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熊爭艷 發自北京
美國國防部最近證實,美軍非洲司令部正租用中國的“亞太7號”衛星,一年租金1060萬美元。這一消息傳出后在美國國內掀起巨大波瀾。美國共和黨議員邁克?羅杰斯等人發表聲明,質疑美軍非洲司令部選擇中國商業衛星為美軍提供通信服務,認為此舉將“嚴重威脅”美國的情報安全。
這是美國渲染“中國威脅論”的最新版本之一。事實上,“中國威脅論”在美國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就曾炒作過一陣“中國威脅論”,其大背景是美蘇冷戰。而目前的“中國威脅論”始于冷戰后,蘇聯的威脅消失,中國由于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實力的全面崛起, 越來越被美國警惕和攻擊。
從“軍事威脅論”、“安全威脅論”到“經濟威脅論”等等,無論是中國的正常、正當的發展,還是一些中國企業、技術、產品,都淪為美國渲染“中國威脅論”的靶子。
“中國軍力報告”
5月6日,美國發表2013 年度《涉華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五角大樓年復一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堪稱“中國軍事威脅論”的“集大成者”。從一直叫囂中國軍費的不透明,到炒作中國部署“ 世界上最積極的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計劃”,再到現在渲染中國在“東海、南海”等地的海權威脅, 指責中國實施網絡黑客攻擊,這份報告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正當、正常國防建設的指手畫腳。
對于報告內容的來源,《解放軍報》指出,大多是美國一些粗懂中文的所謂專家,從中國軍事網站的論壇上“復制” “粘貼”的結果。論壇上的東西,多來自網友的揣測和臆想,美國防部竟將之作為根據所在,滑天下之大稽! 中國外交、國防等部門連續多年對這份報告提出反對甚至交涉,并采取了一些實際行動來解釋說明,比如中國自1978年以來每年公布國防預算;從1995 年開始,公布國防費用的構成及主要用途;從2007年開始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每年向聯合國提交軍事開支報告; 今年4月發布國防白皮書,公開有關軍隊人數和結構。
中國政府的積極舉措并沒有阻止美方每年發表該報告。國內外分析人士認為,美出臺這樣的中國軍力報告,其意圖昭然若揭,既企圖掣肘中國軍事現代化, 也為增加自身軍事開支、謀求安全戰略轉型制造口實。
“航母殺手”
2011年美國年度太空和導彈防御會議上,與會官員和專家列出了美國面臨的三大導彈威脅,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以中國“東風-21D”為代表的反艦彈道導彈。美國導彈防御局主管官員稱,反艦彈道導彈對美國海軍的艦船,以及通過諸如霍爾木茲海峽等戰略“要道”的國際貨船,構成重大威脅。
與此同時,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也發布報告,稱“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為“航母殺手”,說它能把美國航母變成“扭曲的金屬塊”。報告說,美國每造一艘航母的費用,夠中國至少能生產1227枚“東風-21D”導彈,在這種環境下, 70多年來一直充當美國海軍行動中心的航母正變得越來越脆弱。
這種導彈威脅論,繼承了美國人捧殺敵人的傳統。而現實是,迄今為止中國反艦彈道導彈還尚未試射,但美國海軍用于反導防御的“宙斯盾”BMD系統以及所用的“SM-3”攔截導彈,自2002 年1 月以來已經進行20余次成功攔截記錄, 成功率超過80%。
“反衛星武器試驗”
美國對中國“反衛星武器試驗”的炒作始于2007年。當年的1月17日出版的美國《航空周刊》報道稱,1月11日,中國從西昌發射了一枚反衛星導彈,成功地擊毀了已經退役的“風云1C”氣象衛星。
報道稱,此消息得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證實。
此后,美國一些媒體和研究機構反復報道中國進行多次所謂反衛星武器試驗,未來將利用太空達成軍事目的。
2012年10月有報道稱,中國將在美國大選之后針對導航和偵察等高軌道衛星進行一次“反衛星”導彈試驗。中國國防部對此曾明確予以否認,表示有關報道不符合事實。
實際上,美國所謂的“中國反衛星武器試驗”炒作,多是根據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捕風捉影,完全經不起推敲,只不過是美國宣揚“中國太空威脅論”的又一新靶子,是為美國稱霸太空的目標造勢。
“竊取美國核技術”
1999年5月,美國眾議院考克斯委員會公布所謂“中國竊取美國核技術”的調查報告。這份長達872頁的報告共分為三個部分,指責中國20多年來在美國國家核武器實驗室竊取了7種核彈頭和中子彈的機密。報告稱,中國主要通過美國境內的所謂幌子公司,從學術交流、旅游觀光、接觸實驗室雇員等渠道搜集核彈頭和高性能電腦技術的秘密資料,并且正利用這些機密資料研發兩種陸上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以及一種潛艇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
