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勞動論》中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解
1—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在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關系問題上,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理論認識和實踐路線的分歧。這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的另一個理論原因,是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形而上學地理解。
1-5-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考究
理論界普遍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據此,第二國際反對十月革命,蘇漢諾夫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 考茨基說十月革命是個“早產兒”。對此,列寧的看法是:“既然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府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追上別國的人民呢?”(列寧:《論我國革命》,《列寧選集》第四卷第689-691頁)。新中國建立后,劉少奇反對立即向社會主義過渡,主張“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認為“農業集體化,必須以國家工業化和使用機器耕種以及土地國有為條件。”提出“先有機械化,后有合作化。”毛澤東堅持和發展列寧主義,推動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政權后,立即向社會主義過渡。他論證說:“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第62、191)
這個認識和實踐路線的分歧,還表現在毛澤東、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的表述上。毛澤東的表述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毛澤東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國務院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的表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選集》第三卷373頁)毛澤東講的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鄧小平講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這顯然是不同的概念。毛澤東思想是通過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解放生產力;鄧小平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就是通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達到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表現出不同的社會主義革命路線,體現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后,文革前后所走的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道路。
在社會主義運動在全世界受到挫折后,有人從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測量器,提出“生產力的三次里程碑。第一里程碑:生產力是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第二里程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三里程碑: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資本是第一生產力。”(http://baike.sogou.com/v123020.htm),這樣,資本主義就成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最終演繹。有人又以“列寧的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論實際上是對生產力決定論的批判,毛澤東對階級斗爭的理解和對矛盾運動規律的闡述更是從實質上否定了生產力決定論。但是列寧和毛澤東都沒有來得及將他們的突破系統化。”(韓德強:《馬恩原著體系批判》)更有提出“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的。
這些不同的觀點和主張,把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形成形形色色的創新社會主義理論,成了今天社會主義運動的特色,表現了社會主義運動挫折后的理論混亂。
我沒有馬恩全集。在我讀過的馬恩著作中,沒有看到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句話。我看到,恩格斯講過:“我們視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用以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說的。因此,這里面也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裝備。這種技術裝備,照我們的觀點看來,同時決定著產品的交換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從而在氏族社會解體后也決定著階級的劃分,決定著統治和從屬的關系,決定著國家、政治、法律等等。”(恩格斯:《致瓦·博爾吉烏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5頁)這里多次使用“決定”這個詞,但是否就直接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呢?恩格斯指出:“生產資料在包括簡單商品生產在內的先前各個時期中,同現在相比僅僅起著微不足道的支配作用,它怎樣發展成象今天這樣專橫的支配力量,這是需要證明的,而你的證明我看是不充分的,因為它沒有指出另外一極:這個自己不再占有生產資料、從而也不占有生活資料、從而必須將自己零碎出賣的階級的產生。”(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170頁)由此看來,馬克思主義認為,不能簡單地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需要證明的”。
馬克思說:“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2頁)馬克思這里表述的是: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絕對的直接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馬克思他們沒有這樣講,歷史事實也不是這樣的。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發展成為對勞動,即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個人本身的指揮權……資本發展成為一種強制關系……起初是在歷史上既有的技術條件下使勞動服從自己的。”這種不是由新的生產力、而是“在既有的生產力條件下”產生的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今天已經工業化的中國,還隨處可見。馬克思論述的這個事實表明,馬克思主義并不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絕對的、直接的。應該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個命題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是矛盾的,相互否定的。既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何須革命來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去解放生產力。
我注意到馬克思關于“所謂原始積累”的論述。“勞動者對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而小生產又是發展社會生產和勞動者個人的自由個性的必要條件。”(《資本論》第一卷第830頁)馬克思這里肯定了小生產與當時的生產資料是相適應的,但接著又講小生產一定會消滅:因為“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但是,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馬克思論述說:“它的消滅,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們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驅使下完成的。”(850頁)從馬克思論述可以理解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不是說某種生產力直接決定生產關系,而是生產力發展要求決定了生產關系需要革命。只有這樣認識,才不違背歷史事實,才能解釋同樣是在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中,會有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隸主所有制和封建所有制的不同生產關系,才能理解先有資產階級革命,后有工業革命和信息化生產,才能理解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都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理解生產力,總是需要通過革命暴力來解放。
馬克思闡述說:“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讓工人由‘生產的自然規律’去支配,即由他對資本的從屬性去支配,這種從屬性由生產條件本身產生,得到這些生產條件的保證并由它們永久維持下去。在資本主義生產在歷史上剛剛產生的時期,情況則不同。新興的資產階級……就需要并運用國家權力,這是所謂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同上書第806、819頁)但這不是說生產關系可以通過暴力能夠建成,絕不是“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暴力只是新的生產方式在歷史上剛產生時期的革命手段。在階級社會中,舊的生產方式從而生產關系的變更,必然地會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這是一般性,但又是特殊性,只是發生在需要建立新的生產關系時,它才是革命的手段;而“在通常的情況下”,還是要遵循“占有首先要受到必須占有的對象的制約”這個自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74頁),“如果用暴力建立的生產關系不能發展生產力,這種暴力建立的生產關系不可能維持。在《資本論》第一卷里論述資本主義所有制如何排斥個體勞動者所有制時,除了上面引用的806頁的那段闡述外,另在817頁明確指出:“只有大工業才用機器為農業提供了牢固的基礎,徹底地剝奪了極大多數農村居民,使農業和農村家庭手工業完全分離,鏟除了農業家庭手工業的根基——紡紗和織布。這樣,它才為工業資本征服了整個國內市場。”。在前面的“機器和大工業”那章,馬克思論述了:“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即機器本身,必須用機器生產機器。這樣,大工業才建立起與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才得以自立。”(第421-422頁)勞動對于資本才從形式上的從屬變成實際上的從屬。
理論界許多人知道,也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中會自然產生,但是沒有真正理解它,不理解這里面就包含著沒有絕對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需要革命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來解放生產力的意思。資產階級革命是私有生產中兩個不同的生產方式的競爭,決定勝負的是生產力的發展高低。社會主義革命同一社會化生產方式中的兩個對立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在資本主義成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決定勝負的,是無產階級能不能建立起適應社會化生產發展的新的生產方式。
在小農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占人民的大多數的俄國和中國,比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要困難。這個困難之一是生產力發展程度較低。所以,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就要被迫繼續向前邁進,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全部工業、全部運輸業和整個交換都愈來愈多地集中到國家手里。上述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這一個目的。無產階級的勞動將使國內生產力容易增長,隨著這種增長,這些措施實行的可能性和由此而來的集中化程度也將相應地增長。最后,當全部資本、全部生產和全部交換都集中在人民手里的時候,私有制將自行消滅,金錢將變成無用之物,生產增加了,人也改變了,那時,舊社會的各種關系的最后形式也才會消失。”(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第一卷第221頁)這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我們看到的歷史事實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以暴力使勞動形式上從屬于資本,解放了生產力,使生產力獲得高速發展,創造出機器生產,才使勞動實際從屬于資本。無產階級革命也一樣,首先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改造,解放生產力,并在不斷發展生產力中,實現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最后使勞動資料從形式上從屬于勞動到實際從屬于勞動,實現自由人發展的生產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