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和推斷
生命,不但有我們最可貴最偉大的人類具有,動物、植物、單細胞生物也都具有,乃至人體內每一個活著的組織細胞也都具有它自己的生命。凡生命都具有生、成、衰、亡的必然過程,凡生命都具有生殖、突變、遺傳的必然特征。不同的生物,浮萍、野草、古柏、青松、毛蟲、飛鳥、猿猴、人類,其解剖形態是那樣的繁簡懸殊,天淵之別,為什么都會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過程和特征?答案是:因為它們都有具有一個完全相同的生命基本機能系統(也可簡稱機能系統或生機系統)。生命所根本依靠的,是這個基本機能系統的正常運轉,而不是個別形態器官的有無。個別形態器官的有無只為機能系統的完善、和諧和穩定服務。
<<生物學與人類的未來>>書中指出:“人們過去認為他與動植物不同,他所遵循的規律也與其它生物的不一樣。生物學研究表明,血液循環、肌肉收縮、消化和其它身體機能都有類似的機制。比較生物學證明,所有生物的化學機制、反應程序和代謝方式基本相同。進化的研究證明,所有這些相似,是由于起源相同的緣故。”[1]這一系列的偉大發現有力地揭示了:生命,會有一個基本機能系統的存在。
恩格斯早就歸納指出:“整個有機界的發展史和個別機體的發展史之間有著驚人的類似。”“隨著第一個細胞也就提供了整個有機界形態構成的基礎。”[2]二十世紀生命科學的繼續發展,為這種認識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有力證據。
現代生命科學知識之深與廣,已經到了無所不及,無所不相聯系的程度,現在正醞釀著一個系統時代的到來。所以,對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探討,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必然,也是必須。
細胞生物學在研究細胞的分裂與繁殖時,發現是周期性進行的,認為“細胞的生命周期一般地可以分為四個亞階段G1、S、G2和D,或者更簡單些,細胞的生命周期可以理解為基因復制(S)和基因分離(D)時期的交替”。[3](見圖1)
這里所講的細胞生命周期,其實是細胞生命的機能周期。把復雜的細胞生命現象作這樣的概括,已經是最高度最基本的了,所以可以把它叫做生命基本機能周期,每個亞階段叫做基本機能單元。
“曾經推測,細胞在G1期間是為DNA合成做準備,”[4]很顯然G1期間就是為了從外環境中攝取物質和能量而存在的,于是我們可以把G1叫做攝取單元,把S叫做生成單元。同樣可以推測,細胞在G2期間是為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做準備,也就是說為細胞的分裂或分化提供必須的能量,于是可以把G2叫做產能單元,把D叫做行為單元(細胞的分裂或分化是一種行為)。此外據理解還會有一個調控機制的存在,可以叫做調控單元(見圖2)。
設計圖一的作者把DNA合成前期稱為G1,是隨意地假設細胞生命周期是在細胞核分裂之后立即開始的,到再細胞核分裂的終末為一個周期。其實,如果(我暫且自稱為有目的論者)從生命的最高目的來看,并非是細胞的無限分裂或分化,而是謀求自身機體長存,生命長存。分裂或分化是出于企圖通過突變和遺傳等手段,使自身在下一個周期運動或整個生命歷史中更穩定更和諧,生命更有保障而進行的,是“因危而思變”。所以如果把一個周期的開始理解為緊接于前一個周期DNA合成的終末,即開始于產能單元,或許會更接近真實些。
現在我們可以模仿著前面一句話說:
細胞的生命基本機能周期分為五個機能單元——產能單元、行為單元、攝取單元、生成單元和調控單元。周期從產能單元開始,依時依序地進行,到生成單元的終末。假如再沒有下一個周期發生,生命即告終止。但是,所有已經被人們感知到了的生命,大概并非如此,而已經走過了若干個或者無數多個周期了的。
由此可見,單細胞生物的生命運動全過程既有一個時間空間,也有一個結構空間,既作周期性運動,又作螺旋式上升。生命的全過程是由五個基本機能單元組成的基本機能周期作連續的螺旋式的發展上升運動,而構成一個具有特定空間構象的立體的系統(見圖3)。
