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重殲:08伊朗戰爭年-布什的戰爭?
錯綜復雜的中東局勢已經讓人們的局勢眼花繚亂。作為第一熱點的伊朗問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是戰是和,戰有何時戰,成為了一個迷團。而迷團的背后,折射的則是大國的國家利益。當然,不否認其中存在的個人因素,其間的不確定性給了人們以想象的空間。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個人的因素就是美國中統布什。當媒體在炒作布什準備于離任前解決伊朗問題的時候,筆者卻想到了另外的一些東西——布局,一個地道的陰謀。
輿論普遍對于08年的伊朗感到擔憂,認為08年可能是伊朗戰爭年。更有人將其中加入了布什的因素。那么,伊朗是否真的會在08年遭到來自美國的軍事打擊呢?
美國作為一個實力體存在的利益主線是不可能有任何動搖的。08年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是否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這是衡量08年伊朗是否會遭受來自美國的軍事打擊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當然不會輕易讓伊朗擁有核武器。伊朗早就聲稱會與伊斯蘭世界分享核技術。不排除伊朗這一聲明是為了獲得支持,可也不能排除政教合一的伊朗這樣做的可能性。伊朗擁有核武器后對于中東地區核擴散的促進是美國所不能允許的。中東是美國經營多年的戰略要地,如果因為核武器而遏制住了美國可能的戰略手段,那對于美國利益的影響已經達到了核心利益的層面。
從核問題的角度來看,打擊伊朗并不急于一時,至少各方面的情報都顯示伊朗距離獲得真正的核能力還有相當漫長的距離。如果美國確認伊朗能夠在08年左右獲得核能力,那么打擊在現在就應該開始了。
至于贏得文明沖突的角度,則不能認為是美國在伊朗問題的上的利益主軸。文明的沖突很難細致地量化為實力邏輯。文明的沖突本身也難以獲得勝利。即便能夠獲得勝利,也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文明的沖突不可能壓倒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占據伊朗問題的主導地位。
伊拉克問題的存在,對于伊朗問題的影響是兩個方面的。一方面,伊拉克問題牽制了美國不小的精力,對于美國打擊伊朗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阻力。另一方面,伊拉克問題的解決又有賴于伊朗。如果能夠解決掉伊朗,對于伊拉克問題的徹底解決,將有不小的幫助。
美國人也注意到了,伊拉克問題也不僅僅只存在一個伊朗因素。即便少了伊朗,也并不意味著抵抗運動會消失。同時打擊伊朗也可能給伊拉克問題的解決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僅僅對伊朗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伊朗必將更為直接明顯地介入到伊朗問題的解決中來。如果是全面戰爭,對于美國軍力的牽制,恐怕將大到一個讓美國的全球戰略線脆弱到不可接受程度。全面占領伊朗,至少在一個階段內不僅僅不能減少中東地區對于美國兵力的牽制,還將大大增加這一負擔。
伊朗問題也并不是美國的一家之言。伊拉克戰爭喚醒了歐盟、俄羅斯、中國等國際勢力。他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了單極化的危機不僅僅停留于紙面上。在伊朗問題上,各國的處理方式更為靈活。一方面是要求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另一方面也和美國拉開立場上的差距,表明自身的態度。特別是歐盟,在這個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伊朗問題上,歐盟與美國是處于對立面上的。可是歐洲并不會對美國直接采用對抗措施。伊朗的石油歐元結算政策對于歐元是一個不小的鼓勵,對于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也是一個不小的提升。石油歐元結算就是當初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歐洲無法從軍事上給予當初的薩達姆政權以足夠的幫助,對于今天的伊朗也是類似的情況。通過伊拉克戰爭,歐洲已經意識到自己與美國較量不應該是針鋒相對的,而應該重視自身的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作用。
