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如何維護國家安全的深入思考
張顯龍
斯諾登引發的“棱鏡門”事件或許只是一個偶然,但近年來越演愈烈的中美網絡黑客爭端、席卷中東的茉莉花事件等卻清晰地告訴我們,一個網絡影響國家安全的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將在國家安全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形勢下如何維護國家安全成為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戰略課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信息網絡安全問題應運而生,并成為非傳統安全領域中的一個“全新”的問題和國家安全的“新重心”。互聯網時代國家安全面臨的新挑戰,沖擊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安全的方方面面。維護國家信息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影響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保障經濟安全的重要前提,提升國防實力的核心途徑,維護文化安全的主要手段。可以說,互聯網時代,沒有信息網絡安全,國家安全將無從談起。也正因如此,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均將信息網絡安全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基石,大力發展網絡戰力量。
一、互聯網時代國家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互聯網的出現,為原本就很復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全帶來了更多的影響和挑戰。
1、互聯網時代政治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最重要的領域,是主權國家存續的根本因素。政治安全作為國家的傳統安全領域,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信息網絡時代的政治安全”。在信息網絡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政治安全遇到了新的挑戰:
* 難以控制的網上“政治動員”,挑戰政府權威,危害政治穩定。利用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網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可能進行發布號召、籌集資金、施加輿論影響和組織動員政治活動等工作。這使得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實現的政治目的或無法進行的政治活動,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比較容易的實現,為網絡時代那些具有“網絡頭腦”的政治活動家提供了大展拳腳的好時機,也讓一些非法組織及其政治活動有機可乘。
* “顛覆性宣傳”防不勝防,直接威脅國家政權。中國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從來都沒有停止對我國的“顛覆性宣傳”,在信息網絡覆蓋全球的時代,更是變本加厲。他們在互聯網上舉辦各種政治性論壇,發表大量對我國執政黨和政府不滿的言論,轉貼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謠言;肆意詆毀和歪曲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惡意炒作我國政治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煽動不明真相的人鬧事;散布政治偏見,宣揚民族仇恨,鼓動地區分裂等等。這些顛覆性宣傳,嚴重威脅著我國國家政權的穩定,使我國政治安全遭到重大損害。
* 國家形象更易遭受攻擊和歪曲。國家形象是國家一種重要的“軟力量”也是綜合國力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從傳統上看,國家形象主要是是依靠自身的實力與行為來樹立的。但是在信息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國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傳播的結果,是國家與外部世界在信息傳播領域不斷博弈的結果。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日本,利用其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肆意宣傳所謂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用極其卑劣的手段攻擊中國領導人,不斷“妖魔化”中國。這嚴重破壞了我國的國家形象,影響了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大大損害了我國的政治安全。
2、互聯網時代經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經濟是一個國家、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經濟穩定有序的發展是保障國家政治穩定、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而在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影響下,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必須依托信息載體的支撐,經濟安全與信息安全息息相關。網絡經濟的發展使得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標準開始出現變化,一個國家信息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信息化使經濟發展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多,信息不安全直接導致經濟不安全。
* “數字鴻溝”加劇了世界貧富差距。信息全球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但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表現出極大的相互依存性和脆弱性。全球網絡經濟的發展加劇了國際經濟中的兩極分化現象。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創新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富國的特權”。“數字鴻溝”作為信息時代特有的問題,使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更趨嚴重,世界兩極分化的局面將更難以扭轉。
