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神故事會目錄
1、金神廟“抬故事”簡介
2、金神廟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
3、金神廟廟宇的歷史淵源
4、現(xiàn)代金神村的發(fā)展概況
5、金神廟故事的產(chǎn)生
6、金神廟故事的成熟和發(fā)展
7、金神廟故事的制作工藝和活動程序
8、金神廟故事的瀕危狀況
天舒于 2011年3月
金神廟“抬故事”簡介
金神廟“抬故事”,在孝感乃至湖北,是一種獨特的民間風俗。
這種獨特民俗,在金神廟源遠流長。
“抬故事”的風俗,起源于金神廟的先民們的“向天和神祈福”的美好的愿望,“抬故事”是向天神表達“祈福”愿望的儀式——金神廟先民們,用“抬故事”這種獨特的形式,把自己對“天”“神”的祈福要求,表達出來。這種獨特的表達形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金神廟一帶存在的獨特的“抬故事”的民間風俗活動。
在公元957年,金神廟遭受百日大旱,地干裂,河見底,禾苗干枯,人畜飲水困難。金神廟的先民們,成群結隊跪求上蒼及眾神降雨,人們腿跪腫了,香燒盡了,上蒼和眾神依然沒有理睬眾人的祈求,人們只得抱頭痛哭。正在此時,宋太祖趙匡胤落難經(jīng)過金神廟。趙匡胤見金神廟眾人的悲苦,想出了一條敬天奉神的計策,他告訴大家,黃帝是華夏的先祖,他老人家活了300年后,御龍上天成為了上天最大的神靈,后人有難只有求助于黃帝。趙匡胤教大家用紙和竹扎了一座黃帝的肖像,找來一張桌子,在桌子上釘一根鐵棍,把黃帝的肖像固定在鐵棍上,吩咐眾人用桌子抬著黃帝在烈日下游行,并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燒香化紙,繼續(xù)祭拜天神。趙匡胤告訴眾人,只要堅持抬黃帝游行數(shù)日,黃帝也怕炎熱,必然叫龍王下雨。人們照此計進行游行一日,果然老天降下甘露,金神廟蕓蕓眾生得以逃過一劫。為感謝宋太祖趙匡胤的恩德,金神廟人拿出了絕手小吃——金神廟的“油果”(油條)招待趙匡胤,在趙匡胤離開金神廟的當日,金神廟先民抬出數(shù)臺“故事”,舉行了盛大的“抬故事”活動,歡送趙匡胤。
起初,金神廟的“抬故事”,只是在出現(xiàn)各種災害的情況下才重新舉行,也有時在趙匡胤到金神廟的那一天舉行,并沒有固定的舉行時間,也沒有成熟的儀式、程序和工藝。隨著金神廟集市的發(fā)展,金神廟廟宇的興盛,“抬故事”慢慢與廟會融合在一起,成為了廟會活動中最重大的聯(lián)歡活動,并最終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天,形成了湖北省獨有的“抬故事”地方風俗。每年元宵節(jié),方圓數(shù)十里的人們,如潮水般涌到金神廟,參見和觀看“抬故事”,金神廟人也精心準備形式多樣的“故事”,在這一天抬出來,伴隨著喧天的鑼鼓,震耳的炮竹,美妙的音樂,幾十臺“故事”緩緩有序地進入到金神廟廟前的大會場,傳遞著吉祥,表達出人們期盼豐年的心聲。
盡管“抬故事”是因為金神廟的廟會而興盛,但是,金神廟的“抬故事”,并沒有隨著金神廟廟宇的消失而消失。在“破四舊”后,金神廟消失了,但金神廟的“抬故事”活動,在人民公社時期,卻走向其最輝煌的時期,“抬故事”是在每年元宵節(jié)及其他重大慶典必出的節(jié)目。金神廟的“故事”和金神廟的楚劇,成為了那個時代人們最溫馨的記憶。
改革開放之后,金神廟的楚劇消失。“抬故事”,也走到了失傳的邊緣。
金神廟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
