危機的結果。拉美危機是這樣,日本金融危機是這樣,亞洲金融危機也是這樣。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90年代初期,美國發生了由商業不動產貸款引發的銀行危機,美國進入經濟衰退。為了推動美國經濟復蘇,美國聯儲會降低利率,擴大信用。美國銀行體系擁有太多的流動性(和石油美元大循環時期相似),太多的熱錢。金融資本急于尋求高回報地區。最后他們發現了亞洲那些正在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這些亞洲經濟體幾乎都實施出口導向戰略,把美國市場當成經濟起飛的跳板。美國在向這些經濟體開放自己市場的同時,迫使這些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開放資本市場,實行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金融開放使美國的過剩流動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向亞洲。這些過剩的熱錢,通過泰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大量涌進資產領域,如房地產,股票等等。導致金融泡沫或資產泡沫。最后導致亞洲金融危機?! ?/p>

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危機符合美國國家利益。1)全球金融體系的這種危機傾向,使發展中國家為了金融穩定,而進一步的推動出口導向和積累美元。有些國家干脆將自己的貨幣發行量與美元儲備掛鉤?!鞍讞l”美元在世界上的霸權更加鞏固。2)美元更容易被循環會美國。由于全球金融體系的這種危機傾向, 一旦有風吹草動,世界金融資本就會大規模的逃向美國。這就是美國推動金融全球化,主導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改革的原因。3)金融體系越開放,民族國家的金融獨立性越弱,國際資本的威脅越大,發展中國家控制資本流動的能力越弱。在全球化體系中,其他經濟體系對美國只有兩個主要作用:為美國提供免費產品,和廉價資本。其金融體系越不穩定,對美國越有利。假如你的金融體制比較封閉,你對賺到手中的美元管得比較嚴,那美國金融出口業在你那里是不太有市場的。所以,為了達到財富循環的目的對方會要求你實施金融改革,開放金融體系,按國際金融市場的要求來改造你的金融體系。他明知你越開放,你的的金融產業就越將變成一個流血的產業,對方還是動用外交,政治,以及市場壓力,來迫使你就范。市場是迫使其他國家開放金融體系的重要手段。以日本的例子為例,日本的GDP早已依賴美國市場,只要美國施壓,為了保住GDP,防止因GDP被對方市場壓縮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日本最終只有就范,按別人的時間表和要求來改造你自己的金融體系?! ?/p>

       第四節 金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有人認為,金融自由化是歷史的必然。金融自由化的核心是私有化,市場化,開放金融市場,開放資本市場,開放外匯市場,讓市場力量發揮主要作用。金融資本獨立于政府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訴求。然而,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金融資本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導致金融資本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和私人盈利沖動的矛盾?! ?/p>

金融全球化不僅解放了金融資本,使資本得以更加自由的去追求最大利潤,而且使金融資產更加集中,更加社會化,甚至全球化。結果使這對矛盾更加嚴重。這種內在矛盾的存在,決定了全球化金融體系必然走向金融危機,走向世界性金融危機。  

私人金融資本的盈利沖動必然導致體系性風險增高和私人占有的矛盾?! ?/p>

資本的沖動是盈利。然而資本盈利的沖動必然導致盈利機會的減少。資本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會走向反面。資本追求利潤,往往會導致資產價格普遍上升。資本價格的上升,導致未來回報率下降。比如,當土地回報率高的時候,資本會競相追逐土地,導致土地價格上升。土地價格上升必然會導致土地預期回報率下降。這時資本就會流向新的高回報的領域。導致這個新領域的資產價值上升,預期回報下降。資本就像黃蟲一樣,在追逐利潤最大化時,將超額利潤的機會一個又又一個的啃食掉。這是資本無法避免的自我否定,是資本的宿命。金融全球化加劇了資本的這種宿命。由于金融資本可以在全球化范圍內以電子速度流動,許多盈利機會可以在幾秒鐘內被啃噬掉。同時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資本的泛濫,過多的金融資本,追求相對有限的盈利機會,結果導致預期收入下降。于此同時,美國政府的雙赤字和低利率加劇了國際金融資本泛濫,進一步加劇了資本收益下降。  

預期盈利水平的降低導致資產規模的擴大?;貓舐实南陆凳菍Y本生存價值的挑戰,迫使資本開始通過資產擴張,加大杠桿運作的方式來提高回報利率。美國金融資本開始把經營的重點放在資產擴張上。依靠舉債來提高杠桿倍數,通過提高杠桿倍數來提高所經營的資產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對沖基金,私募基金,CDO,各種衍生債券,LBO,等等開始大勢泛濫。銀行開始大規模的擴張自己的資產規模,提高杠桿倍數。為了擴張自己的資產規模,許多金融機構采用了不少的“創新手法”。大規模提高杠桿倍數,成了金融資本生存的不二法門。例如LBO。有許多LBO案的投資人,只有一點自有資本。在看準了捕獲對象以后,往往是向華爾街投行獲取巨額貸款,用于收購捕獲對象。當然,華爾街得到的回報是高額的傭金。然后,華爾街又將這筆巨額貸款,通過證卷化賣給其他投資者。所以,LBO案是四兩撥千斤的賺錢方式。金融球化導致對沖基金爆炸性增長。對沖基金的投資者遍及全世界。許多對沖基金的杠桿倍數達到幾十倍!這幾十倍了債務來自于全球金融體系。不僅如此,金融資本的許多創新,使它們既提高了杠桿倍數,又不必在公司平衡表上反應出來。例如SIV。許多金融機構通過SIV追逐過度風險,卻不必在平衡表上表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風險常常被低估,投資者很難評估這家公司的真實風險。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房貸公司,甚至某些CDO保險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機構都普遍增加了杠桿運作。  

