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鄧小平活到今天,他一定會為中國輝煌的經濟成就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同時他也一定會為中國嚴峻的外部環境感到不安與自責。因為中國現在嚴峻的外部環境,其根源來自他的“軍隊要忍耐”方針。
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四化總得有先有后,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只有國家在經濟上建立了好的基礎才有可能,所以我們要忍耐幾年。”此后鄧小平這個觀點,就正式成為軍隊要服從與服務于國家現代化或經濟建設大局的理論依據。其實早在1980年10月15日的一次防衛會議上,鄧小平就明確指出:“在國家建設的新的時期,軍隊要考慮的不是增加軍費,增加財政比重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已定的比例范圍內怎樣用好這個錢,用的更好,用的更合理,真正用在加強戰斗力上。”
軍隊要忍耐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軍工大下馬。軍工下馬的項目不勝枚舉,大約有幾十項之多,而對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影響的當屬下馬大飛機和擱置航母發展計劃。“運十”大飛機是在試飛成功后下馬的,非常可惜,“運十”的下馬讓我國至今沒有大飛機,沒有大飛機就意味著沒有遠程投送能力,平時不能利用它對國內搶險救災運送物資,戰時不能利用它向邊疆及境外投送兵力。毛澤東時代已有航母發展計劃,鄧小平卻將其束之高閣。航空母艦戰斗集群是無可替代的海軍遠程打擊力量和國家海外利益的保護力量,今天的南海危機除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想影響外,在手段上就是沒有航母,鞭長莫及。隨著我國經濟在海外的發展,我們需要航母為其保駕護航,我們的海外投資屢遭戰爭重創,損失慘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吃了沒有航母的虧。
軍隊要忍耐的主要表現之二是大幅削減軍費。1979年,中國的gdp總量不過4030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為2500億),軍費開支達220億元,加上科研費、民防費,實際上國防投入占國民經濟總量的7%,占政府財政開支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大國中這一比例僅次于蘇聯,位居第二,這是在臨戰狀態下的軍費。在和平時期比例應該有所降低,但,軍隊要忍耐的八、九十年代,軍費在每年百分之十幾的通脹情況下,均限制在200億元左右。如,1990年軍費總量只有209億元,按美元匯率計算在世界上排名降到十幾位,還不如臺灣和韓國,這區區軍費除發官兵薪水和補貼外,連訓練費都不夠。那些年,全軍除特殊的個別裝備外,兵器方面基本處于只研究不生產的狀態。軍人待遇低武器裝備差,這兩項成了困擾軍隊的主要問題,按國防白皮書數字,軍費的三分之一用于人頭費,即解決現役官兵的薪金和衣食住房,武器大都落后世界先進水平20年以上,處于“簡單的維持型”而極少更新,不是縮小而是進一步拉大了與美國及西方大國武器裝備的差距。如:
陸軍,坦克進入新世紀后,數千輛主戰坦克大多仍為“59式”。
海軍,大型水面艦只僅為兩艘排水量4000噸級的驅逐艦(即“出訪明星”112號和113號),進入新世紀后原有的幾十艘驅逐艦、護衛艦大都服役期滿,性能落后,潛艇也同樣如此。
空軍,上世紀90年代,中國上千架戰斗機是只有六七十年代水平的“殲七”。
從上可以看出,我們軍隊的武器裝備欠賬太多。這方面和農村水利設施的狀況極為相似,農村水利設施光吃老本,不搞投資,結果變成了靠天吃飯;武器裝備也是光吃老本,不搞投資,結果變成了靠外交部耍嘴皮子。今天,如果按照正常的需要將陸海空三軍的武器裝備集中更新列裝,再加上后續的彈藥費、維修費、保養費,所需采購經費將是一個天文數字,估計達上萬億元之巨,這讓國家的財政一時難以承受。
2011年5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在美國國防大學、國防部與聽眾及記者互動時說:“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主要用于提高人民生活,而非購置武器,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要求中國軍隊要忍耐,因此在長達20年里,中國軍隊的投入非常小,現在完全是補償式發展。”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實情。
軍隊要忍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20年中國軍隊的發展原地踏步,中國的國防能力被大大削弱,于是便發生了南沙被周邊小國瓜分,釣魚島被日本控制,藏南被印度侵吞的局面。更危險的是,這種局面又被心懷叵測的美國所利用,成為美國重返亞太的支點,并利用這個支點作為杠桿妄圖撬動中國安全的基石,進而顛覆政權,肢解中國。
所幸的是,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突出了“科學發展觀”,其中又專門在第九章說明國防建設問題,他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口號。科學發展觀,其實就是對鄧小平實用主義理論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的糾偏工程。鄧小平理論的偏差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即:“經濟為綱,其余拋荒”。在國防建設上就是軍隊要忍耐,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結束要軍隊忍耐的錯誤做法。
按說,鄧小平利用美蘇爭霸,互不相讓,又都拉攏中國的機會,判斷中國將迎來一段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期來發展經濟,這是對的,但他提出軍隊要忍耐的方針,采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政策,這種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顧此失彼的做法,是存在爭議的,只是在“不爭論”的壓力下才得以執行,在1989年6.4政治風波之后,中國遭到了國際制裁,尤其是1991年蘇東歐巨變之后,中國成為美國下一個顛覆的目標,他又缺乏戰略眼光,不知隨機應變,仍然提出“韜光養晦”的方針,不做軍事斗爭準備,讓軍隊繼續忍耐,遂埋下了若干年后國家安全的巨大隱患。
鄧小平將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對立起來,違背了我黨一貫的主張,周恩來生前曾強調:“四個現代化,要同時并進,互相促進,不能等工業現代化以后再來進行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鄧小平提出四化要有先有后,并將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費擠出來搞經濟建設,是與四化本來的精神背道而馳的。實踐證明,沒有一個強大的國防,連自己的主權都捍衛不了,豈能崛起!即使把經濟搞上去了,取得的成果也會得而復失,事實上,我們已為國防的失誤埋單花了不少的冤枉錢。
十七大之后,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變化,國防軍費在增加,武器裝備在更新,先進武器研發在加快,官兵素質在提高,作戰訓練特別是遠海作戰訓練在加強。
但是,富國強兵的方針遭到了習慣勢力的抵觸,有的人死抱韜光養晦的衣缽不放,叫喊“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有的人反對建航母,生怕別人說“中國威脅”,還有的人堅持談判解決一切領土爭端,反對動用武力。雖然軍隊要忍耐已經松綁,但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好在黃巖島和釣魚島事件激怒了中國人民,也驚醒了中共高層,于是“韜光養晦”不講了,“中國威脅論”不怕了,中國軍隊也不再忍耐了。陸海空針對性的軍事演習,再也不必藏藏掖掖,珠海航展將家底一一亮相,唯恐外人不知,航母艦載機起降成功,大爆特爆鏡頭,解放軍頻頻亮肌肉,既鼓舞了人民又震懾了敵手。歷史已經證明,現實再次證明,沒有強大的人民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軍隊不能再忍耐,敢于亮劍,國家才有尊嚴,人民才能揚眉吐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