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到過權威性的軍力排名,只是從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民間性對比,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陸軍是世界“陸軍之王”。
這個說法是否確切也算不上什么特別重要之事,有這個說法,總是有其來源和依據的,一國軍隊在國際上的形象從來都不是文章給堆出來的,戰爭,只有戰爭,才可以做實這個,其它所有的過程都是虛像。
中國陸軍為什么有“王者之師”的崇高形象?當然,也是打出來的。
1945年,美、俄、英的軍隊是看不起國民黨軍隊的,到了1949年,世界各國軍隊的眼中也沒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位置,盡管它打敗了國民黨軍。一支沒有在“二戰”中決定全球戰場局勢的軍隊是很難贏得尊重的,“二戰”塑造了“美、蘇、英”的軍事形象,尤其是把美軍推上了軍事神壇。
然而,1950年以后,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朝鮮戰爭來了。
中國有很多人老喜歡爭議“朝鮮戰爭”的是非曲直,總喜歡探討戰爭的挑事者責任。而我卻在2011年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不管誰挑起了這場戰爭,對中國而言,都是一次機遇,甲午戰爭后,中國在朝鮮失去的東西,終于給了我們局部找回的機會。
毛澤東,不是一個好戰者,但卻是一個善戰者,更是一個古今少有的軍事巨匠,他知道塑造一支強大軍隊必須要多少次讓其來回進入熔爐,三大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只是第一次進小熔爐,朝鮮戰場才是新的國際大熔爐,放到這個爐子里煉一煉,若是好鋼材,越打越硬,若是廢物,就讓它熔在爐里。
不可一世的“王者之師”——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活生生地被“稚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推下了神壇,美軍帶著一路狗腿子組成的“聯合國軍”沒有贏得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榮耀,它們只能接受一個現實:新的陸上王者之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如果說“朝鮮戰爭”只是讓中國軍隊初露霸氣,那么,其后的幾場戰爭就更加做實了它“敢打善戰”的威名,中印戰爭、中蘇戰爭、西沙海戰等等無不以勝利的面貌呈現給世界。
王者之師的領袖不是經常打仗,但,該打的時候,就打敵人一個灰頭土臉。敵人判斷中國人民解放軍絕對不會出手時,解放軍就狠狠地揍了它一頓。毛澤東打仗,不是檢驗誰是紙老虎,而是告訴你,誰才是真的打虎英雄。
說完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不妨整理一下美軍的形象演變。
前面講過,“二戰”成就了美軍,羅斯福成就了美軍,一個人,一場大戰,把奉行“不干涉主義”的美國和美軍塑造成了領導世界軍事斗爭的領袖角色,不可謂不偉大。然而,“朝鮮戰爭”的結局又告訴世界:美國雖然強大,但不能跟中國打大仗。其后的“越南戰爭”,美軍也只能局限在毛澤東劃定的范圍內作戰,因為它害怕跟解放軍再次直接交手。
事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悄悄發生著變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代來了,一股強大的“軍轉民”潮流席卷中華大地,“經濟掛帥”的總綱領開始主宰其后的將近四十年時間,也許可以戰,也許還能戰,但是,世界不再欣賞你的戰力,因而也就不懼你的威風。
在此區間,美國打了很多場大大小小的戰爭,兩次“海灣戰爭”最為經典,它給全世界演示了現代化戰場的新模式,并且成為世界各國準備戰爭和設計戰爭的模板,美軍的“閃電戰”和“直播戰爭”讓世人看到了傳說中的所謂“文明戰爭”的樣式。實際上,戰爭永遠沒有“文明”一說,越現代的戰爭越殘酷,只不過,美軍用高科技讓戰爭蒙上了一層娛樂色彩。
在此區間,俄軍用戰爭成功解決了車臣分裂問題,兵不血刃地借助一個小的機會收回了克里米亞,俄軍還在國內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成功介入到中東戰場,重新讓因前蘇聯崩潰失去的中東關鍵者位置得到了回補,戰斗民族沒有因經濟下滑失去往日的雄風,俄國軍隊仍然是美軍不敢輕易挑釁的對象,這就是軍威,戰場上打出來的。
今天的美軍,既是打出來的王者之師,又是被慣出來的霸者之師。
