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奠邊府戰役于1954年5月7日結束后,它的影響就一直彌漫在越南戰場。在越南人心中,奠邊府的偉大勝利似乎成了其民族不可戰勝的象征。而對于入侵者來說,尤其是隨后殺來的美國大兵,奠邊府始終是縈繞在他們心頭的一個“魔影”。
在1968年溪山戰場上,“奠邊府魔影”又開始在血腥而潮濕的空氣中蔓延,美國人竭盡全力去避免重蹈覆轍,而越南人民軍則時時刻刻地試圖重現輝煌。那么,究竟鹿死誰手?魔影又是否重現了呢?本文將依靠多方資料,為各位全面展現這場美越兩軍之間少有的師級規模的激戰。
一、“毒刺”
溪山(也有翻譯為溪生)是位于越南廣治省西北部向化縣的一個村子,它離老撾邊境只有6英里,離軍事分界線14英里。由于它處于越南的蜂腰部,同時又鄰近老撾邊境,并靠近著名的9號公路,故而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里原來是法國殖民軍的一個要塞式的據點,后來美軍也在此建立了第一流的火力點,成為扼守9號公路通往老撾和警戒北緯17度分界線的要塞。當時,聯通南北的“胡志明小道”也從此地附近經過,所以溪山的戰略地位逐步提升,日益成為雙方關注和爭奪的重點。
對美軍來說,要打贏越南戰爭,就必須截斷“胡志明小道”。時任駐越美軍總司令的威斯特摩蘭將軍早在1964年就非??粗叵交?,他當時認為溪山不但是一個阻斷敵人從老撾向南越滲透的巡邏基地,還是發動針對“胡志明小道”的清剿行動的出發基地,更是非軍事區西段防線的支撐點。后來,威斯特摩蘭將軍又開始謀劃大規模入侵老撾,以切斷“胡志明小道”的行動了,而靠近越南--老撾邊境的溪山基地則成為了他心中最理想的出發點。有鑒于此,美軍積極地鞏固和完善溪山基地,不但大興土木,還派遣精銳部隊相繼進駐。到1966年底,溪山基地已經成為擁有機場和特種部隊營地的綜合性基地,包括CIDG、SOG、綠色貝雷帽等精銳特種部隊都已經在這里“安家”。1967年,溪山基地的主要守衛者,即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已經在這里站穩了腳跟。此外,擁有強大技術實力的美軍還以溪山基地為依托,打算建立針對“胡志明小道”的電子偵測體系,以求密切監視這條戰略交通線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白色雪屋”行動。
這里還要交待一下駐扎在溪山基地的幾支特種部隊。大名鼎鼎的綠色貝雷帽自然不用多說,而CIDG部隊和SOG部隊也是相當有實力的隊伍。Civilian Irregular Defense Groups(即CIDG),也就是所謂“民間非正規防衛團 ”是美軍在越南山地少數民族中招募的雇傭軍。這些人常年生活在熱帶叢林,環境適應力比美軍都要好,更不是南越偽軍可比的。雖然名義上說是“非正規”,但在得到優良的裝備,并經過美軍認真訓練后,這些人成了精通叢林作戰的高手,時常被派去執行對“胡志明小道”的破壞任務,據說戰績很不錯。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s Studies and Observation Group,則是所謂的“美國駐越顧問司令部研究觀察組”,簡稱“SOG”,他們是一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成立的特種部隊。這支于1964年1月24日成立的部隊名義上由美國駐越顧問司令部直接指揮,實則受控于五角大樓,其不斷的在北越,南越,老撾,柬埔寨執行偵查任務、救出俘虜、救出被擊落的飛行員、進行心理戰、黑色宣傳、暗殺、引導轟炸等,據說也曾參與北部灣事件。美軍將這樣三支精銳特遣隊安排在溪山,充分說明其對此地的重視。
到1968年,在美軍的精心經營之下,溪山基地已經真正成了扎在“胡志明小道”上的“毒刺”,這里的飛機、特種部隊和電子設備都是威脅胡志明小道的重要法寶。
不過,如同世界上所有的要塞一樣,溪山基地也有它的軟肋。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些指揮官對于堅守溪山的意義就表示不理解,并認為真正的危險來自于敵人對廣治等城市的威脅,而堅守溪山這種荒野鄉村是沒多少意義的。其次,越軍其實可以非常輕松地繞過溪山,因此堅守這里并不能阻斷越軍的滲透。最后,溪山的位置太過孤立,而且這里強勁的季風、低矮的云層都不利于空中運輸。然而,無論海軍陸戰隊方面怎么想,威斯特摩蘭卻堅持己見,始終認為溪山是有堅守的必要的。在當時,作為駐越美軍總司令的威斯特摩蘭自然能夠依靠權威力壓群雄,但這無疑也使得他同海軍陸戰隊方面的關系有了小裂痕。
二、謀算
面對溪山這樣一根“毒刺”,越軍并非不想拔掉它,不過他們也知道戰役行動要與戰略大局相配合。1968年前后,越南方面已經打算進行一場猛烈的攻勢,以此來打開新的戰略局面,加速戰爭進程。這場攻勢就是著名的1968年春節攻勢,其作戰范圍遍及南方多個城市,并對越南戰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保證此次攻勢順利進行,越南方面打算采取一些前期行動來分散美軍注意力,把他們的力量吸引到南北越邊境的山區來。于是,越軍便將計就計,抓住威斯特摩蘭急于在邊境捕捉越軍主力并切斷南北交通的心理,圍繞溪山等邊境要地發動幾次戰役,以求把敵人的力量吸引過來。1967年的達多戰役和881高地之戰就是出于這個目的而發動的,并且也確實吸引了美軍的注意力,起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