根據“所有生物的生化機制、反應程序和代謝方式基本相同”的精辟論斷,這樣的一個生命基本機能周期和系統一定會具有普遍性,不但單細胞生物的繁殖增殖期是這樣,非增殖期也會是這樣,只是不會分裂為二罷了。不但單細胞生物的生命基本機能周期和系統是這樣,多細胞生物和所有生物的生命基本機能周期和系統也會是這樣,只是有其中細節的差異。
這就是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含義。
所謂生命,其實就是指在這個機能系統中連續運動著著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
(圖3)畫得很像一個雞蛋,也像一個紗纓,為什么要畫成這樣?因為如果不這樣畫,則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就無法體現一個整體,無法體現為生命都具有生、成、衰、亡的必然過程這樣的事實。橢圓體的長軸正好像是這條生命壽年長短的標尺。
到目前為止,關于系統或整體這個概念,應用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里,其大意總是說,每個生物體的各種機能、各個形態部分,是互相作用的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筆者認為,這種提法是很含糊的,“互相”這個詞尤其不妥當,它不能表明整體中的各個部分之間怎樣聯系和怎樣作用,不能表明機能運動的有序性(時序、次序)、自控制性和自組織性,不能表明生命過程的歷史發展的時空過程,應該去掉或者盡量避免使用“互相”一詞,對系統或整體作現在這種方式的表達,才會更明確些。
二、生命基本機能單元的生化及形態基礎
以上描述的是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骨架結構,下面將探討各個機能單元的生化基礎及形態基礎。
1. 產能單元
產能單元的生化基礎,是機體內的這樣的一系列過程:一系列的分子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等)在酶類、激素、維生素等參與下,逐步降解分解,化學鍵離解,產生三磷酸腺苷(ATP),釋放各種形式的波動能(自由能——光、熱、電、磁等)。
這一過程在單細胞生物中,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在高等動物體內,在人體內,由于生物進化歷史的作用,這許多的細胞已經高度地分化,實行了機能分工,只有某些器官或組織的細胞內線粒體繼續負有產能的機能。早已知道肝臟是物質分解代謝最旺盛的器官,糖元、脂肪、蛋白質等復雜的降解效應,基本上都在肝臟內進行,從其中產生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然后由體液系統(血液和間質液)輸送到其它器官去被利用,同時送去的還有許多中間降解物以及基礎體溫。所以,在高等動物和人類,肝臟是產能單元的主要形態基礎。
2. 行為單元
行為,分為普通機械行為(包括細胞的分裂和分化)和特殊行為。后者例如聲波、電場、磁場、熱輻射、光輻射等,以及其它比較高能的輻射,乃至人類的思維活動也可包括在內。這些行為的生化過程其實是前一單元生化的延續,主要是形成生物電流、生物磁場、光效應、熱效應和力(機械)效應等,從而表現為具體行為。
形成機械行為的形態基礎,在高等動物和人類,主要是橫紋肌、平滑肌、韌帶、骨骼和關節等,為了任何目的的任何行為,都是由這些組織器官的協調運動來實現的。例如肺的舒縮,心臟的跳動,血管維持適當的緊張度,消化管的蠕動,膀胱、直腸、膽囊等的定時排泌,以及人類四肢進行的生產勞動,蟬鳴,鳥啼,烏賊逃遁時排泌黑液體等等。在低等生物,特別在單細胞生物中沒有這些器官,但有相類似的的亞組織結構,或者僅有一種具有收縮性能的結構蛋白,能導致細胞膜的多種行為。
特殊行為,例如螢火蟲發光,蝙蝠釋放超聲波,發情期的動物釋放特殊氣味,孵卵母雞的體熱輻射,氣功師的手指發放紅外波,人類大腦的思維活動等等。這些行為的系列生化和形態基礎,都已經被證明是可以認識的。
