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情報系統在關注下走向公開
2013年7月21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公開聲明,美國涉外情報調查法院已經就國家安全局收集電話信息的情報監視活動更新授權。按規定,美國需要定期更新對情報部門監視活動的授權,但罕見的是,情報機構主動發布更新授權的消息。這是美國政府在“棱鏡”等項目遭曝光并觸發爭議后,增加情報監視活動透明度的努力之一。可見,美國政府開展這些監視項目的活動正由“地下”搬上“臺面”。
隨著美國情報系統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接受美國中央情報局資金支持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In-Q-tel也浮出水面。創建于1999年的In-Q-tel公司,是旨在鑒定和投資于維護美國國土安全利益的尖端科技公司。根據情報界的苛刻要求,該公司與企業家們、成長型公司、研究人員、風險投資家接洽,將情報技術交付給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國防情報局、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以及更廣泛的情報界,以充實美國的情報能力。
2012年3月1日,中情局局長大衛·H·彼得雷烏斯就曾在In-Q-Tel公司CEO峰會上發表演講,熱情地談論了中情局和In-Q-Tel公司的合作伙伴關系,“中央情報局是美國的國寶,In-Q-Tel公司為中情局及其附屬機構提供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技術,在任何情況下,這一合作伙伴關系對達成關鍵任務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情報工作轉型有賴于智能驅動
中情局的工作就是先人一步捕捉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出現的挑戰信號,確保美國決策者對局勢動向了如指掌。在解決危機的途徑上,將軍隊調往四面八方、持續追擊恐怖分子的傳統策略已經被越來越少地采用。
“就像在足球場上,球隊不能對整個球場失去觀察和警惕;在反恐任務上耗盡精力,就等同于放棄全球視野。” 中情局局長大衛·H·彼得雷烏斯表示,全球視野覆蓋極廣,包含武器技術更新換代、網絡安全威脅、反間諜活動。
“從戰略層面上講,中情局正在經歷一場‘拉鋸戰’:一方是我們與基地組織及其分支之間的戰役,以及覆蓋全球情報領域的需要;另一方則是嚴峻的預算緊縮。監視潛在的境外威脅和機遇是我們的職責,但預算從‘911’之后就喪失了穩定增長的趨勢,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前的情報工作亟需智能性的驅動力量。”彼得雷烏斯稱,發展情報技術是擺在中情局面前的首要挑戰,而應對這一挑戰就離不開In-Q-Tel公司的幫助。
美國發展情報技術的三項主要內容
在In-Q-Tel公司CEO峰會的演講中,彼得雷烏斯將采用創新技術視為促成美國情報工作變革的驅動力,“‘轉型’是一個被濫用的詞匯,但用來形容新生代的技術正合適。這些成果改變了我們對保密工作的概念,同時創造了無限挑戰和機遇。”同時明確提出,新時代的美國情報機構需要攻克3項技術挑戰,即如何應對透明化的數字世界、處理所謂“大數據”的艱巨任務,以及滿足越來越緊迫的速度需求。
內容一:應對透明化的數字世界
21世紀,機器將學會“感知”,即感受和回應。目前聯結計算機的“互聯網”勢必會向聯結各種設備的“物聯網”轉變——到2020年,近千億件現役設備都將實現聯網。而In-Q-Tel公司開發的主要設備都在應用“物聯網”的領先技術。
中情局采用射頻識別、感測網路、微型嵌入式服務器對目標進行定位、識別、監控和遠程控制,這些跨時代的技術和設備有著低成本、高計算功率的特征。在實踐中,只要選擇某一處地點,即便那是一個信息封閉的社會,這些技術也可以快速整合數據,進而提供近乎不間斷的監測材料。
數字世界中,數據信息無處不在,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或未經批準的情況下留下痕跡,而每個數據字節都揭示著位置和習慣等信息,經推斷就能得出可能的目的與行動。具體而言,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踏出了“數據腳印”,父母們記錄著下一代人的成長,并長期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這些材料。鑒于數字時代的高信息透明度,中情局重新審視身份認定和保密工作的概念,要求對情報工作人員采取身份保密措施;同時,還找出方法為一些人員創建“數據腳印”,為其建立“新的身份”。
內容二:運用“大數據”優化工具
解讀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工作尤其艱難,但在“大數據”背景下,層出不窮的社交媒體信息卻總能呈現出實時的、寶貴的洞察和見解。中情局開源中心和負責社交媒體的人員把“阿拉伯之春”當作典型案例研究,推特流量數據的變化和中東地區長期動亂的局勢為此提供了依據:在運動的初始階段,每秒約有2200條相關推特出現,一天之內就有1.9億條,而這一數字伴隨運動進展大幅上升。
“大數據”浪潮的興起對情報搜集和情報分析影響至深。在情報搜集方面,“大數據”將原先保密的文件代之以免費、開放的大量信息。據此,中情局可以對高成本、高風險的人力情報工作做出更加明確的判斷,將人力資源傾注在真正重要的機密工作上。
在情報分析方面,新的數據分析工具和系統為分析原始情報理清脈絡、導出結論,提高了情報信息的參考價值。彼得雷烏斯介紹道:“中情局的工作人員對人物、信號、影像、通訊記錄,以及開源信息等等數不盡的情報資料進行組合,并做出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們借助云計算,提取海量的情報數據進行分析,并可以就數據中的某一具體問題精準、快速地展開質詢。”當前,由In-Q-Tel公司合作企業開發的云計算技術,推動著情報分析工作在大量碎片式數據的儲存、訪問、處理等方面轉型。
截至目前,在In-Q-Tel啟動的分析項目中,一部分靠搜集和分析社交媒體線索完成,一部分可以通過云計算或“大數據”背景下的其他手段來探索和分析——運用這些優化工具將有利于中情局等美國情報機構掌握主動權,在“大數據”浪潮中獨占鰲頭。
內容三:實現技術更新的速度需求
“‘將信息融會貫通’是我們所有使命的核心內容。歸根結底,這就是我們成功抓獲本·拉登所使用的方法——In-Q-Tel公司為情報分析師們提供強大的功能性支持,從而完成高難度的‘搜索-發現式’的挑戰,而且是以迅速的、聯動的和安全的方式。”彼得雷烏斯指出,雖然對付敵人的風險和代價極高,但并不困難,只須在系統中實現比任何時候都快的速度、創造能夠及時滿足需求的產品就足夠了。
以往創建一項新的技術需要耗費數年,如今認定技術需求和開辟解決途徑之間的周期縮短至數月,甚至是幾個星期或幾天。在情報領域,新的技術產品將以極大的速度被標準化并進入市場,這一速度僅靠政府運作是跟不上的。因此,中情局通過一些私營部門跟進情報工作的需求。
(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 編譯:李思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