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依據當時的形勢俺老人家寫了《臺灣要求和平統一,大陸又該怎么辦?》。
后來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了,俺老人家只是將其中的《中國只要不信邪 美國就無可奈何》和《臺灣問題就怕不談也不打》發在了有關網站。知道《烏有之鄉》后,又將《日本政要參拜神社,美國為啥不管?》發在了本網。
現今,國民黨果然復辟了,臺灣問題再次引人注目,俺老人家就在此將原文全部分部發出,僅供諸位參考玩味。
臺灣要求和平統一,大陸又該怎么辦?(一)
楊連旭
(2005年11月4日)
自民進黨在臺灣執政掌權以來,臺獨主張甚囂塵上,中華民族反臺獨運動也隨之如火如荼。
尤其是在大陸。一時間,主張臺獨的民進黨成了過街老鼠,主張統一的國民、親民和新黨成了希望之星。主流輿論恨不得立刻在臺灣將民進黨趕下臺去,由國民黨重新執政掌權。
問題是,大陸是否深思熟慮過,在臺灣,無論是國民黨復辟,還是親民黨執政,亦或泛藍陣營掌權,如果他們提出祖國和平統一的要求,大陸又該怎么辦呢?
拒絕嗎?顯然不行。因為拒絕就意味著不僅臺灣可以名正言順的實行獨立,而且大陸還必須承擔著分裂祖國的歷史罪名。
接受嗎?顯然不能。因為國民黨、親民黨提出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條件必定包括實行統一政權的民主選舉制。如若接受,蘇聯和東歐各國的巨變就必然在中國重演。
不要以為要求祖國統一只是大陸的專利,當年的國民黨就曾先是要光復大陸、后又堅持以“三民主義”統一祖國。
祖國統一的主導權并不是必然操縱在哪一方,而是完全取決于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技術等,各種因素所構成的綜合實力的總體較量。
(一)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提出并反復強調了:“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要搞一個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辦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0、97頁)
這在當時確實是可行的。因為那時在臺灣執政的國民黨還背著腐敗無能、喪盡民心的歷史包袱呢。正如鄧小平所指出:
“蔣經國提出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現實嗎?你那個‘三民主義’在中國搞了二十二年,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國搞成了什么樣子?‘中國人站起來了’,是什么時候站起來的?是一九四九年。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不是蔣介石,而是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社會。”
“臺灣當局提出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至少是太缺少現實感了。能用一千幾百萬人口的臺灣的現行制度來統一十一億人口的大陸嗎?”
“中國的形象如何還是要看大陸,中國的發展趨勢和前途也在大陸。臺灣跟大陸爭正統,不自量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86、97、358頁)
時至今日,江山依舊,人事已非。
如果說當初國民黨在臺灣執政是靠強權維持專制的話,那么經過民選掌權的臺灣政黨就已經至少在理論上是代表臺灣多數民意的了。
尤其是,如果國民黨經過民選復辟執政之后,也就等于是進行了脫胎換骨、重獲新生,就會令全體中國人刮目相看!從而也就卸下了腐敗無能、民心喪盡的歷史包袱。而且,國共兩黨的老一代已經退出,功過是非自當另論。
如果說當初國際社會是兩種制度兩大陣營對立旗鼓相當的話,那么隨著蘇東巨變,社會主義運動正處低潮.尤其是,大陸也已經實行了市場經濟,兩岸經濟成份日漸趨同,經濟基礎各有所長、難分伯仲。少數人口的制度也未必不能統一多數人口。
當此之時,如果臺灣當局提出以民選中央政府為先決條件的和平統一要求,就如同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國共和談時的共產黨一樣,不僅理直氣壯、而且深入人心。
因為既然是人民當家作主,那么人民究竟認為誰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想要委托誰執政掌權,那就讓人民選擇好了。
那么,大陸有在民選中勝算的把握嗎?