金神廟,是孝感市孝南區(qū)肖港鎮(zhèn)西南部的一個鄉(xiāng)間小集市。小澴河從金神廟的西部流過,汪梁港河從金神廟的南邊流過,金神廟處于這兩條河流的交匯處。金神廟的地勢是東高西低,俗稱“半河半崗”,河田是水袋子,崗地是旱包子,下雨河田造水災,不下雨崗地又鬧旱災,遭災時經(jīng)常瘟疫流行。舊社會沒有人組織興修水利,一切靠天收,人的生存,要看老天的臉色,金神廟的先民們,就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也是必然的。正是這種苦難,鍛造出了金神廟“抬故事”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蘊。
因為小澴河水源豐盛,有水利之便,金神廟就成了一個上接三汊港、花園、小河溪,下承涂河、孝感城,商賈歇腳的一個中轉小碼頭,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集市。據(jù)孝感縣志記載,遠在明代,金神廟就是集市。經(jīng)清代至民國到共和國時期,金神廟也一直是一個鄉(xiāng)間集市。
在遠古時期,金神廟區(qū)域,屬古云夢澤的一部分。金神廟的東西臺子,就是突兀在古云夢澤邊上的二級臺地。她北西南三面環(huán)水,東與崗地相連,是遠古時期先民們最理想的聚集地。在古云夢澤逐漸淤積之后,形成了澴川沖積平原,并形成了眾多的河流湖泊,小澴河匯集八汊河后從金神廟西流過,汪梁港河從金神廟南流過。
正因為有如此有利的生存條件,金神廟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是一座美麗的小城池。據(jù)傳說,金神廟的地勢和地理布局,是獅子寶地,殷商時期的金神古城池,就建造在這頭獅子寶地上。古城的四門,對應著不同的景點:“東煙墱、南門橋、水西門、北尾門”,均有遺跡可尋。
古城的東門設有傳送軍情的烽火臺,俗稱“煙墱”,此遺跡現(xiàn)只有地名,而無墱子存在,但老人們仍然能指出墱子的位置。古城的南門有一座用八寶石修建的石拱橋,處于汪梁港河道之上,現(xiàn)改建成水泥橋。
古城的西門是人工護城小河,現(xiàn)演變成了一條溝、兩口長濠(北長濠和南長濠,中間一條路埂將兩長濠分開),依然以看到古代護城河的影子,從兩長濠水面到東西臺子的落差,現(xiàn)在仍然有數(shù)十米,人很難從下面爬上東西臺子。
古城的北門前有一座小丘(俗稱大路墱子),上面聳立一棵參天棠梨樹。現(xiàn)在墱子依然存在,仍然高出大路6到7米。
金神古廟修建于古城南部一座獨立小臺子上,廟的前殿高數(shù)十丈(傳說出孝感北門就可看到金神廟的前殿)。廟門前東西兩側各置有一個碾米圓盤。廟前臺階是用八寶石砌成,共計28級臺階。廟前是一口人工塘。
金神古集市位于南門,東西走向,200到300米長,3到5米寬。小街生意興隆,油條小吃傳天下。
東西臺子是主要的聚集區(qū)。民國時期,東西臺子的房屋自成一體,所有的房子都獨立成院,又連成一體,戶戶相連,家家貫通,與外界只有一門進出,極具防御功能。
經(jīng)考古證實,金神廟在殷商時期,確為古城池。
無論殷商時期的金神廟古城池還是以后的金神廟集市,其建造格局依然是與獅子地形相結合。大廟就是獅子的頭,兩個圓形碾米盤子是獅子的眼睛,28級臺階是獅子的牙齒,廟前的人工塘是獅子專用的飲水池。東西臺子是獅子的腹,北門小丘上的棠梨樹是獅子的尾巴。
除南北貫通的小澴河之水道便利外,還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千里官道,亦從金神廟北邊的沙店通過。官道每隔一段距離,設有驛站和烽火臺,金神廟北的沙店,就是一個古驛站,歷代王朝報送軍情,官員升遷,報送金榜題名,換馬歇腳和飲食,沙店是必經(jīng)之所。
