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初女子對毛澤東的評價(14)
——人民群眾在中國歷史的地位變遷
封建時代:平民是沒有歷史的
鴉片戰爭之前的封建時代幾千年來,舊式精英們一直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極力宣揚的是歷史唯心主義,并且不遺余力地為剝削階級的統治尋找堂而皇之的理由,用儒家那套上智下愚、尊卑貴賤的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來麻痹人民群眾,以使得他們的剝削合法化。而孔孟這些人,也被“尊稱”為我們中華民族史上的“大圣人”,他們的“偉大”之處在于:讓幾千年來中國的老百姓,自甘自愿地作為“下等人”而存在,并且成功地讓他們承認自己就是賤民,就是被統治的,就是要接受這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實。這種狀態,無論是我們的歷史書以及文藝作品里,都不難發現,我們只需要看看古代史以及古代文學作品中人民群眾的身影就很清楚:你所知道的中國歷史,除了帝王將相,或者才子佳人,見過幾個人民群眾的身影?這種狀態,沿用李鴻章的那句話來說,就是:“中國一直處于幾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個未變之局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排斥了社會上大多數人,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那個時代對于國家來說,這些老百姓僅僅只是作為單方面的承擔賦稅徭役的功能,僅僅是起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作用。清荷在這里,并不是要攻擊儒家文化,儒家作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雖然有不少正面意義,比如用來校正現代社會的弊病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文化遺產。但是,儒家這種強烈的等級觀念,確實是毒害了整整幾千年中國人民,使得封建時代的人民,一直難以登上歷史舞臺,并且一直心甘情愿死享受著配角的地位,而“封建皇帝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觀念,一直出現在我們現行的歷史教科書上。難怪毛澤東堅持要打倒孔家店,我想他老人家那雙慧眼,早就看清楚中國社會幾千年封建被毒害的根源。在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意識形態動員也只能達到是士紳階層,而人民群眾,只能作為“小人”而存在。所以,這些“小人”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就情有可原,即使是在古代文學作品里,人民群眾也是鮮見的。
毛澤東當年就曾經說過,我們的文藝舞臺是被帝王將相霸占著。中國舞臺上能“走幾步”的都是帝王將相或者英雄豪杰,而平民,是在歷史里找不到位置的。這也不難理解,我們從袁騰飛的講解歷史,就實實在在地感覺到,歷史真的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或者歷史就是一個發面團,想怎么揉就怎么揉。歷史在袁騰飛的嘴里,滿口吐沫噴出的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他對歷史的無知以及自己的膚淺。清荷認為,他這么糟蹋歷史,是因為歷史本來就沒有負起過作為歷史的責任:歷史在清荷的眼里,只是一個最勢力的小人。先別說現行歷史教科書令人惡心的吹捧。你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所謂正史,除了那些帝王將相之外,它寧愿將一些土匪流氓請進自己的殿堂,也不愿意讓平民百姓在旮旯里有一席之地。哪怕有這么一個朝代記錄下一個村落,一個小鎮,一戶人家的繁衍生息,衣食住行,繳稅納稅也好,至少讓我們這些后輩們知道,我們祖先的生存方式,生活以及生產狀態是怎樣的格局和畫面。也許你會跟清荷說,古代文學作品里是有一些這樣的平民生活。那么我們來翻開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毛主席的那句話一點也沒有說錯:“歷史總是被帝王將相霸占著。”文學也總是把多情的媚眼拋給帝王和英豪,其次就是才子佳人。偶爾是有一些平民生活的畫面出現,也大都被打入“小說”的冷宮之中,為什么說是小說的冷宮?因為小說在清朝之前只是下里巴人之作,是市井俗人看的閑書,根本不是主流文化。即使也有像七仙女與董永,白娘子和許仙等這類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與羨人不羨仙的平民生活,但那也是一半是人一半是仙;或者一半是人一半是妖,而更多作品中的市井百姓的妻子,只是一些臉譜化的人物。
所以,從歷史里,我只讀到了在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史上,那幾個封建帝王們的篡位奪權,只讀到了梟雄爭霸與腥風血雨。清荷翻遍了整個二十四史,卻沒有讀到人民生活的畫卷,沒有讀到老百姓怎樣春耕夏鋤,秋收冬儲的。在我們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海洋中,所謂的歷史,無非就是一部宮廷政變、王侯戰爭、農民造反與才子佳人相互纏綿的歷史。他們宣揚的歷史,也無非是有少數的“英雄人物”,“天才人物”的意志決定的,而人民群眾只不過是“一群無知的凡人”,一群只能追隨“英雄人物”的身后,仰仗他們的恩賜的小人物。