在內政和內戰中,決定一切的是決定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時下談起祖國統一人們普遍愿意進行軍力對比,這就正中了軍火商的下懷。包括軍力、經濟在內的其它因素都很重要,但決不是祖國統一的決定因素。若是論軍力、經濟因素,國民黨早在大陸就已經消滅共產黨統一全中國了。
當年的邊區較之國統區貧困落后,可國統區的青年們卻趨之若鶩,就是因為邊區“只見公仆不見官”,國統區是“前方吃緊、后方緊吃”。人民解放軍所到之處,之所以人民歡聲雷動、反動政權土崩瓦解,就是因為“解放區的天是艷陽天”、“共產黨來了苦變甜”。
國民黨在臺灣既有黨產黨軍,又有政權,還有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業績,可為什么卻在初次民選中敗北了呢?因為執政50年的官吏腐敗積重難返。
民進黨執政后不僅實行臺獨、挑動戰爭,而且經濟發展、社會管理都不能與國民黨同日而語,可為什么竟然還能在選舉中與國民黨不相上下、并通過槍擊案再次勝出呢?因為民進黨的官吏腐敗還未充分暴露,國民黨的官吏腐敗還讓臺灣相當多的人民心有余悸。
正所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得之,無德者失之,得民心者得天下。
當今大陸與臺灣的官吏相比,誰更清正為民、深得民心呢?
(二)
“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人口這么多,地區之間又不平衡,還有這么多民族,高層搞直接選舉現在條件還不成熟,首先是文化素質不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42頁)
這將是大陸應對臺灣當局以民選制為條件和平統一的主要基礎,而且頗有道理。
試想,在我國這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多樣、有著13億人口的國家,如果實行直接大選,
我們將以怎樣的技術來保證選民對參選人的充分了解?
我們將以什么樣的資金來源組織這樣的選舉?
尤其是,目前就連村委會的選舉尚且存在著普遍的非正常現象,更何況實行全國大選。果真如此,極有可能形成比文化大革命還要嚴重的動亂。正如鄧小平所指出:
“那時還有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的威信,說是‘全面內戰’,到底不是大打,真正的內戰并沒有出現。現在不同了,如果再亂,亂到當不起作用了,國家權力不起作用了,這一派抓一部分軍隊,那一派抓一部分軍隊,就是內戰的局面。……
“一打內戰就是各霸一方,生產衰落,交通中斷,難民不是百萬、千萬而是成億地往外面跑,首先受影響的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希望的亞太地區。這就會是世界性的災難。所以,中國不能把自己搞亂,這當然是對中國自己負責,同時也是對全世界全人類負責。”(《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61頁)
不相信嗎?請看潘維博士所舉事實:
“世界上民主化浪潮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是腐敗的蔓延,而且還伴隨著政客們挑動社會分裂,進行種族清洗。”(北大在線:《北大最佳講座》第二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52頁)
問題是,如果臺灣當局以當年解放區民主政府和國共和談期間共產黨提出的和談方案為例證,或者以臺灣的資金和技術為大選提供保證,必然又陷大陸于被動。
所以,別看大陸的祖國和平統一主張調門高、喊得響,其實真正實施起來就會因為缺少政治硬件導致底氣不足了。這就如同當年蔣介石再三邀請毛主席親臨重慶共商和平建國大計一樣,無法實現。
1945年,“雙十協定”之后,中國本來已經形成了民主政治、和平建國的歷史機遇,可是蔣介石國民黨為什么非要撕毀協定發動內戰自毀前程呢?
其中的必要條件是,中華傳統文明信奉的“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觀念是深入人心的。
其中的充分條件是,蔣介石國民黨很有自知之明:國民黨的官吏腐敗害民、共產黨的干部清正愛民,如若實行民選,必然是和平演變,大權旁落到共產黨手中。
所以,抗日期間蔣介石在解釋有關“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時就曾一再宣稱:我們被日本人打敗還可以當亡國奴,如果被共產黨打敗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正因如此,蔣介石國民黨只有趁著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資本正足和國民黨官吏的腐敗還未充分暴露尚有部分民心可用的時機,消滅共產黨,才能保住自己的一統天下。
就是為了一己之利、一黨之利,置國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顧,最終形成了現今的臺灣與大陸的分離。
那么,現在各黨派是否就能不顧自身利益只是將國家民族利益放
在第一位呢?很難。因為中華傳統文明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權力就是生命,愛國愛民、人人有責、爭先恐后、當仁不讓,這
是兩千多年集權政治形成的中國人的情結。
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寧做小國君,不為大國臣;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理念。
(三)
