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文化方面的事,說的是家庭親人之間表達親情的用詞問題,“愛你,愛我”諸如此類的,在下以為那是文化中的風俗、習慣的問題。有人還在自己家搞了一個試驗,試圖把西方習慣用的那個“愛”字搬到中國來用,讓家人習慣說“愛”,公開明確地說出來,而不是用其它方式表達出來,結果可想而知,中國人沒那個習慣,試驗沒有成功。在下雖不是文化人,但卻離不開中華文化,故有點想法來聊聊。
回憶歷史,自從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掠奪中國、壓迫中國人上百年來,逼迫也好,引誘也罷,企圖讓中國人接受西方的一切,包括制度、文化、宗教、思想等等,結果大家都知道,歷經百年,西方沒能把它們的制度搬到中國。西方宗教的滲透、文化的影響雖越來越大,造就了一些崇洋媚外者,可沒有撼動中華文化的根基,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自然是沒有改變的。當然,大清朝曾搞過洋務運動,民國政府搞過新文化運動,新中國則搞過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必須承認,不管怎么否定洋務運動,還是否定新文化運動,還是歇斯底里地否定文化大革命,這三件事在文化方面對中國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中國很多,但中華文化依然,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依舊。
其實,改變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是有點異想天開。強權沒有辦成的事,個人想辦也不可能辦成,即使是中國人也辦不成。可見風俗、習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雖說事情都是變化的,然而很多事情又都是長期不變的,變與不變都有道理。中國人表達親情是習慣性的,在表達很多事情的意思時,也是習慣性的。大家都是很含蓄地來表達的。意思很清楚,內涵很深刻,表面上卻是委婉的。當然它也決不僅限于情感、情緒、某種意思的表達。如當我們對某人進行某種評價時,可以說他很帥,如今這說法很流行;也可以說他很瀟灑;還可以說他很精神;也能說他很有氣質,說他不錯,說他很能干,說他有潛力等等,不一而足。但都不是明白無誤地對此人某方面的中肯評價。它讓人有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您猜吧,或者是您自己了解吧,或者是您自己研究吧。這種含蓄表明了中國人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方式的多樣性。這種含蓄的習慣使中國人之間的相處多了很大的彈性,相處也更加容易和諧。這種含蓄在中國人之間作為一種習慣是很自然的。總之,風俗、習慣在那個民族和國家都和制度沒什么太大的關系。
也許有些國家、民族因了制度的變化而強制改變了一些風俗和習慣,(像大清王朝的強剃頭)強制形成某些新的風俗和習慣,但這可能都是短暫的,難以持久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大清王朝,北洋政府,民國政府,新中國;從皇帝、大總統、委員長、主席,朝代的更替,領導的變化,讓社會震蕩,讓百姓們經歷了千辛萬苦,社會變了,制度變了,但基本的風俗、習慣還是那樣,百姓們的風俗、習慣沒改。這說明什么?中國人的很多風俗、習慣是幾千年來逐漸形成的,它的變化也要以上千年來計。換言之,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變化是緩慢的、長期的,在短時間內看就似不變一樣。而中國人表達親情時的含蓄就屬于這類的情況,本質上它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表達。不僅僅是在親人之間用什么語言或者是用什么形容詞的問題,而是一種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一種風俗、一種習慣傳承的問題。民族的不同,國家的不同,這種文化的傳承差異是極大的,風俗、習慣的傳承差異也是極大的,其中就有含蓄、直白表達的不同。它甚至是幾千年來形成的。它當然不可能在短短的百年時間內就由于列強的侵略、強權的壓迫而發生根本的改變。
當然有的時候,習慣未必都是好處。像我國表達方式的含蓄常與圓滑、狡詐聯系在一起了。譬如在官場上考核時,對官場的評價,幾乎千篇一律,或者幾乎沒有任何絕對性的定語出現,幾乎都需要“總體上、基本上、主要的”來定調,這時的含蓄變成了圓滑;再如在行賄與受賄者之間,“試試、商量商量、研究研究,抓抓機遇”讓含蓄實際上成為狡詐。也就是說,含蓄雖是一種習慣,卻也分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并非只是一種表現。可恰恰就是中國習慣中不好的一面讓一些人有了借口,特別是讓西方的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以為有機可趁。武力的侵略他們還在準備中,而文化的侵略一直沒有停止。他們不僅在“民主”上下功夫,也在改變中國的風俗、習慣上不遺余力。他們一直都十分起勁地煽動中國人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這個不跟時代,那個不符合潮流,改掉這個,改掉那個”,似乎不改中國的風俗、習慣就不是改革,不改中國的風俗、習慣就不是進步。把中國習慣中不好的方面說成是整個習慣都不好,不是說讓中國人改掉不好的方面,而是要改掉一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這種努力竟然也沒有白費。
這些年來,我國很有那么一些人,說他們是帶路黨也好,說他們是精英也罷,總之他們愿意附驥西方而上,跟著西方吆喝,甘愿為西方文明統治世界做出些貢獻。除了在政治上鼓吹西方的民主,在文化上也鼓吹西方的文化,西方的風俗、習慣。跟著把西方的一切說得天花亂墜,無限放大,好得不得了。他們長期鼓吹西方的風俗、習慣就是先進的,而我國的風俗、習慣就是落后的,唯恐中國人始終保持中華文化,保持自己的風俗、習慣。在力圖改變中華文化和風俗、習慣上下大功夫,出大力氣。他們希望通過改變我國的風俗、習慣來推動改變中華文化,削弱中華文化的影響,削弱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最終為西方文明統治鋪路。
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侵略的表現,因它不是雙方的融合,而是單方的要求。西方在自己的社會里,根本不會把不屬于他們的風俗、習慣融入到他們的社會中成為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只會進行限制。可西方在別的國家則極力反對他國的風俗、習慣,要求他國接受西方的風俗、習慣。他們這種文化侵略卻長期被中國人所忽視。大家都以為改變風俗不是什么問題,改變習慣不是什么問題,過西方節日無非是商家賺錢的一個噱頭,改變對中國人融入世界也許是有益的。于是,在潛移默化中丟掉了自己的風俗、習慣,進而接受了西方的文化,進而丟掉了自己的文化。最終,自己的東西全沒了還不知道,以為先前就沒有過。
在下的疑問是,西方為什么不丟掉自己的風俗、習慣呢?為什么不接受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風俗、習慣呢?可能有人會說在下的這種認識是偏激的。可您看到的美國把孔子學院都關掉算是什么呢?強行要求中國人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才是偏激,強行關掉孔子學院才是偏激的。當然,國內這一小撮人屁顛屁顛跟著西方列強對中國人進行文化侵略并不會得逞,最終只是在中華大地上造出某些陰影,影響是有限的。而值得欣慰的是,中華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它沒有因一小撮精英的鼓噪反對而削弱,相反因了他們的反對,引起了國人的重視,進入了更加發展的新階段。在下衷心地希望,西方列強加給中國人的文化侵略的陰影隨著中國的發展強大,隨著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中華民族風俗、習慣的進步而漸漸褪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