毛澤東時代: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這種“千年未變之局”一直沿襲到了1840年八國聯軍用大炮轟響了中國的大門,這其中,一大批覺醒的民眾開始覺醒,但是絕大部分民眾,是魯迅版的“人民”,就是一群被馴服的,麻木的和無所作為的人民群眾,他們在中國歷史的舞臺,是作為看客而存在,他們表演的角色,是那個病態社會里一個個悲劇式的人物。他們像一群永遠扶不起的阿斗,從魯迅的筆下,繪出一幅活生生地“國民的魂靈”的畫面。這幅畫,依然走不出被歷史沉積著的古老的封建傳統的侵襲。真正顛覆和改寫這一歷史背景的,是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歷史舞臺,“人民”第一次作為政治主體在歷史舞臺上開始亮相。那個被奴役地,被馴服的魯迅版的“人民”,開始被毛澤東版的“人民”所顛覆和改寫。從此在未來的半個多世紀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于是,我們就常常看到在那個火紅年代里,人民群眾真正釋放出自己作為主人公地位的熱情和能量。從鋼鐵戰線上出現的“王崇倫和時間賽跑”,到“老孟泰以廠為家”與紡織女工創造了“郝建秀工作法”。從 “大慶精神”到“兩彈一星”上天,從全國工人們爭先恐后競相學習到全國工農兵學商……那是一幅幅何等令人向往的精彩畫面!他們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每個人都是以國家主人公的姿態去艱苦奮斗,去自主創新。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經過30年苦戰奮斗,建成了具有強大工業經濟基礎的新中國。
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毛主席是深諳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所以,毛主席從來就沒有一天不將人民裝在心里,從來沒有一天不在為人民服務的:“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04頁)。毛澤東經常講要相信群眾、 依靠群眾、 尊重群眾,要關心群眾疾苦。他自己也以身作則,用一生的榜樣抒寫了“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大字。無論是戎馬倥傯還是和平年代,他始終愛兵如子,體恤民情,坦蕩無私,心憂天下。即使是身居高位之后,依然有“君臨天下之傲岸,惟有人民至上之襟懷”。在主席的一生中,從來不敷衍、馬虎對待人民,甚至于對于普通老百姓的來信,也是每信必復。在這里,清荷從《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的群眾來信,以及主席的回信,我們來看看在當時人民群眾的地位是什么樣的:
1962年2月12日 ,上海市工人金祥根寫信給毛澤東,反映當時物價不斷上漲,工人們節衣縮食、多年積蓄的一些錢一天天地貶了值。在表示難過、不滿心情的同時,金祥根在信中還提出兩項建議:第一,政府應盡努力穩定物價,使人民群眾對幣值有充分信心;第二,有關部門應每月公布物價總指數,存款采取保本保值措施等。毛澤東看過這封信后, 3月4日 即把信批轉給當時任中央財經小組副組長、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處理。 批語是:“先念同志,請您找幾個內行同志在一起研究一下,看這個文內所提的兩項辦法是否可能做到,怎樣做到,何時做到。如有結果,請告我。”
1972年12月12日 ,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小學教員李慶霖寫信給毛澤東,反映其孩子下鄉插隊生活困難,口糧不夠吃,以及當地在招工、招生、招干工作中拉關系、 走后門等情況。 1973年4月25日 毛澤東親自給他回信:“李慶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 容當統籌解決。” 之后,黨中央把李慶霖的信和毛澤東的復信印發給各省、市、自治區、各大軍區,要求認真進行傳達、學習,同時要求全國各地對知青上山下鄉工作進行一次檢查,發現類似問題及時解決。 1973年6、7月間,國務院召開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 擬定并通過了《 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 草案 》,對知青上山下鄉工作作出了新的改進。
1975年8月5日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給毛澤東寫信,反映她到延安、大寨、紅旗渠等地參觀學習,發現那里的食鹽很貴,有的地方賣每斤一角一分,有的一角三分,還有的一角六分等。并且說:食鹽、布匹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售價這樣高,這是對待山區、老區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毛澤東看到這封信后,于 8月13日 作出批示:“ 印發政治局在京各同志,并議一下。” 根據毛澤東的批示,這封來信不僅在中央政治局成員中進行了傳閱、討論,而且還作為中央是年9月召開的農村工作座談會會議文件印發,以引起全國對這類問題的關注。
