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向縱深發展,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人口開始出現過剩。這些人口,或為貧民,或為自然災害的災民,或為戰爭難民。他們大部分為窮人,有的徘徊在發達國家國境線外,有的掙扎在饑餓、疾病等死亡線上,有的則被“蛇頭”像販牲口那樣,偷渡到發達國家圓他們的“發財夢”。這些生命被富裕人群所憎恨,所仇視。富裕人群認為正是由于貧困人口的增加,才使得人類共同的家園變得擁擠不堪,他們被視為富裕人群高消費的“垃圾”,被認為是可以“廢棄”的人口。這些新鮮觀點出現在齊格蒙特 · 鮑曼《廢棄的生命》(谷雷、胡欣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一書中。
現代化的一個直接產物就是大量“人類廢品”的出現,他們是技術進步和秩序文明的副產物。在現代化所能傳播到的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到處都在制造“多余人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發達國家人口負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人口爆炸。對于后兩者,現在的50億人,有望在2050年突破80億人。傳統的生存方式正受到挑戰,發達國家由此感覺到了“安全恐慌”。
在書中,作者絲毫沒有對那些“廢棄”的生命有歧視的意思,相反充滿了道義上的同情。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正像我們對于不需要的物品要廢棄一樣,那些人口被很多有錢人認為是可以廢棄的。當秀發長在美女頭上的時候,得到的是多么好的呵護,她會用最好的洗發液,洗得干干凈凈,并用最好的護發劑進行護理。但是一旦到了理發店,那些被剪下來的頭發就會與廢紙、剩飯殘渣、唾液等混在一起,扔進了垃圾堆。誰也不在沒有留意它們的去處。那些“廢棄的”生命逐步被人們所遺忘,這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現代生活模式制造了太多的垃圾,追求高消費使地球被越來越多的垃圾所包圍。從超市里出來,消費者隨手取走免費塑料袋(美國人均年消耗塑料袋達1000多個),環境中的微生物很難消耗這些垃圾,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微生物們很少“吃”過塑料袋。當那些過剩人口,如貧民,因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者,無家可歸的人們,從窮國家來的移民等等,默默出現在富人面前時,人們才突然發現,一些不希望的生命正悄悄侵蝕他們的利益,威脅到了他們的生存安全,并將與他們同歸于盡。
從人道主義出發,人類大家庭還沒有辦法來處理這些過剩的人口。人們不能希冀戰爭、艾滋病、饑餓、恐怖來消滅過剩人口,盡管某些富翁(婆)們打心眼里希望“地球之舟”上的乘客越少越好。人口增多是因為人類追求財富, 財富增多造成了更多的垃圾排放。生存壓力造就了頑強的生命――盡管這些生命被認為是冗余的,是可以廢棄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來處理他們,正如人類沒有辦法減少環境污染和停止溫室氣體排放一樣,除非人類智慧所積累能量的釋放,由追求科學技術轉入追求人文精神。
發達國家并沒有忘了那些窮國家的資源。他們設想到,不能沒有窮人,否則誰來為他們提供服務,建造房子,生產糧食,處理垃圾?日本人用中國農民為他們生產糧食、蔬菜、肉,還要經過苛刻的檢驗,那些不能過關的再返回本土,讓那些“廢棄的”生命去消化!最令人擔心的是石頭、沙子等不可再生資源、羊絨等高環境破壞(內蒙古的沙塵暴很多是被山羊啃出來的)商品的出口,中國的各級政府還在為這種模式帶來的外匯收入所陶醉。日本人盡管吃著中國農民生產的糧食和蔬菜,但依然對中國人仇視有加,他們罵中國人是豬!甚至連豬都不如,因為國人吃的蔬菜不如他們的豬吃的安全, 那些“出口轉內銷”后的農藥超標產品又讓中國的窮人消費了。
工廠在生產有用產品的時候,沒有人想到那些物品廢棄了怎么去處理。習慣的做法是,將垃圾混在一起填埋,或者燒掉,或者“賞”給那些“廢棄的人群”,從中挑揀一些有用的東西。作者提到了中國的廣東,廣東貴嶼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場,那里的土壤中重金屬鉛含量超標200倍,飲用水鉛含量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上限的2400倍!曾經揚眉吐氣地施行“虎門銷煙”的廣東沿海海灘,如今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垃圾處理場。洋垃圾入侵中國觸目驚心。
那些富裕人群沒有想到的是,窮國家的環境污染最終也會影響到他們頭上。最早開展工業革命的英國,可能最先“品嘗”到這一革命的苦果,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讓英倫三島最先害怕;臭氧洞擴大,紫外線長驅直入,白皮膚的洋人受害最大。這不是巧合,是大自然規律表現出來的正常反應,盡管經過了二三百年才“因果報應”。人類在這短短的幾百年對地球生態系統所產生的破壞,大大超越了過去幾萬年來的影響。
當前,全人類走進了技術可以改變一切的誤區,剩余人口的增加正是技術進步的副產物。全球范圍內的出生率增加、死亡率降低,得益于科學技術進步。追求財富的代價,是造成地球廢棄物增多。但是,對于地球而言,窮人盡管人多,他們對于環境的破壞并不見得比富人大,因為他們走的是一條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子,窮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遠沒有富人多(窮人依靠精神財富生活)。占據世界人口的15%的所謂發達國家人群消耗了85%人群的資源。跨國公司由于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裝備,他們對于環境的破壞遠大于窮人。對于森林的砍伐,傳統斧斤和刀鋸的力量,遠沒有電鋸和推土機來得大。目前的格局是,窮人呵護生態環境,富人在破壞。富人對于窮人的態度應當是“限欲感恩”,而不能將窮人視為“垃圾”。
當中國、印度以及非洲的農民都像美國的農民那樣開上汽車,乘上飛機并自由來往于各國之間,消耗的資源也像普通美國人那樣多的時候,可能就是地球末日來到的那一天。按照公平性原則,發達國家沒有理由不讓中國、印度、非洲走向發達的行列,這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問題。由發達國家引領的發展道路是否偏離了與地球和諧相處的軌跡?
人類“生命之舟”覆滅的時候,正如泰坦尼亞號的沉沒,先下沉的可能是那些沒有錢買得起頭等艙的所謂“廢棄的”生命,然后是那些中等有錢人,最后是所謂有錢人。最終大家命運都一樣:地球之舟被人類自己制造的現代文明巨浪所擊沉,人類永遠退出地球,生命重新開始它慢吞吞的進化。
盡管鮑曼提出了“人口廢棄”問題,但是沒有指出造成人口廢棄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另外,本書涉及過多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論述高深枯燥;文字方面,翻譯味道太濃,是本書的缺陷。盡管如此,作者提出了很好的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掩卷深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