杠桿運作是所有金融機構的特點,但是金融全球化加劇了杠桿倍數。以華爾街為例,華爾街在鼎盛時期,以極少的自有資本為杠桿的支點,輕爾易舉的撬動了幾十倍的資金,得以輕而易舉的為其不斷擴張的資產提供大量的資金鏈。按華爾街自己的計算,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在2007,其運作的資金達到資本的30倍左右。如果考慮到資產的高風險性,加上許多沒入帳的資產,加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其動用的資金遠遠超過其帳上公布的數字。華爾街的投行,無不以幾十億幾百億的自有資本,運作起幾千億幾萬億的資產。華爾街五大銀行,除去貝爾斯頓經營的總資產在2006年增長23%,2007年底再增長17%。是年底,該四家投行經營著高達38763億美元的總資產。2007年底美國GDP總額是14。03萬億美元。也就說,四家投行經營的總資本相當與美國當年GDP的27。6%。而且,這種資產增長的速度遠遠高于GDP增長的速度。按名義價值計算,2007年美國GDP增長約4。94%,但是華爾街的總資產增長速度(17%)比美國GDP高了12個百分點!在金融資本的這一擴張過程中,其回報和損失是不對稱的。以對沖基金為為例。假如你是唯一的投資者。你投入10萬,然后通過杠桿效應運作100萬資產(許多對沖基金的杠桿倍數高達30倍)。在這種情況下假如你成功,你的回報率可以提高到10倍。但是,假如你賠光了,你只賠10萬,而社會則要陪90萬。這種不對稱的關系,使金融資本在可能的情況下,有拼命擴張資產的內在沖動。拼命擴張,不計風險的擴張資產是金融資本抑制不住的欲望。為了擴張資產,金融資本把觸角伸向全世界。通過世界金融體系將全世界的資產吸納到自己體內。以社會的資產,牟取自己的利益,是金融資本的普遍特點?! ?/p>

資產規模急劇擴張導致社會風險的高度集中。這種建立在杠桿運作上的金融資產的集中,導致社會風險的集中。不僅給金融資本個體帶來了極大的風險,而且給金融體系,經濟體系帶來極大的風險。金融資產規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它所具有的系統風險和私人風險就融為一體。任何一家大規模金融企業的破產,同時會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震蕩,甚至崩潰。如貝爾斯登,AIG,美林,兩房等等。任何一家這樣的金融企業的破產,都可能導致美國乃至世界金融體系的癱瘓。金融資產的高度集中,催生了一大批,規模大,分布廣,涉及領域的多大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動輒經營上萬億美元的資產。由于其功能和性質,這些機構帶有巨大的系統性和社會性風險。這些機構的失敗或破產,會給整個金融體系,給社會,甚至給世界經濟體系,帶來巨大損失。社會風險大量集中在少數機構,少數金融資本上,這件事本身就使金融體系的危機可能性大大提高。少數人的錯誤決定,少數機構的失誤,可能導致整個體系的動蕩。這種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增加?! ?/p>

社會風險的集中導致巨大的社會風險和金融資本私人盈利動機的尖銳矛盾。金融資本逐利導致金融資產的高度集中。金融資產集中到一定程度,導致系統風險和私人風險的界限的模糊。然而,這些金融資本的私人占有性質,使這些帶有巨大體系風險大的金融機構被當成了私人盈利的工具。由于其社會化性質,這種機構有能動員規模巨大的社會資源或社會資金;由于其私人資本的性質,這些巨大的社會資本常常成為資本追逐自身利潤的工具。結果導致大量社會資源被導向高風險領域,最終導致大量社會資源的浪費?,F在困擾美國金融體系次級貸款,就是這種矛盾的表現。在資產泡沫的時期,這種以社會資源謀求資本利益的現象,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美國曾有人發明了一種叫做“由你選擇支付方式”的房貸。投資者貸款買了房以后,每一個月的房供多少有房主自己決定。你可以只付全部利息,也可以只付一部分利息。剩下的利息部分,加到你的貸款總額里。這種貸款可以讓放貸款的銀行的貸款總額自動檔不斷上升。是追逐風險的典型“創新”。美國目前的這場金融危機,就是私人金融資本,運作大規模的社會金融資產,為了高額回報,最求過度利潤,最后導致了整個金融體系的危機?! ?/p>

這種基本矛盾必然導致金融危機。社會風險和私人風險的模糊,加劇了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私人資本在追逐利潤的時候,通過杠桿運作大規模集中社會資產,使私人風險逐步轉化為社會風險,導致社會風險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激化。大規模集中的金融資產,體現的是體制性風險和社會風險。整個金融體系或社會承擔了巨大風險,卻被排除在決策之外,不能分享收益。而金融資本在大規模集中了社會風險的同時,壟斷了決策權,壟斷了利潤。由于這種內在矛盾,金融資本實際上是以系統風險為代價,來貪婪地追逐資本個體的盈利;用系統風險為賭注,來滿足資本逐利的動機。在某些情況下,私人金融資本,可能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犧牲體系的長遠穩定;可能為了自己的超額利潤,追求過的的風險。以AIG為例,它實際上是在以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為代價來追求金融資本的利潤。  

     

      第五節 繁榮—破裂:金融資本的危機宿命  

金融資本的內在矛盾使金融資本必然走上繁榮—破裂的宿命?! ?/p>

資本逐利導致的這種大規模的資產運作,給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資金鏈風險;一種是非流動性風險;最后是資產泡沫的風險。  

