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檢驗國家實力的唯一標準
張志坤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究竟有沒有力量,其勇氣、意志、信心以及實力究竟怎樣,所有這一切,都在具體的戰爭面前畢露無遺。人類社會諸多歷史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就是,戰爭是檢驗國家與民族實力的唯一標準。
古往今來,這樣的檢驗有過很多生動的實例。
在中國,歷史上的趙宋王朝(包括北宋南宋)是一個典型。這個王朝表面看起來非常繁榮,經濟發展水平高,工商業發達,文化繁榮興盛,國家財力充盈,號稱是中國歷史最富足的王朝。如果就經濟實力而言,大宋王朝要比周邊的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如遼、金、西夏等不知強多少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但恰恰就是這樣一個體量塊頭與經濟實力都很大的大宋,卻在同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基本上每戰必敗,打一仗輸一仗,一打輸就賠款,拿錢買平安,換來茍且偷安一個時段,然后再被打敗,再購買平安。如此循環往復,最后逃到天涯海角,實在無處可逃,君臣跳海了事。至于子民被屠被戮之殘,可謂慘絕人寰。所以后人評價宋朝,一致的意見是“弱宋”,其弱就弱在國家實力孱弱,戰爭則成了最有說服力的歷史標尺,而不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
在世界上,現如今的沙特王國也是一個很好的典型。這個國家富得流油,如果就GDP而論,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大國之一,為世人稱為土豪,財大氣粗、出手豪奢。在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下,沙特建立了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武裝力量,其軍隊的裝備水平頂尖又頂尖,什么武器先進就買什么,什么武器昂貴就買什么,這樣幾十年下來,沙特王國從里到外儼然都成了最現代化的地區力量,周邊各小國簡直難望其項背,可謂巍巍乎大觀!結果怎樣呢?結果是沙特軍隊在同也門胡塞武裝的戰斗中被對方游擊隊打得狼奔豕突、丑相百出。人們終于認識到,原來,沙特王國不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看起來是龐然大物,很嚇人,其實不過就是一頭“黔之驢”而已。在這里,戰爭再一次成為檢驗國家真正實力的唯一的標尺。
但是,在中國,有關國家與民族實力的說法一直都眾說紛紜。概而言之,大致上有如下幾種論調:
一是GDP力量論。或者講GDP總量,或者講人均,總之都是圍著這個東西打轉轉,這些人宣揚,什么時候中國的GDP世界第一了,制造業總量占世界一半了,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所有與中國的爭端就將不復存在。他們將這種論點曲解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中更有人直奔主題,干脆圍著錢打轉,他們認為國家是否有實力,關鍵看是不是有錢,有錢就有一切,沒錢就沒有一切。
這個論調近年遭到一些討伐與批判,影響有所減弱,但總的來說仍還居于國家力量學說的主導地位;
二是武器力量論。這種說法主要指向武裝力量裝備,堅持這種學說的人把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看做是力量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他們每每都要把武器裝備像展覽館展覽一般擺出來數弄,以此標定力量的大小與強弱。
這種論調與上述第一種論調有密切聯系,這種力量論有點像動物世界里的一些雄性動物,這些動物在求偶的時候往往要盡情地展示自己的羽毛或者某個部位,只要把對方比下去,自己就取得了勝利。所以,他們認為,只要中國大力發展各種現代化武器,做到武器都比別人先進了,那也就能不戰而勝了,不放一槍,對手即舉手投降。
遺憾的是,人類歷史卻從來不是這樣。因為即使在冷兵器時代,交戰的雙方也并不能簡單地比比誰的刀更鋒利就可決出勝負,也還需許多復雜的運用,所以孫子才說,“故經之以五校之計,而索其情”。所以,這種論調其實并不能成為國家真正實力的檢驗標尺,不管那些所謂的軍事專家們如何喋喋不休、口沫橫飛,其實不過是兒童的把戲。