同樣,在伊朗問題上,俄羅斯和中國也沒有同美國采取敵對的策略。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伊朗核問題采取和平方式加以解決。也就是說,世界主要勢力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都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可以認為是有默契的。
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國,對于美國單極世界的建立都是持反對態度。美國單極世界建立受害最大的也恰恰是俄中兩國。兩國不僅僅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手,同時也是美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手。
如果說在伊拉克問題的時候,中俄兩國有點鞭長莫及的感覺,那么在伊朗問題上,中俄的反應顯然會更為直接有效。俄羅斯可以通過高加索、里海和中亞來聯系伊朗,而中國則可以通過中亞和巴基斯坦來聯系伊朗。一個伊拉克,在得到了伊朗幫助的情況下都能牽制美國十數萬兵力,那么一個伊朗,在得到中俄兩大國的幫助下,又能夠牽制美國多少兵力呢?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美國對伊朗實施軍事占領,就可能讓三方走得更近。美國的確從來不主動針對歐盟國家事實軍事打擊。然而,美國卻從來把歐洲當成一個潛在的重要對手在對待,間接的打擊一直沒有停頓。美國是從歐洲手中接過霸權的接力棒的,又怎么會對上一輪霸權的中心地域不加防備呢?歐洲在被美國壓制多年之后,也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從科索沃戰爭到伊拉克戰爭再到現在的伊朗核問題,也的確該明白了。再不明白,美國完成了戰略布局,一切就來不及了。
經過冷戰后十多年的調整,美國的戰略目標已經開始明確。只不過,仍然有人被蒙在股里。由此,產生了不少錯誤的戰略定位。
美國真正在全方位進行打壓的仍然是俄羅斯。為什么在蘇聯解體后十多年,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仍然不時緊張。在中美之間,很難看到這種層次的緊張。可以斷言,激烈的戰略層面的沖突,發生于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在俄羅斯的實力已經衰退的今天,這是為什么呢?
慣性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冷戰導致的雙方敵對讓不少美國人對于今天的俄羅斯仍然心有余悸。然而,更重要的因素還是俄羅斯有著與美國最為接近的軍事技術體系。正是這樣一個完整而強大的體系,讓美國人感到擔憂。這個體系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中國軍事技術的提高,第三世界一些與美國關系惡劣的國家的武器裝備,很大程度上都來源于這套體系。
美國稱霸世界,本質上是其對于自身資源的充分利用。可是最為直接的工具不是經濟力量,也不是政治力量,而是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憑借著軍事力量,美國實現了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戰略行動。暴力作為最激烈的運作手段,也是短期內收效最大的活動。當年,正是前蘇聯的軍事系統,遏制著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即便在前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仍然在憑借這套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俄羅斯人也發現了這一點。這是俄羅斯在經濟實力大幅度衰退的情況下仍然致力于軍事技術發展的原因。俄羅斯要想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自己的世界強國地位,就必須這樣做。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普京總統“賣掉克里姆林宮也要造新型核潛艇潛艇”的悲壯言論。其言論背后的實質就是克里姆林宮并不能夠給俄羅斯帶來世界強國的地位,但是新型核潛艇卻能。
只要俄羅斯愿意,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俄羅斯仍然將是在軍事技術體系方面與美國最接近的國家。因此,某種意義上,美國也可以認為俄羅斯是短期內對于美國直接威脅最大的國家。
因而,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美國不斷壓縮。這種壓縮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有核力量支撐的同時針對俄羅斯的全面戰爭很難爆發的前提下,俄羅斯將失去繼續加強軍事力量的動力。大英帝國的徹底衰落不也正是在殖民地紛紛獨立,利益對于全球性軍事力量的吸引力不足而導致的嗎?