因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最終仍然導致機械行為活動。思維的過程實際上是物質的分解而釋放能量與一般行為活動之間的中間階段,它通過高度復雜的大消耗量的物質能量(信息)轉換之后,而導致比任何高等動物的都更為協調、更精確、更有目的性的一般行為活動。所以說,人類的思維活動其實是特殊形式的行為活動。如果一個人長時期地始終沒有任何有目的性的具體行為,于是也不能說明他具有思維。
3. 攝取單元
攝取單元是攝取外環境中的物質與能量。已知的事實是,攝取總有一定的選擇性,不需要的有害的則加防御;這攝取過程又總是與排泄一定量的代謝物的過程相隨而行。所以這個單元還包括防御機能和排泄機能。防御和排泄是為了有效的攝取服務的。
攝取單元的生化基礎是多方面的,諸如對固態食物首先進行酶水解效應,然后經滲透作用、鈉泵效應進入細胞內;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血動物的血紅蛋白氧合效應等。
在單細胞生物,實現全部攝取機能的形態基礎是唯一的細胞膜。分子物質的攝取經過細胞膜的孔道結構;波動能量的吸收由于細胞膜的靡薄;光輻射的吸收由于細胞膜的透明性。在良好的外環境中,攝取和排泄得以同時順利進行。當外環境因素對細胞生命不利的時候,細胞膜則緊縮,減少減小孔道,減低透明度,細胞攝取與排泄,改而為機能防御。防御是為了更安全的攝取,可惜,攝取與排泄的停止對生命又是一種新的威脅。
如此之形態結構單調,是自然界中單細胞生物生命力非常低下的一大原因,所以常常受到“粉身碎骨”的威脅。如果能夠進入一種休止狀態,例如能夠形成芽孢,生命力才能稍為強些。要提高生命力,就必須通過好的突變,并且遺傳下去,不斷地改進這個單元機能的形態結構基礎,才有可能。或者變單細胞個體為多細胞個體,實行細胞(組織)分工,直至進化為如高等動物和人類那樣,形成多器官多系統的分工,才能適應復雜的環境變化,具有高度的生命力,這即所謂生物進化。
在高等動物和人類,攝取單元機能是通過器官系統的高度分工和協調來實現的。口腔和胃腸道食進和吸收固態和液態分子物質;肺吸收氣態的氧分子;皮膚吸收光和熱,以及一般低能的波動能量;還有特化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吸收特定范圍內的波動能量;廢物的排泄則通過肛門、膀胱、汗腺等器官的定時開放來實現;為了更有選擇性攝取而設置的防御機制,則改由網狀內皮系統專職執行,通過一系列的生化機制或細胞機制,對不利的因素抵御或消除。所以高等動物和人類才會具有有強盛的生命力。
中醫學總是要把肺、皮、肛、腎等器官拉攏在一起,常說這些器官的機能與肺氣有關。過去我們很難理解。現在看,如果把眼、耳、鼻、肺、口、胃、腸、肛、尿道、膀胱、腎盂、腎小管直至腎小球囊,全部看作是由于身體表皮組織折迭內陷而成的特化器官, 是一個機能單元(攝取單元)的形態基礎,是單細胞生物細胞膜進化和擴展的結果,似乎也就有了道理。
4. 生成單元
生成單元的生化基礎是體內一系列的生化合成效應,利用攝取進來的物質和能量為原料,合成生命所必須的全部物質,包括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激素、酶類、抗體、結構蛋白、糖元、脂肪等等。
在單細胞個體,這些物質是先后地在細胞核細胞質里合成,結構蛋白(還有糖和脂等)形成各個細胞器和整體細胞的框架,酶類、激素、抗體等各種物質分別地儲存于細胞器內,從而形成單細胞生物的完整形態。
在單細胞生物體內能夠合成很多有機分子物質,但與多細胞生物、高等生物相比,它的合成能力畢竟還是非常有限的。這是單細胞生物生命力非常低下的又一個原因——物質基礎貧乏。以致于大多數的單細胞生物都必須寄生于宿主才能存活。
在高等生物,特別在人類則不同,人體內全部分子物質的合成,雖然仍然都在細胞核細胞質里進行,但由于許多器官組織分工進行,所以能夠合成更多類更大量的物質。這些物質又促進各器官的發育和分化,乃至人體整體的發育和成長。這些器官主要是內分泌系統,外分泌系統的器官(腺體)和骨髓等。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是腦垂體、生殖腺、腎上腺、甲狀腺、肝、脾、胃腸道粘膜等。其它許多器官的細胞核細胞質,一般地則不再負有生成單元的機能,而分別地負有其它單元的機能。人體的完美,人的強大生命力,正是由于這些分器官分系統的龐大的形態結構和物質儲備作保障,才成為可能。