古人途經(jīng)金神廟,水路歇腳在下李店(金神集市),陸路歇腳就在沙店。水陸交通的便利,讓金神廟保持了數(shù)百年經(jīng)濟繁榮。到晚清,京漢鐵路經(jīng)金神廟通過,火車站卻設在了北邊5華里外的肖家大灣,民國時期建設孝大公路,從金神廟以東1華里外的汪梁港通過,千年官道廢棄,金神廟失去了鐵路交通發(fā)展的契機,也失去了官道交通的便利,只靠水路便利維持,發(fā)展日漸萎縮。1938年日寇占領孝感,隨即在汪梁港河上的洋橋(鐵路橋)邊修建碉堡,金神集市成為了日偽胡作非為欺男霸女的地點,金神集市日益凋零。
新中國成立后,行政中心設在肖家港,經(jīng)濟中心也移到肖家港。在1954年特大水災后,1958年,人民政府大興水利,孝感也進行了澴河改道工程和八汊洼水庫工程建設,在楊家河建設提防,把小澴河和大澴河分開,使大澴河流水不再流入小澴河。八汊河上游,也建設了八汊洼水庫,八汊河的水,也不再進入小澴河,水患根除,但從此,小澴河成為了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金神廟也就失去了水路優(yōu)勢,集市也淪落成為“露水集”。 有兒歌唱曰“金神廟,一汃尿,尿一滴,散了集”,就是對金神廟集市的生動寫照,集市雖小,卻還承擔著滿足周圍10里生活的人們的物資交易要求。
金神廟廟宇的歷史淵源
在秦漢之際,金神廟并不叫“金神廟”,而稱“丁公廟”。在楚漢爭霸時期,項羽部將丁公(名固,山東藤縣南人)沿古官道巡查到金神廟,見丁公廟的廟名不悅。
因為廟,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對廟的規(guī)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秦漢之際,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yōu)殛幉艿馗剌牻胶訛^、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了祭祀鬼神的場所。
活丁公見到為死丁公設立的廟宇,當然不悅。丁固認為犯了他的姓諱,盛怒之下,提筆改寫廟名為“金神廟”。
為什么改名“金神廟”呢?因為這位丁公認為自己是貴族達官,自然是金貴之軀,既然“丁公廟”犯了自己的姓諱,自己也不知道在此廟敬奉的丁公是誰,也不好冒犯那被敬奉的丁公,就用“金身”的諧音“金神”來取代原來的廟名,這樣,以生丁公金貴的身體暗喻了被紀念的“丁公” 之“丁”,既標示了自己的金貴,又避了自己姓諱,還不冒犯被敬奉的“丁公”,反倒成就了一段佳話。從此以后,金神廟廟名,聞名百里外,不知道這段典故的人,往往把金神廟寫成“精”神廟。
金神古廟修建于南部一獨立小臺子上,廟的前殿高數(shù)十丈,傳說出孝感北門就可看到金神廟的前殿;廟門前東西兩側各置有一個碾米圓盤;廟前臺階是用八寶石砌成,共計28級臺階;廟前是一口人工塘。
寬大而高聳的金神廟,廟貌雄偉壯觀。廟內供奉神像數(shù)百座,莊嚴肅穆。廟內敬奉的諸神中,以黃飛虎的神像最為突出,像高2米有余,金光閃亮,栩栩如生,威武神勇。黃飛虎是殷紂王的神將,因不滿殷紂王的無道而棄殷奔周,成為了西周的開國元勛。秦漢之際,文圣周公旦,武圣黃飛虎,文孔子武關公是三國以后的事情,可見金神廟至少在秦漢之際是存在的。
金神廟為什么古稱“丁公廟”,緣由已經(jīng)不可考了。但根據(jù)中國的“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歷史傳統(tǒng)可推知,漢代以前的金神廟,主體居民應該是“丁姓家族”,而且丁姓家族族長位列“公爵”,是王公貴族之列,所以才能建立家廟——“丁公廟”。而且丁公家族可能還跟黃飛虎家族有某種聯(lián)系,否則黃飛虎不可能進入丁氏家族的家廟內享受供奉的。殷商時期的金神廟地域,很可能就是丁姓家族的“采邑”(丁姓家族的封地),所以金神廟在殷商時期,名稱可能就是叫做“丁城”,也可能是古金神廟區(qū)域是一個封國——“丁國”。到楚漢之際,丁城就已經(jīng)衰落,只有遺存的“丁公廟”依然存在,向人們訴說著丁氏家族歷史上的輝煌。
