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兩個月北京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突破623億元,達到去年全年土地出讓金的1/3,預計一季度土地出讓金很可能接近千億元。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總金額達4.1萬億元。種種跡象表明,靠賣地過日子的“土地財政”沒有止步的勢頭,令人憂慮。(3月2日《南方都市報》)
有委員表示,土地財政的形成和積累,房價地價的不斷攀升走高,和地方政府的“縱容”有著莫大的關系。但是,地方政府會為此叫屈,因為一個主論調是說,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統一,導致很多地方只能依靠賣地推動地方發展。土地財政作為地方政府眼中的“金礦”、“提款機”,這部分收益要支撐保障房建設、水利建設、按比例計提教育資金,還要用于水、電、氣、暖、公共交通、城市環境綠化等大量民生支出,倒是功不可沒。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土地財政的確同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期緊密相連,似乎是個必然現象。然而,土地財政終究因為不可持續而不得不叫人警惕。在一些地方,土地財政作為第二財政,早已超過了第一財政稅收。對“土地財政”依賴比較嚴重的應該是中部不發達城市和沿海還沒有形成產業支撐的開發區,這些地方的政府官員樂于寅吃卯糧、竭澤而漁,根本不考慮下一任政府官員如何解決財政收入的問題。年復一年,已成頑疾。
2013年全國稅收收入約13萬億元,而賣地收入幾乎占到了三分之一。這從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土地財政已經坐大成精,讓政府再也離不開,只能飲鴆止渴。土地財政的危害婦孺皆知,由于其大多集中用于城市,城鄉差距和和地區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不僅惡化了國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間投資,還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劇了產能過剩,快速城鎮化,刺激了建筑業、房地產業的大繁榮,帶動了建材、民用電器、民用五金、民用化工等產業的發展,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另外,土地財政生發的腐敗也不容忽視,由于這筆錢屬于本級政府“自收自支”,長期缺乏收支規范與監督機制,各地競相建設不少“樓、堂、館、所”和“政績工程”,攀比之風愈演愈烈,老百姓深惡痛絕。在此過程中,少數黨政干部財大氣粗,揮金如土,為所欲為;同時“土地尋租”活動猖獗,公款化為個人“灰色收入”的現象屢見不鮮,公眾反應強烈。
最讓人擔憂的是,土地財政注定讓保護耕地、保護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流于空談,讓18億畝耕地紅線岌岌可危。最簡單的道理是,由于集體土地不能開發房地產,現有的開發商處于來者通吃的壟斷地位,地王頻現,房價高企,就是必然。滿目所及,大片大片的土地成了建設工地,一些地方“空城”橫空出現,生米做成熟飯,即便難以為繼,還在齜牙傻笑。
土地財政的罪過罄竹難書。這話難聽,但是其弊大于利的“本質”顯而易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的明天在哪里,這并非杞人之憂。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但愿代表委員們能夠帶著這個民意上會,提出遠離土地財政的國是,為“中國夢”增磚添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