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戰爭中,1968年的春節攻勢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對于此役勝負和意義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息。在這場戰役中,越南方面付出了極大的軍事代價,但卻獲取了令人吃驚的政治和輿論勝利,從而推動了越南戰爭的進程。在相持了多年后,越南方面為什么在1968年突然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略攻勢?為什么越軍的這一慘烈攻勢會贏得如此成果呢?這一個個問題至今仍令相關研究者們著迷。而今,我們通過分析美越雙方的資料,再度回望這場戰役,應該能夠得出更多的啟示。
大衛VS歌利亞?
越南同美國的較量就猶如大衛與巨人歌利亞之間的較量一般,一個是剛剛獨立沒多久的弱小國家,另一個則是當時世界政治舞臺上的一極,實力相當懸殊。自北部灣事件之后,美國不斷擴大越南戰事,并逐漸向戰場投放了大量的兵力兵器,越南方面在物質上的劣勢也就愈發明顯。盡管中國和蘇聯也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但越南戰場的總體態勢依然是美強越弱。從兵力上看,到1967年底,美軍在南越的戰斗部隊已經達到了48萬之眾,另有盟國部隊68800人。同時南越偽軍在1967-1968年間的兵力則在55萬左右。相比之下,1968年的越軍總共才52萬人,其中南方解放軍的主力才22萬左右,另有5萬多當地部隊。當然,更大的懸殊體現在裝備上,美軍方面可謂是天上飛著B-52,地上開著M-48,身上穿著防彈衣,手里端著M-16,更別說各種型號的重炮和花樣繁多的電子偵測器材了,那真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據統計,在1968年-1969年的頂峰時期,駐越美軍有24個坦克營(2750輛各種裝甲車輛,其中坦克就有950輛)和83個炮兵營(1412門各型火炮)。而南方解放軍幾乎就沒有重炮和裝甲車輛,北越軍隊1968年時也才180輛坦克(其中包括T-34型和PT-76型坦克),150輛裝甲車以及850門各型火炮。有了這樣的條件,美軍便仗著其強大的實力積極地實施著“搜索并殲滅”的攻勢戰略,對越軍在南方的根據地進行反復掃蕩,同時又開始實施轟炸北越的所謂“滾雷”行動。出人意料的是,盡管處于劣勢,越軍依然利用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積極應戰,連續粉碎了美軍的多次大規模掃蕩,致使戰事日漸陷入久拖不決的態勢中。不過,到春節攻勢前,越南戰場上的總體態勢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觀,美國依然占據著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越南方面必須要尋找更好的戰爭策略。而要取勝,無疑就要抓住敵人的弱點!要知道,即便是歌利亞那樣的巨人也有他致命的額頭,即便是如阿喀琉斯那樣的蓋世英雄也有其脆弱的腳跟。那么,作為世界一極的美國,其弱點又在哪里呢?
