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全球化:由壟斷資本財團發起的向全世界擴展其統治的運動
劉永佶
現在的“經濟全球化”確實是一場世界范圍的“大躍進”。它的發起者,就是已經在幾百年的發展中積累起巨額資本的壟斷財團。其目的,也相當清楚,就是要向全世界擴展資本統治。它不僅是一場大規模的經濟運動,也是一場政治運動和文化運動。
英國《焦點》雜志2000年8月號刊出的“全球化小資料”,有這樣一些數字:
·世界上有7500萬人就職于外資公司。
·美國境外至少有2500萬人在為美國公司工作。
·500家公司控制著33%的全球國民生產總值,75%的全球貿易。
·十多家大公司不久將控制全球整個食品生產行業。
·在過去十年中,世界最貧窮的五個國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比例從23%降至14%。
·如今,全球貨幣市場每天的成交額為一萬億美元。
·發展中國家有1200萬人在為美國公司工作。
·互聯網正在推動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但如果在美國買一臺電腦需要花一個月的收入,在孟加拉國則要花掉8年的收入。
·世界最富有的3個家族的財富總和比最不發達國家6億人口的年收入還要多。
·據信,6個國際犯罪集團每年的犯罪收入達15萬億美元。
·最近對英國前500家大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90%的高級管理人員認為,在未來5年中,公司主管具有全球流動性將“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
·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的一個明顯跡象是,國際維和部隊人數日漸增長。很多國家看來越來越愿意將它們的部隊置于外國將軍的控制之下。甚至俄羅斯或許不久也將加入北約,而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
·英語已經成為通行的商業用語。英語在網上的優勢也是其它語言無法匹敵的,86%以上的網絡內容都是英語的。[1]
向外擴張,是資本本性決定的。與封建領主的農奴經濟和集權官僚地主的小農經濟相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優越性之一,就在于此。自從資本統治制度形成,就處于不斷的擴張之中,先是國內,進而歐洲和全世界。從16、17世紀開始的殖民地運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重新爭奪殖民地和附屬國,這期間的三、四百年間,資本統治已將其勢力范圍伸向了全世界,從而也使全世界的勞動者或直接為資本所雇傭,或為資本財團提供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格局,即兩大陣營的對立,限制了資本的全球擴張,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也迫使壟斷資本財團不得不改變其舊有的以殖民地為主的擴展策略,冷戰和政治控制是其擴展的主要方式。
20世紀末蘇聯、東歐的劇變,中國的改革,使世界格局又發生重大變化,壟斷資本財團的冷戰對手已不存在,而大多數落后國家又急于發展經濟,對外來資本不僅不再排斥,還熱切地歡迎。這樣,就為壟斷資本的擴展提供了良機,它不再需要以武力侵略和威脅,而是以堂而皇之的“市場機制”,就可以順利地向全世界擴展。
金錢沒有臭味,資本沒有國界。
