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帖雖然涉及狗,但不想介入玉林狗鬧事端。對玉林狗鬧那種閑得無聊無事找事的事,大于的態度的,法律沒有規定狗有任何不同于其它動物的特權,那么特別愛狗的可以任意地去愛,喜歡吃狗肉的可以盡情去吃,互不相干比較好。對于狗的態度,大于覺得可以學一學美國政客的實用狗道主義,有用的狗點點頭花點錢養一養,沒用的狗扭扭腰就踢出去,當年南朝鮮李承晚就是一個例子。
之所以提到“癩皮狗”,是因為看到一個“ 兩只癩皮狗爭一塊臭骨頭”的跟帖。想起前幾天遇到一個熟人牽了一條不錯的叭兒狗,問他叫什么名字,熟人叫“癩皮狗”,大于一聽趕快走開了。估計這個熟人是不知道“癩皮狗”的厲害,才把自己的愛狗叫了這么個名字,真正的“癩皮狗”是一種病狗,那是養不得。一般人都知道狂犬病,不知道狗除了能夠傳播狂犬病之外,還和許多疾病的傳染有關,如黑熱病、包蟲病等。其中這個“黑熱病”就與“癩皮狗”密切相關。
1958年,因為毛主席“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寫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所以大多數人都知道血吸蟲病。其實,舊中國肆虐中華民族的有五大寄生蟲病,除了血吸蟲,還有瘧原蟲、鉤蟲、絲蟲、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就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黑熱病曾流行于長江以北,人一旦感染,基本上是死路一條,人人談病色變。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工作很快被提到議事日程,首先就對流行嚴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蟲病的防治,全國人民付出了極大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對黑熱病的防治,也是可圈可點的。
下面這則老新聞,可以作為網友們了解相關情況的一個參考——
蘭州故事:1960年,甘肅“送瘟神”(圖)
( 蘭州晨報 2009-12-15 15:36}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 歷史圖畫的骨架往往是大人物們勾勒出來的,而它的血肉則要靠無數小人物來填充,也正是這些小人物創造了無數的歷史奇跡。
十幾年來,李林鐘一直在為一個早已成為歷史的展覽而忙碌。這個展覽就是1955年2月24日舉行的“甘肅省黑熱病防治工作展覽”。
一個過去了半個世紀的展覽,為何能吸引李林鐘十幾年的注意力呢?
這一切緣自“黑熱病”。黑熱病流行在我國北方黃淮流域及西北地區。根據上世紀50年代的調查,甘肅省黑熱病流行區有54縣1200多村鎮,重病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渭河、涇河、白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解放前,一旦感染了黑熱病,就只能慢慢地等死,唯一能夠治療的特效藥是斯弟黑克,但卻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動輒以黃金計價。
上個世紀50年代,甘肅人民創造了一個奇跡,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基本消滅了令人色變的“黑熱病”,挽救了數十萬人的生命。1960年,甘肅達到基本消滅黑熱病的標準,創造了“送瘟神”的壯舉。
李林鐘的父親李鴻勛曾參與創建了甘肅省黑熱病防治所,后擔任所長,是甘肅省黑熱病防治的先驅者之一。上個世紀50年代在防治黑熱病的“大戰”中,李林鐘的父親和他的戰友們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李林鐘十幾年來關注“甘肅省黑熱病防治工作展覽”的目的,就是為了追尋父輩們當年防治黑熱病時走過的路,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年的一幕。多年尋訪,李林鐘找到了大量與黑熱病有關的照片,勾勒出上世紀50年代,甘肅人民“送瘟神”的全景圖畫。
1955年,蘭園里的“黑防”展覽
一張老照片
最初引發他追尋念頭的是一張合影照。1993年的一天,李林鐘翻看父母留下的老相冊時,發現了一張十幾人的合影照。這照片的背景是一個大門,門上方懸掛著“甘肅省黑熱病防治工作展覽”的橫幅。這張照片上,有李林鐘的母親,也有幾位他熟識的長輩,更多人他素不相識。
“黑熱病”李林鐘并不陌生,他也曾聽他父親說過我省建國初期調查防治黑熱病的情形。這張老照片的背后,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
在1960年以前,黑熱病是種不得了的病。人一旦傳染上黑熱病,肝脾就會逐漸腫大,病人肚子鼓脹,全身皮膚發黑,消瘦而死。
195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衛生防疫會議,血吸蟲病、黑熱病被列為重點防治對象。甘肅被確定為黑熱病的重點流行地區之一。隨后,甘肅省人民政府衛生廳立即組建了專業的防治隊伍,開赴臨夏、永靖、皋蘭、天水各縣以及平涼、涇川等主要流行病區,進行摸底調查。
我父親他們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始了黑熱病的防治工作。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父親發現情況大有變化,原先甘肅省衛生廳估計病人只有5000人,但經過實地摸底調查后,發現病人數量迅速增加,病區的范圍也急劇擴大,初步估算全省的病人在3萬人以上。
形勢緊迫,1953年3月成立了甘肅省黑熱病防治所,父親擔任所長。“黑防所”下設三個防治隊蘭州天水兩個門診,在秦安縣郭嘉鎮還設立了黑熱病防治試驗站。黑熱病防治所的人員一度達到了78人,還配備了三臺照相機,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我能找到近百幅照片都要歸功于這三臺照相機。
講述人:李林鐘甘肅省疾控中心退休干部
至少救了三萬人
尋訪的過程非常緩慢,也非常艱難。從1955年到1993年,差不多過去了40年,其間,不僅發生過多次政治運動,而且有1960年困難時期的人口疏散,再加上甘肅省黑熱病防治所早在1956年就撤銷了,后來又多次發生機構變動。這些因素無疑給李林鐘的尋訪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盡管如此,他還是執著地尋訪著當年的故事。
這些年只要聽到線索,或者知道當年參與者的住址,李林鐘就一定要趕過去,去看看究竟。李林鐘的大部分業余時間,都花在整理父母留下的資料和尋訪親歷者了。到2000年時,他的尋訪初步告一段落。
李林鐘說他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特別強調資料的完整性。“我尋訪中不止一次聽他的戰友們回憶當時的情形,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父親的質問:‘多少,就是多少!數據必須搞準確。’我今天能比較全面地搜集到上世紀50年代黑熱病防治的資料,和父親當年強調資料的完整性不無關系。
父親他們早出晚歸,工作進展很快。他們一方面治病救人,一方面將檢出的病狗殺死深埋。同時,用可濕性的‘六六六’藥劑,對所有的住室、柴窖、牲畜圈、居民院落進行噴灑,殺滅白蛉。
同時,也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防治網絡,在蘭州和天水兩地開設了門診,疫區縣鄉衛生院都設立治療室。從父親留下的資料來看,門診接待的病人數量最高達到了近3萬人。如果不是這次防治黑熱病大行動,死亡人數至少會超過3萬人,因為當時黑熱病的死亡率高達98%以上,而且病人數量在不斷增加中。到1955年他們的防治工作就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到1960年時,人民政府宣布甘肅基本消滅了黑熱病。”
可以作為旁證的有當時出版的年畫,它們應該是配合“1960年甘肅基本消滅了黑熱病”宣傳的年畫——
大于對其中的“1960年”很有興趣,它至少說明,在三年困難時期最困難的時候,甘肅防治黑熱病還在正常進行。它意味著什么,誰都會懂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