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網友在本人公眾號留下消息:老孫,大風越來越冷,請您注意保重,少寫點大事,多寫點社會和人生,無論你寫什么,我都喜歡看。短短數語,令人感動,在此致謝。
說實話,我不是個很愛交友的人,同學也好,飯友也罷,玩樂之外,能夠收獲的大抵是客套與形式,沒有太多其它。當然,并不排除部分從內心“討厭、嫉妒、詛咒、嘲諷”我的一小撮。陌生網友如此真切,遠超玩友飯友,雖陌生,有距離,卻彌足珍貴。
這個時代,如我一樣的所謂時評人,其真實地位大概跟“小姐”無甚差別,新鮮的時候,人家會不吝出手,看膩了,也就車馬稀疏了,如果突遇官家出來“掃黃”,不是進派出所,就是躲進老穴,誰也不記得你趙錢孫李。
讓我寫社會,我現在是寫不出什么好東西的,寫著寫著,就會寫到達官貴人頭上,這漂亮的和諧世界上空飄起這不和諧的文字,一是會礙著上頭的前程,他們可能會以“新規”痛下重手,再則會得罪一幫極端的“勇士”,他們想讓我做斗士,可我真不是那塊料。
寫人生,我還沒有資格,大凡敢于亮相自己人生的高人,一定會有吊人胃口的猛料,即便不是自己,哪怕只是他的門庭曾經有過三妻四妾、八品九品的輝煌,寫起來也是有人愿意看的。寫些種莊稼、苦讀書、賺工資之類的芝麻事,連我家孩子也總是笑話我:爸爸,村東頭的廁所又沒有紙了。
大的不能寫,小的無所寫,卻并不是絕無可寫,人生大半輩子已過,感悟還是多少儲存了一些,沒有蹲過大牢,高墻內的那些事還是聽過不少,沒有當過大官,大官的出場陣勢也是見過的,沒有發過洋財,財主們的洋屁股是每天都要打照面的………….
先講點情感事
過去,我是聽說西洋人不大講情感。后來,出去的人多了,說法就慢慢變了,西洋人也講情感,是人就有情,只是沒有中國人這樣講得立體化和虛幻化。我們中國人講情感水平高是祖先留下來的,它的頂峰表現在“假情感能夠超越真情感”。小時候,我看到老家有種風俗,老人死了,在出殯前,后人是要哭棺材的,先前仇人一般的婆媳關系,在棺材抬起來的那個前幾分鐘,媳婦會哭得比女兒還傷心欲絕,只要你不是鐵石心腸,終究會被她哭出眼淚來。等到“呵嗬”一聲喊,棺材抬遠了,媳婦就可以破涕為笑地走回家。人人都知道這戲是假的,但都需要這出戲,祖宗留下來的。
再說點很多人不愛聽的話,中國社會現在有個說法很流行:同學情和戰友情是最珍貴的兩種感情,沒有私心,沒有利益。我沒有當過兵,不懂得戰友情到底深到什么程度、真到什么程度,書,我倒是讀過的,自小學至大學,不缺少數量上的同學。然而,我對那個流行說法是真不認同的。
小學年幼,不懂事,說同學情為時太早,幾十年后,也就前后鄰居的同學加玩伴感情還記著,這還得有個前提——分隔各地,長期呆一塊,說不定摩擦就多了,其他的同學也就“曾經那年事,如今陌生人”。中學時代,情感初開,尤其是到了高中,友誼真的可以種下,所以,我為數不太多的好朋友是以高中同學為主。到了大學,已從懂事轉向成熟,人的逐利性開始膨脹,從此一直被帶到人生終點。大學畢業,各自分離還罷,若是同在一處共事,“同學情”多半會變成“同學劫”,我是看得很多的。能珍藏我又被我珍藏的大學同學不算很多,一般性的客套同學卻也不少,彼此關系通常是“玩得嗨,圖個樂”。
“同學會”的高燒不退并不是“同學情”深厚的真實表達,那只是時代賦予了它這個需要,社會是大戲臺,人人都是角色,“同學會”充當個小戲臺。從人的感情真諦來判斷,同學情并沒有超越同事情、鄰居情和朋友情,情的基礎不是血緣,便是知心,沒有憑空的情感。“同學情”被高估的文化根源在“學”字上,一輩子務農的農民從來不舉行“同耕會”,因為“耕”的地位沒有“學”舉得高。
我曾經講過一個觀點:人的真實情感遵守總量守恒定律,在有限的時空段,表現為分配傾向性。現實生活中的感情夸張式表達盛行很可能是虛假感情膨脹的結果,它不都是事實,社會越功利,感情的泡沫化膨脹越厲害。當你對感情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感情是絕不可賦予假意的:一是對父母的情感,二是夫妻情感。這兩種情感是護航你人生的真實依靠,多花點時間愛護。
再談點世道
世道即人道,這是古理,也是今律。論世道,如果只是簡單談論個體人,估計又容易扯到人情上面去,我們不妨上升一點高度,把以“人”為元素組成的國家做為對象也許更為有意義,這個世道,于個人,于民生,于國力,都更值得討論。