自從形成以來,資本由其人格化了的資本家來行使它的權勢,不斷地擴展、積累,這個過程,既是資本統治勞動,又是工業文明向全世界的泛濫。資本的力,不是來自物本身,而是來自社會關系所保證的人對人的控制。當人們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時,其意義在于對歷史總體的把握和大的階段的劃分,而在具體的生產過程,生產關系對人的制約,不僅決定著人的素質技能,也決定著人素質技能的發揮形成的生產力。進而,生產力又為生產關系中居主導地位的階級所占有和支配。這樣,似乎人數很少的階級才能形成統治人數很多的階級。階級社會的實質就在于此。資本的力量,實則勞動的力量,私有制將勞動異化,不僅勞動成果為資本家所有,而且這種成果又繼續成為占有更多勞動的條件。
現代壟斷資本財團,其擁有的資本都在上百億、千億,甚至萬億美元。如果僅僅是紙幣或股票,它們本身并無價值,也不成為控制他人的力。但它們是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集合,是勞動的力的體現。因此,這巨額的資本就成為巨額的力,它不僅要控制已經控制的勞動者,還要擴大控制的對象,通過這些勞動者,去改造自然物,利用資源,以壯大資本的力。而資本家又會把其控制的勞動者也視為資源,視為自己的力。以此進一步積累、擴展。
壟斷資本在向全世界擴展其統治的同時,也將其制度、體制、思想隨之推行。雖然“經濟全球化”的發動者是壟斷資本,但它們卻要以“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為口號。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成了發動這場資本統治“大躍進”的宣傳標語。“發展經濟學”和“現代化理論”,則以相當精確的數字計算,給落后國家描述了向發達國家學習的步驟。
在如此強盛的宣傳攻勢下,幾乎全世界都接受了這個信念:只有實行“全球化”,才能有經濟發展。而落后國家中的那些受到美國人栽培和資助的學者、政客,又會把“經濟全球化”添酒加醋地炒作一番,使之成色香味俱佳的豐盛美餐,令人垂涎欲滴。
中國的一些“自由派”學者,在這方面毫不遜色,他們利用中文的優勢,對“經濟全球化”做了相當密實而充分的論證。據洪朝輝“關于全球化的四種觀點”的概括,其中
第二是個新自由派。它的觀點強調的一是全球化、全球經濟資源和全球要素的優化組合,它的結果不是零和,而是雙贏。二是經濟全球化能夠限制各國政府的行政干預和無限制的福利政策,從北歐和西歐開始,所以經濟全球化形成一個鐵籠,迫使每個政府都要遵守全球金融的共同規則。另外,它大力贊揚WTO的作用,因為它提出了4項革命性的原則,一是非歧視性;二是互惠性;三是公開性;四是透明性。再者它強調所謂的信息帝國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可能獨占,而是共享、均等。全球化下的信息流動是無國界無階級的,所以全球化代表歷史的進步,而絕對不是反動。[2]
這種頗具“中國特色”觀點的宣傳,確實起到了發動“革命”運動的效果。從90年代初開始,官方的所有輿論工具,乃至黨校、大專院校的培訓班、學習班,重金邀請這些宣傳員展開了規模浩大的一場“宣傳經濟全球化工程”,伸開雙臂歡迎,洗凈大腦等待幸福時光的到來。
我們注意到,在這場宣傳工程中,宣傳員們力求避免使用資本、統治、支配、不平等、掠奪、剝削、階級等概念,或者以改變內涵和外延的方式,使這些概念不再“刺激”外國資本財團。這里最典型的,就是對“資本”概念的改造。在他們的口中筆下,資本已不是社會關系,而是貨幣和可以換來貨幣的“資源”,這包括人力、自然力、生產資料、技術、管理等,以至堂而皇之地論說“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知本家”。似乎“經濟全球化”真的是向全世界推廣“公平競爭”,從而全面消滅階級(宣傳員們習慣將階級說成由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神經錯亂時產生的幻覺)。在他們看來,世界不過一群個體人競爭的場,其規則就是優勝劣汰,精英強者既有雄厚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當然就應處于上層,領導那些弱智的無資產者。中國人沒必要為“經濟全球化”擔憂,在世界級的“大企業家”的領導下,奔向“市場經濟”的大同境界,何樂而不為?
