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兩個目標,前者針對國外,后者針對國內。時隔百年,這兩個方面依然被高度關注。近年來,中國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道德滑坡現象、國人低素質問題,尤其是反腐揭露出貪官的某些共性等,常常被歸結為“封建遺毒”的頑固延續。因此,有人明確提出,“反封建”的任務還沒有完成,甚至認為當今中國“反封建”比“反帝”更重要,對應的政治解讀便是:內部腐敗比外部“顏色革命”威脅更大。這種觀點務必要警惕將其絕對化。
首先,何為封建,西方理論都缺乏共識,如同當今“帝國主義”已不是百年前的舊形態,人們對“封建主義”的認識百年來也發生了復雜的變化。被當今西方高調頌揚的民主、自由原則,在托克維爾及其追隨者看來,都在封建制度里找到了它們的出生證,以至于試圖推翻封建制度的法國大革命并沒有帶來民主、自由。反倒是較多延續了封建制度的英國有更多的自由,從殖民地反抗而來的美國有較多的民主。托克維爾的觀點并不完全正確,但至少顯示出在某些理論評價中,“反封建”與追求自由民主是一個復雜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其次,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封建的認定和評價也極為復雜。按照歷史進步論,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時間點,遠的從西周開始,近的到魏晉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有的以秦朝為標志,有的以辛亥革命為界限。理論界莫衷一是。因此,當今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能否歸結為“封建遺毒”、“封建意識”,事實上大可商榷。而且,當今被批判的中國社會的某些不良風氣,并不是中國所獨有,例如小圈子、貪污腐敗、不正當男女關系等,古今中外,乃至當今自我標榜的民主、自由國家也大量存在。若將其歸結為中國的“封建遺毒”,便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
第三,長期被視為“封建”的中國傳統,實際上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特征,例如全社會強調禮義廉恥、為官者先憂后樂、知識分子潔身自好、社會精英天下為公等,在今天依然有強大生命力,甚至是解決當今某些社會問題、不良風氣的必要良方。也正因為如此,當今中國領導人才多次提出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不加區分地將當今某些社會不良風氣、不良現象簡單歸結為中國社會的“封建遺毒”,很可能犯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正是當今中國急需批判和糾正的。
五四新文化已經百年,國內外社會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于新文化運動提出的種種主張,今天需要辯證地看待。有些主張當年有其價值和意義,今天可能需要重新反思。新文化運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精神值得發揚,但當年提出的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未必適合今天。我們在強調一個觀點和事物能否適應社會環境時,往往過多注重地點、空間的水土問題,事實上,歷史長河中的時間因素也是影響很多觀念和解決方案的重要背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此一時,彼一時,歲月的流逝會改變很多東西。▲(作者是北京知名學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