很小的時候,父親經常跟我講解放前的事,他總說那個時代世道不好。不好在哪里呢?戰亂紛呈,內憂外患,刀光劍影,土匪橫行。父親沒文化,他不懂得“亂世無常道、治世才有仁道”的理,民國政權不能自保,自然不能保人民。當然,治世未必就一定處仁道,清帝國走到嘉慶時代,雖然社會仍是太平治世,但漢人之覺醒已成大勢,言論上不免有平等要求,這就觸犯了滿人的中樞神經,他們嫌“三綱”不足威,悉將文字獄入刑祭文人,用大牢破其膽,用鍘刀殺其魂,這種情形發展到道光年間就已經非常恐怖了,典型的無道時代。
看一個時代到底是仁道還無道,就看老百姓頭上有幾把劍,劍越多,越是無道,沒有了劍,便是仁至上。一朝政權,讓自己的人民對它產生的恐懼遠遠大過外敵對它的恐懼,必是無道,刀劍吻頸之下的忠心表白全是謊言。
世道,之于內,看人民元素,之于外,看與友邦和敵國的關系。如果就我的觀察,我認為整個世界仍處于“強者愛霸道、弱者選仁道”的大勢中,你不夠霸道,是因為你還不夠強大,每往前進一步,你的口氣就會轉變一次,如果哪一天很有把握了,你就有點霸氣了,肯定不會打嘴仗和扔石頭。霸道,不是一個好聽的詞,但如果沒有一點霸道的心,你可能永遠也當不了強者。
中國儒生本就愛咬文嚼字,加之有一大籮筐的祖訓,描述世道,就很容易換更動聽的名詞,比如說現在比較流行的“王道”。王道,在新儒生嘴中是仁道的升華物,而在我看來,只不過是霸道的變種,中國人,看到自己發展壯大了,手上有錢了,武器豐富了,想多一點揚眉吐氣,但心底里又總缺少點膽量,或者說想給自己多做點掩飾,就祭出來“王道”來,其最終目的還是想達到一種“仁武天下”的效果。但是,實際情況呢?自古以來,仁道、霸道、王道都不是正道,洋人完全沒有什么“三道”之說,國際競爭的正道仍是“成王敗寇”。
未來的幾年、幾十年、幾百年,中國人需最要關注的是節點突變的成與敗,對外,少唱點道戲為妙。
最后談點真理
有不少網友經常在我的文章后面留言:孫老師,我為你點贊,你是當今社會少有的堅持真理的人。這個說法真是錯了,要么是看錯了我,要么是想鼓勵我,我早就聲明過,我完全不是一個堅持真理的人,我甚至是一個懦夫,只要有人刀一舉起,我就嚇得閉嘴噤聲。
真理,有自然真理和社會真理,自然真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客觀存在,結論只與認識能力有關。社會真理則是個模糊的概念,誰執牛耳,刀說了算。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有時會暗地里為自己找開脫——他們說了也未必算數。
如果按人群來劃分,我認為文人是最不能堅持真理的,因為他們的寄生性最強,太遠的歷史就不究,上世紀前半葉的事還是很清晰的,當時有很多“作家聯盟”,其中以“左聯”影響最大,這里面的作家們口頭上都是很有革命性的,對真理的追求是非常執著的。然而,當上海的警察一祭出“殺戮法”和“偵察術”,大部分人都很快銷聲匿跡,葉靈鳳、周毓英之流不在少數。
再往更早一點時間追溯,享譽中國的蔡元培先生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他因在北大校長任上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盛名于中國。年輕的時候,蔡元培,吳稚暉,鄒容,章太炎,都是關系很好的革命派,后來上海道臺要抓人,情形就大變,俞震明(現人的曾祖父)放走了吳和蔡,把鄒容和章太炎抓進了大牢,鄒容后死于牢中,章太炎1906年出獄。為什么俞要放走吳和蔡?一則是有曾經的師生關系,二則是他們供出了鄒和章。魯迅先生為什么對蔡元培至死都不敬重?因為他心中有鄙視,口中不說。蔡元培先生對魯迅則是尊敬有加,無論魯迅怎么冷淡他,他絕對不敢怪罪魯迅。魯迅又是怎么知道這樁公案的?因為魯迅和吳稚暉曾經有一段時間共同在俞門下讀書,1920年,魯迅回上海拜見其老師才得知曾經的悲劇經過。多少曾經英雄漢,都是刀下可悲人!蔡先生的革命真理也只是個裝扮而已。
社會真理,雖不同于自然真理那么確切,但它卻又很象是太陽,只要撥開云霧,其光輝仍然是可以普照人間的。在一個單一語境的社會,真理是不常能看到的,它通常只能表現為“隱形的太陽”。所以,在很多時候,我不鼓勵大家堅持真理,即使你是真的勇士,也無法直面窩囊的人生!
無論是做人、處世還是求理,短暫的瞬間都不重要,每個人都要爭取做一個長壽者,哪怕是賴著活也行。如果你能成為長壽者,你就是一個曾經歷史的書寫者,你會比歷史學家說出更準確的從前。
寫于2017年8月21日星期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