不過,隨著春節攻勢日益臨近,越軍又決定在溪山打一場更大的戰役??梢哉f,越軍此時打算在溪山玩一個一箭三雕的妙招。首先,以大兵力攻擊溪山,可以搞出聲勢,進而吸引更多的美軍到溪山來,實現掩護和輔助春節攻勢的目的。其次,如果真能夠拿下溪山,那也能為“胡志明小道”摘除掉這根“毒刺”,既打通南北交通線,又破壞敵人在9號公路上的防御體系。最后,在溪山重擊美軍,使其付出巨大的代價,再現“奠邊府大捷”,以便從物質和心理上給予美軍重擊,為春節攻勢添加一個出彩的戰績??梢哉f,這真是一個精心謀算的妙局,確實有一舉多得的可能性。
而所謂的“溪山之謎”也就此出現了,即以上三個目標到底哪個才是越軍最想要達到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越軍發動溪山戰役究竟是意在殲敵拔點,還是意在牽制美軍?對此,各方都有不同的說法,威斯特摩蘭戰后堅持認為,越軍攻擊溪山并非出于牽制的目的,而是以春節攻勢為牽制,以奪取溪山為主要目的。在越南一方,親自指揮此役的武元甲將軍則在晚年回憶時聲稱,他很清楚在溪山重現“奠邊府戰役”是不切實際的,他的目的就是要在溪山給美國人“放血”,以求殺傷其有生力量,并挫敗美國人繼續戰爭的意志。即便是在美國,學者們對此也各執一詞。當然,這是后話,我們留到后面再細說。
在確定計劃后,越南人立即開始著手實施。1967年12月,越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和越南國防部決定成立此次戰役的指揮班子。值得一提的是,此戰的總指揮就是赫赫有名的武元甲將軍,這頭“奠邊府之虎”此時恐怕已經在考慮如何再現當年的輝煌了。讓武元甲親自出馬,也足以看出越南方面對此戰的重視。
除了指揮官外,越軍還投入了大量部隊,其主力為304師、320師、324B師和325師(后兩者后來被308師和246團替換)。其中,304師是參加過奠邊府戰役的主力師,實力強大。此外,還有270團和廣治省當地部隊的兩個營以及一些游擊隊。在輔助部隊上,越軍調來了五個重炮團、三個高炮團、一個加強了的坦克營(16輛PT-76兩棲坦克)、一個通訊營、一個偵察營、一個化學營、一個噴火兵連以及其他輔助部隊,真可謂是五臟俱全。在初期,越軍投入的總兵力為40000左右。
根據戰役計劃,304師和325師(約17000人)負責圍困溪山基地,320師和324B師負責阻斷敵人的地面增援。當地的游擊部隊則四處活動,尋機牽制或殲滅小股敵人,打擊其后勤運輸。
對于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美軍很快就有了察覺,而且立即作出了相應的部署。1967年12月13日,美軍決定調陸戰9團第1營的部隊前往溪山,以求加強那里的防御力量??刹恢朗裁丛?,真等他們到達時卻已經是1968年1月22日了。而在開戰后,美軍又調遣了更多部隊去溪山。到開戰后的1月底,溪山基地的駐軍總共有6680人(美軍5880人),其中包括陸戰26團(三個營)、陸戰9團第1營、南越游騎兵第37營、一個155毫米榴彈炮營、一個坦克連、一個反坦克連以及一支300人的偵察部隊。當然,還有大量的美偽軍會在開戰后向溪山基地靠攏過來,隨之而來的還有無數的先進裝備。據事后統計,美軍的援兵總數接近40000,火力更是遠遠高過越軍。
就這樣,美越雙方在溪山初步擺開了陣勢,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三、合圍
1968年1月2日夜里,駐守溪山的美軍前哨部隊發現六個身穿黑色制服的人出現在防線附近。美軍迅速開火,當場就打死五人,最后一個人雖然負傷,但還是逃走了。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溪山基地指揮官朗茲上校和第3兩棲軍指揮官卡斯曼將軍的注意,他們意識到越軍可能很快就要進攻了。美軍迅速調遣部隊進入各個要點,準備進行防御作戰。此時,更多的預兆出現了,一個叛逃的越軍軍官(據說是325師第14防空連的一個少尉)于1月20日跑到基地,聲稱越軍將在這一天夜里對861高地、881南高地以及基地主陣地同時發動進攻。果不其然,在21日00:30,861高地(Ta Con西北四公里處,Ta Con建有美軍的機場)首先遭到了越軍攻擊,攻擊者為325師2團6營的部隊,大約有300人。盡管海軍陸戰隊早有準備,但越軍步兵依然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沖入了美軍陣地。戰斗中,陸戰26團的部隊甚至同越軍展開了近距搏斗,最終將對方擊退了。溪山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很快地,越軍又對881高地和溪山主陣地發起了攻擊,炮彈不斷地落到美軍的陣地上。只可惜,越軍對高地的步兵進攻雖然凌厲,但都未能得手。不過,盡管未能拿下這兩座高地,越軍的炮火依然給美軍造成了相當的損失,還在機場跑道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彈坑。1月22日,越軍的炮彈還打中了美軍的一個彈藥庫,結果引起劇烈的爆炸。這還不算,美軍的一些催淚瓦斯也被越軍炮彈打爆,搞得美軍基地煙霧彌漫,呼吸都困難。為了救急,海軍陸戰隊火速地空運了一批彈藥到溪山基地。
