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因此產生了不少經濟學家。他們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有不少經濟學家讓廣大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甚至還失去了自己的房子。社會矛盾也日益突出。很多經濟學現象廣大農民不理解,在經濟學家與農民的眼中一個事物存在兩種不同的結果。
現象之一:GDP的增長形式農民與經濟學家看法不同。據說有位全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帶兩個經濟學博士學生(兩個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到農村進行調研。某天飯后二弟子在散步時對經濟的一些學術問題進行探討,其中一個發現了一頭牛拉了一堆屎,于是與另外一個打賭:如果另外一個吃了這堆屎就拿一個億的錢給對方。另外的這個博士經過精確計算和嚴密的推理得出一個結論,吃一堆牛屎值一個億這個事做得,于是就吃了這堆屎。吃畢感到非常惡心。兩人繼續走。吃屎的博士也發現了一堆牛屎,又和對方打賭:如果對方也把這堆屎吃了也給他一個億。這個博士同樣也進行論證,得出一個非常精確的結論:吃這堆牛屎非常值,于是也吃了堆牛屎。兩人后來抱頭大哭一場,最后找到他們的導師,這位導師十分吃驚的說你倆了不得就在此時為中國增加了兩個億的GDP。這個事被當地的一個農民知道了,哇兩堆牛屎值兩個億,這是什么牛屎?我怎么不知道。經濟學家說,農民就是農民他們那里懂什么經濟學。在農民的經濟學中牛屎一錢不值,在經濟學家的眼中價值兩個億。
現象之二:經濟學家說我們的錢要拿到外國去做生意,特別是購買外國的國債,這個又安全又增值。其觀點的核心是:一個人把左邊荷包的錢裝在右邊的荷包,這個等于是沒有賺錢,要同其他人做生意才賺錢,這樣荷包里的錢才會多。農民的觀點:要掏別人荷包里的錢很不容易,別人是不會輕易拿給你的。怪不得美國人一曬欠中國人的債時,中國人就感覺到緊張。農民長嘆一聲,錢還是在自己的荷包里安全,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農民說欠賬的是大爺,要錢的是孫子,要錢的還要看欠賬的臉色。另外和身體強壯的人做生意,又怕別人賴賬,和身體不好的人做生意,又怕對方身體不好來個人死帳清,他兒子來個不認帳,你也無法。農民嘆息:這年頭生意不好做。
現象之三:經濟學家說:農民要從土地上走出來,現在的房價這么高,拿農民的土地蓋房子賣,很賺錢。經濟學家的理由是:土地沒下發時,農民吃飯都成問題,現在離開了土地,市場上多的不是糧食,買都買不完。中國沒有必要保留18億的農田,為什么不是19億?也不是17億,這18億沒有科學依據,也不符合經濟學發展的規律。農民拿出土地給國家建房,過了幾年后發現,哇,我們一家現在怎么辦?以前有土地時不管怎么樣毎年刨點田地,生活是沒有問題的,現在沒有田地,我們一家只能去撿垃圾為生。不檢垃圾那一家人就去喝西北風算了。在農民看來:如果沒有了土地,我們用錢去市場上買,如果市場上沒有呢,我們怎么辦?要是沒有錢就算有賣我們怎么辦?沒有大量的田地,糧食勢必依靠進口,萬一外國不出口給你呢?農民的觀點核心是:自己有總比依靠別人強。農民說:農村人大多老實,不會做什么生意,離開土地無法生存。于是就對對經濟學家講:我們國家大多是農民,我們沒有這么多錢去買房子,而且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依靠土地吃飯。現在我們以低價賣掉土地,我們的子子孫孫吃什么?經濟學家譏笑說:農民就是不懂經濟,就是不懂得發展。
是的,我們的農民不懂經濟學,但是懂得要生存。如果子孫都生存不了,懂點經濟學有何用?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