歐盟呢?雖然被美國當成了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可是美國并沒有直接針對歐盟的行動。甚至,美國還在努力維系跨大西洋聯盟。其間的意義就是將歐盟的行動限制在一個框架內。在間接戰略的掩護下,一點一點地削弱歐盟的力量,避免歐盟具備挑戰自己的實力。
分裂歐洲是美國的一大策略。非常明顯的行動一方面是大力拉攏英國,使得在歐盟實力體系中占有重要比例的英國游離于歐盟利益集團之外,也失去了積極參與到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來的興趣。失去了英國的參與,歐洲一體化的難度大了幾個等級。另一非常明顯的行為則是制造新老歐洲的分裂。拉攏東歐等歐洲非主流國家,包括之前的西班牙等,力圖拖延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美國同時也在一直給歐洲制造敵人,使得歐洲無法具備比美國更好的金融環境。之前的蘇聯,現在的俄羅斯,歐洲總是淪為人質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所流失的金融利益,恐怕已經大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地步。而這一過程的另一好處,則是讓歐洲對于美國的安全需求長期存在。
在政治上無法實現統一的歐盟,自然也無法在軍事上形成統一。雖然我們能夠看到歐洲的一些軍事技術研發合作,但是我們看到的更多仍然是重復投資。歐洲整體上比之美國的經濟規模并沒有太多的領先,這就意味著缺乏體系配合同時又重復投資的歐洲至少在當前這種政治環境下是無法對美國的全球霸權形成直接威脅的。美國并不樂于與歐洲進行直接對抗。那樣只會促使歐洲更為有效地整合不下于美國的龐大資源。其結果是美國所不樂見的。
歐洲即便明白了,也很難超脫于美國這種懷柔壓制政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歐洲的現狀決定的。不同國家的不同利益讓美國有了分化的基礎。而榜樣的力量則是無窮的。不可否認,英國的政治淪落的確也給他帶來了實際利益。82年的馬島戰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新加入歐盟的一些國家以及以前加入歐盟卻無法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就打起了美國牌。通過美國人的力量,來提升自己在歐盟的發言權。如果歐盟是一個國家,則很難想象這種行為的發生。
在歐洲,真正具有一體化傾向同時有推動一體化能力的國家只有那些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國家,如法國和德國。由于其他國家缺乏足夠的主觀能動性,一體化進程走得相當緩慢。美國在間接戰略的掩護下避免了直接刺激歐洲,卻又實現了長期壓制歐洲的目的。
說到中國,不得不說那個利益攸關方的定位。從之前的戰略競爭對手的地位的轉變,正說明了美國對于自身戰略的日益清晰。中國的走向值得關注,但在美國看來,中國要對美國形成最直接的威脅還需要時間。
中國的經濟規模龐大,卻沒有足夠的經濟質量。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在技術上的落后。在軍工科技上,這種差距同樣是非常明顯的。在從俄羅斯獲得一定的軍事技術之后,繼續的提高對于中國來說仍然要靠自己的力量。俄羅斯很難把支撐自己世界地位的家底全部掏給中國。同時,中國也不得不在引進俄國技術的過程中面對消化吸收這個時間滯后的問題。
可以說,中國在經濟上的追趕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并不希望因為自己的行動導致中國戰略重點從經濟建設向軍事建設上的轉移。前些年,由于美國將中國定位于競爭對手這樣一個地位,導致中國對于國防建設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了。特別是由于幾次重大的事件,給中國帶了深深的震撼,也給美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近些年來,已經可以明顯看到中國在軍事建設上加大投入的效果。新戰機、新坦克、新軍艦,都已經開始可以拿上臺面了。雖然差距仍然存在,但是的確在縮小。中國的這種改變讓美國感覺到了壓力。美國因此也開始審視自己對于中國的態度。
