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既然提到了生產力,就引出了人類要進行生產所必須的三個簡單要素:即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古往今來,無論人類生活在那一個歷史時期里,要進行生產,都少不了這三個要素。但是為什么說它們是三個“簡單的要素”呢?因為人類的生產活動實際上并不這樣簡單,并不是僅僅具備了這三個要素就能進行生產了。而總是由許多人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社會的生產,而且總是在不同的具體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社會生產。因此,我們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分析,就要進一步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考察。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生產活動包括著兩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反映的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生產關系反映的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中國特色的“改開搞”已三十年了,不知人們是否還記得,改革初始就是說要大幅度地提高社會的生產力。而提高生產力的唯一舉措即是改變當時堅持的生產關系,為了達此目的,就打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旗號……于是改革就在中國大地拉開了序幕。但現在已過去了三十年,究竟是不是生產關系的改變真正有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是讓我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用當初倡導改革者用過的老辦法,再用三十年的實踐來檢驗什么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人同生產工具這兩項,構成了社會的生產力。但改革開始后由XX理論對生產力的構成部分又作了發揮與貢獻,再加進“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于是合著原有的兩項,就構成了新的生產力三要素。
我們知道,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不僅要同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在人與人之間也要發生一定的關系。由于單個的人無法同自然界的力量抗衡,無法單獨開展生產活動,人們只有聯合起來才能進行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所以首先必須有人與人的聯系,才會有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這種社會關系,就叫做生產關系。它包括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三個方面:
(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二)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包括互相交換其活動或產品的關系;(三)產品的分配形式。
在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它兩個方面,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改革是由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開始變革的。它首先是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把原本是國有或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通過先后不同的手段化為私有。改革的決策者是否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成為私有,自當比公有共有更能激發出人們的最大生產創造能量?無法否認的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變了,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隨之改變。這種關系已由原本的合力協作關系演化成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生產資料的擁有者與貧窮的工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的前二者都發生了改變,產品的分配形式也自然發生了改變,那就是生產利潤和剩余價值的最大化擁有者和僅能維持溫飽需要必須費用的生產者之間財富分配的極大差距。基于這樣的事實,“先富論”、“先富帶動后富論”出籠了。
生產關系的改變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完成。它可以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結果,也可以是通過強權勢力干預作用的結果。如果是前者,因之而改變的生產關系必然能極大地發揮生產力的的革命作用,但如果不幸屬于后者,它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強權勢力作用的臆斷與盲目性。正因為如此,“摸論”與“不爭論”才被炮制出來。
弄清了這些,我們就再進行檢驗吧。如果用實踐的唯一標準來衡量,就要看現行的生產力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用新創的三個基本要素來判斷,首先是科學技術。我們知道人類創造發展的一切科學技術都是要為實踐、生產服務的。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國所謂的三十年發展成就不過是成為了世界加工廠,中國在從事著社會生產這一過程中最低端的制造業。大家知道,從事制造是無需什么高端科學技術的,它只要能熟練工藝就行了。而制造最大的弊端是浪費資源、剝削勞工與不可逆的環境污染。我在此想問,中國真的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嗎?但無論多豐富的資源條件,也總會有枯竭的時候。中國有十幾億人民,人力資源豐富,所以就相對勞動力不值錢了嗎?而大面積的環境污染無疑是在拿子孫后代的生存條件做著交易!想到這里,你是否明白所謂的中國特色式發展是一種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它是以巨性透支,大量浪費、極端不平等的勞動力,日益惡化的環境條件做交換得來的。哪么現在再回頭看科學技術是不是發展了?
要說另外兩個要素沒有改變那無疑是在說謊。但人們又知道,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征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無疑是會不斷發展的。但即就是如此,后三十年中國仍然在某些方面有退步,這從如今農村因為土地私有化、受耕作條件和規模的影響,機械化運用程度可以看出。
有人也許還會說,現在社會的人們的確能吃飽飯了,生活水平也較過去提高了許多。而這要看解放初的中國是沒有任何基礎,我國基本是從一窮二白起步的。而后三十年的改革時面臨的社會基礎是什么呢?是新中國前三十年教育、培養的大量人力資源,是廣大農村的水利化、農業科技化已初具規模;而工業包括國防科技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改革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起步的。再說生活水平的改善,同理,只要不受戰爭或自然條件的影響,人類創造的財富總是逐漸趨多的。如果還要舉例說明,前三十年中國家庭一般都是好幾個孩子,而今天只是一個,最多兩個……今天供養一個大學生直到畢業、在城市就業、結婚、買房,這些都做完后你是不是感到非常吃力?當然前提你是普通工人或是普通知識分子、農民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再以過去中國社會的生養標準,你今天再供養二至三個孩子完成前述的一切,你具備這個能力嗎?
客觀地說,如果再加上社會的貧富不均,黑惡勢力,官員的群體化制度性腐敗和橫行肆虐社會的一切丑惡現象,你說這個社會是進步嗎?如果再算上非法暴力拆遷、惡城管、毒品、賣淫、因上訪進精神病院及不斷發生各地的群體性事件,套用實踐去檢驗,我們又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我曾這樣想過,毛澤東如果生在了今天社會,將會是怎樣?如果他繼續堅持既往的斗爭論,他成功的幾率有多大?但如果他選擇隨波逐流,投身于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去浪遏飛舟,那么他會成功嗎?
一定會的,如果他舍棄了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追求,他就不會那么艱苦卓絕地艱辛探索……他會出書掙大筆的稿費,會上央視百家講壇說古論今,會開店賣字,或者選擇留洋出國,去美國的西點軍校等軍事院校講授關于未來戰爭的課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他不選擇政治,他一定會致富的。
但以毛澤東菩薩般心腸,倘若面對在貧窮中掙扎且絲毫看不到希望的普通民眾,他會無動于衷嗎?
毛澤東正從追索與臆想中向中國大眾走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