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摘要:本文基于對現在大學生對我國歷史的了解,對文明的理解,對西方國家的了解,對毛澤東思想的理解的調查之上,我們希望結合人類文明和我國歷史的發展,來探討毛澤東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程的意義,而不是老生常談的搬照大家熟悉的方面。
關鍵詞:文明的理解;知識的理解;歷史;毛澤東思想;當代大學生;價值與意義。
一
我們今天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時代?這個時代是特征是什么?它對我們的思想和生活究竟有何影響?我們真的有知識嗎?
針對以上問題,在我們小組調查的理工科院校(昆明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今天人類的文明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向前的時代,特征是:昂揚奮進、充滿希望的美好時代。所以人們都斗志昂揚,為了自己的錦繡前程而努力拼搏,并且毫無疑問,我們人類絕對是有知識的。
在我們采訪調查的綜合大學(云南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南大學、湘潭大學)的社科類學生中,文學系中有一部分很有代表性的觀點:他們認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并非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它使人失去了“詩意棲居在地球上”的美好向往,人們總是為名為利而不停地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而最后竟不知所為為何,究竟得到了什么。這個時代的特征是:虛無、迷茫、灰暗、浮躁。而人類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應該是很有知識的。
可見以上提出的一串問題,看似明知故問,實則是對當代“最起碼的常識”的反思。人們總會被“理所應當”的“常識”蒙騙。
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師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Hobsbawm)將20世紀定義為“短暫的20世紀”,他認為1973年美元和黃金脫鉤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是“短暫的20世紀”陷入危機的標志,它結束了“短暫的20世紀”,并使人類處在一個比“漫長的19世紀”更沒有希望的時代——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危機,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導致危機的延續,當危機蔓延全球的時候,人們幾乎都喪失了對新世界的想象。
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這樣的時代;一切已死的傳統,像夢魘一般纏繞著活人的頭腦。所謂知識就是能帶來現實利益的東西、技巧。所謂理性就是“算計”、“現實”。功利主義、個人主義風行。每個人都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鉆營算計。但到頭來,自己總是很難擺脫空虛和“知識困乏”的攪擾。
那么,什么是知識?我們如何擺脫這樣一個鬼魅——我們對新世界毫無想象的時代?
馬克思說“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也就是說,知識并不僅僅是對現在“知識”的理解和認同,而是在此基礎上“否定和改造”現在的“知識”。而國際著名學者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指出,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是一個極不尋常的社會變革——創造新文明。這就是說毛澤東思想是以一種全新的知識實踐,質疑和推翻歐美對世界史的敘述的基本邏輯,從而部分的改變整個世界史的進程和對世界史的敘述(文明對愚昧)。給人類發展的方向提供了希望,尤其是對中國的發展。
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思想在當代的價值就意味著:
1、人類的發展方向的選擇——究竟是在現有的“森林法則”的規則下、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在“溫水煮青蛙”的現有模式下帶來道德和精神的大危機下的發展,還是選擇一個“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可持續的發展、人們更能全面的發展自己的發展。我想,理智的人都更愿意選擇后者。
2、我們中華民族的崛起,必須掌握世界話語權和文化敘述模式;國家只有掌握“文化領導權”才能長治久安,利于教化,在混亂的價值觀治下,只會導致社會的不健康發展。這就為我們當下的很多問題給予了很好的啟示,并且是極有價值的啟示。
3、對我們已有“知識”的審慎態度和敢于對現有的“知識”的批判反思,以到達創新的目的,這更應該成為知識分子的共識。
二
我們小組又提出幾個問題:1、你對西方國家的歷史了解多少?2、你認為中國自宋朝以來是怎樣發展的(前進?倒退?)?3、你認為中國古代歷史為什么一直走不出“一治一亂”的歷史循環?4、你認為毛澤東身后給我們一個怎樣的中國?5、今天的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我們還有威脅嗎?
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小組調查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理科生都回答得很模糊,也就是基本不了解。對于第二個問題,很多同學(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背景的)認為那段歷史是一段“不光鮮”,我們已經走向落后了。那是一個“封建落后的時代”,導致了1840以來我們國家100多年的屈辱史。一小部分同學可能聽過《百家講壇》袁騰飛的講座,覺得宋朝還不錯,之后的朝代就一塌糊涂了。針對第三個問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皇帝昏庸和貪污腐敗,只有一個同學認為是由于土地兼并——看過某本雜志。對于第四個問題,被調查的人都認為毛澤東身后的中國是一個即將崩潰的、一塌糊涂的中國。對于第五個問題,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同學都認為西方國家對我們國家還是有威脅的。這到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調查結果。
國際著名學者魏斐德說:“毛澤東之所以長期遭受冷遇,主要是由于他所處的環境、時代的嚴重落后。”我們今天呢?