“祖國統一后,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臺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臺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臺灣留出名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0頁)
這樣的臺灣,實際上就相當于是大陸的一個友好鄰邦。
如此優待一個民心喪盡的殘存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本是十分罕見的。問題是,中華傳統文明造就了國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陋習,老一代的共產黨人是執著的,老一代的國民黨人更是固執的,他們都分別堅持必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致使兩岸關系進入困境。
其實,爭來爭去,爭了幾十年,不就是個名號嘛!如果說在以往還有制度因素在其中的話,那么改革至今大陸與臺灣的制度也只是在民選制這一條上還有不同了。
“以黨治國”、經歷“軍政、訓政、憲政”這三個時期,“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
這本是孫中山總結辛亥革命的失敗教訓所制定的政治方略。
依照這個方略,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治理國家遭到了全面失敗,但是在臺灣卻獲得了經濟上的成功。不僅如此,蔣經國國民黨又不惜損失一黨之利,還政于民,更令人欽佩,又令人感嘆:倘若在1945年的和談時期,國民黨能有如此心胸,今日之中國當早已是世界之強國和富國了。
就國際經驗而言,除美國等極特殊的國家和地區之外,一般歷史悠久的國家,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成功的經驗是:先由集權專制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基礎革命,再形成民主政治制度。
既然臺灣本身就有國民黨以專制統治獲得經濟成功又在適當之時還政于民的實例,大陸又在共產黨領導下獲得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偉大成就,臺灣人民就應該有耐心、有信心等到大陸實現民主選舉的那一天。
這一天得到來,應該由兩岸商定下具體時程。
這樣,從刺激臺灣經濟和大陸政治的發展起步。屆時,即可將大陸世界先進的“兩彈一星”、廣闊的市場、富有的資源與臺灣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政治,取長補短、互為依托、融為一體,就形成了一個任何國家也不敢小覷的大中國。
到那時,中國的各黨各派各修德行、任由人民選擇。
在一個世界數一數二的大中國,不要說執政掌權,就是有所作為,在國際上和歷史上的影響又豈能是一個獨立后都要仰人鼻息的區區臺灣島所能比擬的!
何必非要爭這幾日呢。
更何況,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人,其貢獻至少不亞于南非的曼德拉和德菲洛克。
對大陸而言,地廣人多、共產黨原本就比國民黨的心胸大,何必為一個虛名而影響國家民族的大業呢!改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國名也不傷大雅。即便是改成中華民國也未嘗不可,且不說這個國名本身就是孫中山命名的,而且國民黨也并未此注冊商標、申請專利嘛。
有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名號,雙方以統一的中國活躍于世界,臺灣的發展就由了廣闊的空間,又何必非要實行獨立挑起戰爭呢。
總之,臺灣人民和政黨多些耐心、共產黨拿出當年國共和談時的氣魄和靈活,中華民族的福氣就來了。正所謂,曲徑通幽。
其實,大陸和臺灣,無論誰統一誰,都是實現了祖國統一。也不要說臺灣就不能統一了大陸,當年的延安就統一了南京嘛。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若臺獨勢力以大陸不同意和平統一為由堅持臺灣獨立大陸又怎么辦呢?
臺灣大陸恩怨相當
楊連旭
(四)
推動兩岸關系進入理想狀態,對于主張“一個中國”的泛藍陣營相應要容易些,對于主張“臺灣獨立”的泛綠陣營就困難了。
對于“臺灣獨立”的活動必須區分其中的合理性與無理性,才能打擊有力。臺獨主張的基礎主要有三:即臺灣曾被割讓出、臺灣較之大陸富裕、受大陸擠壓臺灣生存的國際空間狹小。
臺灣要求獨立的唯一合理性,就是在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朝將其割讓日本自1945年日本投降。一個家庭把孩子送給了別人,造成孩子不認家,主要責任是在家庭。
在這一點上,中華民族大家庭有愧于臺灣人民。所以,臺灣人民要求獨立本也是理所應當、無可非議。
可問題又比這要復雜。因為家庭把孩子送給人家,就是送孩子,不是送土地。然而當初日本要求的和清朝割讓的卻主要是臺灣島而不是臺灣人,其時就有許多人撤出了臺灣。
所以,現在即便是臺灣人有理由獨立,可臺灣島卻沒理由分裂。
否則,任何一個國家曾被侵略者占領過的國土上的人就都有理由要求獨立了。
顯然,這是國際關系準則所不能支持的。
臺灣的經濟發展在近半個世紀中確實獲得了成功,但這決不是臺灣獨立的理由。因為大陸對臺灣經濟的成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付出了慘重的犧牲。
想一想,如果沒有國民黨從大陸帶去的巨額金銀、美元和資產、人才,臺灣經濟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從何而來?如果不是臺灣參加了美國對大陸的顛覆和封鎖,臺灣的外資和技術、貿易和市場又從何而來呢?