* 對信息系統的依賴使國家經濟金融核心系統變得更加脆弱。網絡化對經濟的影響最突出地反映在國際金融和商業貿易領域。由于很多無法克服的技術漏洞和安全缺陷,在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網絡系統暴露出極大的安全隱患。一旦國家信息系統尤其是金融系統成為攻擊目標,其結果可能會導致整個國家的財政金融崩潰,能源供應中斷,交通運輸混亂,引起人們恐慌和社會動蕩。
3、互聯網時代軍事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千年沿襲下來“短兵相接”的戰爭局面離我們漸行漸遠。戰爭已不再只是伴隨著隆隆炮火聲拉開序幕,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戰正成為實現戰爭勝利的一道利器,重新定義了戰爭的新形態,未來的戰爭將是“全球探測、全維作戰、全時控制”海陸空天電網一體化的戰爭,網絡空間成為陸海空天電之外的全新作戰領域。
* 網絡戰可以破壞傳統的武器和指揮系統。網絡戰可以利用各種方式,使計算機病毒侵入軍用通信樞紐和指揮控制系統的計算機網絡,進行長期潛伏,一旦需要,能夠依令而發,降低指揮控制效率,甚至破壞計算機中的信息資源和控制機制,使信息化武器失去戰斗能力,或使指揮系統傳輸錯誤戰斗指令。目前,這樣的事件已經屢見不鮮,例如,2009年法國海軍內部計算機系統的一臺電腦受病毒入侵,迅速擴散到整個網絡,一度不能啟動,海軍全部戰斗機也因無法“下載飛行指令”而停飛兩天。而“震網”病毒攻擊導致伊朗1000多臺核電站離心機一度癱瘓,更是顯示了網絡戰摧毀物理空間的巨大威力。
* 網絡戰可以毀癱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爭潛力目標。網絡戰危及互聯網時代最寶貴的資產:現代社會賴以建立和運行的信息存儲與控制機制。網絡攻擊的后果,正如美國前國防部長帕內塔指出,可破壞載客火車的運作、污染供水或關閉電力供應,造成大量硬體破壞與人命傷亡,使日常運作陷入癱瘓,讓民眾感到震驚,制造新的恐懼感。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更是在2009年就指出,“網絡戰是信息時代的核武器”。今年3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也公開宣稱,網絡攻擊威脅超過恐怖襲擊。網絡戰比其他形式的戰爭更加可怕。
* 網絡戰可以摧毀人心和斗志。信息戰不僅能破壞敵方信息基礎設施及其運轉,癱瘓其軍事、金融、通信和電腦網絡,而且還可以散布虛假消息,動搖敵對方的軍心、民心和政府信心,以達到挾制敵方發動(或反擊)戰爭(或入侵)乃至喪失戰爭能力的目的。縱觀美國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三場戰爭,美國已形成了斬殺政府首腦、毀癱國家經濟命脈,摧毀國民斗志的新型戰爭。網絡戰摧毀人心和斗志,功在平時,用在戰時,是依托互聯網進行的全時空心理控制戰。
4、互聯網時代文化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閉關自守注定失敗。互聯網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更不可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范圍內獨立成長。隨著互聯網這一偉大的發明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正發生天翻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通訊工具的發展和社交網絡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交流方式和社交鏈條,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普遍,一種全新的網絡文化正在逐漸形成。于此同時,網絡強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優勢造成“信息位勢差”,使得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同文化的地位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夾雜在交流過程中的一些“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文化中心主義”的觀念和行為,使得弱勢文化逐漸被強勢文化所同化,價值觀念混亂,民族和國家認同也不斷削弱,對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
*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遭受重大威脅。一些別有用心的敵對國家,利用互聯網肆意詆毀和歪曲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我國進行所謂“民主”、“人權”的討伐,竭力標榜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意欲通過政治理念的滲透實現其對我“西化”和“分化”的圖謀。國內外一些非法組織和敵對分子也利用信息網絡發布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如“法輪功”邪教組織就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和向眾多民眾發送電子郵件來詆毀社會主義的民主、黨和國家領導人。
* 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遭受沖擊。西方發達國家以互聯網為通道,借助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電腦游戲軟件等大肆傳播“西式”價值觀念,導致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不良思想泛濫成災,種族主義、民族歧視、宗教仇恨、軍國主義與法西斯思潮、侮辱性言論等不良信息在網上暢通無阻,從而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我國每一個網民的思想意識中,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勢必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造成不容忽視的沖擊。
* 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遭到挑戰。目前,英語已成為互聯網的主流語言。美國政府支持的“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絡已形成了“社交帝國”。西方文化借助語言優勢,在信息網絡所及范圍內,瘋狂地侵入世界每個角落,到處宣揚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無比優越性,對不同于他們的異質文化橫加鞭撻,迫使別人接受他們的文化信仰,從而對眾多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的發展和繁榮造成嚴重的威脅。