不過,越軍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對溪山主陣地發動步兵進攻,而是迅速攻擊了溪山基地附近的溪山村,那里有160人的當地部隊(其中有美軍顧問)。美軍迅速調動了9架UH-1直升機運送部隊去救援,但剛一著陸就遭到越軍攻擊,自己被全殲不說,還搭上了一架直升機。另一路救援部隊走陸路趕往溪山村,他們同樣遭到了越軍的堵擊,未能救援成功。最后,溪山村于1月22日9:30失守,部分幸存的守軍好不容易才跑回溪山基地。也就在這一天,溪山基地也得到了一些增援部隊。
1月23日,為了清除側翼威脅,越軍又向Ban Houei Sane的老撾皇家軍隊第33營發動了進攻。這支老撾部隊很早就進駐于此,總共有6個連,約700名官兵。此外,還有超過1000名(也有說超過2000)平民。越軍指揮部調動304師第24團擔任主攻,還給他們加強了一個連的兩棲坦克(11輛PT-76坦克)。老撾軍隊的戰斗力并不強,他們在越軍優勢兵力兵器的進攻下迅速地崩潰了。結果,越軍僅僅付出29人陣亡,54人受傷的輕微代價就拿下了敵人的陣地,殲滅了大量敵軍。殘存的老撾人狼狽地跑到了老村基地,與那里的CIDG等特種部隊會合。
到1月底,越軍對溪山基地基本形成了合圍之勢,他們不但封堵了陸上通道,而且還在海軍分隊的幫助下用水雷對溪山附近的河流(如廣治河)進行了封鎖。據說越軍的水雷使得美軍損失了多艘小艇(LCU)。此時,各路特種部隊聚集的老村基地就成了越軍的下一個目標,拔掉它就能徹底掃清溪山外圍,還可能把美軍精心培植的特種部隊盡數殲滅,從而為“胡志明小道”消除一個重要威脅。
此時的老村共有500多名CIDG隊員,24名“綠色貝雷帽” (即A-101特遣隊)以及350多個從Ban Houei Sane逃出來的老撾皇家部隊官兵。守軍人數雖少,但裝備精良,配備有1挺106毫米機關炮、7門81毫米迫擊炮、16門60毫米迫擊炮、2門106毫米無后坐力炮、4門57毫米無后坐力炮、40多挺機槍以及100具輕型反裝甲武器??雌饋?,這些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應該是可以依托老村同越軍好好周旋一番的。
為了確保勝利,越軍總部調304師24團、工兵第7團、325師的一個營(番號為第3營)、兩個特工連投入作戰,兵力可謂占到了絕對優勢。此外,為了增強攻堅能力,越軍還投入了兩個坦克連(14輛PT-76坦克)。
對老村的進攻是在6日23:30開始的,越軍一開始就施以猛烈的炮火攻擊,而后(7日3:30)便從三個方向發動步坦協同進攻,僅僅12分鐘就突破了老村的外圍防御。不過,接下來的戰斗就不那么順利了。守軍在村內竭力抵抗,越軍的PT-76坦克是輕型的兩棲坦克,皮薄得很,因而被對方用反坦克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摧毀多輛。而溪山基地的美軍得知老村遇襲,也派來武裝直升機支援,并狠打越軍的坦克。不過,溪山美軍主力擔心陷入越軍主力的伏擊,所以沒有大舉馳援老村。這樣,老村守軍的命運也就被注定了。戰斗進行了很長時間,占據兵力優勢的越軍在剩余坦克的幫助下,最終還是粉碎了敵人的抵抗。7日10:00,越軍控制了老村,殘余的守軍在當日傍晚才陸續逃回溪山基地。此戰下來,越軍以陣亡90人,傷220人,損失7輛坦克(4輛被摧毀,3輛受傷)的代價拿下了老村。CIDG部隊陣亡309人,傷64人,另有122人被俘,損失可謂極其慘重。美軍部隊在戰斗中損失也不小,24名“綠色貝雷帽”中有7人被殺,11人受傷,3人被俘。這顆溪山基地最狠的“毒牙”就此被拔除,美軍特種部隊以及他們培養的精銳雇傭軍也挨了一記重擊。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戰斗也是越南人民軍裝甲部隊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成功作戰的范例,雖然損失比較大,但打得確實可圈可點。
在老村失守后,溪山基地就真正陷入了重圍之中,美軍為解救溪山不得不從各方面調來了大量部隊(有資料認為參加解圍的美偽軍共有69490人,其中美軍就達40800人)。據說,心急火燎的威斯特摩蘭將軍還曾有過向溪山投放原子彈的瘋狂想法。至此,越軍實現了通過溪山吸引牽制美軍的戰略任務,不過他們的胃口遠不止此。美越雙方在溪山的較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四、僵持
溪山已然被圍,美軍接下來自然就得奮力解救那里的守軍。對他們來說,投放原子彈純屬異想天開之事,真正該做的就是一邊調集地面部隊靠攏過去,一邊加大對基地的空中運輸和空中火力支援。為此美軍開始了所謂的“尼亞加拉行動”,即不斷向圍困基地越軍實施空中打擊,確保溪山基地能夠被守住。