5. 調控單元
調控單元的生化基礎主要是由激素、酶、中間代謝物等物質及電磁信息導致的一系列的正、負反饋效應。
實現這一單元機能主要依靠兩套形態系統,一個是心血管及體液系統,一個是神經系統。
心血管及體液系統很像一個供水塔與水管系統,心臟有節律地摶動,血管有適宜的緊張度,體液有適宜的流速、流量與方向,使各個器官的機能獲得了必須的物質能量供應,并且定時、定質、定量,從而實現了對器官的控制。
神經系統則像一個發電廠與電路系統,神經元的細胞體、神經纖維、突觸結構內部都含有特別容易氧化還原的良導電介質,當神經中樞接受某種信息(例如視聽信息)激動之后,立即發生一系列的快速的還原-氧化反應,發生電子得失,形成生物電流和神經纖維附近的電磁場,從而實現了對遠方器官的快速控制。
神經系統和心血管體液系統,實際上是調控系統中的兩個快慢分系統。這種快慢結合的調控裝置,是實現高靈敏度高效調控機能所必須的。正如一個國家,要對邊遠的某一地區實現有效控制,除了有用車用船的物資載運書信投遞之外,還必須有電報、電話、無線電輸傳裝置等的配合。
這一節敘述到這里,得到的體會與傳統的認識一樣----機能、生化、形態三者的關系是統一的。但表達的方式與傳統喜用的有所不同:傳統喜歡說,一個器官有什么什么功能;這里卻說,一個單元機能的實現依靠什么什么器官。這種表達方式有個好處:除了仍能體現機能、生化、形態三者的統一之外,還能體現三者之間的主從關系----以機能為主為綱,自成一個整體——生命基本機能系統。不同物種的生物機體,其生化及形態可以有較大的差異,生化及形態隨著生物歷史的發展而進化,隨著個體成長的過程而發育,都是為著這個基本機能系統的更加穩定、和諧及完善服務。
三、生機系統與外環境的五大基本關系
生命基本機能系統,既然能夠自成系統則獨立存在,獨立運動,但它并不是一個完全密閉的孤立系統,它必須在外環境中攝取營養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所以它必須與外環境獲得統一,作為一個子系統的身份,處到一個更大的系統(主系統)之中,受外環境(主系統)條件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是第一種關系,即生命的子與主系統關系。
生命運動走完一個周期實際所經歷的時間叫做基本機能周期時間,其中每個機能單元經歷的時間叫做基本機能單元時間。不同物種的個體,這兩個時間的長短不同,短的可以只有零點幾秒。每個單元時間大約只占周期時間的四分之一。
在單細胞生物基本機能周期中看得很清楚,只有在攝取單元的時間內,這個系統是對外環境開放的,生命機體是在這個四分之一時間內攝取營養素的,外環境中的一切因素也只有在這個四分之一的時間才可能對機體發生影響或制約,這個時期叫做應激期或高敏期。其余的四分之三時間叫做不應期或低敏期。
一般說,所有的外環境因素,只要落在應激期與機體相遇,都有可能發生影響,不管機體愿意或者不愿意攝取。但是,事實上,對于不同的個體,特別是對于不同物種的個體,這種影響總是有差異的。因為影響的發生,除了必須落在應激期,還有第二個條件,就是個體內環境中有應激的底物。內環境中有什么樣的應激底物呢?是由于它所處的物種進化的階段決定的(正常必須具備的素質),或者是由于不遠的祖代獲得性基因遺傳下來的(遺傳因子),或者是它自身在前個生活時期通過突變而產生的(抗體)。另外也有一些過分強烈的因素,可以無條件地對機體加以影響,那就可以導致突變,如果不致死亡的話。這是機能系統與外環境的第二種關系,即生命的應激期關系。
對外環境諸因素作最粗略的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自由能(波)因素,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電、磁、熱、力、速度、聲、超聲、次聲等等),另一類是分子物質因素,包括各種無機物分子、離子、同位素、各種有機物分子,各種有機的無機的酸、堿、鹽類等等。