解放后,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帶來人民思想上的大革命。解放初期,金神廟被改造成一所學校。隨后為響應政府破除迷信的號召,金神廟人把廟里的神像全部燒毀,但廟宇作為古文物建筑被封存。1966年文革開始,破四舊高潮席卷全國,金神廟古建筑成為了金神人心中的負擔,但建筑沒有被拆除。在毛主席“五七指示”的精神傳達到金神后,金神廟人在“五七指示”的指引下,創(chuàng)辦了“金神中小學”,辦了1到5年級的小學部和初一到初二年級的中學部。金神廟人找到了拆除廟宇的理由:廟宇全部被拆除,金神人民用從金神廟拆除下來的磚瓦木料,建設成了“金神中小學”。從此,千年金神廟從金神地域悄然消失,這是金神村1600人的巨大損失和難以彌補的遺憾。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思維和新的生活習慣及新的生產(chǎn)方式,本身是歷史的的進步。但是,人們只看到金神廟作為封建迷信思想的陣地而把廟宇拆除,沒有認識到金神廟作為文物的價值,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和歷史的無知了。1967年中共中央發(fā)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保護文物圖書的幾點意見》,就是為了阻止一些過激的人物對國家文物的破壞。但此時金神古廟已經(jīng)被夷為平地,損失已經(jīng)無法彌補了。
現(xiàn)代金神村的發(fā)展概況
現(xiàn)代金神村,得名于金神廟,人民公社時期,稱前進大隊,1983年,人民公社撤銷,改名金神村。
金神廟位于孝感城區(qū)以北16公里處,是孝南區(qū)肖港鎮(zhèn)最南端的行政村,南與朋興鄉(xiāng)相連,人口1600人,國土面積約1.5平方公里。
金神廟是肖港鎮(zhèn)的重要村。交通區(qū)位十分便利。漢十高速公路從村中間穿境而過,京廣鐵路從金神村的東部掠過,保城公路的終點在金神廟,孝大線、107國道分別距金神廟500和700米。
金神廟地勢東北南略高,向西傾斜。村西有小澴河流過,村南有汪梁港河流過,兩河在村的西南角交匯,金神廟被兩河三角包圍,潺潺流水,如同兩條蜿蜒的紐帶,把金神廟綿綿纏繞,形成了金神村“半河半崗”的自然環(huán)境,是難得的魚米之鄉(xiāng)。
小澴河東岸的防汛大堤,垂柳如蔭,草綠河碧,野花爛漫,群鳥競歌,魚翔淺底。草灘上,雞鴨成群,一頭接一頭的黃牛、水牛懶散地吃著露草,三五牧童在水中嬉戲,真是放眼眺望,美不勝收,恰似一座天堂錯落到人間。
解放前,這里并不是人間天堂。旱災,水災,瘟疫,在金神大地上流行。解放后,小澴河得到治理,水災消失。金神廟人在小澴河上建設了平水池,在汪梁港河上建設了金獅水庫,水經(jīng)渠道引進了高崗,旱災也不見了蹤影。沒有了水災和旱災,瘟疫也被金神廟人送走。
在這人杰地靈的地域,勤勞的金神廟人,更加發(fā)揚了傳承千年的“抬故事”民俗活動,楚劇藝術,也在金神廟開了花。金神廟人自己成立了楚劇團,《洪湖赤衛(wèi)隊》和《十五貫》,是金神廟楚劇團的保留節(jié)目,極大地豐富了方圓10里人民的文化生活。
“抬故事”和唱楚劇,成為了集體時代金神廟人及周圍10里人民的美好記憶。
金神廟故事的產(chǎn)生
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缺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金神廟既是水袋子,又是旱包子,金神廟的先民們,只好把戰(zhàn)勝災難的希望,寄托在天神的身上。