金融資本逐利帶來的第一個系統風險是資金鏈風險或者“金融擠兌風險”。金融資本杠桿運作的特點,是以短期舉債支撐低流動性的長期投資。杠桿效應,或者依靠借錢來賺錢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借錢的利息比投資的利息要低。兩者間的利息和利潤差就是金融資本利潤。假如你借錢的利息高于投資的利息,那你的杠桿不僅不能給你帶來回報還會導致虧損。你的杠桿倍數越大,虧損就越嚴重。所以,如果你要撬動幾十倍的資金為你謀利,你必須做到低借入高回報。短期貸款由于時間短風險小,利率相對較低,從而成為杠桿運作的主要手段。短期籌資渠道主要影子銀行,現金市場,商業票據,銀行貸款,短期抵押貸款,再購買條約(REPO),等等。這種短期債務期從一天到9個月不等??傊?,時期越短,利息越底。美國那些高杠桿運作的金融資本,如沖基金,SIV,CDO,某些房貸公司和銀行,都是依靠這種方式運作。主要依賴這種短期債務。資產規模越大,他對短期市場的依賴越大,資金變得鏈越長,風險也就越。依靠債務來經營資產的前提,就是你的短期債務能夠不斷的向前滾動。這種依賴短期債務的高度杠桿運作,使整個金融體系非常脆弱,增加了突發性金融危機可能性。不僅如此,一些非內生變量的變化,可能導致整個體系資金鏈條的破裂,導致金融危機。例如短期利率的上升,貨幣供應量的減少,投資者信心的忽然崩潰,信用的忽然萎縮,等等,都可能導致危機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將會收回投資,債權人將會抽回貸款,那些高杠桿金融機構將面臨似于銀行擠兌的風潮,從而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痙攣性收縮和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金融全球化帶來的,由外生變量導致危機的可能性更高。例如美元利率的上升,美元供應量大萎縮,國際熱錢的撤退,外資金融機構忽然收緊信用等等,都可能導致危機。以金融開放為例,假如一個國家的金融非常開放,大量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金融市場的份額很大。在金融資產高度杠桿運作的情況下,一旦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忽然緊縮信用,制造恐慌,將馬上催生金融危機。  

金融資本逐利帶來的第二個系統性風險是“非流動性資產的增加”的風險。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是以短期債務,支撐長期投資的方式,獲取利息差。金融資本在以短期債務支撐大規模資產擴張同時,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必須追逐低流動性的長期投資。這些資產的回報高于短期債務。結果,導致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普遍下降。許多金融機構積累了大批幾乎沒有市場的長期資產。以銀行為例,銀行的長期資產大致可以分兩大類:證券和貸款。美國金融機構長期以來積累了許多沒有市場的證券,和沒有市場的貸款。美國許多銀行的貸款貸款如商業貸款和LBO貸款等等,幾乎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價格。這類資產的價值只能有模型,現金流,或管理階層決定。對這類資產而言,所謂由市場決定的均衡價格是不存在的。這種非均衡性是金融體系的內在特點。由于存在著沒有市場的長期資產,所謂市場均衡,對金融體系而言永遠只是一種幻想。隨著金融資本規模的增加,這類資產的規模不斷上升?! ?/p>

導致這種非流動性的還有“金融創新”。金融本來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在金融全球化下,金融資本異化成了實體經濟的主人。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各種金融創新的產生,金融產品和實體資產越來越遠,最后幾乎和實體資產脫鉤,成了抽象的金融符號。例如有些金融衍生產品,結構產品(Structural Contract),它們幾乎與具體的實體資產無關,很難評價金融資產的內生價值和風險。金融資產的價值往往建立在一些假定的前提和設想上。許多衍生工具,和證券化債務等等,很多都是建立在這些假定和模型上的。有時候金融產品的價值由只能有模型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金融機構出現了大量的低流動性甚至沒有流動性的模型資產。這種金融資產和實體資產脫鉤給金融資本帶來了巨大的創新計劃和牟利機會。美國金融機構曾經創造的大量新產品。這些創新或著眼于對沖風險,或著眼于提高回報。但是許多的創新產品,除了給金融資本帶來豐厚的利潤外,根本就沒有經濟價值。例如CDO。這些名目繁多的新產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與日俱增的復雜。許多新產品基本上是依據于某種理論假設,然后通過復雜的數學模型加工處理而制成。這種創新新產品,貌似非常先進,其實根本無法在現實生活中重復和通過現實生活的檢測。沒有人知道這些產品是否具有經濟價值,有多少經濟價值。加上結構過份復雜。就是最精明的投資者也很難理解其風險和回報特性。這些產品流動性很低,往往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價格,無法靠市場定價。這些資產的價格是由一些復雜的數學模型來確定,甚至由管理階層判斷確定。然而,這些模型資產的的價值究竟是什么,誰也不知道。由于這些資產有模型或管理階層決定,為金融資本人為制造超額利潤提供了機會。在金融泡沫時期,許多金融資本拼命追逐這類資產。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無不擁有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模型資產,往往達自有資本的幾倍。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金融系統是由這些資產支撐的。這些非流動性資產的經濟價值很不好評估。許多模型或管理層決定的會計價值,很有可能遠遠高于經濟價值,在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以前,有些金融機構實際上已經沒有支付能力?! ?/p>

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這種 “非流動性”。美國作為世界金融的中心,為了吸引世界范圍內的資本,美國金融機構的杠桿倍數不斷放大,金融體系的這種“非流動性”不斷增加。這表現在美國金融機構的“第三類別資產”的巨大規模上。美國的財務會計標準董事會(FASB)2006年9月公布了有關公平價值確定辦法的SFAS157(財務標準條例第157號)。這項條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里按獲資產公平價直(Fair Value)確定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三個層次。其目的是要求上市公司公開其資產/債務作價的方式。投資者可以由此衡量該公司的資產風險。一級資產是流動性高的資產。這些資產有活躍有序的的市場。其價值由市場價格確定;二級資產流動性相對較低的資產。這些資產偶爾有市場交易。其價值可以按這種價格定價;也可以按模型來定價,但是這些模型的輸入能直接或間接地觀察到;三級資產是沒流動性的資產。這類資產流動性很低,幾乎很少有市場交易發生。他們的價值只能由管理層的估計來確定,或參照公司自己的模型來確定。以華爾街的投行為例,截止2007年10月,第三級資產遠遠超過了他們的自有資本。摩根斯丹利的三級資產高達其自有資本的251%,高盛達185%,貝爾斯頓達313。97%,美林達225。4%,里曼達171。18%。如此巨大的低流動或不流動資產的存在,使市場均衡無法實現。  

