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在互聯網上引發(fā)輿論熱潮。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有很多叫好、稱贊的聲音,但批評諷刺也同樣大量存在。其中有一種頗為值得商榷的觀點,那就是高校教師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底線”究竟在哪里?因此,如何正確把握高校教師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與加強高校思想宣傳工作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注意。
學術無禁區(qū)。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知識分子政策始終沒有改變。中國要發(fā)展和富強,離不開知識分子的努力,離不開知識分子的思想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因此,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導向下,黨和政府竭力為包括高校教師在內的知識分子營造一個寬松、舒適的工作和研究環(huán)境,激勵他們思想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與進步。對于學術問題方面,一般不設置禁區(qū),大力發(fā)揚民主,鼓勵平等討論,相互砥礪思想,對未知世界大膽探索。
由于高校特有的寬松的思想環(huán)境,導致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各種錯誤思潮極為容易滲透進來,有的甚至站到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前沿。在最近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
“呲必中國”就是一種大學課堂典型錯誤思潮現象。網上有評論認為,這是對中國社會當前種種不公正、不公平等丑陋現象揭露,是正常的言論表達,是“真正”為國家好的表現。是的,教師閱歷遠勝于剛入大學的學子,知道中國還有更多光明面、進步面,但是課堂上“呲必中國”會讓年輕的大學生誤以為中國一團漆黑,體制是“落后的”,社會是“不合理的”。這些大學生進入社會時帶著對社會片面、非理性的認識,在很多公共輿論場合中,會自然地體現出來。
課堂有紀律。學術活動是平等,老師與學生共同探究學術的活動。高校教師要能區(qū)分學術和宣傳,尤其在思想問題方面,高校教師要有理想信念和敬業(yè)精神,不能“吃著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要有謙卑與自省的精神,切不可有真理在手,眾人皆錯的傲慢心態(tài),要有言論自由的底線。如果將學術觀點不通過正常渠道傳播,而是或通過課堂向學生灌輸,或通過自媒體等方式炒作、宣傳,這就完全突破了學術自由的底線。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一個難啃的骨頭。學術與宣傳思想工作的邊界有時候不是那么清晰,兩者甚至會起沖突,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在工作和實踐中可以慢慢探索經驗。正如《意見》指出的那樣,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只要認識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那么,再難啃的骨頭都會被啃下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