不過,溪山的地形復雜,植被茂密,更兼云層低垂,很不利于美軍發揮其空中火力。如何實施精準打擊呢?美軍此時開始積極地利用“白色雪屋”行動的成果,充分發揮電子偵測工具的效能。從1月22日起,美軍開始布置各種偵測元件(包括聲音感應和震動感應)。到月底時,美軍已經布置了44條線路,共計316個偵測元件。這些工作是由海軍特別部隊、67偵察中隊(代號VO-67)負責的。這些高新技術的產物在溪山戰役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守衛基地的海軍陸戰隊所獲得的40%的情報都來自于這些玩意。
為了指揮空中行動,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和美國空軍都組建了完備的指揮體系,甚至還將指揮部直接建立在C-130運輸機上。不過,隨著空中戰役的規模越來越大,海航和空軍互不統屬的指揮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為此,威斯特摩蘭親自出面,要求組建統一的空中指揮體系,并決定讓空軍方面來指揮溪山方面的所有空中力量。對此,海軍航空兵方面表示了不滿,雙方為此產生了爭執。直到3月7日,威斯特摩蘭通過自己的權威迫使海軍妥協。這樣,越南戰爭中美軍第一次出現了空中行動由單一指揮者管控的情況,這種打破軍種限制的做法對美軍來說應當算是一個進步。
據統計,到溪山戰役結束時,美國空軍共執行了9691次戰術任務,投彈14223噸;美國海軍航空兵則執行7098次任務,投彈17015噸。為了加大空襲力度,海軍方面甚至把參加“滾雷”行動(對北方的轟炸)的部分飛行員也調了過來。除了空中火力,包圍圈外的美國炮兵部隊也猛烈射擊,光海軍陸戰隊的炮兵就發射了158891發各種型號的炮彈。這些來自空中和地面的彈藥的威力加起來據說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5倍。
可以說,正是靠了如此強大的火力,美軍才能夠守得住溪山。而面對對方壓倒性的火力優勢,越軍也積極地采取措施應對。到2月10日,304師的9團和66團以及325師的95C團和101D團在當地部隊的幫助下建了13個陣地來圍困溪山基地。鑒于美軍火力十分強大,守軍陣地也不容易拿下,越軍沒有再發動猛烈的步兵進攻,轉而采取奠邊府戰役的經驗,不斷實施坑道作業,修挖戰壕步步推進。同時,越軍對溪山實施持續的炮擊,增加美國守軍的壓力。為了掩藏自己的炮兵部隊,越軍的各個炮兵陣地通常相隔100-300米,有些甚至相距800米左右。每個陣地不但進行精心偽裝,而且周圍都配備了防空火力。在越軍的努力下,美軍始終未能壓制越軍的火力,其中兩個參戰的越軍炮兵團僅僅傷亡185人,而高炮部隊也只是傷亡了88人。這樣,基地內的美軍不斷遭到越軍炮擊,彈藥庫、機場上的飛機都不免中彈。到4月初,人民軍已經發射了4040發82毫米的迫擊炮彈、3781發重炮炮彈以及700發122毫米的火箭彈。除了炮擊,越軍還派出狙擊手,不斷威脅美軍的生存。
在越軍的持續炮擊下,溪山守軍傷亡不少,而且補給一度變得很困難。美國空中運輸力量本來就要面對溪山地區的強勁季風和低矮云層,這回還得像表演特技一樣地一次次冒著炮火著陸。據在溪山的美國記者描述,北越軍的炮擊使機場跑道坑坑洼洼,用鋁片加固了的跑道承受不了C—130重型運輸機的重壓,曾經使一架運輸機傾覆。因此,美軍只能經常使用C—123輕型運輸機,它的運載量大減,不得不依靠增加班次來彌補,這就增加了更多的危險。不管白天黑夜,北越軍的大炮按早就標定好了的射擊諸元進行轟擊,非常準確。運輸機不敢長時間停留,發明了一種滾筒卸貨方法,像拉大便似地打開艙門,把物資拉在跑道上,飛機可以不熄火,拉完之后立即飛走。想來有點滑稽,叫人啼笑皆非,但的確是一種創造。美軍指揮官朗茲上校稱,他們也不得不像上甘嶺的志愿軍那樣,到處修挖坑道躲避炮彈,看來戰術有時候就是不分國界的。
在空中轟炸的同時,為了維持溪山守軍的生存,美國空中力量還得不斷地運送物資。開戰初期,朗茲上校估計基地每天至少需要60噸的物資,而等守軍達到五個營的部隊時,這個數字又上升到185噸。隨著越軍重炮和高炮火力威脅的加劇,美軍不得不將大量物資以傘降方式投放下去。據統計,美國空軍共向溪山基地投放了14356噸物資,其中8120噸物資是傘降的。美國海軍航空兵則稱自己向溪山運送了4661噸物資。77天打下來,這些物資應該勉強夠用了。可問題還不止于此,相比于溪山主陣地的物資運輸工作,向基地周邊的各個孤立的山頭運輸物資就顯得更加困難。空投吧,越軍的坑道已經同美軍犬牙交錯,命中率實在很難保證;用直升機運輸吧,越軍的高射火力正等著呢,美軍損失太大。無奈之下,美軍只得組織“超級集群”強行運輸。這個所謂的“超級集群”便是指用12架A-4攻擊機掩護12-16架直升機對各個山頭進行同時運輸。這樣,直升機就能夠得到相當程度的保障。當然,這也體現出美軍財大氣粗的架勢。依靠這個戰術,美軍在2月份向各個山頭運輸了465噸物資。3月份,隨著天氣條件的改善,運輸量又上升為每天40噸。
