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但為什么設立國慶節?可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
設立國慶節,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確立并且強化國民的國家認同。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身份,工人、農民、教師、警察、軍人……等等,在家庭里,則是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兒子、女兒……等等,但在國慶節這一天,通過國家或民間自發組織的各種儀式,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具體身份中走出來,再次確認自己的政治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什么是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積極評價和情感,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國家認同是愛國主義的“內核”和基石,高漲的愛國主義激情必須建立在穩定深刻的國家認同基礎之上。公民國家認同的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凝聚力的大小。
最近有機會到北部、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走一走,在許多蒙古族聚集的地區,成吉思汗認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多的描述省略了,直接上圖片——
成吉思汗是一個杰出的歷史人物。毛澤東主席在他那首縱覽八荒,氣吞萬里的《沁園春·雪》中,稱他為“一代天驕”,并將其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并列。成吉思汗作為蒙古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歷史人物,受到海內外蒙古族群眾的共同尊崇,這是完全合理的。
但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在我所到之處,并沒有看到與成吉思汗同樣規格的,對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的尊崇,比如,我從未見到同樣規格的毛澤東銅像,尤其在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黨委、政府門前的廣場,只有成吉思汗的銅像,沒有毛澤東的銅像,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為什么呢?因為成吉思汗認同無疑僅僅是一種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絕不能是國家認同,而毛澤東認同才是國家認同!如前所述,國家認同是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本應高于族群和文化認同,但如果國家認同缺位,族群或文化認同高于國家認同,或者被用來代替國家認同,那就潛伏著國家分裂的嚴重危險。
這個問題其實在漢族聚集的地區也同樣存在?,F在每到清明節或別的什么日子,經常由官員出面,舉行祭祀炎帝、黃帝的隆重大典,香煙繚繞,鐘磬齊鳴,但從來沒有用同樣的規格祭祀過共和國的締造者,這也是文化認同高于國家認同的一種表現。
請想想看,如果漢族認同炎黃,蒙古族認同成吉思汗,其他少數民族認同各自真實存在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并且都用這種認同代替國家認同,那將是一種多么危險的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又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由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一,是多民族國家保持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如果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能統一,就很容易破壞國家的統一與民族的團結。
但民族認同(主要內容為族群認同與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并不是平等的,國家認同必須高于民族認同。這一點必須毫不含糊的予以反復強調和確認,并通過可見的儀式、象征物以及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展示出來。
毛澤東主席,新中國的締造者,全國各族人民的領袖,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父!認同毛澤東主席,則同時意味著認同自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政治身份。文化身份、族群身份都必須服從“共和國公民”的政治身份。
這就意味著,對毛澤東主席的認同,必須高于對成吉思汗的認同,也必須高于對炎黃的認同。黨委和政府大樓門前,不建任何塑像,只立一桿國旗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建歷史人物的塑像,就只能是毛澤東主席的塑像!這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的團結,也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凝聚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