再想一想:在國民黨把大陸的財富掠奪到臺灣之后,在有臺灣參加的美國顛覆和封鎖中,大陸各族人民是在怎樣的“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苦苦掙扎、艱苦奮斗的。
就這一點而言,臺灣人是愧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
兩岸的國際生存空間是由兩岸關系的變化決定著的,這只能是推動兩岸關系理想化而不是臺獨的理由。
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臺灣國民黨搭上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戰車,就在兩岸關系上處于攻勢地位,形成了有利的國際生存空間,造成了大陸的發展條件的異常惡劣。
當大陸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經濟建設獲得成功,臺灣國民黨就開始轉入了守勢。
當大陸以獲得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關系正常化為標志的國際關系建設的成功,臺灣就開始了節節敗退,國際生存空間愈來愈狹小。
當發展春風得意之時,就要求光復大陸,破壞大陸發展;當發展困難之時,就主張獨立,要求與大陸平等。這樣全然不考慮大陸的感情,斷然不通。
所以,于情、于理、于法,臺灣獨立都是中華民族所不能容許的。臺灣不只是臺灣人的臺灣,更是中國人的臺灣。統一祖國,理直氣壯、問心無愧。
日本投降后,中國光復了臺灣島,如李登輝、陳水扁之流卻沒有撤出臺灣島,就證明:他們原本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
作為中國人,分裂中國就是叛國者。
(五)
海峽兩岸能否進入理想狀態,對中華民族而言,不僅耐心和心胸的考驗,而且也是智慧和勇氣的考驗。
關于大陸的對臺政策,歷來有軟硬兩種主張,而自1950年開始則是軟硬兼施。所謂軟,就是和平統一。所謂硬,就是武力統一。所謂軟硬兼施,就是以武力和外交促和談。其中,在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特點。
在蔣經國逝世前,大陸臺灣政策的重點是謀求統一。在 “兩彈”成功之前,大陸主要是以軍事防御臺灣進攻為主,臺灣主要是以游擊反攻大陸為主。在大陸“兩彈”成功之后,臺灣轉入軍事守勢,大陸開始以外交攻勢為主。
從蔣經國逝世后至今,大陸臺灣政策重點是防止臺獨。以經濟交往為誘餌、以軍事打擊相威脅、以外交孤立為壓迫。
由此,兩岸關系和政策走向就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復雜階段。于是,各種政策主張就應運而生了。其中,值得注意的有:
第一是、強硬政策,即發動臺海戰爭。
其目的是,不僅消除臺獨勢力對國家統一和戰略安全的威脅,而且更主要的是劃定中國的勢力范圍,對亞洲的安全體系做出符合中國戰略利益的調整,以擺脫戰略被動的局面。
其依據是,美國圍堵中國的動作越來越大,中國周圍原有的戰略緩沖地區紛紛歸順美國,中國的安全環境日趨惡化,和平統一臺灣的代價太大,美國用臺灣牽制了中國幾乎全部的外交和戰略資源,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政治生態,中國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現有亞洲安全秩序中不可能取得戰略主動、戰略對抗和戰爭會給中國國力全面而平衡發展帶來歷史機遇。
作用是,無論戰爭勝怎樣,都有三個效果,即反擊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模糊策略、打亂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布局、測試和激化美日、美菲和美奧的矛盾關系、警示和明確與鄰國的利益共享關系。
第二是、“斬首行動”,即保持與美國的戰略均衡、爭取美國更爭取臺灣的民心、經濟制裁臺灣。
其目的是,在發展中解決統一問題。
依據是,目前臺灣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美國人手中。美國利用了各方的復雜因素,設計了一套牽制和駕馭各方的大戰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發展就談不上安全,發展和統一是國家的兩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兼得,但可能同時失去。只要中國與美國的戰略均勢還在,臺灣就獨立不了。臺海一旦爆發戰爭,美國肯定會以某種方式介入。中國如果在臺海開戰,還可能馬上變成美國需要動用全部力量對付的頭號戰略敵人。戰爭不一定會消滅臺獨,反而可能讓臺獨坐大。
作用是,中美避免了全面攤牌的危局,臺獨分子的喪鐘就敲響了。
可見,大陸對臺政策的各種主張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必須考慮到美國因素。這沒有辦法,因為美國是主導世界的超級大國嘛。
不僅如此,臺灣問題雖然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是在當今世界內外相通、利益相關。
所以,大陸的對臺政策必須考慮美國和相關國家的中國政策。
臺灣要求和平統一,大陸又該怎么辦?(二)
美國不以中國為敵
楊連旭
(六)
當今世界是由美國在主導著,任何國家的有關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動作都不得不考慮美國的因素、美國的政策、美國的態度、美國的反映。
中國也不例外。在謀求國家發展和統一的大業中,中國必須把握住美國的對華態度和政策。
