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是美國式消費主義危機
2009年06月10日 04:32第一財經日報
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潘岳
西方環境思潮興起40年,有一個普遍規律,即先開始都把環境當作是一個技術問題,大家都在研究用什么樣的技術來治理污染。后來發現再好的環保技術也擋不住“兩高一資”產業的繼續發展,這就上升為一個經濟問題,就開始設計各種鼓勵環保懲罰污染的經濟政策。
后來又發現牽扯到全社會各個群體利益,甚至牽扯各國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和矛盾時,環境問題于是就上升成為政治問題。這幾年,尤其是當氣候變化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主流時,全世界相當一批政治家已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最終是一個文化倫理問題。
例如現在的全球經濟危機。有人說這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危機,有人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危機。其實用最簡單的話說,這是美國式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危機,是西方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危機。因為金融衍生品代表的現代虛擬經濟必須完全建立在人們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如果因投機產生的道德風險迅速擴大為整個金融鏈條的失效,就會進而影響實體經濟,最后就會徹底宣告“今天花完明天的錢”的生活方式的破產。
西方工業文明是以無限獲取利潤為動力,以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業和金融業上的城市為載體的文明。它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財富。工業文明產生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科技革命等,但根本原因是發現了新大陸,開拓了殖民地,在擴大市場和原材料產地時,也把本國的階級矛盾、經濟矛盾、社會矛盾統統轉移出去。
轉移了幾百年后,他們終于發現,什么危機都能轉移,唯有環境危機轉移不了。因為氣候危機一來,颶風不光襲擊東南亞,也襲擊新奧爾良;海水上漲不光全淹掉南太平洋小島,也會淹掉紐約。
從文化上看,西方工業文明的基礎就是人類中心主義,即將人視為自然萬物的主宰和中心,就是將自然視為不斷滿足人類無限欲望的對象。事實上,人的欲望可以無限,但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既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也不能滿足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西方工業文明在300年間創造了空前的物質文明和社會財富,幾乎等于傳統社會的總和,但也消耗了億萬年的自然儲備,帶來了不可克服的經濟危機和全球生態危機。
面對西方工業文明所暴露出來的內在困境,各國一部分政治精英與學者已開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態智慧,試圖從中尋找擺脫困境的路徑。他們發現:
從基督教文明來看,人類對生物群的尊重和保護也應成為自然法的內容,包括生物自然多樣化存在的權利、健康生活的權利、自由進化的權利、不受人類侵害的權利、共享于地球的權利等。為這些權利而奮斗,已成為20年來西方環境運動的倫理基礎。
從伊斯蘭文明來看,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就在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一體。《古蘭經》提出,世間萬物皆由真主所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代真主管理大地,人應該合理適度地利用自然,反對窮奢極欲和浪費,最具代表性的話是,“你們應當吃,你們應當喝,但不要浪費,真主的確不喜歡浪費者”。
從印度文明來看,印度教徒蔑視外在和物質的東西,重視內在精神。與其他民族崇拜精英不同,印度教社會的精英都崇拜那些隱居于森林之中半裸體的圣徒,認為其體現出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因此現代印度則有抱樹運動,人們抱著樹,防止林業工人砍伐森木(心中的森林),這被全世界看作是應用印度教思想的一次環境起義。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又將目光轉向東方、轉向中國。
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釋道三家。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之中、和諧之和、包容之容。
儒釋道三家都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儒家講求“仁民愛物”,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猶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萬物一體而相互仁愛。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過“道法自然”實現人道契合、人道為一。
佛教雖為外來文化,但很好地實現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佛教提出“佛性”為萬物本原,萬物之差別僅是佛性的不同表現,其本質乃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上連天道自然、下通人倫日用。不追求物質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態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現實的功利追求。這些生活實踐看似涓涓細流,卻共同匯成了生態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這種從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過節制人的無限欲望,追求充實飽滿的精神境界,能夠糾正西方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消費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重重迷霧。
中國在短短百多年時間內從農業文明一躍而入工業文明,再由工業文明向上一躍,提前跨入生態文明,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中國已經同時具備實現這一戰略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CBN記者章軻整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