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就曾經批評有的同志:言必稱希臘,但對希臘又不怎么了解。對于我們國家的歷史呢?更不了解!我們沒有一本真正研究我們自己歷史、經濟、文化的書。
由以上調查來看,毛主席當年的話對我們今天仍有警醒和提示作用。我們不妨把毛澤東思想放在整個中國的發展歷史和人類發展歷史中來看,我想這樣更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位孤獨的偉人的思想,以及他(指毛澤東思想)的意義與價值。
現在關于我國近代史的歷史研究,我們國內乏善可陳,世界上對中國歷史研究得最好的是日本的京都史學派,其次是加州學派。日本的學者研究認為:中國早在宋代就已進入“現代”(商品經濟時代),并引領世界向“現代”邁進。1567年即明隆慶元年以來,正是中國把銀作為貨幣,才拉動了整個世界的向前邁進(歐洲人在美洲墨西哥的波托西發現銀礦)。所以中國后來的失敗并非是“文明”戰勝了“愚昧”,而是暴力戰勝了弱者。1840年的中國仍占世界GDP的百分之三十三,無產者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同時期的歐洲這一數據則高達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國富論》的作者,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正是把中國作為“市場經濟”的典范的國度的。現在的所謂“文明”戰勝“愚昧”云云,無非是掌握話語解釋權的歐洲學者的文化強權而已。
這樣看來,在對外方面,我們的祖先和歷代優秀的政治家,都致力于構建一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和平共處的國際關系。在對內方面都致力于打擊豪強,扶持弱勢群體,以期大同。而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難以走出“一亂一治”的歷史泥潭,就是因為地方勢力的定期崛起。而地方豪族之所以會定期崛起,根本就在于中國古代的基層組織的無效和土地制度——豪強兼并土地并且這些豪強勢力是反動 的——專門利己,毫不利他。他們勢力增強之后,不是促進生產,而是破壞生產——買進土地后高度壓榨農民,并放高利貸,導致下層社會的極度貧困,以及生產效率的低下,這樣必然造成大荒之年,貧農由于沒有食物而成為流民、饑民,占人口比例極大的農民形成的流民、饑民為了生存,必然要造反。
自宋以來,中國社會完成“扁平化”后,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遇到了三大瓶頸——吏有封建而官無封建,教育的失敗,農村基于土地生產導致的高利貸生產方式的低效率和落后,即基層組織的無效導致的國家能力的衰弱。
唐朝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王朝,是因為唐太宗的租庸調制和府兵制就是讓耕者有其田,教育平等和選撥人才的平等,把中華民族第一次帶進了真正繁榮輝煌的社會。王安石的改革也是意在于此——社會組織的有力,社會的公平。然而終究還是難逃人亡政息。原因就在于他們由于時代的限制,沒能知道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重組中國的社會和改變教育與選撥制度才能真正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思想不單是“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更是對中國最優秀積極的文化思想的繼承和延續發展。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革命正是從最基層改造了我國的社會機構。毛澤東最光輝的思想就是基于對中國農村的建設、基層組織的建設,已到達社會結構的合理,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循環。毛澤東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只有組織起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才能徹底改變傳統中國國家能力低下的狀況;只有把農村建設好,中國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公平、文明的繁榮社會。所以毛主席曾一直說:“我們一定要把農村建設好,甚至要建設得比城市還好。”的原因就是在此。而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很少能有這樣的理解——缺乏歷史視野。《毛澤東選集》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論十大關系》、《矛盾論》、《實踐論》等重要文章,表達的思想就是倡導“民眾大聯合,以人民的大聯合打擊特權利益集團和各種反動勢力;社會的公平是人民大眾的,而不是僅僅企業家和知識精英的、把農民和工人排斥在外的民主和公平。這一光輝思想對我國今天的社會發展仍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毛澤東思想中關于“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對于國家的軍事建設和處理國際關系仍有極大的警醒。毛澤東曾指出:只有列強丟掉槍,才能平等自有的談生意。毛澤東思想的建軍思想還對基層的建設有極大的積極作用——從“良家子弟”中挑選出思想先進和能力優秀的基層分子進入軍隊,所以每一次的參軍和退役,就是一次基層組織的優化更新。可以說毛澤東思想的建軍思想是對唐太宗府兵制的繼承和發展。
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之下,我國才能建立起現在強有力的基層組織、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證我們中國可以建立起一個完備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有效的、有力的國家組織能力。毛澤東身后,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扎扎實實的、優越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的中國,一個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一個完備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中國。并對如何治理中國的極其豐富和極有價值的治國經驗,為后續的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物質基礎。
當然,除了上述方面,毛澤東思想中對“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發展——結構的、空間的歷史觀,而不單單是以往“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的理解即:歷史是有其意義的,歷史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有它的趨向、意義和可理解性;而不是歷史是胡亂堆積到一起的事件和過程,毫不相干,毫無章法的歷史觀。他的“大陸法則”和“海洋法則”對立統一,互相轉換的思想,給歷史研究者以更加廣闊的歷史視野和深刻積極的啟發。這難怪他開玩笑說如果他不搞革命,會去做一名大學歷史教授。還有作為中國最優秀的農村問題專家,毛澤東思想中對中國社會研究的方法——“古今中外法”——把我國的問題放在我國的實際環境和歷史中,內外因素就和起來,部分和整體結合起來研究我國問題的方法。對我們研究我們中國的問題和解決它,仍具有指導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