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應該為什么而當?怎樣才能當好官?為什么現在有的官員不能讓老百姓對他心悅誠服?近日,筆者前往福建上杭瞻仰“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從中悟到了這些問題的些許答案。
當官應該為什么而當?是為了個人享受權力尊榮,還是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服務?不一樣的動機衍生出不一樣的工作路徑:前者眼睛“朝上”,整天揣摩如何迎合上級領導的偏好,工作華而不實,一門心思為自己的職級待遇而“努力奮斗”;后者眼睛“朝下”,工作腳踏實地,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執著探索。
才溪鄉調查,是毛澤東1933年對才溪革命斗爭實踐進行的一次著名社會調查,毛澤東通過全面、系統、周密的調查和科學的總結,為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國革命史上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光輝典范。
當年毛澤東為什么要去做才溪鄉調查呢?其時,毛澤東同志已經在黨內受到“及時和無情的打擊”,被解除了黨權和軍權(僅任中華蘇維埃主席),強令“賦閑”。蔣介石開始對蘇區實行大規模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而黨內李立三和王明推行“左”傾冒險政策,他們不知道鄉、村蘇維埃政權的具體工作和實際內容,只知道想當然地發布命令和決議,中國革命面臨著“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
此時的毛澤東掛心的不是個人的進退問題,而是中國革命的安危。是否有必要建設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和左傾冒險主義者分歧的關鍵所在。面對這一新課題,毛澤東希望用事實來判明是非。于是,他深入蘇區模范鄉才溪調查研究,并撰寫了《才溪鄉調查》,用鐵的事實駁斥了“左”傾機會主義對根據地建設的種種錯誤論斷,增強了全體軍民建設蘇區的信心。正是崇高的使命感讓毛澤東眼睛“朝下”,甘當小學生,把群眾看作是“可敬的先生”,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從而與人民群眾建立起血脈相連的深情。
怎樣才能當好領導?毛澤東的“才溪鄉調查”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經典的實踐范例。據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上杭蘇區永流芳》一書記述:1929年,毛澤東在上杭古田鎮蘇加坡與鄧子恢散步時說:“依我看,領導者并沒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他們的任務就在于替群眾當傳達員,就是把大多數貧苦工農的意見和要求收集起來,研究分析,作出切合實際的決定,然后把黨的決定傳達到群眾中去執行。”《才溪鄉調查》正是毛澤東堅持從實踐出發,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的實踐典范。
反觀現在的一些官員,眼睛常常看上不看下,成天忙于喝酒應酬,偶爾搞“調研”,也是警車開道,大小官員前呼后擁,嚴重脫離群眾卻還沾沾自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支撐個人虛榮的春藥。試問,這樣的官員能真正了解底層的實情嗎?能真正做好人民的公仆嗎?能贏得老百姓的真心愛戴嗎?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時,國內有媒體認為,奧巴馬的成功得益于上帝賜給了他天生的好口才。可是,奧巴馬的口才真的是天生的嗎?在美國人看來,政治家最重要的應該是體驗民情,應該20多歲就到社區服務、社區演講,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盡管奧巴馬沒有背景和關系,可他卻有著多年的社區歷練,所以與其說奧巴馬天生擁有好口才,不如說是長期的社區服務經驗造就了奧巴馬的好口才。奧巴馬的成功,和毛澤東所說的領導就是當好群眾“傳達員”的道理不是完全一致嗎?
毛澤東同志曾告誡全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我想,如果我們的領導干部能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當作自己的崇高使命,抬頭想民生,低頭思群眾,眼睛多向下看看,多與群眾打成一片,俯下身來調查研究,少搞花架子,不要拍腦袋決策,不要搞心血來潮,堅持奉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那么,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作者:黃林波(評論員,福建日報通訊員)
聯系電話:15159044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