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習近平夫婦從德國總理默克爾處獲贈一幅1735年出版的中國地圖,盡管該圖只詳細繪制了漢地若干省,而略過了邊疆的軍轄區和盟旗,但在俄羅斯于克里米亞用強觸發西方反彈的背景下,多有輿論認為默克爾此舉意在提醒中方數百年間致中國領土大幅縮水的罪魁何在。雖說如此“以史為鑒”未免過于牽強,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因被俄羅斯和西方共同拉攏而備受矚目的現況。
事實上,傳統上堅決反對一國邊疆單方面公投獨立的中國,仍選擇了維護作為其外交格局支柱的中俄關系,溫和持中的立場客觀上順應了克里姆林宮的意愿,這才引來普京和俄外長拉夫羅夫的公開感謝。俄《生意人報》援引俄外交部消息人士的話稱,奧巴馬政府曾試圖促使中國支持西方反對俄羅斯,但未獲成功。
一波戲碼過后,美國面臨著在有潛在實力卻不劇烈沖擊現有秩序的中國和雖國力有虧卻敢于孤注一擲的俄羅斯之中擇一作為自己首要對手的難題。“亞太再平衡”或多或少要重新經歷審視,而重新界定中俄關系更將是國際局勢分析人士的重要課題。畢竟俄越來越多地想借重中國,如若北京遠去,莫斯科將備感寒冷。
俄羅斯的中國之需
從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集團總裁米勒到負責俄能源產業的副總理德沃爾科維奇,都在給出普京5月份訪華時將與中方敲定兩國間延宕了17年的天然氣買賣協議的信號。而俄媒則普遍報道了普京原則同意中國成為俄最先進防空系統S-400首個進口國的消息。來自能源和軍工這兩大產業的消息,成為俄諸多產業都在將目光投向中國這一趨勢的標志。
俄官員們展望發展前景時將目標鎖定中國的消息,也頻頻見諸俄報端。至于俄中兩國因烏克蘭事態而愈發走近的分析,在俄輿論中更是不絕于耳。權威政治問題雜志《權力》周刊于克里米亞事態正熾、歐美醞釀制裁俄羅斯的背景下,專門用一篇封面文章分析當下局勢對中俄關系的推動作用,認為中國將是未來俄羅斯主要的資本和技術來源地。
在最近兩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都提到加強與中國等東亞國家合作的重要性。自2009年深陷危機泥潭的俄羅斯開始愈多地借重中國,集中體現在石油、煤炭等資源愈多地出口至中國,且多采用預付款形式,凸顯俄方對中方資本的渴求。軍工領域則開始擺脫兩國間曾激烈爭議的知識產權問題,俄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直升機、運輸機及其開發技術愈多地進入中國,讓兩國武器買賣額屢創新高。
烏克蘭危機中,俄主權信用評級已經被標準普爾調低至BBB-,僅次于垃圾級。這意味著俄企業及金融機構將更難從歐美融資及進行IPO。今年年初,俄銀行欠西方貸款總額為2150億美元,公司欠西方貸款總額為4380億美元。這兩組數據都高于俄2009年經濟危機前的水平,而眾所周知那一輪危機就是借債務杠桿讓俄經濟陷入窘境的。
更實質性的威脅則是,歐洲再次發力擺脫對俄的能源依賴,而美國則快速批準了西海岸首個LNG出口項目(位于俄勒岡州),以幫助歐洲實現該目標。這些動作都難免將對油氣收入支撐一半財政的俄羅斯造成壓力。而且,俄經濟結構轉變的速度不會快過歐美能源進口轉向的速度,俄能源出口轉至中國所需要的基礎設施能否比歐美的相關設施更早出現,也值得懷疑。據《生意人報》報道,俄能源產業中已有官員抱怨俄政府沒有早一些展開與中國的大規模能源合作。
俄去年GDP增長才1.3%,而盧布對美元名義匯率貶值近8%,對歐元貶值14%。俄今年第一季度資本外流已超去年全年總額,不排除2014年俄經濟負增長的可能。上述種種問題都意味著,普京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強硬代價不小,這也預示著俄借重中國的趨勢只會愈發明顯。
上述事實形成了當下中俄關系的基本面:俄愈發借重中國,而中國則在面對俄時擁有越來越大的轉圜空間。這大體是這些年一直持續深化的趨勢,只不過烏克蘭事態讓這一勢頭進一步加速。
中俄領土交涉的啟示
以當下趨勢觀之,中俄關系終會迎來一個中國相對占據主導地位而俄羅斯相對占據從屬地位的節點,在那之后中俄關系將如何變化?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一項民意調查從側面提供了一個分析中俄關系實質及未來走向的角度。這項調查由俄三大調查機構之一的社會觀點基金于4月15日發布:57%的俄羅斯人不認為中國的強大會威脅到俄羅斯利益,持相反態度的人占19%。而在2009年,也就是俄因經濟危機加速借重中國的那個年份里,這兩組數字分別為39%和44%。顯然,與俄“借重中國”進程同步的是,俄民眾也開始擺脫過去那種“中國威脅論”而開始對中國這個鄰國感到安心,盡管俄政界仍時常傳出點雜音。
對中俄關系來說,這一趨勢當然是好事,但是俄民意在不到5年里對華態度的這種急劇變化,難免讓人懷疑它是因俄國力下降及西方孤立帶來的“寒冷感”所促發的。考慮到蘇聯解體后俄民意一直對華持擔憂、警惕態度,而且近些年兩國政經合作、文化交流都呈現出太多頂層特征而疏于民間交流,如今這種逆轉自然帶有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色彩。這種民意改善恐怕并無特別牢固的基礎。當俄地緣環境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化,人們恐怕又會看到俄民意回到老路上。