美軍那邊為了過日子花錢如流水,越軍可就沒這條件了。不過,就如中國的那句老話所言:“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越軍自有越軍的辦法,其步兵部隊就靠著坑道過日子。每一天,越軍的坑道都在以40%-50%的速度向前延伸,最高時可達70%。這種曾在奠邊府大顯神威的戰術,此時依然有著相當大的作用,美軍估計他們得用1000發炮彈才能破壞30米的坑道。不過,由于美軍的火力遠遠高于奠邊府的法軍,越軍的損失還是在與日俱增,幾乎每周都要損失200多人。從溪山戰役開始到1968年3月中旬,越軍已經有1436人受傷,其中484人傷愈歸隊,396名重傷員則不得不回北方醫治。對越軍來說,好在溪山就在胡志明小道旁邊,后勤多少還是有些保障的。
美軍當然不愿意老這么讓人圍著,他們不斷組織部隊向外“摸一摸”。2月25日,美軍發現主陣地北側出現越軍的坑道,而且離自己的陣地邊緣只有25米。也是在這一天,陸戰26團1營B連的一個巡邏排(41人)在基地外圍巡邏時遭到了越軍的伏擊。美國人當時發現了三個越軍,便緊緊地追了上去,結果就掉入對方的圈套里。經過3個小時的激戰,美軍陣亡31人,還有一人被俘,只有9人狼狽地逃了回去。當然,越軍也不乏失手的時候,駐守基地東端的南越游騎兵第37營就在美軍火力的幫助下擊退了越軍在3月間發起的多次進攻(五次以上)。
3月22日,越軍的炮擊又成功打爆了美軍的彈藥庫,再次制造了一場人間災難。但美軍的噩運并未就此結束,大約一周以后,也就是3月30日,陸戰26團1營B連決定再次向外出擊。這回,懷著復仇情緒的美軍在排炮的幫助下沖著自己戰友當初遇伏的地方一股腦地沖了過去。但很可惜的是,他們最終還是被越軍給打了回來,又付出了陣亡10人,失蹤2人,受傷上百的代價。
也就在溪山守軍出擊接連失利的同時,外圍的美軍大部隊已經做好了大規模解圍的準備,行動代號為“珀加索斯”,也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匹飛馬,因此該行動也叫“飛馬”行動??磥?,美軍已經不打算再跟越南人耗下去了,更激烈的較量又將來臨。
五、破圍
4月1日,在這個西方的愚人節,美軍開始了為溪山解圍的“飛馬”行動。說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會問,戰役都打了快兩個月了,美軍為什么這時候才開始解圍作戰呢?只要看看當時整個越南的戰局,便不難回答這個問題。前面說過,溪山戰役就是為了掩護春節攻勢而進行的,而直到3月底,春節攻勢的第一階段才結束。這段時間里,美軍和南越部隊發現上了當,只好調集部隊四處救火,一時半會兒是來不了溪山了。僅以海軍陸戰隊為例,他們當時就參加了順化戰役,直到3月3日才基本搞定順化戰場。等各處的“火勢”都平息得差不多了,美軍才終于回過神來,正式展開對溪山的營救行動。
此時的溪山之戰在政治上和輿論上已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世界各國的媒體都在關注著這里,而“奠邊府”的陰影始終在守軍的頭頂飄蕩。約翰遜總統出于政治考慮,堅決地表示絕不會讓奠邊府的悲劇在溪山上演。據說,他幾乎是逼著威斯特摩蘭將軍簽下了“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溪山”的保證書。威斯特摩蘭將軍雖然也不想丟失溪山,但他很反感白宮那幫政客的過激行為。不過,溪山基地的形勢的確不太樂觀,更何況為了保住溪山,美軍付出的成本也實在是太高了,再不采取解圍行動,威斯特摩蘭也沒法向各方面交待。如此一來,為溪山解圍也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對越軍來說,春節攻勢第一階段已經收尾,這意味著溪山作戰所擔負的掩護牽制任務已經順利完成,但要輕松攻下溪山基地無疑是不可能的了,若是再不調整部署,部隊就將陷入危險。3月22日,越軍指揮部還曾做過一次努力,企圖使用9團3營一舉拿下溪山機場,以此來打開局面。然而,經過激戰,越軍的進攻依然以失敗告終。盡管如此,越軍卻依然沒有放棄攻克溪山的努力,他們將308師和246團調過來接替324師和325師。這樣一來,溪山戰場就云集了308師和304師這兩個老牌的奠邊府功勛部隊,越軍的這一調動總能時不時地讓人看到奠邊府的“影子”。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美軍。按照部署,“飛馬”行動將由著名的騎兵第1師和第3兩棲軍來唱主角,當然免不了還得拉上一批南越偽軍充門面。陸戰1團2營和陸戰3團2營將作為先頭部隊從溪山以東16公里處的 Ca Lu出發,沿著9號公路由東向西發動地面進攻。騎兵第1師的三個旅則從空中機動到9號公路沿線,建立火力基地,掩護陸戰隊的進攻。陸戰隊的第11工兵營則負責修復早已被越軍嚴重破壞的9號公路。陸戰1團1營和南越第3空中機動部隊(包括第3、第6和第8空中機動營)則作為第二梯隊。作戰期間,攻擊部隊將得到102門火炮的支援。為了接應解圍部隊,溪山守軍也相機出擊,以便里應外合。