在自由能因素中,影響生物生命最大最深刻的應該是太陽光和其它宇宙射線。對于太陽光,所有生物都離不開它,有之則生,多之則盛,少之則衰,無之則亡。因此,從廣義上可以認為,太陽光不僅是一種營養素,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營養素。陽光中的某些成份,光譜中的某些節段,作為一種信息,可能會直接參與生物基因分子的合成。所以大多數生物的生命活動明顯地受著陽光強弱的制約,大多數生物的生命活力在每天的上午逐漸增強,下午至晚上逐漸減弱,表現為明顯的晝夜節律。大多數生物的生命活力在每年的春夏季逐漸增強,在秋冬季節逐漸減弱,表現為明顯的年度節律。
這種現象在微生物界表現得尤為明顯。微生物界對陽光有高度的依賴性,在春夏季節,分裂繁殖特別迅速,人類被微生物致病的機會也會因此增多。到秋冬季節之后則情況相反,許多微生物乃至死亡,或者必須形成芽孢才能越冬,人類被微生物致病的機會也因而減少。
植物也是以陽光為主要營養素的。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吸收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大分子物質——淀粉,同時把太陽能儲存在所有的化學鍵中。這情況好像必須以太陽能做粘合劑才能生成有機物一樣。這是所有植物的生物合成最重要的首先的機能。所以植物的生命活力也總是與陽光的強弱變化同步的,晝夜節律和年度節律都非常明顯,地球植被植物的盛衰與地球緯度高低直接相關。
動物的生命活力。對于陽光的依賴性相對地不那么明顯。因為動物缺乏一種基因,沒有葉綠體結構,所以假如它渴望也無法實現,無法攝取無限豐足的陽光作為主要營養素。所以動物必須采食植物體(有機分子)來營養自身,或者捕食其它動物以謀取更加豐富的營養。因此可以說動物對于陽光的依賴性基本上是間接的。但是仍然有部分生化機制及行為須要直接依賴陽光的。例如人類體內合成維生素D,就必須有陽光中紫外線的參與。一個人長期地生活在地窖下,不見陽光,哪怕有最豐富的食物供給,也難免變得蒼白、氣短、乏力。人類的大腦那么重要,為什么不藏于機體的內部深部,而高筑于頭頂,是否大腦的復雜機制還有好多細節必須陽光光譜中某些段落的密切參與?或其它宇宙射線的參與?“眼底光感信息——松果體——褪黑激素”效應,難道的確十分的極端的重要?所以,動物及人類的生命機能的晝夜節律、年度節律仍然十分普遍。
這說明是太陽光撥動了生機系統的運動。這是生機系統與外環境的第三種關系,即陽光撥動系統(陽光撥動生命)的關系。
既然陽光是生命的必須營養素,生物為了獲得充分的陽光,生命基本機能周期中的攝取單元的最活躍時間,就必須重迭在每日的中午及稍后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陽光最充足,氣溫最高),或者重迭在每年的仲夏秋初之間。也就是說,攝取單元機能的盛衰變化必須與太陽光的晝夜強弱變化同步,或者與每年的強弱變化同步。也就是說,必須取得與地球的自轉運動及繞日運動同步,否則將被自然淘汰。
上文已經討論,產能、行為、攝取、生成這四個單元機能是依時依序進行的。所以,每個單元機能的活躍時間一定會依時依序地與每天的早晨、上午、午后、晚上這四段時間重迭,或者與春、夏、秋、冬四季重迭,形成晝夜周期及年度周期。這就是近年來人們普遍感興趣的生物自然節律性。
這里體現了生物自然節律性的更深刻的成因。同時體現了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運動,除了基本機能周期之外,還有晝夜周期和年度周期,或許還有更大的周期,依次地小周期包含于大周期之中。
調控單元機能在這樣的較大周期的運動中,是怎樣實現調控的呢?大概會是這樣:凡在每天上午(或春夏季)釋放并消耗增多的一類激素和酶(M類),對于下午(或秋冬季)才釋放并消耗增多的一類激素和酶(N類)可能部分或大部分地具有封閉活性的作用,以利于自身促成一系列的物質降解分解和釋放能量;但是當降解中間物或終末物(K類)逐漸增多達一定濃度時,M類會被封閉,而N類被開放;下午,N類釋放增多,也會部分或大部分地封閉M類,以利于自身促成物質能量的攝取和生物合成;但當中間合成物或終末物(L類)逐漸增多達一定濃度之后,又會封閉N類而把M類開放,如此使得下一天(或下一年)的周期運動又再開始。似乎目前了解到的關于這種生化整合機制已經不少,只是這里有限的篇幅未能作全面的收集。調控單元的這種機制,我們不妨把它比喻做時鐘上的那條時針,它作順時鐘方向運動不息,它指在哪里,生命機能運動就活躍在哪里。人們把這種機制叫做生物鐘,是很有意思的。