首先,美國受制于國際戰略態勢。歌利亞同大衛的較量幾乎如同封閉空間里的拳擊賽,歌利亞大可以全力投入與大衛的較量中。但美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當時最主要的敵人就是蘇聯,因此不可能將全部力量投入到越南戰事中來。畢竟,這是國際戰爭而不是兩個人的單獨格斗。而這一條件在削弱美國的同時,又讓越南得以獲取來自社會主義大同盟的強力支持,無論是蘇聯還是中國都給予其大量的援助,增強了其持久抗戰的能力。在此情況下,如果戰事不斷拖延,美國很可能陷入越來越大的被動之中,其統治集團是不會老在這單虧本的買賣上持續投資的。
其次,美國人的精神承受力有限。在1968年之前,美國已經出現了反戰運動。盡管上層依然對戰爭前途較有信心,但下層民眾的反感卻日益升溫,而這些影響在某些特定時期又顯得非常重要,比如說大選年。這是美國人的“阿喀琉斯腳跟”,而且至今依然存在。相比之下,越南人的承受能力反而更強。需要指出的是,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如某些人所說的“美國民主珍惜生命”或是“美國人有錢所以怕死”那樣簡單。同時,這并不意味著美國人的脆弱就可以被無限夸大,也不能認為越南人的勇氣就是毫無極限的。事實上,美國下層人民處在一種比較矛盾的心態中,他們一面并不希望被送到國外去充當霸權戰爭的炮灰,但同時卻又沉浸在美國霸權所帶來的豐厚利益中。如果戰爭進展順利且收益豐厚倒也罷了,可要是進展不利,久拖不決,美國人的耐心就容易被消磨掉,轉而投入反戰運動。更要命的是,日益發達的公共傳媒更會讓公眾情緒水漲船高,也難怪有人認為美國在越戰中輸給了媒體而不是越軍。
盡管美國有著這兩大“軟肋”,但在春節攻勢前,美國統治階層還沒有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正在進入一個“泥潭”,而駐越美軍司令威斯特摩蘭更是信心爆棚。另一方面,美國下層民眾雖然已經開始對戰爭感到不滿,但當時美軍還有著強大的外表,讓一些人認為似乎經過幾年的較量,越共已經被壓得抬不起頭來了。這些情況對越方是不利的,也是越方急于采取行動扭轉局勢的原因。
深度謀劃
很多人都曾把越南的抗美救國戰爭同中國的抗日戰爭做比較。如果簡單借鑒中國的經驗,同強敵作戰似乎就該是長熬久拖,持久抗戰下去,不能為某幾場行動而損失過多。從這點上來看,越南方面發動春節攻勢似乎是冒險主義的軍事決策。但我們必須明白,越南畢竟不比中國,它不但是一個弱國,更是一個小國,如果簡單地從物質上進行長期相持消耗,那么很難保證自己能熬得過財大氣粗的美國。因此,越南的抗戰既要打持久戰,但又不能坐等形勢變化,因為每相持一天,越南民族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從長期來看,持久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不代表在所有時期都該一味地消極保守。相反,在某些時期要適當地積極進取,有機會要上,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去干。如此,越南方面才能將戰爭的主動權爭取過來,盡早結束戰爭。這里,我們還應該考慮到蘇聯和中國的支持,它們就如源頭活水,使得越方能夠在發動大的攻勢后依然保持住自己持久抗戰的能力。這就給越南方面提供了積極進取的條件,使得他們少了很多顧忌。
根據越南方面的資料記載,越共政治局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早在1967年6月就召開了會議來謀劃,考慮在1968年發動一場大的攻勢以扭轉戰爭局勢。此次攻勢的發起時間后來被定在越南農歷春節,因此得名為“春節攻勢”。之所以把攻勢選在1968年實施,就是因為這一年是美國的大選年,這時候打起來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從這一點來看,越南方面對此次攻勢的期望并不限于軍事層面。因此,這場攻勢到底能拿下幾座城市,消滅多少敵人,損失又有多大等軍事指標從一開始就不是越南方面考慮的最首要的問題。文進勇等越南參謀部人員據此將戰役的攻擊重點從農村和山區移向了南越的大城市,且以西貢、順化和峴港等重鎮為主。這樣,越南戰事就會更全面地進入全球大眾的視野,影響力將大大超過從前。