行動剛開始時,美軍并未遇到越軍有力的抵抗,反倒是云層拖慢了直升機的機動速度。但這種情況必定不會持續太長時間,4月4日,從溪山殺出來的陸戰9團1營就在Ta Con西南的471高地(不知道越軍何時占據了這個緊挨著機場的高地的)同越軍9團2營7連和66團9營部分部隊發生激戰,戰斗從上午10點打到下午15點,可就是分不出勝負。為了加強力量,美軍將騎兵第1師的一個營機降到471高地,迅速占據高地的3號和4號要點,而后持續組織進攻。經過一天激戰,越軍陣亡16人,但他們依然死戰不退,還在5日夜里于471高地2號要點伏擊了美軍。也就在同一天,溪山基地東南側的Khoai村也發生了激戰。越軍第3營的營長阮文定(?)同3營11連副連長Bùi Ngoãn帶著20名戰士與美軍交火。這是一場眾寡懸殊的戰斗,美軍方面人數眾多,且火力強大,但人民軍仍奮勇作戰,直到4月7日才撤走。期間,Bùi Ngoãn腿部受重傷,他當即命令戰士用刺刀將腿切掉,而后堅持指揮作戰,直至在戰斗中犧牲。戰后,Bùi Ngoãn被追授英雄稱號和三級軍功獎章。除了軍官,參戰的20名戰士中也有10人傷亡。
盡管越軍奮勇作戰,但無奈美軍實力太過強大,終究無法阻止對方的進攻。4月8日8:00,騎兵第1師最終與海軍陸戰隊會師,控制了包括溪山村在內的多個要點(當然,有幾個高地是未經激戰就到手的)。至此,越軍對溪山的包圍被打破了。4月11日,9號公路也被打通。15日,“飛馬”行動順利結束。至此,在溪山苦戰了兩個多月的陸戰26團終于可以離開這個難熬的地方,轉而將防務交給了陸戰1團。
通觀整個“飛馬”行動,美軍遇到的抵抗并不如預想的那樣強烈,首先9號公路沿線的開路行動就非常順利,沒有受到越軍的竭力阻撓。而后,騎兵第1師的空降和溪山守軍的進攻最多也就是遭到了連一級部隊的抵抗,有幾個要點甚至只有兩個班的越軍在堅守。到了8日,越軍干脆主動撤退,把多個要點拱手相讓。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前面說到了,越軍此時正在換防,力量一時調配不起來也是正常的;其二,越軍指揮部此時應該已經在重新評估局勢,不打算同美軍硬頂了。既然美軍已經派出部隊出動找上門來,那么越軍也不再去打攻堅戰和死守戰,轉而拿出自己最擅長的叢林運動戰,不斷尋找機會伏擊殲滅美軍有生力量。早在4月5日,越軍24團4營的部隊就對400高地的美軍騎兵第1師一部發起了突襲。而在4月7日早上,南越第3空中機動部隊企圖重奪老村基地,但他們也在路上遭到了襲擊。這樣的襲擊此后還發生了多次,南越軍隊損失不小,士氣頗受影響,最后不得不退回順化休整去了。
對于這一點,美軍似乎并沒有認識到,他們決定再接再厲,調集騎兵第1師配合海軍陸戰隊順勢又發動了徹底清掃溪山外圍的“蘇格蘭2號”行動(“蘇格蘭1號”行動是指自1967年11月1日到1968年3月31日在溪山的作戰行動)。對于美軍來說,“飛馬”行動僅僅是打通了溪山與東面美軍主力的聯系,但基地其他三個方向依然有大股越軍存在,這就好像是在包圍溪山的口袋上打了一個洞,而沒有把溪山從口袋里徹底解脫出來。此外,越軍在基地外圍的炮兵陣地還是存在,整個基地依然遭受著炮擊(據說平均每天要挨100發),這是美國人不能容忍的。這樣,新的戰斗又開始了。
六、棄子
4月16日,“蘇格蘭2號”行動剛剛開始,美軍就吃了一個虧。這天,海軍陸戰隊的一個連(陸戰9團1營A連)在溪山基地西南邊的689高地巡邏時遇到了隱秘在茂密林木中的越軍暗堡,結果遭到對方火力的屠殺。陸戰9團1營的另外兩個連(C連和D連)聞訊后立即趕去增援,但也遭到了重擊。幾個部隊不得不在混亂中逃回了溪山基地。因為此次失利,倒霉的美軍營長很快被撤職。事后統計,此戰共有41人陣亡,32人受傷,還有15人失蹤(其中兩人后來被直升機救走)。而這,還僅僅是開始。21日,304師66團9營又對622高地不斷實施騷擾攻擊,迫使剛剛露頭的美軍又不得不匆忙縮回。23日,騎兵第1師所部在收復老村基地的過程中又被越軍304師襲擊。進入5月后,春節攻勢第二階段(即5月攻勢)又開始了,各種襲擊可謂接連不斷,讓美軍不得安生。
除了在密林中伏擊美軍巡邏部隊,騷擾美軍據點,越軍又對溪山基地附近的交通線大打出手。320師的64團和48團對9號公路上的車輛和據點發起持續不斷的襲擊。到了5月,越軍各師不但在9號公路上繼續進行伏擊,還把攻擊范圍擴大到了廣治河及其支流,陸戰4團的幾個營也成了攻擊的對象。
仗打到6月底,美國海軍陸戰隊又有413人陣亡(未包括4月16日伏擊中陣亡的41人),而“蘇格蘭2號”行動卻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仗要再這么打下去,維持溪山基地的成本只怕就更難承受了,更別說此時南越各地又陷入了大大小小的攻勢中,美軍有些顧不過來了。到了6月11日,強硬好戰的威斯特摩蘭將軍最終被調走,他是主張堅守溪山基地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接任駐越美軍總司令的艾布拉姆斯將軍可沒有他的前任那樣熱衷于花如此之大的成本去維持一個前線基地。其實,莫說艾布拉姆斯,正在堅守溪山的海軍陸戰隊老早就不想在這地方待了。這樣一來,兩邊幾乎一拍即合,美軍總部決定逐步從溪山撤軍,行動代號“查理”。至此,溪山基地真正成了美軍棋盤上的一粒棄子。