三是表演力量論。這與其說是一種學說,還不如說是一種做法,這種做法就是靠玩弄姿態展示力量,用時髦的網絡語言叫擺POSS,比如軍演、閱兵、維和等。當然,這些東西肯定是國家力量的一種展示形式,但可信度并不夠,真實性更不夠。所以,古往今來,盡管總有人把軍演、閱兵等活動搞得熱火朝天、煞有介事,但不過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而已。對此,任何理性的戰略家都不會被這等表演所迷惑,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很多看起來威武雄壯的表演,在真實的戰爭面前都會十分可憐地一敗涂地。特別是那些喜歡女兵、熱衷女兵的軍隊,更是如此。
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這句話在哲學上的涵義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支軍隊,一個武裝力量,是不是真有力量,戰場是唯一的檢標準;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力如何,戰爭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經不起戰爭檢驗的國家,不是合格的國家,經不起戰爭檢驗的民族有可能被淘汰,這是人類社會一條基本的歷史經驗。古往今來,人類歷史上許多民族被淘汰,數量之多簡直不可勝數。這些民族之所以被歷史所淘汰,主要是因為經不起戰爭的檢驗:或者因為戰爭失敗而直接滅亡,或者因為戰爭失敗而間接滅亡,即使勉強生存下來,也是萎頓不堪,比如,印第安人就因為在殖民者面前敗下陣來而淪為今天這副模樣,而以色列則因為在戰爭中屢屢取得勝利才獲得了發展壯大;以色列的國家實力不是沙特所能比擬的,因為這經過了戰爭的檢驗,真實可信;同樣,印第安作為一個民族,它沒有什么實力可言,生存與否主要靠別人的恩賜,這也真實可信。
從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時時接受這樣的檢驗,從主觀上說,這可能很不情愿,但客觀上卻不能不接受、不得不接受
中國就是一個頻繁接受戰爭檢驗的國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這只能說是中華民族的地緣與歷史宿命,已經無法改變了,那種指望今后中國不再如歷史上中國那樣需經常面對戰爭考驗的想法,充其量也就是異想天開,事實上根本就不可能。任何以為中國將從此無戰事,都是異想天開的癡人說夢;任何有關戰爭手段不管用,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說法,都是不著邊際的野驢放屁。這就意味著,今后中國還必將面臨很多戰爭的考驗與檢驗,并且也將同歷史上所發生的一樣,承受住檢驗,國家民族就獲得發展,承受不住檢驗,在嚴酷的檢驗中敗退下來,國家與民族就要遭遇災難,這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現如今的中國已經幾十年沒有經過戰爭的檢驗了。自1949年建國之后,中國每隔幾年就要接受一場戰爭的檢驗,當然其中有大有小;每次檢驗中國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因此,那時中國盡管十分貧窮,但骨頭很硬,實力不容小覷,得到全世界廣泛的認可與認同,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知道中國并不好惹,惹翻了要吃不了兜著走。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1979年。盡管當年的那場對越戰爭打得對與錯,水平高與低,至今也有爭論,但至少表明直到那時,中國還敢于直面戰爭,并且用鄧小平的話說,還考驗合格過關。
但是,從那以后,中國就再也沒有經過可信賴的戰爭檢驗,自今已經三十多年近四十年的時光。這么長的時光過去了,現如今的中國究竟怎樣一副身子骨,國內外的疑問越來越多。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時光流逝,過去的認知與認可必定要淡漠淡化,過去積淀下來的威懾也必定要消減弱化,所以,今天的中國再拿當年抗美援朝及對印自衛反擊戰來說事,說當年如何如何,說服力與公信力已經微乎其微了。
正因為這樣,所以,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建中國的戰略威懾力(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筆者前幾年文章《建設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刻不容緩》)),為此,就要經過戰爭的檢驗加以確切地證明。證實了這一點,中國將無往而不利,將不僅有自信,而且將還獲得強大的他信;證偽了這一點,中國將舉步維艱,再怎么自信都沒用;如果這一點遲遲得不到確切的證實,中國就將始終麻煩不斷,糾纏于各種難堪的煩惱當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