美國的對華態度決定著美國的對華政策,美國的對華政策又只是其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并且要服從于國家安全戰略。所以,把握美國的中國政策及海峽兩岸關系的態度就必須把握美國的對華態度和國家安全戰略。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目標是什么?稱霸全球。
美國稱霸全球又是為什么?或許有民主的因素,可能也有人權的因素,也許還有宗教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目的還是:
維護和鞏固美國在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地位,使美國人民永遠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安全、最驕傲、最幸福的人。
這才是美國的最高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戰略的終極目標,其余所謂民主、人權、宗教等等,不過是次級目的,有時干脆就是蠱惑人心的迷人幌子。
人們都在追求著美好的生活,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比別人更好。這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的進步源泉。
美國追求維護和鞏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的地位本也無可非議,問題是美國要以稱霸世界作為維護和鞏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的地位的主要手段之一,這就必然要遭到世界的反對和反抗。
那么,美國實現其國家安全戰略終極目標的決心有多大、手段有幾何呢?這是由美國的價值理念所決定的。美國的價值理念則是由美國的自然條件所決定、在歷史經歷中所形成的。
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僅地理位置優越、遠離戰爭的矛盾焦點,而且國土遼闊、地勢開闊、氣候適宜、資源豐富、足以自給自足、自成一統、自得其樂。美國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美國沒有本土以外生死攸關的根本利益所在。
美國的自然條件和特殊背景決定了美國既不是靠兼并戰爭成國、又不是靠決斗成王的歷史。美國是個沒有經歷過封建割據和君主專制、直接由資本主義的西歐空降而來的年輕國家。
就像野狼的成長一樣,初期的美國如小狼學捕獵,或者是跟著列強去遠征,或是是在列強不屑一顧的家門口弱肉強食。
稍長,就遇到狼群爭王受到驚嚇,遠遠跑開,躲在窩里,注視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后期才敢跑出來搶些殘羹,便又躲回窩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成年的美國心懷恐懼又躍躍欲試,面對打上門來的日本,終于下定了打破保守主義的參戰決心。
美國是幸運的。盡管它沒想要稱王,歐洲資本主義列強的狼群在戰爭中個個身負重傷、元氣大傷的現實卻把它推上了狼王的地位。
美國的自然條件和歷史以及資本人格化的本性決定了美國的價值理念是:
第一、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立國的根本,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立世的根本,以利潤最大化為行動目標。所以,美國從來都是格外注重人才、注重教育、注重經濟、注重本利核算,大力收集全球人才、持續提升教育水平、始終以經濟為社會中心、凡事都以利潤第一。
第二、有趁火打劫、坐收漁利的技能和伎倆,卻無死打硬拼、同歸于盡的精神和勇氣。所以,美國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是如此表現,而且在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后,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危機、阿富汗戰爭中,它不僅與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而且與中國這個稍有實力的大國也極力避免撕破面皮直接沖突。
第三、有為利潤最大化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心,卻無為理想而承擔犧牲的能力。所以,美國在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之后,為了石油可以不顧國際社會對阿富汗、伊拉克、南斯拉夫這類利大于害的弱國大打出手,卻決不會只為意識形態而對古巴、朝鮮這樣有害無利的硬國訴諸武力。
當然,美國也有鷹派人物。但是,美國的民主政體決定了少數人只能蒙騙美國人民一時,美國的國家行為最終不是由少數社會精英而是由多數人民所決定的。
所以,美國狼性十足,其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的決心和手段主要取決于實力、能力和利益,利字當先、無利不為、有利則爭、遇弱強攻、逢強智取、不敵則退、耐心待機。
(七)
保持和鞏固世界唯一領先的超級大國地位,這個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終極目標決定了其戰略指向的范圍:
即凡是有潛力、有可能威脅其目標實現的所有國家和地區。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國與對手的實力對比決定了其戰略指向范圍的輕重緩急。即凡是潛力大的就是重點,凡是潛力小的就是輕點,凡是近期可能的就是急點,凡是遠期有可能的就是緩點。
美國稱霸之初,重點和急點是蘇聯,重點和緩點是歐洲、日本。因為那時的蘇聯不僅是戰勝國,而且在各方面的實力多僅在其后、有的不相上下、有的已經超出。西歐有雄厚的科學基礎、有擴張爭霸的文化傳統,卻是在戰爭中大傷元氣;日本有必要的科學基礎和侵略擴張的自然動力,卻是大傷元氣的戰敗國。
正因如此,美國不僅是駐軍進占,而且也扶持歐洲和日本,卻在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中不顧臉面、知難而退,并屈尊枉駕與中國握手言和,一心一意同蘇聯大搞軍備競賽。
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之后,重點和急點是歐洲、日本和中東,重點和緩點是俄國。因為歐洲各國要統一、日本經濟要第一,俄國雖然潛力巨大、卻處在衰落中。
正應如此,美國不僅發動東南亞金融危機遲滯了日本經濟,而且通過調停巴以之爭、打伊拉克、占阿富汗、進駐中亞、破伊拉克、威脅伊朗和敘利亞,實現了控制石油,掌握了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命脈。
對于中國,美國是另眼相看:不輕不重、時緩時急。由于中國不僅既沒有像歐洲各國那樣的擴張爭霸文化傳統,也沒有如日本那樣的侵略擴張的自然動力,而且雖大、卻是“一窮二白”。尤其是自延安時期至取得全國政權之初,中共都曾向美國主動示好。所以,美國對大陸的中共政權初時并不在意,曾一度放棄了對臺灣國民黨政權的支持。
只是因為受朝鮮戰爭爆發和結果的刺激,美國面對蘇聯心存畏懼、反映過敏,這才將中國大陸列為次級重點和急點。但也只是通過韓國、印度支那、臺灣、東盟和日本實施鉗制,并不動用自己的主力。中國對越自衛還擊戰表明,美國的越南戰爭主要是指向蘇聯,中國只是受牽連。
以中美上海公報為標志,美國已將中國列為緩點。
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美國已將中國列為重點和急點。
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標志,美國又將中國列為次級重點和緩點。
其實,美國關于中國包括臺灣的戰略地位認識,中國對美國的態度,雙方關于臺灣問題的立場和看法,早在毛主席主導的金門炮戰中就已經表達的淋漓盡致。
只可惜,毛主席讀懂了美國人,美國人直到十幾年后才讀懂毛澤東,飛到北京來握手。
現今,美國的戰略重點和急點是,科學技術先進、經濟發達、有擴張自然動力和爭霸文化傳統的日本、歐洲、俄國和掌握世界經濟命脈的中東地區。
中國只要不信邪
美國就無可奈何
楊連旭
(八)
對于中國,美國的想法要復雜得多。
中國沒有侵略的文化傳統和擴張的自然動力。就連鄭和下西洋時,中國都沒侵略過別國。對于這一點,美國是很了解的。
對于美國,中國人民至少是沒有惡感。雖說曾有過朝鮮和越南兩場戰爭,但畢竟都是在第三國進行的;雖說美國也曾插手中國的內政,但畢竟還是國民黨自愿的,歷史上不僅是既沒有解不開的深仇大恨,也沒有遺留領土糾紛,而且美國援助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中國都與美國曾友好相處,只不過是美國曾主動惡化了與中共的關系。關于這一點,美國也是很清楚的。
中華民族是世界唯一生生不息的文明,沒有人能永遠征服或控制。當年面對最腐朽無能的晚清政府,就連世界最強大的八國聯合也無法肢解和滅亡中國。有關這一點,美國最明白不過。
中國是美國控制日本最可靠的同盟。日本本土的生存空間狹小,人口稠密,生存危機感深入人心。生存第一的價值理念決定了日本既有艱苦頑強求發展,又有著滅絕人性侵略擴張的自然動力,且是有史以來唯一在美國本土點燃戰火的國家。對于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安全來說,日本是最大的潛在威脅。所以,美國必須駐軍和控制日本,這就必須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在遭受日本威脅和侵略的國家中,當屬俄國和中國最有實力。然而俄國不僅與日本主要是在遠東爭霸的關系,而且曾長期與美國爭霸。可日本對中國恩將仇報,自甲午戰爭至1945年進行了半個世紀的殘暴侵略和屠殺,血海深仇、永志難忘。所以,中國就是支持美國控制日本最可靠的國家。
對此,美國精明過人。
關于中國,美國既用不擔心其成為戰爭策源地,也不擔憂其報復歷史宿怨,更不妄想征服中國,還要借助中國穩定亞洲。
中國最令美國不安的是:
第一、中國在將來實現趕超美國;
第二、中國發生內亂難民成為世界災難;
第三、中國發展的消耗引發世界能源危機。
美國有心左右,又恐失去中國。因為由于美國在中國內戰中
壓錯了寶,也就失去了中國,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美國有心強迫,又恐激怒中國。因為由于美國發動的朝鮮和越南戰爭就曾使兩國處于敵對狀態,當初毛澤東曾宣稱:中國不怕原子彈,即便是打原子彈,中國也不會毀滅,還能有幾億人。更何況現今,中國“兩彈一星”位居世界第三。
美國有心演變、又恐搞亂中國。因為中國曾形成過軍閥混戰,現今正如鄧小平所說,一打內戰,難民不是百萬、千萬而是成億的往外面跑,這就會是世界性的災難。
美國有心維護、又恐壯大中國。因為中國曾在歷史上長期位居世界先進。
正因如此,美國的對華政策自尼克松訪華后雖然進入了正軌,基
本方向不變,卻又爭論不休、左搖右晃、忽冷忽熱。
(九)
從經濟制裁到轟炸大使館、用大飛機撞小飛機這類小兒科的把戲,美國對中國會不會使用入侵或所謂的“外科手術”的局部打擊呢?