俄因西方壓力而向中國尋求援手,歷史上并非沒有先例可循。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政權面臨西方干涉軍威脅時,便開始謀求同中國建立關系,讓俄在東方擁有外交支柱。被中國人念念不忘的3份《加拉罕對華宣言》也就發表于那個時候。實際上,大感壓力的布爾什維克政權并非只向中國伸來橄欖枝,當時被沙俄統治的芬蘭和波蘭先后從布爾什維克那里獲得獨立地位,《告俄羅斯及全體東方穆斯林人民書》、《土耳其、亞美尼亞獨立法令》也先后問世。
即便如此,盡管第一份對華宣言充滿權宜色彩,還是在當時中國五四運動背景下的洶涌民意中取得了極佳的輿論效果。到了第二份和第三份宣言發表時,幾乎已經熬過干涉軍壓力的布爾什維克人開始坐下來同中國北洋政府談判“歸土”和“歸路”等問題,而最終雙方簽署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僅解決了1896年以后的問題,中東鐵路也只是變成了可由中方贖買。
盤點中俄300多年交往史,布爾什維克政權向中國伸來的這次橄欖枝,是歐亞大陸北端首次自西向東的地緣壓力傳導。這張空頭支票讓俄未付出太大代價即取得了1924年與中國建交,從而在東方獲得緩沖的成果。這一緩沖直到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東北路權而與蘇聯爆發軍事沖突,而中方戰敗的后果是黑瞎子島被侵占。
在中國對俄領土交涉史上,中東路事件還不是最令人難堪的章節。近代以來,當中國面臨第二次鴉片戰爭、阿古柏入侵、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等內外壓力時,沙俄政府都從中坐收漁利。雖說沙俄在新疆、西藏方向遏制英國,在遼東、朝鮮方向箝制日本,乃至蘇聯紅軍消滅日本關東軍,皆有重要的意義,但在這些互動過程中,俄方立場絕對以現實利益為重,且其立場轉換往往極快,當中方于南面受壓時,其會毫不猶豫地從北面向中國索取地緣利益。
掙脫束縛?
現在,當歐亞大陸北端再次出現自西向東的力量傳導,中方面對俄方橄欖枝,至少應當保持足夠的冷靜。在學術界,對俄羅斯的“借重”保持警惕的論調在中國并不鮮見。只是,這僅僅是對俄外交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顯得更加重要。過去300多年的中國地緣史,教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同俄羅斯人打交道時的經驗教訓,更有中國開始同時面臨自東南海上和西北、北方地緣壓力導致嚴重戰略損失的教訓。經歷了這些之后,中國地緣戰略制定者絕不可能再讓自己重蹈腹背受敵的覆轍。
由于海洋空間的戰略價值尚遠大于北方和西北的內陸,故此北京自然將西北和北方作為后方,必須北和俄羅斯,以鞏固中國的大后方,將地緣空間拓展的方向指向東南海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關系的最重要內涵也就寓于此。
實際上,自中俄邊境走向穩定之后,中俄關系大框架基本沿著“斗而不破”及至全面合作的主線在走,雙方對彼此關系的處理都非常謹慎。1969年珍寶島一戰之后,中俄關系跌入兩國邊境線基本固化后新時期的谷底,陳毅等中共四老帥立即開始向中央建議考慮向美國靠攏的可能性。從這里可見,北京決策者在極力避免腹背受敵重演。但即便中蘇兩國在邊境上陳兵那段最危險時期,雙方也還是沒大打起來。自此之后,共同面對西方壓力的兩國開始走近,將兩國關系調整至極為符合當下國際戰略框架邏輯的狀態。中俄關系當下不僅是“抱團取暖”,甚至聯手對周邊地緣環境進行塑造,可謂其來有自。
一方面認清俄羅斯外交的功利主義本質,另一方面又承認中俄關系在戰略大框架下保持緊密的必要性,北京的對俄戰略這些年基本上在遵守著這兩點進行。雙方關系的緊密無需贅言,中國在雙邊經濟合作、軍事合作和涉及中亞的地緣動作中基本上與俄保持“親兄弟明算賬”的策略,同時堅持將利益伸張的范圍保持在俄可接受程度之內。
這樣一個大框架是思考未來中俄關系走勢的關鍵。只要中國還面臨西方地緣壓力,就不會溢出這一大框架。不過,當中俄力量反差加大,中國面對俄羅斯轉圜空間愈大,北京將可以在必須同時對俄和西方進行立場表述時取得更大自由。
克里米亞問題上,中方立場表述一直持中立狀,但客觀上給了俄支持。這讓中國在這場地緣風波中較好地照顧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既安撫了俄,又沒有嚴重觸怒西方。只是,中國未來極可能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屆時要扮演相應的國際社會領導者角色,再面對諸如逾越國際法的行為時,就不能和稀泥了。所以,對俄外交更講原則將是中國外交的一個課題。
由于俄國力相對衰弱且愈發借重中國,中國沒有理由將自己的立場總與其進行捆綁。當然,中方仍會堅持中俄戰略合作的大框架,但中國會更多地謀求從這個框架中獲得利益而減少其對自己的束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