毫無疑問,那些非流動性,依靠模型或管理層定價的資產里面,隱藏了許多不良資產?! ?/p>

金融資本帶來的第三個風險是資產泡沫。由于金融資本運作杠桿越來越高,資產價格越高,回報越少。越來越多的金融資產追逐著越來越少的盈利機會。到了最后投資的回報完全依賴于資產本身的增值。大量的金融投資,形成的購買力,推動了資產的價格,使資產價格背離內在價值,形成資產泡沫。一旦投資衰減,泡沫就會破滅。

金融資本的這三大風險(資金鏈風險,低流動性風險 和泡沫風險)在任何時候都存在。在繁榮時期,金融資本的杠桿倍數不斷擴大,經營的金融資產越多,風險越來越高,越來越集中;非流動性或長期投資資產越來越多,大量的不良資產,隱藏在非流動性資產或長期投資里;資產泡沫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金融體系在高杠桿部位運作,金融體系的血脈越來越不流暢,由于不能準確評估(甚至過高評估)非流動性資產的價格,許多金融機構的經濟價值已經為負數,處于破產邊緣。整個金融體系已經處于危機邊緣。最后泡沫破裂。投資者大規模擠兌投資,債權人大規模抽回資金。金融資本逼迫去杠桿效應。為了滿足投者擠兌的需求,金融資本不得不拋售大量的長期投資或非流動性資產。這些沒有市場的資產,找不到購買者,大部分必須以遠遠低于賬面價值出售。金融體系中那些模型資產和其他第三類資產,開始大幅度貶值。許多不良資產開始浮現。許多金融機構要么出現流動性危機,要么出現支付危機。從而導致大規模的金融風潮。這個時候,金融資本有大規模收縮,導致信用萎縮,經濟低迷。而經濟低迷,進一步加深金融危機。金融資本就進入了危機階段?! ?/p>

金融資本的這種繁榮—破裂的危機傾向和經濟周期共振。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資本追求過多的風險,導致信用擴張,導致泡沫,導致經濟進一步擴張;在泡沫破裂時期,金融資本追求太少的風險,導致信用收縮,導致經濟進一步收縮。這種規避風險的行為,不僅進一步惡化了金融危機,而且導致經濟衰退更加嚴重。日本就是一個例子。  

金融資本的這種繁榮-破裂的危機同金融資本與生俱來。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這種危機。第一: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資產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程度集中;第二金融資本在世界范圍的自由化,導致資本流動速度的空前高漲。在繁榮時期,資本大規模的迅速集中,導致泡沫。一旦風吹草動,資本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撤離,導致信用市場瞬間收縮,金融市場瞬間痙攣?! ?/p>

金融資本的內在危機傾向,決定了金融資本必須要么國有化,要么接受公權的非常嚴格監督和規范,要么兼而有之。然而金融全球化于此背道而馳,實施金融企業的私有化和金融資本的自由化。金融全球化體系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更加不穩定的體系。從1973年,金融資本解放以來,世界上連續不斷的出現金融危機。美國自身的金融泡沫也不斷出現。90年代初期的商業不動產貸款導致的銀行危機;2000年的科技泡沫。  

美國金融霸權面臨兩難挑戰。由于這種繁榮—破裂的危機存在,美國需要不斷吸引全世界的資本,來支撐她的資產泡沫,或減輕泡沫破滅的打擊。假如,美國資本市場有一天不再能制造出有吸引力的回報,不能吸引世界資本,美國將無力循環會赤字美元。美國霸權將會衰竭。而金融自由化是實現這種循環的基本前提。沒有有金融自由化,就沒有美國的金融霸權;然而金融自由化又必然導致危機。這是美國金融霸權面臨的兩難挑戰?! ?/p>

目前的金融危機,是金融全球化內在矛盾的大爆發,是金融全球化走到極端的表現。金融資本必然爆發金融危機。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內容。金融全球化不是歷史的必然,全球化也不是歷史必然。中國金融改革不應當引進自由放任的金融體系。中國應當發揮中國的傳統優勢,對金融機構實施國有,實行嚴格監管。金融資本救不了中國。中國也不應當實行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放棄對資本管制,必然會使中國金融體系出于美國金融體系的控制之下,成為高風險體系,最終將走向危機?! ?/p>

                 第六節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  

   全球化,出口導向,金融自由化,不僅不是歷史的必然,反而是歷史的循環。他們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貨幣價值直接影響出口競爭力。實施出口導向的國家,面臨一個兩難處境。出口增加,美元儲備增加,帶來貨幣升值的壓力。幣值的增加,將導致出口競爭力的下降。為了避免貨幣升值,擁有大量入超的經濟體系,不得不把外匯儲備大規模的循環回美國,購買美國國債或其他虛擬資產。出口導向戰略越成功,越要走向這種惡性循環。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這種虛擬增長必然帶來發展抑制。抑制發展中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內在沖動?! ?/p>

大規模出口導向帶來的主要是外匯儲備的增加,金融資產的膨脹。于此形成反差的是,內向發展的相對萎縮。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并存,是大規模追求出口導向的必然結果。這種以內向發展為代價的虛擬增長模式,是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難以承受之痛。在出口依存度高的國家,全球化帶來了一個奇特的經濟現象:出口的高速增長和內部經濟發展的相對抑制同時并存;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同內向經濟的相對萎縮并存。這種現象不僅在發展中國家國家存在,甚至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中也存在?! ?/p>

第一.過度的出口增長導致內部發展抑制。在推行出口導向戰略的經濟體內,出口增長和內需發展進行著激烈的資源競爭。出口導向把經濟資源從發展中國家導流出去,形成漫長的大規模的經濟資源流失。在有些國家,由于政府推動偏好出口增長的政策,出口產業在這種競爭中占據優勢,內部發展往往在競爭中失敗。結果,出口的增長遠遠高于GDP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被出口產業占據,內部發展獲得的資源份額越來越小。在出口高速增長的陰影下,內部發展得不到足夠的陽光。GDP中出口份額的增長,訴說的是內需經濟相對萎縮的故事。出口增長越快,出口占GDP的分額越大,出口產業在資源競爭中實力越強,內向發展越不足。出口的超高速增長的另一面是內向發展的超速相對萎縮?! ?/p>