侵略和占領中國,美國肯定不會的。
首先,美國不是日本,不存在本土生存空間不足的問題。
其次,不僅無利可圖,而且還要背負著十幾億人口的生計問題;
最后,美國既不可能征服中國,更無實力占領中國。現在兩千萬人的伊拉克,美軍十幾萬人尚不能實現有效控制,占領人口超過伊拉克60倍的中國,美國有那么多軍隊嗎?再說,真要到了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的核武器也不是觀光用的擺設。
那么,美國是否會對中國實施有限打擊呢?這就要看中國反擊的決心有多大!
“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鎖、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國。建國以后,我們處于被孤立、被封鎖、被制裁的地位有幾十年之久。但歸根結底,沒有損害我們多少。為什么?因為中國塊頭這么大,人口這么多,中國共產黨有志氣,中國人民有志氣。還可以加上一點,外國的侵略、威脅,會激發起中國人民團結、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共產黨的熱情,同時也使我們更清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29頁)
不僅如此,以往對中國的封鎖和對抗是美國在南面、蘇聯在北面的合作,尚且奈何不得中國,更何況現今。
美國確實有遠程武器,可中國的導彈和潛艇也不是吃素的。中國不是南聯盟,不是僅僅幾十天就能炸垮的。
以當年中國的落后和國民黨的腐敗,不僅丟棄了主要城市工業和糧食產區,而且喪失了主要的國土,中國尚能堅持八年全面抗日戰爭,更何況今日之中國!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穿鞋的可不想趟水。只要中國下定反擊的決心,美國決不敢輕舉妄動。
置于死地而后生,毛主席當年就是以此魄力抗美援朝、炮擊金門,即便是面臨美蘇的雙重威脅,還堅持對印還擊、援越抗美、劃分三個世界,迫使美國不得不放下架子、握手言和,獲得雙贏,拖垮了蘇聯。
美國絕對無法承負與中國長期對抗的風險。一旦對中國采取極端措施,導致兩國進入長期對抗狀態,這自然是會遲滯中國經濟發展,但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將會遭到更大的重創,乃至慘敗:
第一、導致世界反美勢力的聯合。美國之所以在現今的國際社會如天馬行空般無拘無束,主要是因為自蘇聯解體后,稍有實力與美國相抗的獨聯體各國自顧不暇、歐洲和日本被美國控死、中國自顧經濟建設、不結盟運動瓦解,國際反美勢力失去了領袖和依靠,處于自發分散的游擊狀態。一旦美國與中國進入對抗就等于把中國逼上梁山,自然是登高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天下各路英雄齊響應。這樣,就會形成類似中國抗日時期的人民戰爭,正規軍在正面戰場節節抗擊,游擊隊在敵后神出鬼沒,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天下大變,以待天時。
第二、導致日本、歐洲和俄國實現趕超美國。連伊拉克這樣的小國,美國先后兩次動員了所有盟友、花費了天文數字般的巨資,至今還無法收場。與中國這樣的導彈和核彈大國的大規模長期對抗必然要以舉國之力、借助盟友之力。這樣,勢必要放松對其戰略重點和急點的控制。且不說當年的歐洲和日本就是在戰爭中衰落的,美國就是在戰爭中坐大的。單說戰后,正是在朝鮮和越南戰爭中,日本實現了經濟復興;正是在美蘇軍備競賽中,歐洲坐大、日本經濟險些超出。
第三、導致中國成為軍事強國。一旦遭到美國的大規模打擊,中國的生產力必然要從以富民為主轉向成以強國為主。歷史證明,只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民族危機將徹底激發出中國人的智慧潛能。又焉能斷言,中國不能像經過二戰的蘇聯和美國一樣呢?正如有人所指出,中國的“兩彈一星”就是在美蘇的戰爭威脅中成功的嘛。
果真如此,美國就必然在戰爭中衰弱。
