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是不對的,不罵是不行的》
附:人民日報學者論學問:怎樣做到有肉吃、不罵娘的原文于后。
寫下一個這樣粗俗的題目,是在偶然讀到一位教授學者的文章之后——忽然想到的。有肉吃、不罵娘是這位教授的期望,也是他做學問的“學問”,但他的期望似乎有點渺茫,“學問”有點流于“高深”,在我等喜歡“罵娘”的人看來,這“學問”實在是很有些“媽媽地”。我等粗人的見解,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也不妨就在閭間窄巷中發一點謬論,說一說教授的“學問”之所以‘媽媽地’——是如何‘媽媽地’。
我以前一直沒想明白,作為某些高級知識分子,以其擁有的知識與智慧,更能透過表層看到事物的本質,更應具有清高的傲骨與正直的人格(或稱作社會的良心),更應渴望人類的進步與提高,就算遵從祖宗遺訓吧,那也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一個不忘良心與風度的君子吧?怎么給人的感覺就是每況愈下,‘黃鼠狼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呢。
在仔細的比較了奴隸與奴才之后,我感覺有些開竅了。奴隸者,當牛作馬,日夜勞作,食不求味,但能一飽足矣;住不求寬,但能御風寒足矣;與人有益但求人不害己足矣。但幾千年來,除了毛澤東時代,何曾不是奴隸,何曾知道罵別人的娘呢!更沒膽子敢罵‘闊人大人’們的娘!
但奴才就不同了,他是依附與幫兇的身份。做的是媚上驕下的工作,雖有大奴小奴之分,卻無骨氣大小之別,全是只知利益不知骨氣的東西。精通的是曲意奉承,擅長的是圓謊扯屁。但如果因此小看他,卻也不然,這些人古稱為士,今稱知識分子是也,而且不是小知識分子,往往會被主子授予耀眼的光環,頂著好幾個頭銜。當然,這些是已經做上大奴才的,應該看到,在竟爭奴才的路上,還是有眾多的“待奴”者,也就是我所謂的‘小奴’也,但總歸是奴,本質本性還是一樣的,對主子媚,對奴隸兇。
這些人,雖有國家,卻不愛國,因為主子才是他的歸屬;雖有主子,卻不忠誠,因為有奶才是他的一切。這些人,往往比主子更反對將奴隸變成人,因為如此他將失去驕下的特權;更害怕奴隸全成了主人,他將因此失去媚上的條件。總不能對著那么多的主人獻媚吧?況且,眾目睽睽之下,如果敢亂晃屁股,也許除了聽到罵娘之外,保不齊還會挨上一腳,那可是奴隸出身的大腳,輕則眼冒金星,重則休克暈厥。
和這些深具奴性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因為他所知道的,比耿直的人要多的多,了解的更透澈,但本性使然,利益攸關,他吹的小喇叭里,只會吹出與主子有喜,與奴隸有殃的小曲來。
曾經做過一回人的奴隸,懂得了罵娘,這很令“學者”們惱火,頭上還有個社會主義的緊箍咒,更不舒坦,所以,論吃肉與罵娘的“學問”,雖然說理“高深”,也有意識的摻了點下里巴人的土氣,但奴隸們仍然未必愿意信服,畢竟,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洗禮的勞動者,不再那么愚昧了,不管你論的高深,還是土氣,畫皮里的黑心,還是越來越難以遮蓋了。
我不想過多的去論證產肉、吃肉和罵娘的邏輯,只想問‘肉’是怎么產出來的?產出的‘肉’進了誰的嘴?為什么會出現‘分肉不均’?怎么才能保證‘分配肉’的權利是在勞動者手里?
其實問也是多余的!那位偷肉的母親,用她的羞辱和淚水,告訴了更多的人:產肉與吃肉的人,并沒有因為“多產的肉”而撐的罵娘,卻因為稀缺的“肉”之誘惑,伸出了那讓人憐憫和心碎的——顫抖的手!
2008年11月18日
人民日報學者論學問:怎樣做到有肉吃、不罵娘
《 人民日報 》( 2008年9月8日 09 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楊瑞龍
人們常用“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來形象地反映對收入分配不公的意見。那么,如何看待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又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呢?
其實,盡管“罵娘”表明一個人對現狀不滿,但畢竟他是在吃到肉之后的罵娘,這與餓著肚子罵娘是有天壤之別的。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和個人缺乏自主選擇權,財富創造的積極性低下,物資嚴重短缺,不要說吃肉,就是吃飯都成了問題。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人均GDP從幾百美元增長到超過2000美元,老百姓的飯桌上有肉了,腰板也直了。
企業和個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是怎樣激發出來的呢?一個重要的策略和手段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也就是承認差異,不僅承認勞動能力的差異導致報酬的差異,而且讓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這一方面從物質利益上調動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居民收入差距出現擴大趨勢。于是,后吃到肉的看到先吃到肉的,吃到小塊肉的看到吃到大塊肉的,吃到肥肉的看到吃到瘦肉的,在吃了肉之后都忍不住要罵娘。
有沒有一條既讓大家都吃到肉又不罵娘的途徑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曾采用以下一些辦法:一是把“肉”撤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二是為大家發放“肉”票,取消物質刺激;三是不管你為“肉”的生產做了多大貢獻,大家平均分配。實踐表明,這些辦法的效果都很不理想。既然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那么,人們為什么要操心費力地去生產又多又好的“肉”呢?那時,雖然罵娘的聲音比較少,但飯桌上的肉也沒有了。
“吃肉”與“罵娘”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先要解決多生產“肉”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解決“吃肉”過程中“罵娘”的問題,即首要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要解決多生產“肉”的問題,就必須解決生產“肉”的動力問題。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把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前所未有地調動起來。市場經濟中的效率原則和資源配置中的產權規則使那些勤勞的人、有才能的人和擁有資本并進行創業的人先富起來,進而激勵大家為了過上好日子,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努力致富。“吃肉”中的差異既會導致“罵娘”,也會產生激勵。當大家為了吃到“肉”而努力多生產“肉”時,“肉”就會越來越多。如果一定要消除這種差距,那也就扼殺了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當然,如果只強調提高生產“肉”的效率而忽視分配“肉”的公平,那么,隨著差距的不斷擴大,必然引發各種摩擦和沖突,最終會影響生產“肉”的效率。因此,無論是為了減少社會摩擦,還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都需要十分重視公平問題。推進社會公平,不僅要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對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大財產性收入在勞動者收入中的比重等措施,為全體人民創造機會平等的條件,而且要加強反腐敗力度,防止腐敗分子憑借權力把別人碗里的“肉”竊為己有。同時,還要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盡可能彌補初次分配中分“肉”不均的不足,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分享到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盡管大家都不喜歡聽“罵娘”聲,但由于初次分配中的不均等等原因,“罵娘”聲又是難免的。既不影響生產“肉”的效率又能在吃肉中減少“罵娘”聲的有效途徑,就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讓社會永遠保持旺盛的財富創造力,不斷促進經濟發展,同時統籌兼顧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