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課堂言論應如何設定界限?常有人拿出“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為背書,那就來談談自由。
社會中的自由都是有限自由。在美國,道德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具有美國精神的公民,而美國精神首要的價值觀念就是愛國,因此教師規范也將其作為教師必備的道德品質與觀念精神。美國高校教師或教授雖然不同于普通中小學教師,但在課堂上反對愛國同樣是不可想象也不可容忍的事情。在德國等西方國家也基本相同。在中國,高校教師有類公務人員身份,其言論自由度也更有一定的讓渡。
其次,以別人的自由為代價的不是自由。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一方面是知識,一方面是方法論。應在法規和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進而有助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在國外課堂,宣揚個人政治觀點可算是一條紅線,教授不能利用不對稱權力,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如果是對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威壓或冷落,不但有損師德,甚至自貶人格,或面臨控訴。
高校中的自由應更注重學術自由。自由作為一種思考方式,要求思想上目的單純,理論上邏輯嚴密。高校本身就是學術之地,如果對自身研究不能深邃思考、有所建樹,何能傳道?若是將一些旁枝末節作為“盤外招”,拼湊以零碎的所謂“政治理論”作支撐,借課堂兜售想象的“政治”形態,為的是自我標榜,或夾帶個人私怨,對“行為自由”的興趣遠超“思想自由”,怎能勝任高校職位?
自由也表現在高校課堂的開放性上。課堂本就是半開放場合,教師授課內容也非隱私。高校課堂更應具有思想碰撞的開放性。接受聆聽也好,接受監督也好,教師們應當有這個底氣。而行政單位也應當充分尊重教師學術上的努力、結果和成就,讓教師們放松地在專業上忘我鉆研、盡情發揮。
事實上,社會發展,各種思潮不斷噴涌,高校教師作為思想前沿的一群人,也應接不暇。然而,他們畢竟還承擔著教育大任,首先需清楚自己的職業倫理。相關部門也應有明確的要求,從國家法律法規出發,進行廣泛調研,以規定“不可為”的底線為標準,制定科學的、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倫理規范。
近來,《求是》雜志刊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里》,激起千層浪,文章作者甚至遭到恐嚇,讓人震驚。
如果這是一場政治論爭,那就應當在當前的政治法律框架下進行。如果這是一場學術論爭,那就應當各自拿出充分論據和清晰觀點。如果這是一場倫理論爭,那就應當根據身份界定教師的所處位置和行為規范。當頭就來個道德污名化的審判在先,續以個人攻擊,如果此事發生于高校課堂,也果然如是以“自由”的名義打壓他人思想的自由,很難不讓人以為其實是揮舞倫理的大旗,打著學術的旗號,懷著政治的叵測心。
高校教育歷來是學子一生中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一環。科舉制度造成的“學而優則仕”思想也使中國的知識分子特別擁有政治抱負和家國情懷。但請我們首先要學會尊重。思想宜深遠,行為有邊界。▲(作者是知名學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