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模式與豐田模式的不同
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做了一期關于富士康現象的節目,其中有一位日本嘉賓。他談到富士康的管理模式來自豐田模式:流水線,單一的重復性動作,效率和紀律,嚴格的質量管理,大量的加班,等等。他認為,這種模式在日本可以行得通,因為日本人普遍有一種自虐式心理,這種心理的表現就是拼命加班工作,嚴格律己,作一個最模范的員工,以報答企業的知遇之恩。
于是,論題就轉移到了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別,以及中國80后和90后的心理問題上。
但是,他忽略了豐田模式與富士康模式的一些重大區別。
第一,豐田模式的重要根基在于“家族式管理體制”,雇員是終生雇傭的,這是問題的關鍵。每個員工被視為大家庭中的一員,不會隨意被拋棄,員工一生的命運,與豐田這個大家庭緊緊聯系在一起。為豐田做貢獻,就是為自己的家庭作貢獻。而富士康完全不同,大陸員工絕不是企業的主人,更不是企業“大家庭”的成員,他與企業之間只存在一定期限內的勞動力買賣關系,企業絕不會為你的將來考慮,更不用說對你負責。據說富士康兩園區的員工每年流失的人數在5——20萬。在這樣的制度下,員工怎么可能“以企業為家”呢?一個這樣的企業,我有什么理由要為他拼死拼活,“自虐”般地賣命?可見,富士康移植了豐田模式中的許多技術細節,卻沒有移植豐田模式中最核心的東西,二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如果說豐田模式中有“人性化管理”因素,那么富士康與豐田的區別就是“非人化管理”。
第二,不平等待遇。這方面表現非常明顯。富士康的臺灣人都在管理層,都拿高薪。大陸員工都在底層工作,能力再強也不能當到“課長”以上。如果說這是一個家族企業,那么這是臺灣人的家族,大陸人完全是“外人”。我們是貴族,你們是奴隸,地位完全不同。二者之間,除了語言是相通的,別的就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了。在這樣的制度下,大陸工人會有什么歸屬感,會有什么未來的希望么?
實際上,這表現出外資的一種“殖民心態”。以“家族式管理”著稱的豐田到了廣州也變了。在廣汽豐田,這表現為日本“支援工”與大陸本土工人的待遇差別上。干著同樣的工作,工資待遇差別達到50倍以上。大陸工人月1000多元,“支援工”月薪5萬,還有數百美元的各種生活補貼。
這就難怪豐田全球15億美元利潤中,在中國的利潤就達到13億多美元。試想,如果富士康和豐田把對待中國大陸工人的這種態度和管理制度放在他們臺灣和日本的工廠,這樣的工廠能維持一天么?那么,大陸的富士康和豐田不是血汗工廠,又是什么?
所謂外資的殖民心態就是“我們才是人,你們不是,你們只是我們買來的勞動力——一種必須受我統治的牲畜。”
資本主義加殖民主義,這就是富士康現象的根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