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除了秦、隋比較短促以外,漢、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轉折,這大概也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是矛盾演變過程中必然產生的一個歷史過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比較長的一個王朝,前后歷時289年,它也經歷了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應該說唐朝的統(tǒng)治是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位的時間只有23年。從在位的時間講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間很長,前后長達43年,開元一共29年,天寶一共14年,開元時期是唐代最強盛的時期,天寶十四載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唐代自此由盛轉衰。如果從唐玄宗個人的年齡計算,他是32歲即皇位,到開元二十九年,他已61歲,而天寶前后共14年,那時他是從61歲到75歲這個年齡段,他已倦于政事,整天考慮尋歡作樂,過他的晚年生活。即使身為帝王,也是年歲不饒人啊。他在政治上也由勵精圖治進入昏庸衰退階段。帝王晚年會轉到尋歡作樂、享受生活的階段,楊貴妃成了唐玄宗晚年生活的主宰。開元時期,主持朝政的是姚崇、宋璟這些賢相,從而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迷戀于宮廷生活,掌握朝政的則是李林甫、楊國忠這類貪官污吏,朝堂的政事自然轉向衰敗。安祿山深受唐玄宗寵信,最后卻釀成了安史之亂。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自盛而衰的發(fā)展過程,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每個朝代轉折點各有不同,如唐代的轉折點集中在唐玄宗李隆基一個人身上。這在文學上也會有所反映,一般在盛世的時候,文學上更傾向于浪漫主義。開元盛世出現(xiàn)了李白這樣的浪漫主義作家。安史之亂以后,社會動蕩不寧,自然會出現(xiàn)如杜甫到白居易這樣偏向于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和作品。李白和杜甫都是唐玄宗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代表浪漫主義,杜甫則代表現(xiàn)實主義。李白比杜甫大14歲,兩人生活的經歷不一樣。后人對這兩種不同傾向的文學作品各有所好,有的喜歡浪漫主義,有的則喜歡現(xiàn)實主義作品。實際上二者都反映了各自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從文學史的角度講,二者都是文學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反映現(xiàn)實主義的內容?,F(xiàn)實主義作家杜甫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一些富有浪漫主義傾向的作品,它們是一體的,不要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只是總的傾向略有不同,這是時代發(fā)展在不同作家身上的反映,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盛世需要浪漫主義,衰世自然會有現(xiàn)實主義的需要。從文學發(fā)展而言,我主張兩者兼容。李白與杜甫都產生在唐玄宗的時代,是一個盛衰轉折的時代,李白在前,杜甫在后,都是那個時代的需要,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李白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唐詩三百首》中就有收錄,其中之一《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開頭兩句“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生動反映了其浪漫主義特點。另一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同樣如此,若“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但李白的作品中也有許多是貼近生活的,如《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完全是生活的反映。又如《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同樣來自生活,雖然有一些夸張,但能讓人接受。此外還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的詩并非都是豪放的,也有憂慮的地方,如他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可見他并非春風得意,也有不少苦悶煩愁在心頭。一個人的思想是很復雜的,隨著生活的變化亦會發(fā)生變化。李白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之人,不管在順境還是逆境,他都有一種傲視一切的心態(tài)。故他能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句,這是他內心真實感情的反映。這才是他為人最可寶貴的地方,做人要有骨氣,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巍然屹立的根本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