從毛主席對基層群眾來信的回信或批示中我們讀到的是親切是感動是主席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他以自己的行為,為我們黨的各級領導者樹立了榜樣。這些例子也充分說明了:毛澤東對群眾的每封信都親自看,并且認真進行處理。或直接提出處理意見,或批轉給有關方面調查核實、研究解決。有的還親自寫回信甚至寄錢給來信人,以幫助其解決困難。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試想想,有誰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在黨政軍國大事如此繁重的情況下,仍然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親自受理人民來信,能夠容納人民群眾中的不同聲音,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這種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精神和崇高的品格,當之無愧地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敬仰。只有將人民裝在心里的人,人民才不會忘記他,人民才可以發自內心深處地擁戴他。歷史證明,在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眼里,毛澤東所代表的老一輩共產黨人不僅是人民的救星,而且是民族的驕傲。
資改時代:人民是弱勢群體
當改革開放之后的春風在吹遍神州大地的同時,也吹走了人民作為主人公地位。人民這個詞,開始淡化出了歷史的視線,與毛澤東一起,退到歷史的角落。如果有人閉著眼睛說瞎話,宣傳人民依然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是處于主人翁的位置。事實果真如此么?在這里,清荷只需輕輕一點撥,我想大家馬上便會心神領會。點撥什么?那就是我們國家的《憲法》第一條與第二條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是這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我們來看這兩條:第一,現在的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還是那些政治精英領導的?他們代表的,是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還是自己的利益?第二,我們現在是在以工農聯盟為基礎還是以吃光賣光為基礎?第三,我們現在是人民民主專政還是專人民民主的政?第四,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已經摸到了資本主義的大河里了?第五,現在我們的一切權利是屬于人民還是屬于精英?
如果只要清楚以上五個問題,清荷相信大家就已經明白了。個中道理,即使清荷不說,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那么,人民在這么一個被污染的背景下,當了幾天主人翁,不得不被別具用心的人,再一次推下了歷史的舞臺。所以,人民的地位,有了另外一個代名詞,我們把它叫作“弱勢群體”。當你看到被無情地拋在大街上的幾千萬國企工人的時候,當你看到我們曾經引以自豪的農業大國現在不得不以轉基因為糧食生產的時候,當你看到我們祖祖輩輩的以土地賴以生存的農民,現在不得不背井離鄉,成為另外一個代名詞“農民工”的時候,你就知道,我們現在還是不是工人階級所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還有,當你看到中國的老百姓,現在要用汽油瓶來對抗地產商,來維護自己尊嚴和權利的時候,你就知道國家的一切權力還屬不屬于人民?當你看到在改革開放短短的30年的時間里,我們從一個幾乎人人是國家的主人、幾乎人人是雷鋒的社會,變成了一個道德觀、價值觀完全喪失的社會,變成了官僚腐敗成風,人民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的社會,你就明白了我們還是不是毛澤東設想的社會主義國家?當你看到我們這個國家,從毛澤東時代犯罪率在世界上最低,到現在的校園慘案到富士康的的第十三跳,還有一次又一次的只能靠維穩來保障民生,來維持國家穩定的時候,你在心中還會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是取得了重大成就了嗎?
我們知道,當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當“統治者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人民群眾也不能照舊生活下去的時候”,社會動蕩似乎將要如鐵律般如期而至。那么,擺在真正的共產黨人面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避免它的降臨,而是以怎樣的態度和面貌去迎接它,甚至不僅僅是迎接,而是如何站在時代和社會潮流的最前端,去領導和推動這股潮流。當你對現狀不滿,你能夠發現罪惡,你在尋求改變的途徑的時候,你是否了解我們人民需要什么?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我們這個國家需要什么?你是否真正在用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斗爭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社會現實,抑或怨恨早已蒙住了你的眼睛,使你喪失了冷靜的判斷力?最重要的問題是,真正的共產黨人應該去哪里尋找力量?如果找不到實實在在從人民中獲取力量的途徑,那么很遺憾,歷史是無情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誰都懂得,為什么自古以來的歷史都是人民創造,可只有當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出現,才史無前例地讓歷史的創造者真正成為時代的主人?這充分說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掌握了真理,卻沒有能力取得路線斗爭的勝利,去領導革命的潮流,我們又如何可以擔當歷史的重任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