當出口份額達到GDP的某種程度以后,當出口導向嚴重抑制了內向發展的時候,就會導致出口過度增長與內部發展嚴重不足的惡性循環。內部發展的抑制,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加大了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加大了出口推動的力度,導致出口以更高速度的增長;出口的這種超速增長,又進一步加劇了內需發展資源不足的困境,導致內部發展的進一步相對抑制。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被出口產業爭奪,越來越多的產出為別人的市場所控制,越來越大的經濟份額因別人的需求而存在。出口產業控制著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在政策上享有越來越大的偏好。在這種情況下,跑在別人市場軌道上的出口產業,已經不再是總體經濟發展的引擎,而是以內向發展為代價。與出口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向發展相對落后,內需產業的相對落后,總體產業實力的相對下降?! ?/p>

當出口導向產業,主要是建立在來料加工的基礎上,建立在進口原材料的基礎上,建立在所謂的“世界產業鏈內部分工”的基礎上的時候,這種發展抑制就更加嚴重。出口產業導向在和內向發展爭奪資源的同時,帶動的是其他國家產業的發展。所謂世界產業鏈內部分工,是指在一個產業鏈內部形成的世界范圍內的分工。比如世界計算機產業,發達國家控制技術和關鍵部件,中國實施裝備等等。這種世界產業鏈內部分工往往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控制。這些跨國公司處于產業鏈的頂部,控制著開發,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產業發展方向,和專利,而發展中國家則處于產業鏈的底部,成為依賴廉價勞動力進行簡單裝配的基地。以中國的有些“高科技產業”為例,他們帶動的是發達國家核心技術的發展?!笆澜绠a業鏈內部分工”抑制了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鏈的形成,使之扁平化。這種出口導向,不僅抑制了內向發展而且抑制了關鍵產業的發展?! ?/p>

出口導向對發展的抑制,是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主要原因。日本出口產業的繁榮和內需產業的衰退的并存,導致日本對外部世界的進一步依賴。然而,日本繁榮的出口產業和離岸經濟,并沒將日本拉出漫長的衰退。出口導向是一個大漏洞,稀缺的經濟資源就從這個漏洞中流失。這種以滿足別人需要為目的的經濟增長模式,值得反思。  

      

第二.虛擬資本(外匯儲備)的增值欲望導致實體經濟抑制。推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實物資本的積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開發。出口的高速增長,帶來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中國大量的國民儲備,沒有起到推動實體經濟建設的作用,變成了外匯儲備或其它類別的外國金融資產,被循環到了美國或其他國家。這種虛擬資產越多,國民儲備的流失越多,實體經濟的投資就越少。外匯儲備這種虛擬資產和任何虛擬資產一樣,到了一定程度會產生一種自我擴張的沖動。即虛擬資產脫離實體經濟的需要,追求自身的增值。虛擬資產追求虛擬增值的結果是大量的虛擬資本或外匯儲備在增值的動機下被投向海外市場。由于多種原因,這種投資往往是長期投資。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種長期投資的意義是什么。這種長期投資的經濟含義是,中國的一部分國民儲蓄被長期投向了海外,在長時期內不能推動中國自己經濟的增長。這種長期投資就是中國儲備和中國經濟資源的長期流失。只有當這種長期投資被收回中國,通過必要方式,變成中國的實物資本的時候,中國流失出去的國民儲備才會實現回流。這種外匯儲備對外長期投資有兩個后果:第一是增值,第二是損失。如果是損失,就意味著中國國民儲備被永久流失到投資目的國。假如增長,只有當這種增長轉化為中國經濟的實物投資,才對中國經濟產生正面作用。假如這種虛擬資本的回報又變成投資,這種虛擬增長同樣不能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不能走國民儲備長期流失的道路。  

這種虛擬資產在和實體資產競爭資源。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被投向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另一方面國內關鍵產業投資不足,教育科技投資相對不足,創新產業投入相對不足,實體經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外匯儲備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說明經濟總量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儲蓄,被循環到了外國。國民儲備的這種長期大規模的流逝,尤其是以超過GDP增長速度的流逝,說明經濟資源在以越來越大的規模流失。這種流失最終將導致中國經濟因實體投資不足而長期萎縮。外匯儲備應當為國內經濟發展服務。日本的教訓值得注意,日本積極推動對外投資,GNP長期高于GDP。對外投資雖然帶來會計利潤,卻加劇了日本經濟萎縮。  

中國崛起的基點只能是發展。無能中國有多少外匯儲備,無能這些虛擬資本的投資多么成功,也無法取代發展,取代實體資本的積累,取代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虛擬資本的增長,對外投資,外匯儲備不能和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爭奪資源。中國不能靠虛擬資本量的增長而崛起。崛起是發展。中國要用外匯儲備謀取中國自己經濟發展。追求虛擬增值將導致中國實體經濟的相對萎縮?! ?/p>

第三.過度的出口增長導致貧富懸殊。中國長期享有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擁有幾乎兩萬億的外匯儲備。然而,中國依然有數億人口生活中貧困中,中國貧富懸殊不斷擴大。位于金字塔頂部的10%的人口擁有45%的社會財富;位于金字塔底部的10%的人口擁有不到1.4%的社會財富。(7)。城市地區的人均收入鄉村地區人均收入的3.23倍。這個數字在1985年只有2.57倍。(8)。導致貧困懸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導向,和全球化。出口產業同內向產業競爭資源。大量的資源和財富通過全球化循環到了美國。中國向美國輸出廉價產品和低息資本的同時,美國卻向中國輸出了貧困?! ?/p>

首先出口導向同公共投資爭奪資源。大量的資源被發達國家的市場吸走,國民儲備的巨大輸出,導致中國教育衛生及其他公共投資嚴重不足。教育和健康問題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群體面臨的主要問題。教育是貧困群體走出貧困的臺階,健康有關的災難是把人們推向貧困的主要原因。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同教育投資的嚴重不足并存。國民儲備被大規模的轉化為美元儲備的同時,中國長期出現教育資源嚴重匱乏的現象。高收費的高等教育制度,使貧困家庭和農村家庭的孩子由于貧困而被無法分享教育資源,無法通過成功的教育而脫離貧困?! ?/p>