總之,互聯網時代國家安全面臨諸多新的挑戰,互聯網的媒體傳播功能會影響國家的政治和文化安全,互聯網自身的安危會影響經濟安全,而互聯網上的攻防會對軍事安全帶來重大影響。因此,互聯網環境下研究如何確保信息安全,進而確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安全顯得緊迫而重要。
二、加強國家信息網絡安全頂層設計
在信息網絡、信息系統逐漸向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滲透的背景下,信息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必須將國家信息安全視為一個整體而非孤立的、完整而非零散的、開放而非封閉的、動態而非靜止的系統,并將之放在周邊和國際大環境中來研究;必須綜合運用復雜思維、辯證思維、綜合思維、系統思維、換位思維、創造思維,“全視角”、“多維度”研究影響國家信息網絡安全的各種因素,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國家信息網絡安全研究在鞏固中發展,在發展中鞏固。
為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構建一個科學的總體框架,通過這個框架進行國家信息網絡安全頂層設計。根據我國國內外戰略形勢和國家總體指導思想,我認為,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國家信息網絡安全戰略的理想模式是“三位一體”的“積極防御型”戰略模式,即全面提升信息網絡空間的信息保障、網絡治理和網絡對抗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應對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安全領域面臨的威脅與挑戰,全面保障國家綜合安全和利益的實現。具體而言,“三位一體”分別指信息保障、網絡治理和網絡對抗這三種主要手段。
* 信息保障強調針對信息資源和信息系統的保護和防御,重視提高各類關鍵信息系統的入侵檢測、系統的事件反應能力以及系統遭到入侵引起破壞后的快速恢復能力;
* 網絡治理主要指面向信息內容的安全管理,強調通過多元主體依據法律共同引導和規范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打擊不良信息內容傳播,消除政治、文化和社會安全隱患;
* 網絡對抗是為了應對網絡霸權主義和網絡戰的威脅,主動提升信息網絡空間的威懾、防御和對抗能力,打贏新時代的現代化戰爭。這三者各有側重且相互支撐,共同推動我國國家信息網絡安全戰略的實現,進而確保新形勢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安全。
三、互聯網時代國家安全保障的關鍵舉措
根據國家信息網絡安全戰略的總體目標要求,要想增強互聯網環境下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就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強信息基礎安全,維護社會體系穩定運行
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向來被認為是國家信息網絡安全的優先目標,也是信息網絡安全戰略的第一個核心。世界各國在這方面都取得了一致的認識。對我國而言,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 “1+7網絡”,1是指一個網絡,傳統上信息網絡包括電信網、廣播電視傳輸網和互聯網三個基礎網絡,隨著三網融合的發展,這三網可以合并為“1”;7是指金融、電力、交通、稅務、海關、黨政軍及其他要害部門七個重要的應用系統的系統。
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就要堅持立足國情,綜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風險,確保重點,優化信息網絡安全資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重點保護基礎信息網絡和關系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社會穩定的重要信息系統。加強密碼技術的開發利用。建設網絡信任體系。加強信息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建設和完善信息網絡安全監控體系,提高對信息網絡安全事件應對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傳播。高度重視信息網絡安全應急處置工作,健全完善信息網絡安全應急指揮和安全通報制度,不斷完善信息網絡安全應急處置預案。從實際出發,促進資源共享,重視災難備份建設,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抗毀能力和災難恢復能力。
2、加強互聯網治理,維護政治和文化安全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是世界上一些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顛覆和政治滲透的重點對象。新形勢下,要維護國家的政治和文化安全,就必須要加強互聯網治理,促進信息網絡空間健康穩定地發展。
互聯網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能簡單地視為技術問題。在信息網絡空間,政府不能依靠傳統的行政命令調撥信息和規定人們的網絡行為,而應在確保互聯網高效安全運行的基礎上,探索形成法律規范、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網絡治理機制,推動部門執法管理向網絡延伸,強化相關企業網絡監測和信息審核義務,提升基礎網絡安全保障水平,推動建立網絡實名認證和誠信安全機制,拓展網上不良信息和行為的舉報渠道,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營造可信、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3、加強軍隊信息化建設,維護網絡國防
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這次新軍事變革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廣泛、最深刻的一次軍事變革,正在對全世界所有的主權國家與政治實體產生巨大的沖擊,既給國際安全形勢增加了新的變數,也給我國國防建設帶來了重大影響。
為滿足互聯網時代的國家國防建設要求,我國要在軍事領域進行變革,推進國防建設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我國軍事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應當適應互聯網時代“全球一網”趨勢,研究作戰新特征、攻防的新手段,探索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的先進模式,重點建設信息化指揮體系,加速開發網絡戰裝備。目前的關鍵是組建獨立的網絡戰部隊,形成軍民融合的網絡國防體系,為打贏互聯網時代的全新戰爭提供強大的支撐。(作者系中國信息安全雜志社副社長兼秘書長,摘自《中國信息安全》雜志2013年第7期,《新華文摘》雜志社2013年第24期轉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