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18日 新華網上有篇題為《本科生患眼疾求職不成甘當運煤工》的文章。
青島市有個名叫季文發80后大學本科畢生,住在火車道旁。由于患眼疾找了上百份工作都被拒之門外,應而轉找從事體力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紙箱廠做搬運工,“一天下來也是很累,嚴重的時候直不起腰來,最終這份工作只做了半年。”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齒輪廠,為大貨車裝運貨物,“這份工作也是出力的,但是大貨車不是每時每刻有,間歇的時候我也可以歇歇。”此后,他又先后在印刷廠等地方打過工。后來季文發就找到了現在的這份給人運送木碳的工作,當地人都叫他“運煤哥”。
“我一年就回家兩次,一次是過年的時候,一次就是秋收家里忙的時候。”季文發臉上的笑容消失了,陷入了沉靜。他家在農村,如果談女朋友、結婚買房,那又要比登天還要難了!季文發說:“我是一個等待黑暗的人。”他的這句話是包含著二層意思的,一是他患有眼疾,無錢治療。二是生活沒有前途,等待他的確就是一片“黑暗”。
如果這個大學本科畢生季文發生活在毛澤東時代,那么,他的情況又會是什么樣呢?
舉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蔣煜珺是遼寧鞍山鋼鐵學院畢業的本科大學生,學士學位。1967年7月出生,1994年7月遼寧鞍山鋼鐵學院物資管理專業畢業。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1994年7月蔣煜珺被分配在國營長林機械廠工作。他長得痩小,個子不到152CM,體重不到40公斤,而且高度近視。按照當時工廠的政策,大學畢業生到工廠工作,首先要到車間實習、鍛煉一年,由于蔣煜珺體質的特殊情況,考慮到他所學的物資管理專業,工廠勞資部門把他安排在供應部門的庫房實習。一年實習期滿后,安照國家有關專業技術職務政策,他被聘為助理經濟師,成為了一名國家技術干部,并被安排在工廠供應部門從事計劃統計工作。他住在工廠的單身宿舍里,吃在工廠的食堂,由于家也在農村,他每年可享受一次探親假。探親期為二十天,探親期間,工資照發,工齡照記,路費報銷。如果長期執行這種政策下去,工廠也是人盡其才,他也是學有所用。相信,他所處的政策,不應該受身體的缺陷而成不了家的。毫無疑問,他的前途應該是光明的!
1967年7月所生的蔣煜珺,也是因為身體的缺陷,而造成學習上的一些麻煩,因此耽誤了幾年的學期。由于他評借自己的勤奮、好學毅力,評借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大學畢業。但學有所成,對于他來說,出現這樣的一個好的結果,是因為他碰到一個好社會、好政策。如果他處在現在的改革時期,那么,他的處境是遠遠不如那個“運煤哥” 季文發的。他一沒體力,二沒個頭,三高度近視,四家住農村,貧困又沒有社會關系,那么等待他的結果就是自己從高樓上跳下去了!
1994年蔣煜珺大學畢業享受的是毛澤東時代延續下來的政策,全國大約在1997年以后,才進入“改革”的政策。我們可以知道,蔣煜珺所處的政策與季文發所處的政策,一個使人能看到了光明,另一個使人“等待黑暗”;一個給人以前途,另一個把人給予拋棄;一個能讓人盡其才、物盡其力,另一個卻讓人陷入生活的旋渦;一個能為國獻其精力、作其貢獻,另一個卻把人推給資本家剝削。是與非,對與錯,已昭然若揭!
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一對比我們就可以知道,還是毛澤東時代政策好!毛澤東時代的政策是體現在對憲法的具體落實,是保證人民能夠處于主人翁的地位,是具有人性化的政策,是保證人人平等、人人能夠享受勞動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政策。如果一個壞的政策在前,而一個好的政策在后,那么一般人的智力是不會超前的,都是有限的,在沒有認識到好政策之前,需要摸索、需要探求,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現在毛澤東時代在前,而“改革”年代在后,當代精英們也是在充分享受了毛澤東時代的好政策才有機會逐步脫變成“強勢”的,反過來卻過河拆橋,要把“是”改成“非”,要把“對”改成“錯”,精英們到底安得是什么心?到底意欲何為,相信我們都能看得到的,試目以待!
2010。06.2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