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至78年,我國計算機事業發展建樹頗多,今天缺芯少魂,根源還是放棄了自主研發,奉行“造不如買”的結果。回溯歷史,張效祥、張梓昌、夏培肅、吳幾康、慈云桂等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在那個滿目瘡痍的年代,依靠大無畏的犧牲和奉獻精神,著實給后輩們留下了一筆頗為可觀的家底。
師從蘇聯,從模仿到自主設計(1952-1960)
宏觀規劃、培養人才
在仿制中學習技術
獨立自主,技術封鎖下的自強不息(1960-1972)
自主制造晶體管計算機
109、119計算機——研制氫彈“功勛機”
自主研發大規模集成電路
自主研發為主,技術引進為輔(1972-1979)
解決漢字處理難題
混合計算機建功勛
批量生產計算機
部分領域追平國外
成功經驗
堅持“自主研發為主,技術引進為輔”的發展路線
無論是50年代末引進蘇聯技術資料,還是70年代通過特殊渠道少量購買歐美先進設備,走的是都“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舉一反三”的路線,技術引進不僅沒對自主技術造成沖擊,反而使其融入自己的工業體系中,使中國自主技術更上一層樓。
重視科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