公元957年,金神廟遭遇百日大旱,地干裂,河枯竭,禾苗枯死,人畜飲水無處。金神廟的先民們,敬天敬地敬神仙敬祖宗,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在無奈中等待滅亡。恰逢因不滿后漢昏君劉承佑、大鬧御花園、在一片緝拿聲中逃出京都的河北涿縣人趙匡胤(后來的宋太祖),推著獨輪小車(雞公車)從金神廟經(jīng)過(金神廟沙店北小澴河上,現(xiàn)存一座石橋,它就是古官道上的一座橋,橋上石條有深深的車轍),見眾人處境危急,停下來了解災情。
古代遇災,敬天敬神是唯一的辦法,趙匡胤得知金神廟人已經(jīng)成天累月地敬過天神和祖先,但卻沒有效果。具有反叛敬神的趙匡胤,想出了一個妙計——光敬是沒有效果的,還要讓神們也來感受到日曬的苦處,神才可能發(fā)善心。他告訴大家,黃帝是華夏的先祖,他老人家活了300年后,御龍上天成為了上天最大的神靈,后人有難只有求助于黃帝。趙匡胤重新設立祭壇,教大家用紙、竹、布、泥、線,先扎了一條黃龍,再扎了一座黃帝的肖像,找來一張桌子,在桌子上釘一根鐵棍,把黃帝的肖像固定在鐵棍上,吩咐眾人舉著龍、用桌子抬著黃帝在烈日下游行,并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燒香化紙,繼續(xù)祭拜天神。趙匡胤還叮囑眾人,一定要堅持抬黃帝游行,一天不行第二天再游行,黃帝也怕炎熱,必然叫龍王下雨。人們照此計進行游行一日,到晚上,果然風起云涌,電閃雷鳴,老天降下傾盆大雨,金神廟蕓蕓眾生得以逃過一劫。
久旱逢干露的金神廟人,歡天喜地,對趙匡胤充滿了無限的感激,挽留趙匡胤在金神廟小住三日。據(jù)傳說,趙匡胤住在金神廟的前殿,從趙匡胤住過后,前殿就一直沒有蚊子咬人,有歌謠唱曰“帝子小住金神廟,大殿從此無蚊鬧”。人們用金神廟最好的小吃——油條來招待趙匡胤,趙匡胤吃后連聲夸贊金神廟的油條美味賽天下,從此金神廟的油條,成為天下聞名的美食——“宋太祖吃過的油條”,成為了金神廟油條的名片,有歌謠唱曰“金神油條帝子贊,鄉(xiāng)野美食天下傳”。
趙匡胤小住三日后,啟程南下到孝感城,在孝感也留下了“西湖米酒帝子懷”的美談。在趙匡胤走時,金神廟先民抬出了數(shù)臺“故事”,舉行了盛大的“抬故事”活動,歡送趙匡胤。由于時間匆促,當時人們來不及用趙匡胤的辦法來扎人物,就臨時讓各姓中最聰明伶俐的7到8歲得男童,穿上新鮮的華服,扮成各種神仙,代替紙人,站在桌子上,歡送趙匡胤。
從公元956年開始,金神廟人,每逢天災人禍,就會“抬故事”來驅災避難。有時在豐年為了紀念趙匡胤的恩德,也在趙匡胤到金神廟的那天舉行“抬故事”活動。與趙匡胤教的辦法不同,人們用男童代替了紙扎的黃帝,便逐漸和各種歷史典故相聯(lián)系,使原始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有故事內容的文娛活動,金神廟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一代相傳,一代一代發(fā)展,興盛不衰,創(chuàng)造出荊楚大地上獨一無二的“故事會”。
金神廟故事的成熟、發(fā)展
金神廟的故事,在金神廟歷代的能工巧匠手中,不斷走向成熟,不斷發(fā)展、完善和創(chuàng)新。
金神廟人用自己的智慧,對故事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和革新,由起始的一臺,發(fā)展到幾臺,由幾臺又發(fā)展到幾十臺;由原始的一臺只有一個男童發(fā)展到幾個男童同臺;由原始的一層男童戲,發(fā)展到上下兩層男童戲。在文革期間,還打破了“只能是男童上故事”的迷信風俗,讓女童也能上故事。故事的內容,也從單純的祭祀發(fā)展到拋棄了祭祀功能,內容與各種典故、歷史人物和人民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相結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使故事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有文化底蘊、活靈活現(xiàn)、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