越方打算通過此次攻勢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并進一步挫傷美國人繼續戰爭的信心,從而推動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迫使其承認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政治地位(甚至是建立以民族解放陣線為核心的南方聯合政府)??梢哉f,這是一次雙重攻勢,越南人不但要從軍事上打擊美國軍隊,更要從政治上重擊對方,既傷其身又破其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計劃制定好后,越南方面還專門將此事告知了正在中國養病的胡志明主席,并請求其給予批示。胡志明在了解了情況后,批準了戰役計劃,并給出了6點意見:1.計劃總體上是好的,但也要客觀地予以看待。2.要努力使勝利盡早到來,但也要考慮到抗戰的長期性。3.既要看到我們的眾多優勢,也要提防可能出現的種種困難。4.雖然主要是爭取軍事勝利,但也必須注意動員民眾的力量。5.應當注意擴展游擊戰爭,增強游擊隊的力量。6.要保持進行長期戰爭的能力。胡志明的這份批示充分反映出其老辣的戰略眼光和謹慎的態度,其中還專門提醒他的戰友們注意把握此次攻勢與長期持久戰略的平衡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戰術是可以靈活,但絕不能“無法無天”到破壞戰略的地步。大衛可以一擊斃殺歌利亞,可越南還必須得熬上數年,一口氣把老本拼光了是不值得的。
不僅如此,越共中央政治局還在67年10月的商討戰略計劃的會議上對春節攻勢可能帶來的結果進行了預估。他們想到了三種結局。第一種結局,也就是最好的結局,即春節攻勢徹底勝利,迫使美國接受和談,并答應越方的所有要求,就此結束戰爭。第二種結局,春節攻勢開始時在很多地方取得勝利,但美國軍隊仍然占據許多主要軍事基地,而后他們會從國內調來大量兵力反擊,重新奪回失去的各個要點,戰爭依然繼續下去。最后一種結局,也是最糟糕的結局,春節攻勢徹底失敗,美國方面不但守住既有陣地,還將戰火擴大到老撾、柬埔寨以及越南北方,人民軍和南方解放軍被迫全面收縮防御。從這里,我們也應該可以看出,越南方面發動春節攻勢絕非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有認真考慮的,甚至也想到了最壞的結局。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某國的經驗標準死板地套到越南戰爭中。如果對手是如日本人那樣的蠻勇者,這種精神打擊當然無用;而如果越南方面沒有來自中蘇兩國的大力援助,則發動春節攻勢也是不適當的。這一戰略也就是在越南戰場那種特定情況下的特定產物而已。
春節攻勢的決策就是如此作出的,那么攻勢的結局又如何呢?
得失幾何?
關于春節攻勢的過程,網上和書上都說得夠多了,筆者不打算贅述,而是直接來談戰果部分。春節攻勢歷經三個階段(直到9月底才結束),戰區遍及南方的許多城市,戰果也并不容易統計。目前網上流行的戰果多半是第一階段的。美國及其盟軍(包括南越)在第一階段(1月30日到3月28日)的作戰中共陣亡9078人,有1530人失蹤,受傷者多達35212人。越南方面沒有第一階段的具體統計數據,據陳文茶將軍回憶,戰至8月時至少傷亡了75000人(包括第一和第二階段以及在春節攻勢前就已經開始的溪山戰役),估計第一階段的傷亡同敵人相差無幾。不過,越軍事前定下的三大攻擊方向沒有一個得手,反倒是用來迷惑牽制敵人的溪山戰役在經過170天較量后取得了勝利。雖然越軍的損失并不如國內某些研究者說得那么聳人聽聞,但越軍在軍事上的失利卻是板上釘釘的(溪山除外)。更糟糕的是,由于在攻勢期間過度暴露,在南方各個城市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致使越共在南方城市地區的力量元氣大傷。在隨后1969年-1970年間,南越的農村解放區也在美偽軍的瘋狂掃蕩下不斷萎縮,抗美救國戰爭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如果簡單地從軍事和物質層面看,春節攻勢確實算是一次失利,但事情往往不是如此簡單。之前我們就一再談到,此次攻勢的目標并不局限于是否能夠攻城掠地,而是多重的。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放大視野,那么就會發現越軍并非一無所得。事實上,春節攻勢確實打擊了美國人的精神,挫傷了他們繼續戰爭的信心。