其次。外匯儲備同實體經濟爭奪資源。就業不足和工資低下是導致貧困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大量外匯儲備和對外投,資導致國內投資相對不足,內需經濟發展不夠,就業不足,工資低下。許多貧困家庭,找不到工作,找不到收入正常的工作;第三。出口導向同內地發展爭奪資源。內地投資相對不足,偏遠地區投資相對不足,農村投資相對不足。而中國大部分貧困人口集中在內地和農村。內地和農村投資的不足,加劇貧富懸殊。第五。出口導向本身直接加大了貧富懸殊。國際跨國集團,通過對技術,設計,品牌,市場等的壟斷和控制,控制利潤著分配。他們在世界范圍內尋求最低的成本。以沃爾瑪為例,它幾乎可以年年都要把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的貨物的價格,壓低5%。成本降低的負擔落在中國工人的頭上。這種出口增長,導致勞動者的長期停滯?! ?/p>

這種出口導向蓬勃發展和貧富懸殊不斷擴大,是全球化的普遍現象。經濟的迅速增長,本來為解決貧困的根源提供了機會,然而全球化卻導致了他們的相對萎縮。教育和衛生是政府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使貧困群體有機會享有教育和衛生資源,從長遠看,有利于縮小貧富懸殊,建立一種包容的,人道的經濟增長。我們需要把經濟發展的成果,擴散到弱勢群體中,為金子塔中下層群體的未來投資。這種有包容的增長,必須建立在內向型發展的模式上,必須避免國民儲備的大量流失?! ?/p>

第四.過度的出口增長導致對創新的抑制。中國的出口產業,大部分位于產業鏈的底部。即使是高科技產業,關鍵技術往往掌握在跨國集團手中。在很多情況下,中國成了世界的組裝車間。出口導向戰略,將大量的資源被推動到這一類產業上,產生了低水平的數量擴張。中國對美國貨物的輸出,長期以來成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對美國低端市場的出口的超速增長,是推動中國經濟低水平數量擴張的重要原因。此外,過度的出口增長,導致國內產業的支離破碎;導致致產業扁平化,導致二元經濟,低水平循環?! ?/p>

第五.過度的出口導向導致人力資本建設的抑制。一個國家的發展在很多程度上依賴一個國家人力資本的建設和儲備。人力資本建設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出口導向外匯儲備和教育競爭資源,是中國教育投入長期不足的原因之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逐步偏離了公共產品的性質。有些時候甚至出現教育產業化。另一方面由于內向發展不足,工作崗位少,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找不到工作。許多依靠貸款上學的人,畢業就面臨失業。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不愿上大學。讀書無用開始興起。中國是詩書之國。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讀書無用是民族之痛。教育從來是中國人改變自己現狀的方式。從49-80年代,上大學更是貧困家庭脫離貧困的主要希望。那個時候,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相應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免費而平等的高度教育為許多工人農民的孩子提供了創造新的人生的機會。那個時候,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是一個家的巨大榮譽。中國是一個人口多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人口依然在農村和中下階層。中國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他們。很大一部分社會成員不能享受良好教育,是對人力資源的最大浪費,是最大的低效益。國民儲備的大規模輸出和教育投資的長期不足,應當引起人們的注意。  

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并存,不僅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現實,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現實。這種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并存的原因,是出口導向,是全球化。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總體中,越來越大一部分是為美國而生產。經濟發展的成果,很大部分被輸送到了美國。美國不僅享有了廉價產品,而且享有了中國的大量國民儲備。國民儲備流失的結果導致發展抑制。無論我們有多少的外匯儲備,無論我們對外投資帶來了多高的回報率,他們都不能代替中國自身內在的發展。我們不能走發展抑制的增長道路。也許有人認為,中國不走出口導向的道路,無法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生產過剩從來就是一個相對于分配的問題。假如中國正確處理收入分配和貧富懸殊問題,中國十幾億人口,足以給中國經濟的內向發展提供充分的市場容量。被解放了的廣大的國內市場,將極大的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動內部需求,創造不斷增長的需求能力,為民族工業帶來無窮無盡的市場前景,推動投資回報的提高,有利于中國社會的所有階層。  

美國的軍費開支相當于外貿赤字。中國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財力支持。美國由于充裕的財力,得以在亞太地區加強其軍事存在。全球化是對中國的不公正,對中國發展的不公正,對中國所有階層人民的不公正。這種不公正,需要中國自己去解決。  

         第七節 建立新世界貨幣的關鍵是去出口導向  

   在2009年的20強會議前,中國提出了建立與主權脫鉤的世界貨幣的主張。這是一項非常正確的,符合人類利益的主張。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在這一章中我們已經指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美元“體制尋租”的方式。建立與主權脫鉤的世界貨幣的關鍵,就是要徹底改造這種全球化體系。而這種改造的關鍵是去出口導向。為什么?  

