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化的尷尬
——又是一大特色
本文標題原打算寫做“一樁罪惡”,又覺得有點言之過重,遂用“尷尬”一詞,比較婉轉一些,輕松一些,讓人容易接受;但難以表達我的憤慨。
今早從電視里聽到一則新聞,一個白血病患兒到北京某三甲醫院求治,需要一種叫“白非舒”的必用藥,院方卻讓患兒家長想辦法解決。——大家聽明白了嗎?——真是聞所未聞,不可思議——又是一大特色!如果那個孩子是有權有勢人家的,也會這樣嗎?
無論任何醫院,藥品偶然缺貨難以避免,但應該由誰負責解決?誰更清楚解決渠道?誰更有解決的手段?誰能把必要性和緊迫性說得更透徹?把醫療難題推給患者家屬,還有救死扶傷的味道嗎?如果家屬沒辦法解決(這是非常可能的),那個患兒就得等死嗎?上述問題,大概不是他們想考慮的,他們關心的是“經濟效益”;如果解決不了,他們也可推脫責任!
在毛澤東時代,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也經常聽說為了挽救危重病人,真是千方百計、廣泛動員、不惜代價的感人事跡,怎么到如今竟成了這個樣子!這難道不是醫療產業化所造成的惡果嗎?——不過還不止于此,有些游手好閑之輩賺大錢、發大財特別容易,而學醫的卻要多年苦讀(醫科大學學制最長),并且還要擔風險,有心理不平衡可以理解,并非醫生們缺乏人性。醫生本來是個崇高的身份,但一旦沾上銅銹,就可能變成惡魔。
我們知道,白血病是一種非常兇惡的疾病,也是一種常見病,不同于非典等新發疾病,為什么一種必用藥品竟然斷檔?據說,此種藥用量少,價格低,當然是效益差,許多廠家不愿意生產。——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特征!
據報導,此種藥品系外國生產。但從電視畫面看,藥名是中文字。我分析,可能是外國生產,專門提供中國市場;也可能是外資控制的制藥廠在中國境內生產的。但不能保證需求,難道沒有名堂嗎?我國衛生部和藥監部門應該負什么責任?
我們注意到,我國出個什么事,動不動就拿外國做比照。據說,類似那種用量少、不值錢的藥,在某國叫做“孤兒藥”,國家有什么相應的政策云云。對于這種事,即使比較弱智,也要從外國討招嗎?誰都明白,凡能治病就是好藥;有需就應備;說別的都是瞎扯淡!
我們不禁要說:此種“特色”真是前所未有、禍國殃民,太丟祖宗的臉!醫療改革,改來改去越來越沒人性。最近曝光的不交錢就拆線事件、縫產婦肛門事件、把垂危的新生兒仍進垃圾箱等等,盡創新鮮事,卑鄙無恥,駭人聽聞!這根本不是什么失誤的問題,是地道的倒行逆施,死不要臉!是國人之大不幸!豈是“尷尬”二字所能概括!
(余罘 2011年11月2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