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qū)W唱《十送紅軍》起,我就成了它的歌迷。數(shù)十年間,這首歌不惟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新中國的幾代人。它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魅力,就是因為它是勞苦大眾的歌唱,勞苦大眾發(fā)自心底的歌唱,勞苦大眾對他們的黨和子弟兵發(fā)自心底的歌唱。從沙洲回來,我對這首歌的領悟又加深了許多。
人與人之間是對象性的關系,只能用信任交換信任,用愛來交換愛。勞苦大眾之所以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工農(nóng)紅軍懷有那樣一種無與倫比的深情,首先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和工農(nóng)紅軍對他們傾注了無與倫比的大愛。這不僅表現(xiàn)在為他們的福祉而犧牲無數(shù)優(yōu)秀兒女的壯烈上,也表現(xiàn)在彼此交往的細枝末節(jié)中。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從黎平向黃平進軍,行進到劍河縣中都村附近時,毛主席見一位老年婦女帶一男孩因凍餓而倒臥路旁,“立即從身上脫下毛線衣一件,又從行李中取出布被單一條,還讓警衛(wèi)員拿了兩條裝滿糧食的干糧袋,一并送給她。”(《毛澤東年譜 1893-1949》上卷,第440頁,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12月 修訂本)黨和紅軍的領袖如此,普通的共產(chǎn)黨員和紅軍戰(zhàn)士也是如此。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同年11月發(fā)生在沙洲的“半條被子”的故事。
劍河縣柳川鎮(zhèn)中都村記載毛主席送毛衣的巨石
我對沙洲向往已久,但是直到今年5月才得以朝拜這塊紅色的圣地。那是一個天清氣朗的上午。郴州市委駐村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譚詩華和老支書朱小勇熱情接待了我們。朱小勇是復員軍人,熱情直爽,為改變家鄉(xiāng)面貌一直不分巨細地忙碌,而且寫得一手好字,人稱農(nóng)民書法家。座談時,譚詩華向我們介紹了沙洲的歷史、工作隊幫扶村民共富的主要工作、村子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和未來的工作打算,要言不繁、思路清晰,有觀點、有事例,既動感情又無嘩言。一席話下來,我和同行的同志們就一致認為,這是一位有思想,肯實干,能和沙洲父老鄉(xiāng)親打成一片的領頭人。
譚詩華與沙洲村民
座談結(jié)束后,譚詩華、朱小勇帶我們?nèi)⒂^村容。青山之下、綠水之旁,整個村莊洋溢著古樸而又清新的氣氛。房屋修舊如舊,街道纖塵不染。街心廣場,“半條被子”故事的雕像格外醒目。廣場周邊攤點鱗次櫛比,當?shù)靥禺a(chǎn)琳瑯滿目,攤主誠信不欺。過往村民衣著簡樸、神態(tài)從容。與之交談,不卑不亢中透著自信。徜徉其間,真?zhèn)€有一種置身“桃花源”的恍惚。
“半條被子”故事的雕像
瞻仰“半條被子”的發(fā)生地——貧苦農(nóng)民徐解秀的故居時,徐解秀老人的曾孫女朱淑華特意來為我們講解。盡管“半條被子”的故事已經(jīng)聽過、看過多遍,但是身臨其境,聽著小姑娘的動情講述,目睹小屋、殘床、瓦灶,遙想當年冷雨綿綿的初冬之夜,徐解秀拉三位女紅軍進屋,與其母子擠在一張小床上的溫馨情景;臨別時,三位女紅軍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硬是留給徐解秀的感人場面;徐解秀老人站在滁水橋頭,年復一年地盼望三位女紅軍歸來的深情一幕,耳邊又響起《十送紅軍》的熟悉曲調(diào),禁不住心潮起伏、熱淚盈眶。什么叫相濡以沫?什么叫血肉之情?什么叫人之為人的高貴?只要到了沙洲,你都會弄得明明白白。
朱淑華在動情講述
半天的時間太短,所得畢竟有限。譚詩華看出了我的遺憾,于是送給我一本名為《沙洲日記》的書稿,說:“您要想更多地了解沙洲,可以翻一翻這本書稿。”
譚詩華所言不虛,這是一本關于沙洲的全景式的作品。作者中有沙洲村民,中小學生,駐村工作隊員,教師、醫(yī)生,記者、編輯,導演、作家,市縣宣傳部干部……他們用洗練的文字、生動的筆調(diào),追憶沙洲的歷史風云,描寫沙洲的新風新貌,記錄沙洲人改天換地的點點滴滴,憧憬沙洲的美好未來,抒發(fā)來到沙洲的所感所悟……讀來美不勝收,如行山陰道上。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我走過你走過的路,只因有你——沙洲”,這是醫(yī)生周蘭對沙洲的禮贊。“我要努力學習知識,傳承好紅色基因,將來做一個像紅軍一樣的人”,這是小學生張龍豪的心聲。“今年87歲的獨居老人徐良鳳,最近因腿腳不舒服來不了食堂,眼瞅青年志愿者送來熱飯熱菜,情難自抑地抹起眼淚”,這是宣傳干部鄧生祥對“半條被子”精神在沙洲傳承的記述。“與群眾距離越近,群眾就與我們越親”,這是駐村工作隊隊員吳元華的工作心得。“干部圍著‘小事’轉(zhuǎn),轉(zhuǎn)成跑堂‘店小二’”,“你幫村民辦好了小事,村民能幫你干成大事”,這是記者陳乘、盧黎清對沙洲“一隊兩委”工作作風和工作經(jīng)驗的報道。“你們把我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我也要把你們的好記在心里”,這是村民曹丁文說給駐村工作隊員的心里話。“我在想我們富了,我要用更多的精力來幫助村民們,為大家共同富裕而盡綿薄之力”,這是村民朱雪成的境界。“把沙洲村打造成全國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這是譚詩華和沙洲干部群眾共同確立的發(fā)展目標,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只要你讀了這本書,就能感覺到:它是一團火,紅色歷史在它的發(fā)生地又一次點燃的熊熊烈火;它是啟示錄,告訴我們在新時代怎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它是英雄譜,其間飛揚著那些平凡的紅色傳人的風采;它是田野的希望,那種希望之光直達民族偉大復興的峰巔。
徐解秀老人遺像
徐解秀老人說:“什么是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是勞苦大眾對中國共產(chǎn)黨形象的最為直觀最為準確的體認,這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使命的最為質(zhì)樸最為深刻的理解。正是因為我們共產(chǎn)黨人在勞苦大眾心目中是這樣的人,勞苦大眾才愿意跟著我們共產(chǎn)黨走,才愿意拼上身家性命去爭取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勝利。“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毅的這句名言,蘊含著多么豐富、多么深刻的歷史內(nèi)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說:“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所謂“后心”,就是顛倒心、迷妄心、貪癡心,它與初心形同冰碳水火,是不能兼容共處的。對于我們共產(chǎn)黨人來說,更是要有這樣的一種清醒。只要我們能像沙洲的黨員干部那樣,始終不渝地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只要我們面對萬般誘惑而不生“后心”,我們就無堅不摧、無往不勝,什么艱難險阻、魑魅魍魎都奈何不得我們,而只能被我們所壓倒、所征服。
由拜讀《沙洲日記》而憶起沙洲之行,情思所至,寫下這些雜感,忝為序言,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