對美國上層來說,此次春節攻勢不僅說明美國在過去的樂觀是一個幻想,而且現在看來,對方遠比任何人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另外美國長期以來企圖贏得越南“民心”的做法簡直是在做夢。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研究報告:南越有44個省,但美國的綏靖政策卻在40個省中宣告失敗。南越民族解放戰線的兵力也是預先估計的兩倍多。這樣,戰爭不但可能持續下去,而且還可能使美國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而對美國下層來說,當春節攻勢中的一幕幕慘烈場景通過先進的媒體傳播到美國國內時,美國下層人民深受刺激。據說在溪山戰役期間,遠在9000英里外的每個美國家庭都能看到戰場上血腥的場景,有些人甚至還看到了自己的親人死去的畫面。殘酷的事實和淋漓的鮮血讓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認識到越南戰局并非如官方吹噓的那樣。如此一來,美國的反戰運動便如越南方面預計的那樣一浪高過一浪。這兩方面影響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在春節攻勢后,美方非但沒有因為取得的軍事成果而興高采烈,反而由之前的“逐步升級”改為“戰爭降級”,而且還把強硬的司令官威斯特摩蘭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也給撤了。春節攻勢第一階段剛剛接近尾聲,約翰遜總統便考慮停止對北方的轟炸,并同對方和談,而且在這年5月份就付諸行動。隨后,新上臺的尼克松總統又開始逐步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為美國最終從越南抽身做準備。這一切都推進了戰爭的進程,而越南方面所要達到的正是這個效果。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1969年-1970年美方還能占到一定的優勢,那為什么不繼續施壓,將南方越共徹底鏟除呢?要知道,美方不是沒有這么做過,接替威斯特摩蘭的艾布拉姆斯將軍最初還曾發動多次主動的掃蕩行動,因為推行緩和策略和“戰爭越南化”政策而聞名的的尼克松總統一開始時也還企圖以強硬的“瘋子戰略”迫使越南妥協。事實上,美國統治集團在越南戰場的“欲火”直到蘭山719行動慘敗乃至72年春季攻勢結束以前都未被完全撲滅。然而,即便是在1969年-1970年間,南越解放軍也沒有被徹底趕出南方戰場,包括320團、烏明森林根據地等在內的越軍力量依然艱難地戰斗在南方。誠然,1969-1970年間是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但此時的美偽軍同樣也很難。無論美偽軍如何努力,他們始終無法將越軍從南越廣大的農村地區徹底驅逐出去,其所謂的綏靖政策最終以失敗收場。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越軍正在柬埔寨休整,時刻準備殺回去。這一切都給美偽軍構成了巨大的壓力,足以令其難以安寢。美軍和南越偽軍之所以會在1970年-1971年間先后發起侵柬和侵老的戰役,就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很難維持已有的成果,所以才狗急跳墻,妄圖以直接入侵他國(此前,美國方面盡管早就知道“胡志明小道”途經柬老兩國,可就連好戰的威斯特摩蘭也只是做了計劃,而沒有將入侵行動付諸實施)的方式迅速而徹底地切斷“胡志明小道”,從而保住南越政權。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當時已經每況愈下,布雷頓森林體系日漸崩潰,已經不能夠投入更多的物質力量來進行戰爭了。對美國上層來說,這一因素遠比反戰運動更有殺傷力,足以迫使其放棄戰爭。因此,美偽方面在1969年-1970年的南方戰場所取得的優勢注定是短暫的。
看到這里,這春節攻勢真正的大贏家究竟是誰,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成因敗由