通過“9.11”事件這一歷史契機,美國開始尋找與中國的戰略共同點。比如在遏制臺獨以及朝核問題方面,中美開始有意識地尋找共同利益的存在。通過合作增進互信,也可以避免中國走上前蘇聯的道路。前蘇聯失敗了,美國卻并不能保證中國也一定會失敗。如果說歐洲能夠提供給美國一個抗衡前蘇聯的戰略優勢所在,那么可以認定,日本并不具備與歐洲相提并論的資格。中國的戰略資源和國家潛力,也未見得就不比前蘇聯多。
這也就是說,美國開始將中國的位置放在介于俄羅斯與歐洲之間。對中國的戰略空間的打壓顯得比較溫和,在直接步驟上并不明顯,力圖避免在中國最關心的臺灣和朝鮮問題上刺激中國,也沒有試圖對中國的已有戰略空間進行全面打壓,而是借由反恐風暴在西面首先進行戰略布局,在打擊歐洲和俄羅斯的同時,為未來在西面堵截中國進行著準備。
總結起來,可以說美國是在強硬打壓俄羅斯,溫和限制中國,溫柔削弱歐洲。理清了這一層關系,再回過頭來看伊朗問題,角度又有不同。
可以說,至少眼前,伊朗問題對于歐、中、俄三方有一個一致的地方。美國一旦打擊伊朗,三方利益都將很大程度上受到損傷。在伊拉克被干掉后,歐元準世界貨幣地位的重要支撐點就是伊朗。可以說,只剩下一個石油支點支撐的情況下,局面已經岌岌可危了。至于俄羅斯,則有可能出現美國實力滲透到里海邊的情況,從中亞和高加索方向對俄羅斯施加壓力。中國,與伊朗有不小的經濟聯系,同時還關系到中國全天候朋友巴基斯坦的立場問題。
對于現在的俄羅斯來說,能夠在伊朗保留自己的戰略空間,即便不能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至少也可以牽制美國在東歐和中亞方向的腳步。如果這道防線崩潰,則俄羅斯的生存空間會進一步受到打壓。那個時候,俄羅斯的反抗意識必然更加強烈。
歐元世界貨幣的構想在慘遭美國多次打擊之后已經淪為準世界貨幣。如果失去了伊朗,歐元啟動的外圍陣地就幾乎全部丟失了。歐洲主要國家對于美國的敵視也將加劇。原本還有伊朗這個選擇的歐洲也必然在能源問題上更加依賴俄羅斯。而歐盟也必然會因此審視缺少統一的政治、軍事力量的情況下自身發言權的有限。發言權流失的背后則是巨大經濟利益的流失。
至于中國,一方面是能源來源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是地緣政治空間受到打壓。南亞,單單有個印度,是無法玩出什么來的。美國的力量在對南亞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一旦美國通過伊朗將自己的力量大量注入,則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印度在南亞方向對中國的利益形成實質威脅。一個地緣政治上打不開局面的印度和一個在地緣政治上打開了局面的印度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中國,也必然會在此之后更大程度上在能源方面依賴俄羅斯。
控制了伊朗,真正實現了美國的戰略目的了嗎?
歐洲的削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剛剛打掉伊拉克政權,削弱了歐元地位之后,如此明顯地在歐洲已經深層次介入到伊朗問題的前提之下仍然迅速動作,必然將刺激到歐洲國家那算不上特別敏感的神經。實際上,由于美國在中東的巨大控制力,伊朗的歐元結算暫時還不會給美元霸權帶來毀滅性的后果。美國并不希望歐盟從伙伴變成敵人。敵人總是比伙伴更難把握。
對于俄羅斯的打擊,主要方向還是東歐地區。雖然從中亞地區滲透也有不小的吸引力,但是中亞地區還涉及到了中國。如果過分進逼,恐怕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伊朗這個能源來源的游離會把歐洲和中國更緊密地向俄羅斯地身邊推動。歐洲和中國的資金有可能繼續支撐俄羅斯軍事技術體系的發展。這是美國所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所謂的中國威脅是遠景的。如果把他變成一個眼前問題,則可能在對于俄羅斯的全面打壓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加速中國的軍事崛起。如果中國愿意在經濟上付出足夠的代價,未必不能夠在一定年限之內取得軍事質量上的更大成果。結果則可能是一個在經濟上對美國沖擊變小,軍事上對美國沖擊變大的中國。那么,尚且還不如迎擊一個在經濟上沖擊美國的中國。至少,這樣的中國不容易導致美國全球霸權的崩潰。
顯而易見的則是,打擊伊朗,等同于同時打擊三大勢力的重要利益。其結果,必然是三方在反霸權的路上走得更近。當然,這也不是說,美國在近期打擊伊朗就會有利于其他三大勢力。美國的行動加劇了對抗,實際上是各大勢力都不得利的局面。試問,全世界的資源都集中在軍事上,那么民生的發展呢?所以,沒有絕對的贏家。甚至連相對的贏家也很難去判斷。