“二戰”成就了美俄軍隊,也“成就”了法國軍隊——擺拍的美艷之師。法國,拿破侖之后,便無英雄,“普法戰爭”并沒有真正打醒法國人,法國軍隊除了有美艷的裝備和形象外,沒有軍魂,一個月不到就被德軍打得舉手投降,比蔣介石軍隊都差很遠,如此不堪一擊,連德軍都始料不及。從此以后,法軍的形象便一潰千里。“北約”成立后,法軍又躲進“北約”這個鐵籠子中,成為一支不折不扣的“孤假虎威之師”。
今天,大家都有一個共同印象:只要德國愿意重新武裝自己,其戰力很快就能超越法國。為什么會這樣?軍隊的形象是打出來的,德國在“二戰”中是失敗了,但德軍的形象還是令人恐怖的,這就是戰爭的心理暗示。
一支軍隊,你的形象好不好,不只是取決于武器、裝備、后勤等硬件,更取決于其戰爭精神。一般來說,人類在經歷了一個痛苦的亂世以后,戰爭精神會得到極大提升和深化,并可以延續相當長的時間。通過戰爭精神的延續,以保持一個受難民族的歷史記憶,從而促使國民居安思危和自強自立。
然而,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是,100多年的屈辱史并沒真正觸動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幾十年的時間就沖淡了中國人對所有痛苦的災難性認識。相反,他們不由自主接受了曾經讓自己無比痛恨的強權者灌輸的“和平綱領”,這是一個非常搞笑、荒唐、捉弄人的意外結果。狹隘的開放思想制造了一個特別有趣的國度:一邊被強權擠壓得透不過氣來,另一邊卻有很多人媚笑著要與強權共管世界;一方面連自己的領地還無法保持完整,另一方面卻還有無數國內精英為覬覦其領地的霸權者帶路圈錢;一方面基督徒們在世界范圍內侵吞其既有的國際利益,另一方面卻還有相當數量的主流為殖民者的槍炮聲鼓掌歡迎。不管從哪方面考慮,很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這個“新中國”大不應當在精神境界垮塌得如此之快,這些現實讓我深感到中國人可能永遠都學不會西方基督徒“一手高舉圣經、一手高舉槍炮”的統治意識。
日本詩人在寫到戰爭題材時,總是會談到戰爭的快樂,而中國詩人或作家在提到戰爭時,往往描寫的都是戰爭的痛苦。按理講,日本在過去的戰爭中承受的痛苦一點也不比中國更少,但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非常樂觀。現時的中國人則在用一種懦弱的心態審視一切戰爭行為,國民主體竟熱衷于欣賞懦弱性格的傷痕文學,并由此構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任何帶有戰爭精神的少部分人只能選擇退居無知者和無能者的地位。
只要中國始終一味地沿著依外的思想發展經濟和維系后代,虔誠地以規避風險為樂趣的話,那世界對中國還能有什么期待呢?一個大國,如果沒有鐵的政策,無論它擁有多么偉大而又遠久的文明歷史,無論它有多么令世界敬佩的民族智慧,無論它有多么寬廣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都會在這個競爭性的世界中淪為被統治者甚至是被滅亡。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弱者才會去喂養強者,弱者才會去討好強者。當小雞面對的是虎和鷹的時候,最無效的態度恐怕就是“恭順”。中國放棄或者說不敢重拾叫板西方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這個國家的戰爭精神缺失的緣故。
養活軍人,不必天天用來打仗,當然也更不是為了侵略戰爭。但如果這支軍隊的指揮官們都拋棄了“建軍精神”,他們的兵卒又能讓誰敬畏?它所護衛的那個國家又能讓誰敬畏?
戰爭是需要有理由的,但戰爭精神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一定要找到其中的合理性,其實也很簡單:叢林法則。
如果想茍且偷安,就會極力給其子民灌輸“太平盛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消極文化,這種文化總體上表現為儒家為甚的特征,與基督文化大相徑庭。基督徒在掌握了世界以后,還忘不了叮囑他的信徒們:“繼續馴服那些低級的異教徒,對那些頑固不化的異教徒,讓他去見上帝吧!”
無須以尋求戰爭而快樂,但不要忘記尋找失去的戰爭精神;沒有戰爭精神的民族,戰爭就是她身邊揮之不去的幽靈。一支沒有戰爭精神的軍隊,就沒有可能在世界樹立軍威,一支沒有軍威的部隊,就沒有可能擔當起捍衛人民利益的重任。
什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精神?如何樹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威?毛澤東軍事思想。除此之外,沒有其它。
寫于2017年8月1日星期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