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再強調,不論在第一還是第二部門,工人的勞動只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必要勞動形成工人工資,剩余勞動形成資本家的利潤,兩種勞動即可以用勞動時間表示,也可以用貨幣量表示,還可以用產品量表示。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都用貨幣量表示,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由于使用價值是社會的生產目的,因此,應該用實際產品來表示。我們的問題就是,剩余產品會被怎樣分配?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 M是資本家的利潤,如果他要擴大生產規模,就會把M的一部分重新轉化為生產資料。可他作為有生命的人也需要消費,但是,資本家的消費不僅僅是為了活命,除了物質方面的消費資料以外,他還需要用于精神方面的消費資料,這包括進高檔酒樓,旅游,戲劇院,各種社交聚會,雇傭仆人等等。在資本家進行這類消費活動的時候,他不是以資本家的身份,而是以消費者的身份進行的,這種消費不會給他帶來利潤,只會減少他的財富,但是他的收獲是得到了做人的快樂。
所以,資本家要想享受做人的快樂,他就必須破費,這些費用從M中扣除后,進入各種服務機構,形成服務業資本家的利潤和工人的工資。因此,服務業并沒有生產什么,該業的全部收入來源于產業工人的剩余勞動。
現在很清楚了,現代的第三產業并不是經濟學中的產業,因為沒有產品被生產出來,而真實的產品才是價值的承擔者。所以第三產業沒有生產出價值,如果說第三產業有利潤和工資,那么這種利潤和工資并非由第三產業的工人創造出,而是對第一類和第二類工人的剩余勞動的分割。
由此可見,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工人,不僅養活了自己和兩類的資本家,還養活了第三產業的全部人員,其中既包括資本家,也包括雇傭工人。誠然,該產業的雇傭工人也在勞動,但是他沒有給社會提供一個交換物,因此這種勞動不是生產勞動,沒創造一分價值。
人要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每天洗臉刷牙,同樣,對于社會整體來說,一定量的服務人員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是,由于服務性勞動不是生產勞動。這種勞動量就應該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類,增大這類勞動就是對勞動的浪費,因為勞動的現實目的就是增加現實財富。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三產業發達恰好證明,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并不是增加現實的財富。不是為了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而生產。第三產業越發達,就越能說明對勞動的浪費,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在趨于沒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