拖下去,美國的機會并非不可能來到。局勢的變化將有可能導致伊朗問題上各方立場的變化。比如說,伊朗在核問題上走到了臨門一腳,又或者各大勢力之間發生了不可預測的事件。到了那個時候,利益關系就發生了改變。這是從兩個角度上來說。前一種狀況是伊朗的危害增大,則相對來說也是打擊的利益增加。后一種狀況則是負面影響減少,則相對利益增加了。
是否可以認為,美國一直在軍事上給伊朗施加巨大的壓力,等的就是伊朗加速核進程,最終找到打擊伊朗的足夠理由,完成其戰略線的構建。從伊朗被定位為邪惡軸心,到伊朗大力發展核武器,這之間的聯系,其實是非常微妙的。只不過,伊朗能力有限,恐怕是趕不到08年前了。特別是在有了歐洲、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的庇護之后,對于安全的信心,又有所增加了。東面的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想必也能夠給伊朗一點啟示。這個大套,希望伊朗不要鉆。
在此基礎上,我們來討論布什的伊朗戰爭是否會發動。
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給布什帶來的政治收益是明顯的。布什贏得總統選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伊拉克戰爭的迅速勝利帶來的聲望。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傷亡的增加,經費的消耗,政治上的代價也展現出來。布什的支持率一路走低,共和黨中期選舉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詮釋。
在08年布什即將離任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對于布什的政治生涯,甚至對于共和黨,都將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雖然布什是個強硬的總統,但是他終究需要其背后的政黨的支持。共和黨不可能為了布什的個人意愿付出長期的代價。在伊拉克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一場新的戰爭,共和黨的總統選戰基本上可以直接放棄了。
從布什個人的角度來說,如果他不想背上戰爭總統這個名聲的話,那么他就應該止步。切尼的強硬或許對于戰爭是個巨大的推動。可是人們不會記得是某個副總統發動了戰爭,而只會想到是某個總統發動了戰爭。
無論是從共和黨團隊還是布什個人的角度來看,強行在其離任前發動戰爭都不是一種理智的行為。上升到美國國家層面,這種行為同樣不理智。可見,因為布什個人意志而發動一場針對伊朗的戰爭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控制伊朗的行為,反而在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個重點。美國的輿論轟炸帶來的戰爭陰云,的確有可能導致伊朗核進程加速,進而充實美國的打擊理由,使得美國的代價減小。換一個角度,則可以認為,是美國在通過自己的運作加速各國在伊朗問題上的態度轉變。
在伊朗問題上,我們用不著著急。伊朗看起來還是比較安全的。我們在伊朗的利益比不上歐盟,和美國的敵對程度比不上俄羅斯,我們大可不必馬上站到前臺。通過我們對于伊朗的影響,通過我們的億萬美元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我們能夠在伊朗問題上做很多事情。美國,不可能拋開我國的利益去解決伊朗問題。歐盟,則已經在伊朗問題上付出了諸多努力。關于歐元地位的較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必然將加深美歐矛盾。這是美國無論是否打擊伊朗都無法從遠景條件下避免的問題。
伊朗即便沒了,對中國來說也不是末日到來。中國的既沒有走到沖擊世界貨幣的時候,又沒有到經濟不堪支撐軍事建設的光景。石油供應也不可能說斷就斷,除非美國決意軍事消滅中國。因此,我們要以一種更為超然的態度去面對伊朗問題。誰說不明確表態就是不參與?
我們手中的牌,不僅僅是歐洲需要,美國也需要。既然如此,何不待價而估。誰想在這場長期的角力中獲得一點優勢,恐怕就將不得不在其他方面給中國讓利了。
布什的戰爭?還是算了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