出口導向戰略,需要巨大的海外市場支撐。而當今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就是美國。美國作為最大進口國的結果是巨大的外貿赤字。支撐這個外貿赤字的是一文不值而又通行世界的美元。一旦美元不再是世界貨幣,美國將無法持續龐大的外貿赤字,美國市場大幅度萎縮。許多推行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例如中國,將面臨海外市場萎縮的挑戰。在那種情況下,許多人也許被再次迫接受美元。配合中國新的貨幣戰略,中國必須改變發展戰略,必須去出口導向,走內向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中國提出新世界貨幣戰略,是中國重新思考發展戰略的一個信號。  

中國應當走自己的道路。那種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的模式,實際上和殖民掠奪沒有實質差別?! ?/p>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實際上是美元體系的主要支撐國。全球一共有大約3萬多億美元的儲備,而中國幾乎占了2/3;美國的外貿赤字國中,中國最大。冷戰以后,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支撐,沒有中國美元儲備的支撐,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在規模和范圍上都將小得多。美國可能早就無力支撐起龐大的政府開支,包括軍費開支。美國霸權也許早就是一個,更加溫和的霸權;美國在亞洲尋求的可能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軍事圍堵。中國在臺海的主導權也許更大。  

其實,只要中國走以內向為主的發展戰略,讓中國人民享有絕大部分經濟資源,和經濟成果,與主權掛鉤的世界貨幣,就會慢慢退位,即使存在,對中國的影響將被降低到最低程度。  

中國要去出口導向?! ?/p>

要建立新世界貨幣,中國必須拒絕金融全球化。全球化金融體系是由國際金融資本主導的體系。而這些金融資本主要是美元資本和美國的大金融機構。融入這個體系,就是接受美元主導。以這次金融危機為例,歐洲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由于擁有大量的美元資產,而不得不依賴美國聯儲會通過貨幣對置的方式提供的美元供給,解決流動性問題。這次危機的一個重要發現,就是世界對美元的依賴,比想象的嚴重。原因就是這個金融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美國的對外債務,幾乎全部是美元債務,幾乎沒有其他貨幣的對外債務。這次金融危機導致的美元資產貶值,對許多金融機構打擊巨大。這就是為什么,歐洲也希望改變這種金融體系。由于美國對金融體系的控制,對IMF的控制,美國作為最大的軍事強權使美元成為最安全的貨幣的事實,決定了在一個開放的金融體系中,美元必將是最強的貨幣。中國沒有必要融入一個必然出現危機的金融體系中。  

建立新世界貨幣的努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不必改變世界,但是中國可以改變自己。中國要去出口導向,要拒絕金融全球化,走自己的路,實施內向發展。這是拒絕美元霸權是最佳方式?;谥袊隹趯驊鹇詫γ绹袌龅囊蕾嚕袊桓淖兂隹趯驊鹇?,中國將是美元霸權失落的受害者?! ?/p>

第八節 出口導向的實質  

         去出口導向,許多人不能接受。  

         出口導向是70年以來,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選擇的經濟起飛之路。  

         出口導向,毫無例外的催生了發展中國家,甚至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的二元經濟。出口的繁榮建立在內需的萎縮上;出口產業的繁榮建立在內向發展的萎縮上。  

誰不能感受全球化的魅力,請到中國沿海地區走一圈。許多人這樣講。  

誰不能理解全球化的殘酷,請到中國內陸和農村走一圈?! ?/p>

沿海地區那些摩天大樓同中國內陸農村30多年失修農田設施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線。富裕和貧困,繁榮和凋敝是全球化創造的一對雙生子?! ?/p>

許多人不能接受出口導向抑制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他們首先會指出中國沿海區和經濟特區出現的那些高速增長的奇跡。這些朋友會質問,那些成功例子難道不是全球化推動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真理似乎在這些朋友一邊?! ?/p>

本人對這個問題也曾經非常疑惑。后來走遍天下,了解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特區,才發現,我的疑惑來源于我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來自于我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來自于我忘了毛澤東的“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的告誡。調查研究,可不是走馬觀花的轉一圈。毛澤東最反對那種跑馬觀花就下結論的方法?! ?/p>

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解構這個問題?! ?/p>

假定我們在一個什么地方,圈一塊地,實施特殊政策。通過出售土地,或出售存量資產,或私有化等方式來吸引外資,發展經濟。由于有利可圖,大量外資涌入,注入了許多美元。這些美元在變成投資或消費以前必須換成人民幣。  

問題就在這里。  

假如,外資投入了100億美元。我用這100億美元,按目前的匯率,換回了600多億人民幣。這是什么含義?假定中國貨幣發行總量不變,央行將要發行價值相等(600多億)的人民幣債券來回收多發行的這600多億。當然,購買者600多億人民幣債券的不會是我。這相當于我從全國其他地方吸走了600多億人民幣。我的貨幣增加了600多億,別的地方就要減少了600多億;我增加了600多億的投資,別的地方就減少了600多億的投資。結果,我的經濟發展導致了其他地區的投資不足和相對萎縮。  

出口創匯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完全一樣。我出口創匯100億美元,存入銀行,換回600多億人民幣,央行要發行600億人民幣債券。這同樣相當于從其他地方吸走600多億人民幣!  

所以,我的經濟高增長,是以其他那地區的低增長為代價的!  

所以,這些外資和出口產業實際上成了推動中國內部貨幣配置和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成了同內地,內需產業爭奪資源的方式,是導致經濟二元化和不平衡的一種方式。  

以上我們假定,為了防止通脹,中國貨幣供應總量不變?! ?/p>

假如我用100億美元換回600多億人民幣的同時,央行不發行以人民幣債券來回收這600多億。結果央行增發了600多億人民幣。這600多億的新增人民幣會帶來通貨膨脹。我的貨幣供給比其他地方增加了600億;其他地區的貨幣供給量表面上不變,由于購買力下降了,從資源的角度看還是減少了。資源還是從別的地方流向我這里??傊?,這個特區或沿海地區吸引的外資越多,出口創匯越多,從內地或內需產業吸走是貨幣或投資越多,內地發展越慢,內地越貧困?! ?/p>

鼓勵出口的戰略,實際上就是鼓勵這種犧牲內向發展的戰略?! ?/p>

所以,畫一個專區,吸引外資,出口創匯,從內地吸走大量的貨幣和資源。這個特區的經濟增長一定高于其他地區,其他地區一定相對萎縮。道理就如此簡單。過去我沒有弄明白這種貨幣供應的變化,把特區的發展歸結于這個特區的體制。這是一種誤判。在這種誤判的基礎上,有人把特區的那一套東西,把小政府,市場經濟,全球化,引入外資,出口導向,和其他特區體制概括為普遍真理,而推廣到全國。必然南轅北轍,當然無效?! ?/p>