然而,自由資本主義者所引以為據的經濟學教科書,卻在宣揚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的同時,明確無誤地講了資本的原則:利潤最大化。而且反復申明“沒有免費的午餐”。壟斷資本財團之所以堅持不懈地在幾百年中發動“經濟全球化”,根本目的就在于利潤。從推銷商品到輸出資本,形式上變化很大,但目的是一樣的。“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資本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有無數小的資本企業出現,但競爭的結果,勢必是大的資本財團壟斷世界市場。在落后國家,以各種方式形成的小資本,是很難成為國際大資本競爭對手的,它們只能在商業、服務業棲身。而壟斷資本財團所需要的,則是掌握政治權力的官僚資本。在他們的經濟學中,政治權力也是資源,也是資本,相對于有形的個體自由資本來說,無形的政治權力的“含金量”大得多;它不僅控制著自然資源,而且可以制訂法律和政策,掌握著關稅,操縱著輿論。國際壟斷資本財團最喜歡的落后國家政治制度為獨裁專制型,最討厭的是這些國家也實行政治民主制。壟斷財團深受本國民主政治制約之苦,因此希望并要求其資本擴展所及的落后國家保持專制。這樣,只要收買了少數獨裁者,就等于掌握了其全部政治資源,就可以達到利潤最大化。
落后國家的“自由派”,在宣傳“經濟全球化”時,總不免把“政治民主化”作為其重要內容。但這只是一廂情愿,國際壟斷資本財團只是要求他們攻擊自由貿易的壁壘,以利于其輸出資本,但并不可能向這些國家輸出民主和人權。壟斷資本財團的董事長和總裁們很清楚:如果任由其資本輸向國也都實現民主政治,那就無異于給自己制造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并給其資本輸出設立堅厚的壁壘。因為任何民主政體,不論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都會依據其民主權利主體的利益,來制定有關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和政策,從而保護其本國的經濟發展。19世紀的美國、德國,是在其資產階級民主制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20世紀的蘇聯和中國,也是在初級的社會主義民主制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當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霸王,它努力要做的,就是以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的神話摧毀本來就很粗陋的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它在蘇聯大獲全勝:美國的壟斷資本財團及其控制的政府,以巨額投資來收買蘇聯的官僚和學者,大造輿論,宣傳美國式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攻擊蘇聯的計劃經濟和專制政治。本來,“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應從社會主義原則對之改革,但美國的這一攻勢,恰好與舊體制既得利益者的希望相一致,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在國際壟斷資本這個強大外援的配合下,把“美國化”作為改革目標,放棄社會主義原則,從而也就放棄勞動者利益,以“取一毀十”的強盜心理,毀掉公有制經濟。這一切,都是在所謂“民主政治”的旗號下進行的,正是這個“民主政治”,創造了人類政治史上的奇跡:政府的獨裁者下令向議會大廈中的民選議員開炮!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國有資本變成官僚資本,像變魔術一樣,將原來那些宣誓“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黨政要員,變成了官僚資產階級。“經濟全球化”攻破了蘇聯這個堡壘,但它帶給蘇聯人民的,并不是市場經濟的“天堂”,而是國家分裂,通貨膨脹,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以及官僚資本的獨裁專制。
從蘇聯的經驗教訓中,起碼可以給國內“自由派”的朋友們提個醒:如果不是受雇于西方的壟斷資本財團,而是真誠地希望中國民主富強,那就別再宣揚“經濟全球化”會給中國帶來“民主政治”。西方的壟斷資本財團對其本國的民主政治早就厭惡之極,他們是迫于本國勞動群眾的社會主義運動勢力的增長,才不能像希特勒那樣實行專制,怎么可能會免費送給中國一個民主政治呢?
然而,“資本全球化”的同時,也是雇傭勞動的全球化。資本統治的擴展,也伴隨著勞動解放的擴展。20世紀資本在全世界的擴張,造成了所有資本財團都不愿看到的結果:社會主義運動的全球化。雖然在現代世界矛盾中,社會主義運動還處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但這個地位已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生命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起者和主導者都是壟斷資本財團,但它在榨取世界各國的剩余勞動和資源的同時,也將資本關系輸出到這些國家,從而形成了其雇傭勞動者階級,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全球化提供了條件。現在的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資本關系,也都有社會主義的組織和政黨。當前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運動”,實則是西方勞動者所發起的勞動解放運動的一個方面,它本身也是“全球化”。
“工人沒有祖國”。
社會主義運動的全球化是與資本全球化同步的歷史趨勢,而且,隨著資本全球化的進程,社會主義運動的全球化勢頭將逐步加強。
對于建立了初級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來說,一方面要自力圖強,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積極參與的同時,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趨利避害,發展中國的經濟。與此同時,也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聯系,相互提攜,促進社會主義運動的全球化。
-------------------------
[1] 摘自《參考消息》2000年8月23日。
[2] 摘自:《經濟學消息報》,2000年8月1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