但撤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沒那么簡單。首先,溪山基地已經堅守了近半年,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現在卻是說撤就撤,對國內外輿論總得有個交待吧。為了這事,美軍總部公開做了解釋,舉出了三項撤守的理由:1.越軍已經改變戰術,并減少了部隊(筆者:改變戰術沒錯,但部隊減少了很多嗎?);2.越軍已經開辟出新的滲透道路(筆者:言下之意就是溪山基地已經失去了封堵越軍滲透路線的作用);3.海軍陸戰隊已經擁有足夠的兵力和直升機去執行機動任務(筆者:這意思就是說封堵可以,但沒必要依托基地了)。因此,該固定基地(指溪山基地)也就沒有堅守的必要了。其中,理由2是海軍陸戰隊在戰前就提出過的,只可惜威斯特摩蘭并不接受。現在打了近半年了,美軍這才撿起這個理由來為撤軍充當遮羞布,實在是有些晚。
除了給輿論以答復,美軍面臨的更為現實的問題便是如何安全撤出部隊,畢竟溪山四周依然有大量越軍,而且就等在公路和碼頭附近。同時,溪山基地的那些帶不走設備和武器也還得銷毀干凈。正因為如此,美軍的撤退雖然從6月19日就已經開始,但卻一直到7月中旬才徹底完事。
那么對于美軍的撤退,越軍是什么態度呢?越軍當然不會讓美國人輕松隨意地離開,他們組織力量進行阻擊,破壞公路橋梁,炮擊機場和基地,甚至是對美軍后衛部隊發動突襲。7月1日,越軍就組織連級規模的進攻,造成兩名陸戰隊員死亡。5日,也就是基地被關閉的那天,又有五名陸戰隊員被擊殺。此時,陸戰隊主力已經踏上撤退之路,但這一地區依然有部分部隊留下來收集在之前戰斗中被打死的陸戰隊員的尸體。10日,陸戰隊又迎來了最后一幕悲劇,陸戰1團1營A連的部隊在一個機槍陣地遭到了越軍迫擊炮的炮擊,結果陣亡了11個人,其連長也讓人打死了。
盡管騷擾不斷,但美軍主力部隊還是日夜不停地撤離了基地。越軍方面雖然在美軍撤退時采取了很多“歡送”行動,但力度并不大。個人認為,在歷經數月的鏖戰后,越軍自身也已經精疲力盡了。既然美軍都要走了,越軍也不打算再花多少力氣去“挽留”,只等敵人溜完后便可沖進溪山宣稱大捷,而后回去慢慢消化戰果。也就在7月9日,越軍把軍旗插到了Ta Con的機場。13日,胡志明主席向他的軍隊發出了賀電,確認越南軍隊已經在溪山取得了勝利。至此,歷時近半年的溪山戰役基本落下了帷幕(越軍方面認為溪山戰役完全結束是在7月20日)。
在這近170天的戰斗中,雙方都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美軍方面,其損失數據復雜得很,說法也很多。有美方資料顯示,在“蘇格蘭1號”行動(1967年11月1日到1968年3月31日)和“飛馬”行動(1968年4月1日到4月14日)中,美軍總共有703人陣亡,7人失蹤(其實遠不止這么點),2642人受傷,這個數據算是包括得比較全面的了,其中不僅僅是海軍陸戰隊和騎兵第1師的損失,還有多個其他美軍單位的損失數目。而在自1968年4月15日到6月底的“蘇格蘭2號”行動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陣亡454人(41+413),失蹤至少13人。但美軍的損失遠不止這些,因為“蘇格蘭2號”行動的另一個主力騎兵第1師也是大力參戰,出動了400多架直升機深入叢林清剿,其損失應當不會比海軍陸戰隊少到哪里去。另外,蘇格蘭2號行動一直持續到年底才真正結束,而自6月底到年底的這段時間里,陸戰隊又陣亡了72個人,其中至少有十幾人是在7月中陣亡的(這些人應該并不包括在“查理”行動中)。同時,這次行動(指到7月底的“蘇格蘭2號”行動)里美軍受傷的人數為2396人。因此,美軍在近170天的作戰中陣亡失蹤至少1200人,受傷者則接近5000人。當然,我們還不能忘了,美國的盟友南越人和老撾人以及山地雇傭軍CIDG,其中南越軍隊的損失為229人陣亡,436人受傷(尚不包括同美軍一塊駐守基地的游騎兵第37營);700多老撾皇家軍隊在Ban Houei Sane之戰時就損失近半,只有350人跑到老村,但緊接著又有部分人損失在老村之戰中;而在老村之戰中,CIDG以及老撾部隊總共陣亡309人,傷64人(也有說75人),另有250人被俘(其中老撾和CIDG部隊幾乎各占一半)。
越南方面,越軍1968年間在整條9號公路的作戰中死亡3966人,失蹤450人,傷6868人,估計其中有80%損失在1月到7月底的作戰中。但9號公路作戰范圍很廣,并不止溪山一地。事實上,美國歷史學家找到的越軍檔案稱,越軍在1月20日到7月20日的溪山前線共有2469人死于戰事。如果按照全年傷亡失蹤數目的總體比例推算,那么溪山前線的越軍人員總損失應該在6700人左右,其中死亡失蹤總數接近2700。實話說,能在物質條件處于極大劣勢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越軍算是干得很不錯了。
七、勝負
一場戰役最令人關注的就是它的勝負,而戰役目的是否達成則是評判勝敗的重要標準,這也是為什么“溪山之謎”那么引人關注的原因。威斯特摩蘭將軍之所以堅持認為奪取溪山基地是越軍此戰最重要的目標,很可能是因為在他離任前,美軍始終占據著溪山基地,因此這個結論就能夠讓他看起來像是個勝利者,也能夠為他在1968年春節攻勢前期的判斷失誤進行遮掩。為此,威斯特摩蘭甚至認為整個春節攻勢是為越軍奪取溪山基地而服務的。這種看法無疑是荒謬可笑的,這位將軍頗有點輸瘋了的意味。但是,認同越軍以奪取溪山為主的人并不只有威斯特摩蘭一個,甚至連艾布拉姆斯也這么認為,他們最主要的依據是:如果這僅僅是一場牽制作戰,那么何必要調動如此之多的精銳部隊前來?把這些部隊投入到南方其他戰場不是更好嗎?