金神的故事,不僅是紙扎藝術的高超表現(xiàn),而且其故事內容的觀賞性、教育性、歷史傳承性和現(xiàn)實感染性都十分強烈。每臺故事裝扮的人物,都是一部歷史和現(xiàn)實的縮影和剪影,故事表現(xiàn)的人物和內容,都是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民族英雄及其光輝事跡。所以金神故事有4個特點:一是制作藝術高超。二是故事的立體形象設計精巧。三是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內容,都能在一臺故事中表現(xiàn)出來。四是故事的觀賞性、教育性、歷史傳承性和現(xiàn)實感染性都十分強烈。例如,裝扮一臺古戲——趙子龍救主:時間是漢末三國,地點是長坂坡,人物是趙子龍,事件是救阿斗。這一場戰(zhàn)斗,金神廟人可以形象地濃縮在一個一米見方的平臺上。
金神廟的故事,遵循推陳出新、唱古頌今的原則,不斷革新,不斷發(fā)展,與時俱進。金神廟的故事,經(jīng)歷了從古裝到新裝,由對古代的人物的歌頌,到按照新時代的要求,裝扮新時代的人物和事件,來歌頌新社會的新氣象和新英雄的創(chuàng)新過程。在集體時代,金神廟人設計了許多新故事,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閃閃紅星》、《江姐》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節(jié)目,受到了黨和人民的肯定。
金神廟的故事,為豐富本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貢獻,也為異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帶來過色彩。1969年,金神故事會參加了肖港公社舉辦的迎“九大”人民慶典。1974年,參加了孝感縣舉行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游園活動。1975年,參加了肖港區(qū)舉辦的撤區(qū)并社慶典。2005年到2007年,連續(xù)三年參加了肖港肖姓清明祭祖活動。
金神廟故事的制作工藝和活動程序
金神廟故事,就是以歌頌中華民族各個時代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為主題,以1米見方的桌子為平臺,以紙、竹、泥、線、鐵條軸、顏料為工具,以7到8歲得兒童和剛滿月的嬰兒為演員,由民間藝人為制作人精心設計和制作的一個故事場景。
在每年的冬季到來時,一些民間藝人就在頭人的帶領在,悄悄地開始精心選擇將要抬出的故事的內容、情節(jié),設計故事的場景,并籌措資金,購買材料,修復和制作道具,裁制衣帽。到每年臘月中旬,總頭人就會召集各灣的頭人開會,討論故事的臺數(shù),本著大灣多臺小灣少臺的原則分配每灣的臺數(shù),確定每家每戶收取香火錢費份額、收取的辦法,以作元宵節(jié)出故事的經(jīng)費。
到臘月三十的晚上,就要進行抬故事的第一道程序——拖平臺。一拖平臺,就表明抬故事會在正月十五準時進行。具體做法是:用一張四方大木桌子,桌子上放一個8歲男童,男童裝扮成姜太公這個人物,由4個青壯男人抬著在前面走,后面跟著樂隊,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放射火銃,到每個自然彎繞行一周,向人們傳達正月十五抬故事已成定局不能更改的信息。所以拖平臺也叫“下達法令”。
正月十四晚上,理事會分頭到各灣,分發(fā)衣服帽子和道具,提出注意事項和故事質量要求。各灣頭人,要把接到的衣帽道具上供于神壇,并燒香化紙,磕頭禮拜。