春節攻勢的奇特結局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告訴人們這樣一個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又常常被部分人忘記的道理:戰爭是一場全方位的系統較量,而不是兩支軍隊在戰場上的格斗游戲。或許在很多軍人或是軍迷眼里,一場仗打下來,最值得人們去關注的就是殲敵數字多少,自己傷亡多少。誠然,這些因素確實與戰爭勝負緊密相聯,但兩者終究不能劃等號。也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的戰爭史上才不乏以弱勝強,以寡敵眾的成功戰例。所以,我們若要讀懂戰爭,必須結合多個角度,而非糾結于幾個孤立的指標,否則就必然陷入誤區。就春節攻勢來說,它之所以能夠成功,也在于越南方面處理好了這樣幾個關系。
首先,把握好戰略與戰術的關系。要取得勝利,戰略是關鍵,戰術在很大程度上要服從于總體戰略。否則,戰術勝利再多,若不能轉化為戰略效應,最終也難免失敗。從戰術上來講,越南方面當然不應該對城市地區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因為城市地區是敵軍主力聚集,防御力量很強的地區,這可以說是敵人戰術上的強點。對于攻堅能力很弱的越軍來說,在農村和山地運動殲敵顯然比較符合戰術需要,能夠揚長避短。但在戰略上,若要打痛對方,制造戰略影響,就必須朝人口眾多,影響力大的城市動手。在戰術和戰略出現矛盾的情況下,越軍從實際出發,適當地以戰略需要為重,選擇西貢、順化、峴港等大城市作為攻擊的主要目標。結果,盡管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最終達成了一定的戰略目標。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像春節攻勢這類大規模的攻城行動在越南戰爭中出現的次數并不多,而且大都選擇在特定時期實施。這就說明越軍一直在把握戰略與戰術的關系,既不保守,也不冒進,比較好地處理了兩者間的矛盾。
其次,協調好長期與短期的關系。前面提到了,美越之間注定要進行長期較量才能分出勝負,因此要做持久抗戰的準備。但這并不是一味死守的教條。一旦到了某些特定的時期,越軍理應抓住機會甚至是創造機會痛擊敵人,加速戰爭的進程。在1968年和1972年這樣的美國大選年,越軍接連發起猛攻,給予美軍乃至美國以極大的壓力,一擊而迫其戰爭降級,再擊則使其撤軍越南。而為了保存力量,以利于持久抗戰,越軍也有靈活的處置。在攻勢中一旦遭遇不利,越軍也不會一味死守戰略目標,立即組織撤退,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比如在順化戰役中,越軍考慮到敵人勢力太過強大,于是在堅守了一段時間后依然明智地撤離,盡可能地減少了損失。如此一來,越軍才能在長期的抗戰中堅持到了最后,而且還打得有聲有色。越共軍隊之所以難對付,恐怕就在于當美國人想捏起拳頭砸他們的時候,他們就玩起了太極,讓其使不出力氣;而一旦美國人稍有懈怠,以為對方只會小打小鬧時,他們便又突然跳出來狠咬對方一口。碰上如此靈活多變的對手,確實讓人撓頭!
對于美方來說,雖然他們在反游擊戰的操作上有很多亮點,也有著強大的實力,但自進入越南起,他們就已經陷入了一個“戰略泥潭”。在越南,地形、天氣都不利于美軍的行動,卻恰恰是游擊戰爭的天堂。此外,如果我們跳出越南本身,轉而從國際視野來看,就能發現當時的美國被一副更大的“戰略枷鎖”所套住。那時的國際形勢注定美國絕不可能傾其全力一戰,打起來多有掣肘。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越南民族不屈的斗爭精神以及越南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否則越南就算有天然地理優勢也難免重演過去被法國殖民幾十年的命運。這一切最終導致美國在越南遭受慘敗,而春節攻勢不過是美國的這幕大悲劇中的一個高潮罷了。這再一次證明了保持戰略正確的重要性。
就這樣,越南戰爭成了美國軍隊乃至整個美國揮之不去的陰影。直至今日,當美國再度陷入伊拉克、阿富汗這類“泥潭”的時候,人們也總會提起越南的歲月。當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搞的焦頭爛額的時候,人們可能要問,美國人真的從越南戰爭中學到了經驗嗎?還是僅僅用更先進的武器繼續為自己的戰略漏洞修修補補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