這是生機系統與外環境的第四種關系,即系統與環境同步運動關系。
在前面已經提到,個體與外環境具有子和主的關系。事實上,子系統之中還有更里一層的子系統,主系統之外還有更外一層的主系統。
作個比喻吧, 例如: 一只山羊,山羊體內一個活的心肌細胞有一個生命基本機能系統;心臟是心肌細胞的主系統;心臟血管解剖系統是二級主系統;一個山羊個體是三級主系統;山羊不能離開山羊群,山羊群是四級主系統;山羊群居的那片自然環境是山羊群不能離開的,假設是因為這樣:氣候溫暖的山,生長著茂盛的草木——喂養著大群的山羊——供給(食肉動物)狼虎做食料——狼虎保衛著這座山,這幾個因素擰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一個自然環境成了山羊群的五級主系統。如果反過來也可說,山羊群是那片自然環境的子系統,一只山羊是二級子系統……
這是生機系統與外環境的第五種關系,即多層次性子主系統關系(見圖4)。
這里每一對子與主系統的關系都服從前面所講關系的各個方面,子系統是主系統的一個機能單元,主系統是子系統的外環境社會”的含義是。生物這個大千世界的面目原來是這樣一個內涵外統,機能整一,結構分明的龐大的有機整體。雖然龐大,但也如一個單細胞那樣有條不紊。細胞雖小,學問之多,卻又可以和這個大千世界等量齊觀。
在生態學里,學者們稱這個山羊群體或那片自然環境為“生物社會”,這是很有意思的。人類是生物,有個人類社會,其它生物,當然也可以有個“社會”,這個“社會”是什么呢?就是生命基本機能系統,是真實的一條生命。在人類社會,在一個國家,無論其政治制度如何,維系國家生命的國家經濟體系和上層建筑,它的基本結構模式大概都與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相似,都不可能違背生命的基本規律。
難怪!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會對人類醫學發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似乎在迫使醫學工作者不得不去加深領會生態學知識的啟示,不得不進一步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于人類健康的重大影響。
難怪!在我國,古老的中醫學理論,會把哲學范疇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引用過來說理人體的五藏機能,一時談天說地,談兵論政,一時又說到人體機能的微妙之處,很可能古人已經看到這個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存在。很可能哲學上的五行學說,醫學上的五藏理論,會是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雛形。
四、結束語
本文到這里為止。對生命基本機能系統的探討是最初步的很粗略的,只探討了問題的某些方面。其實,這個概念,早已經由多個學科的科學家們,特別是新近許多邊緣學科的科學家們,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水平已經做了深刻的描述,并且正在尋求適當的模式實現科學一體化。認識生命基本機能系統,可以更清晰些見到自然科學各科、社會、文化等各科與生物學之間的一體化的聯系,見到現代醫學與中醫學結合的可能性或必由之路。當然,由于生命現象是復雜的,我們在探討這個系統的時候,應該避免陷入機械論或機械唯物論的泥坑,同時又不要輕易地否定這個系統的存在的可能性。我還想特別提醒個別讀者朋友,請不要因為你不喜歡陰陽五行學說和中醫理論,而對探討生命基本機能系統失去興趣。
主要參考數據
[1][美]P。亨德萊主編:《生物學與人類的未來》,上海生物化學所譯,1977年版,286頁。
[2]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編:《自然辯證法簡釋》,1962版,41及50頁。
[3]同[1]84—85頁。
[4]同[1]84頁。
李龍川1982年秋完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