正月十四晚上10點鐘左右,所有故事軋制藝人,都要自覺在家洗大澡,換新衣,燃香化紙,行磕頭禮,才能進入軋制故事的密屋開始制作故事。
故事的軋制過程,是不許外人參觀的。故事的一切秘密,就在一條鐵棍制作的鐵軸上,鐵軸的直、曲、彎、盤,必須由鐵匠根據(jù)故事的設計和制作人的畫樣要求來打制。鐵軸制作成功,故事就成功了一半。故事的軋制,都是在鐵軸上布置完成的。剪紙、扎花、纏軸,制作道具,裝扮童男,一臺故事制作完成,天也就放亮了。
正月十五早上,負責抬故事的人一起就餐,就餐時只許講吉利話,不可說臟話,飯畢整裝待發(fā)。
此時,主會場戲臺上安排一曲短戲在唱,目的是邊唱戲邊等待觀眾到齊。待觀眾滿會場,只聽土炮三響,響畢,金神廟頓時鞭炮齊發(fā),火銃和煙花齊飛,鑼鼓喧天,萬般樂器緊奏,9個灣的人們抬出自己的故事,一臺接一臺地緩慢走向主會場,浩蕩的隊伍,燦爛的衣服和彩旗,花枝招展的故事,讓旁觀者驚詫莫名,稀奇地迎接這一臺接一臺的故事,竊竊私語地探究著故事的秘密。但外人,無論如何,也不知道這驚奇的故事,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卻在不時地擔心,那站在桌子上的童男,會被摔落下來。
故事在主會場聚齊后,游園儀式開始。總頭人敬香,化紙,發(fā)炮,磕頭,講話,請領導致辭。領導致辭完畢,游園開始。游園的路線,是從主會場出發(fā),沿村逐灣繞行一周。所到之地,家家戶戶擺設香案,燃放鞭炮,燒香化紙迎接。
游園活動,歷時3天。3天終止后,總頭人召開各灣負責人及老藝人座談會,總結表揚,布置來年抬故事計劃。
金神廟故事的瀕危狀況
金神廟故事,不僅是金神廟人千年來的文化食糧,也是周圍10里群眾千百年來的文化食糧,承載了千百年來金神廟人的喜怒哀樂,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是一種別樣的文明傳承。這種藝術形式,由于具有不斷的自我更新和與時俱進的能力,成就了她自己的千百年的存在,并在文革中,走到了她的藝術最輝煌的時期。
改革開放后,金神廟故事逐漸無人問津,走到了瀕臨消亡的邊緣。
究其原因,一是集體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抬故事活動失去了經(jīng)費來源,要各家各戶出經(jīng)費,開始大家還支持,時間長了,支持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二是人心散了,組織活動難。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外出打工經(jīng)商,為生存而奔波,春節(jié)期間人組織不攏來,故事會失去了人氣。三是抬故事具有獨特的地域性,離開金神廟,她就沒有藝術生命。抬故事不同于玩龍燈,玩龍燈是一種普遍的民俗,而抬故事為金神廟所獨有,其制作工藝也只有金神廟的老藝人所掌握,其他人只能看熱鬧,也不清楚其中的奧秘,金神廟人不抬故事,這種民間藝術就必然會消失。
特別是近幾年來,金神廟的故事會更無人過問,這保持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眼看就要絕跡了,是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因此,金神人懇請上級文化部門重視,來金神廟實地考察、調研和觀摩,幫助拯救這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此文網(wǎng)易地址:http://chutianguke.blog.163.com/blog/static/76326322201122991958612/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