但這份報告沒有對上述指控和假設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從頭至尾充斥著“似乎”、“可能”、“也許”、“將來或許會”等猜測性語言。報告出臺后,中國領導人和外交部發言人一再聲明,“中國從來沒有竊取過美國任何技術,也從來沒有在美從事任何間諜活動”。
事實上,通過兩國科學家的正常交往,中美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而考克斯報告將兩國的正常交往歪曲成是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純屬無稽之談,十分荒唐。
考克斯報告的背后,是一些美國人仍抱著冷戰思維不放,把中國設想為“假想敵”,擔心中國的發展會威脅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威脅美國通信安全”
早在2006年,聯想收購IBM的PC部門后,就因“威脅國家安全”之由,被要求取消美國國務院的設備訂單。此后,華為、中興、中國移動等公司在美國的多次業務招標與并購都因此遭到否決。
2012 年9 月13 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第一次對中資公司展開安全聽證。在長達3個小時的聽證會上,美國數名議員質疑兩家公司可能向關鍵的通信零件與系統植入惡意的硬件或者軟件, 導致中國官方或其他人帶著惡意目的進入美國的機密網絡系統。之后,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稱,華為與中興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并建議政府禁止中國通訊設備公司參與美國的所有電信設備業務。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一些以國家安全、國民安全為名義的調查,其實質是外國企業威脅到了美國企業的領導地位, 所以美國要施展遏制手段。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公司和中國臺灣公司就分別成為美國打壓國外高科技企業的靶子。
“網絡黑客攻擊”
今年以來,“中國網絡黑客威脅論” 再次甚囂塵上。年初美國《紐約時報》稱,報社電腦持續遭中國黑客攻擊。之后《華爾街日報》的出版商道瓊斯公司也稱“中槍”。而《華盛頓郵報》于5 月2 日也加入了“合唱”,稱2011年的一次網絡攻擊可能是中國黑客所為。與此同時,美國五角大樓發布的多個報告里直言,中國政府和軍方對美國實施“網絡攻擊”,中方實施的網絡手段與實施“網絡戰”所需的手段類似。
這一系列美方炒作“中國網絡威脅論”的最新說辭背后,是美國政府官員、網絡安全專家、美國互聯網企業、美國媒體聯手制造的一場以“安全威脅”為由抹黑中國形象的大戲。
互聯網已成美國世界霸權的“關鍵” 與新“制高點”,堪稱其霸權的“神經觸角”。美國一方面把自己打扮成所謂“網絡自由”的“守護神”、企圖獨占道義高地;另一方面將網絡作為實施對外干涉與顛覆滲透的“利器”,同時還加速推進網絡軍事化與實戰化,極力維護其“網絡安全”。
“人民幣匯率問題”
“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加之大量‘中國制造’導致了美國的貿易逆差。”這樣的論調在美國已經叫囂多年。
事實上,中國匯率法律制度已在2005 年就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跨越,從原來盯住美元匯率制轉變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第二年,“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還是發布年度報告,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改革等方面提出批評。這份報告雖承認中國已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但強調“遠遠不夠”。報告聲稱中國通過操縱人民幣匯率獲取國際貿易的優勢,違背了自由經濟的框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則。
直至今日,人民幣匯率問題仍是中美之間繞不開的坎。無論兩國高層會晤,還是經貿關系出現紛爭,美方都會舉起人民幣匯率這個靶子,進行誣蔑和無端指責,企圖誤導輿論和公眾,給兩國各領域的廣泛合作設置障礙。
“資源需求威脅”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博士曾發表調查報告說,在糧食、肉類、鋼鐵、石油和煤炭等5種主要產品的消費上,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
毫無疑問,布朗的報告為一些鼓吹“中國經濟威脅論”的人士提供了新的彈藥。就在該報告發布之前,美國媒體還熱炒了一陣“中國石油餓虎論”,認為中國的巨大石油消費是推動國際油價節節飆升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依靠自身努力提供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源資源供給,滿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能源資源消費需求,其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貢獻。美國鼓吹中國巨大資源需求,其本質意圖是遲滯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