近三十年來,中國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產業,通過這種方式從內地吸走了多少資金!那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不過可以簡單估計一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算一算。  

被出口導向吸走這些天文數字一般的資源,就是內地發展相對落后的真正原因。內地發展落后不是不搞全球化的結果,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內地投資和內需不足,農村的投資不足,內地的相對落后,不斷擴大的貧富懸殊,內地許多弱勢群體的貧困,就是這種圈走資源的全球化的后果。假如中國不糾正這種發展戰略誤區,中國內地和內需的發展會進一步萎縮。

這種全球化或出口導向,還是導致中國出現低技術的數量擴張的重要原因?! ?/p>

全球化將資源從中國廣大的內陸地區,從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內需產業里大規模的擠出以后,被大量集中在發揮落后優勢的產業上,集中在利用別人技術的產業上。全球化舉中國之力,變成別人產業鏈底部的加工廠。在這種發展道路上,中國如何脫離低技術陷阱。這些資源本來是可以用來建立門類齊全的產業,用來推動新興產業,用來辦教育,辦科技的?! ?/p>

全球化浪潮從把中國內地或內需的資源卷到沿海,再從沿海卷到美國,換回美元,再把美元卷回美國。今天中國沿海地區的繁榮和奇跡,不是全球化創造的,不是同世界市場接軌的結果,不是市場化私有化帶來的,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上其他地方投資相對萎縮帶來的。全球化卷走了中國的財富,卻留給中國一個相對落后的內陸,受到抑制的內需產業,和一個巨大的貧困階層?! ?/p>

這不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幾乎所有出口導向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也是日本長達幾乎20年停滯的根本原因?! ?/p>

這種犧牲內向發展和內需發展的全球化戰略,不能帶來全中國的繁榮,帶來中國的崛起。而新自由主義忽視全球化和世界市場對中國資源配置的扭曲。他們認為,全球化-同世界市場接軌-國際資本的介入-市場化-私有化等等,是導致沿海地區繁榮的根本原因。認為沿海的區的發展是新自由主義“點石成金”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中國要繁榮必須全球化,必須搞新自由主義。  

這是一種符合帝國利益的偏見,是一種利他主義的國際經濟學?! ?/p>

讓我們在擁抱樹木的時候,放眼整個森林吧。  

出口導向已經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應當淡出?! ?/p>

               第九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  

去出口導向,許多人不能接受。有些出于利益,有些出于認知。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是,“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這句話接示了事物是不斷運動發展的哲學觀念。這句話可以用在出口導向戰略上面。在金本位時期和在純屬通貨(fiat Money)時期,出口導向戰略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國際收支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出口戰略,或者貿易盈余戰略,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工廠,美國也曾經是世界工廠。國際壟斷資本為了爭奪或瓜分海外市場,還引發了兩場世界大戰。1947年美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的總額的1/3。按價值衡量,美國的出口幾乎達進口的兩倍。  

也許正是發達國家走過的這種歷史道路,也許正是美國霸權崛起時的這種大規模的順差,使許多人迷戀上了出口導向,迷戀上了全球化。在全球化的體制下,中國不通過戰爭就可以大量進入海外市場,就可以創造大規模的貿易盈余。從歷史的角度看,這難道不是一條和平崛起的道路?  

遺憾的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大約不僅又忘記了馬克思主義,也忘記了上面那位古希臘哲學家,只見現象不見本質。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那條道路,在1971年已被堵死。隨著金本位的廢除,貿易盈余的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p>

在金本位體制下,貿易盈余最終由黃金支付。貿易盈余導致黃金流入,在金本位下,黃金儲備是一種真實的國民儲備。這種國民儲備可以以投資于國內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推動更多的出口,換回更多的黃金。貿易盈余同國民儲備,同經濟發展有一種良性循環。于此相反是,貿易赤字則帶來黃金外流。黃金大量外流,導致貨幣貶值,利息上升,國內投資消費雙雙下降。長期貿易赤字同經濟增長間有一種惡性循環,甚至可能導致貨幣破產?! ?/p>

在美元同黃金脫鉤以后,貿易盈余和貿易赤字的作用發生了180度的大顛倒?! ?/p>

在美元體制下貿易盈余,換回的是一大筆“白條”,不能轉換為國內投資和消費。否則會導致國內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導致通貨膨脹(因為帶來貿易盈余的那部分總供給已經被輸出到國外)。這部分貿易盈余只能轉換為美元儲備。美元儲備過多又帶來本國貨幣升值的壓力,影響出口導向,于是許多中央銀行又將大量的美元儲備又被轉換為美國政府債券或兩房公司的債券。美元是沒有內在價值的,無法成為長期的財富儲備手段;而美國政府債券比美元更加沒有價值。貿易盈余帶來財富的大規模外流,嚴重抑制經濟發展?! ?/p>

在金本位下,外貿盈余帶來財富(黃金)流入,外貿赤字導致黃金(黃金)的流出;在美元本位下,外貿盈余導致財富外流,(美國)的外貿赤字導致財富流入?! ?/p>

在金本位下,貿易盈余導致黃金儲備增加,國民儲備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美元本位下,貿易盈余導致美元儲備或美國政府債券增加,大量國民儲備掌握在別人手中。掌握在別人手中的這筆國民儲備的價值,完全受別人利益支配,有可能變得一文不值?! ?/p>

同樣的貿易盈余有完全不同的經濟含義。千萬不能拿別人曾經用過的箭來射中國經濟發展的靶子;不能無的放矢;不能將某一種經濟戰略同具體的歷史條件剝離開來。否則不是馬克思主義?! ?/p>

對那些處于利益因素而支持出口導向的人,我們要指出,在一個國家公正的經濟發展中,局部利益同經濟發展是水漲船高的關系。而且,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受到出口導向戰略的抑制,是一條使中國社會每個階層“共輸”道路。  

   《選擇和崛起》第16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聯系我們

電話:13910426398(烏有之鄉站長范景剛)

投稿:[email protected]

©烏有之鄉 | 京ICP備11022560號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1101081545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