另一方面,部分美國學者和越南官方則堅持認為發動溪山戰役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為春節攻勢做掩護和牽制。有意思的是,比較認同后一個觀點的人中居然還有死守溪山近半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這也不奇怪,因為從一開始,陸戰隊就質疑對溪山的堅守,更別說威斯特摩蘭在航空力量的統一指揮上又跟海軍鬧得很不愉快。所以,海軍陸戰隊事后給威斯特摩蘭“拆臺”也就很正常了。不過,作為溪山戰役的主角之一,陸戰隊的意見也并非毫無道理,他們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參考信息。比如陸戰3師的指揮官湯普金斯(Rathvon M. Tompkins)將軍就指出,如果要攻下溪山基地,至少應該切斷溪山基地唯一的水源,即基地外圍500米處的一條小河。就算不能切斷,也可以將其污染(想想越軍帶來的化學營)。而在斷水的情況下,僅靠空中運輸幾乎是不能保證部隊用水的,到時候不用越軍進攻,美軍也很可能待不下去了!陸戰隊的另一位指揮官,克魯拉克(Victor Krulak)將軍則接著湯普金斯的話指出,越軍若要奪取溪山基地,怎么就沒有切斷基地的水源,而且連地面電話線都沒有切斷?在這里,有人可能會問,莫非是越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然不是,當時溪山基地主陣地有水源,但周邊各個重要高地可還是孤立著的,得要直升機運輸物資,當然也包括用水。一個參戰越軍軍官在日記中就寫到,看著山頭上的敵人費時費力地用直升機運水的狼狽相,他就斷定只要己方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爭。試想,外圍山頭如此,那要是基地主陣地也被切斷了水源了呢?這么簡單的道理,越軍應當不致于想不到。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戰役都不是全然按照事先想好的計劃進行的,因為戰爭充滿了變數,尤其是高手間的較量。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將軍們除了戰前的廟算外,還特別注意戰時的靈活機變。就拿中國戰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來說,當初都認為毛主席用兵如神。其實,如果認真研讀戰史就會發現四渡赤水的過程非常復雜,多次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中間也不乏失利之役。但毛澤東及其戰友們頗具應變能力,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甚至不斷地將想好的多個計劃一一推翻,最終才擺脫了困境,從而留下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戰爭佳話。如果想通了這一點,那么“溪山之謎”也就不難解開了。
戰役開始時,越軍就以掩護和牽制為最主要的目標。他們之所以調集四個師的龐大兵力,一則是要把戲做大,否則無法實現掩護和牽制任務,因此得假戲真做;二則是為實現第二和第三目標準備條件,若情況許可便能順勢而為,一舉拔除溪山這根“毒刺”并痛殲美軍,再現奠邊府的輝煌,也就是把假戲做真。這一謀劃可謂精道,而且有很大的彈性,能得則得,不能則棄。這充分體現了武元甲等越軍將領靈活老辣的指導方針。因此,越軍最初的攻勢雖然猛烈,但一度也不急著把美軍往死里逼(這很可能就是不切斷水源和地面電話線的原因),完成合圍后便逐漸減緩。而在春節攻勢第一階段進入尾聲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掩護和牽制任務結束了。此時,是否應該攻取溪山就成了擺在越軍指揮官們面前的問題。當然,從后來的情況看,越軍很可能還是決定再努一把力,以求能夠拿下這個據點,所以越軍調來了308師這樣實力強大的生力軍。之所以如此選擇,大概是因為兵力已經在這里擺開了,打也打了這么久,如果輕易放棄,無論是從士氣上,還是從戰略利益上看都顯得太可惜。也就是說,從這時開始,原先的二號目標“拔點”和三號目標“殲敵”逐漸上升為主要目標。因此,筆者認為越軍在溪山的戰役決心有一個非常復雜的變化過程,不能簡單認為其只是意在“拔點”或是僅僅意在“牽制”。
在實際戰術應用上,越軍也是比較靈活的。當發現美軍實力超出事前的估計后,越軍指揮部便重新啟用奠邊府的成功經驗,轉而以坑道進逼和持續炮擊來不斷對美軍施壓。這樣,既可逐漸削弱溪山基地,同時又迫使美軍為解救溪山而耗費更多人力物力。當然,戰役中的越軍指揮部一直在尋找取得更好戰果的時機,也做過多次努力,比如在3月下旬發動的對機場的進攻。但這些努力都以失敗告終,越軍指揮官們也只能尊重現實。尤其是在溪山包圍圈被打破(記住,是打破,也就是僅僅打了一個口子而已)后,越軍再度調整部署,轉而在溪山周圍實施自己擅長的運動游擊,進而給美軍造成巨大壓力。據美國史學家Ronald Spector所言,美軍在飛馬行動開始后的十周里,其損失的數目反倒是溪山被圍期間美軍損失數的兩倍。美軍雖然依然占據著溪山之“地”,但卻已經失去了“勢”,而越軍就如一把大鉗子,死死地卡住溪山,美軍怎么也掙不脫。美國人原本是打算將溪山基地打造為“胡志明小道”上的“毒刺”,結果溪山卻成了牽扯美軍大量精力的“雞肋”。到了這個地步,再考慮到溪山基地本身確實也有諸多不利于固守的劣勢,則溪山的棄守也就是必然的了。從這方面來看,當初海軍陸戰隊反對死守溪山還是頗有道理的。而越軍的這種通過間接行動“造勢”,最終達成“取地”的打法也頗有東方兵學的神韻。
回過頭來再看越軍的三大戰役目標,除了殲滅美軍有生力量(這里僅從人力考慮,尚未算美國人付出的沉重物資代價)這一項完成得不是很好外,其他兩項目標還是很好地達成了。可以說,僅從戰役層面來講,越軍在此戰中贏了至少七成。這時候再去糾纏是否“再現奠邊府”之類的話題反倒已經沒多少意義了。而如果我們從戰略層面上看,越軍得到的恐怕比這還要多。在拔除溪山據點后,越軍的“胡志明小道”更加通暢,而且他們還乘機在長山東麓修建了新的路段。相比于過去的西段道路,新的線路更直更短,運輸起來更為便利。要知道,在1968年的激戰后,南方的解放軍部隊一度處于比較虛弱的狀態中,急需補充力量。此時“胡志明小道”運輸效率的提高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越軍是這場較量中真正的大贏家。事后,越南方面對參戰部隊進行了大規模表彰。有傳言說,武元甲將軍是因為溪山之戰而失寵于越共中央,這無疑是缺乏道理的。在1968年的攻勢里,溪山戰役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層面上講,其戰果都是最大的。同順化之戰一樣,溪山的慘烈戰況同樣給美國人的精神上造成了猛烈的一擊,但順化最后被美軍奪回,而溪山則被越軍奪得。對此,作為戰役總指揮的武元甲如何會不賞反罰?事實上,反倒是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在戰役還沒結束時就被免了職。
在溪山戰役后,越南的抗美救國戰爭進入了一個艱難的僵持階段,但此役的積極意義卻是不可抹殺的。它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說的那樣,“為更偉大的勝利開辟了道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