當然,在美蘇爭霸中,美國拖垮了蘇聯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贏得了世界的主導權。
論實力,現今的中國遠不如當初的蘇聯,那么怎見得在對抗中就必定是美國衰弱而不是中國衰敗呢?因為兩者性質不同、不能類比。
其一是、美國施詭計這只是蘇聯解體的外因和條件,并不是內因和根本。根本原因是,蘇共的政策和干部的腐敗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所以,反對派才能在民選中勝出,蘇共保衛政權的一切努力才會因為沒有人民的支持而宣告失敗。
其二是,由于蘇聯既有擴張的傳統,又有輸出革命的習慣,還發起了爭霸的攻勢,這都威脅了西方各國的利益,更由于西方各國正處在借助美國恢復元氣時期,自然也就全力支持美國與蘇聯對抗。而今,西方各國不僅都已恢復了元氣,而且與中國沒有根本的利益矛盾,在美中對抗中既不會全心全意幫助美國,又必然對美國心懷異志、乘機趕超。
其三是、蘇聯不僅是與美國對抗,而且是全球爭霸,還同時挑起與中國的對抗,尤其在后期又主動發起了攻勢。這樣,不僅是消耗了人民生活資料,而且更主要的是不足以服眾,導致人民不滿。而一旦美國對中國采取極端措施,中國是被迫應戰,民族大義壓倒一切。
正如鄧小平所指出:“外國的侵略、威脅,會激發起中國人民團結、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共產黨的熱情,同時也使我們更清醒。”
所以,“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必將拖垮和打垮一切侵略者。
與一個并沒有直接威脅且又有益處的中國,爭得筋疲力盡,放生出一群爭王稱霸的猛獸,這不是美國的智慧和戰略。所以,至少在相當的時期內美國不可能與中國進行長期對抗,更不可能進入戰爭狀態。
這是美國把握對華的態度和政策基礎,也是中國把握中美關系的
基礎。
日本政要參拜神社,美國為啥不管?
楊連旭
(十)
有一種擔心認為,美國會放出日本與中國就臺灣問題進行軍事對決,導致兩敗俱傷、日本依然回到美國的褲檔下,中國則徹底喪失成為現代國家的唯一機會。
這對日本來說正是千載難逢、求之不得的,可對美國來說除非大腦發炎,否則是不可能這么辦的。
戰后的日本一直在謀求重整旗鼓。日本經濟重新發達之后,為獲得東山再起之機,一再向曾受其侵略過的國家提供援助,以求獲得支持。
美國不僅決心看死日本、而且異常警惕、絲毫不讓。在日本,美國連籠罩在天皇身上的神環都能打掉,鎮壓右翼勢力自不在話下,美國在對日作戰中死傷慘重,可美國之所以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活動、對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并不介意,甚或還適當鼓勵縱容其加強軍力、走向世界、搶占中國領海,主要就是在提醒和警告所有曾遭受日本侵略過的民族和國家:
不要好了傷疤忘記了痛、不能接受了日本的援助就忘記了日本的野心,必須要支持美國駐軍和控制日本。
在這其中,俄國、中國是最有份量的國家。所以,美國并不為日本向俄國討要北方四島出力。
第一、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和急點之第一,就是要看死日本。美國東西國境線都是大洋,大西洋上還有母國英國可作緩沖,太平洋上卻是與日本直接對陣。日本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宿敵,美國只有在軍事和政治上將日本看死才可能有安全感。臺灣是日本的主要國際通道之一,美國寧肯讓大陸統一,也決不可能讓日本控制臺灣。
第二、美國看死日本之第一要務,是決不讓日本成為軍事大國。日本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軍事實力尚不足與中國對決。其之所以敢于海上出擊、爭搶領海,完全是依仗美國的保護和縱容。但是美國決不會讓日本牽著鼻子走,跟著它來趟與中國對抗的混水。美國若想放出日本單獨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決,必須首先武裝日本。
第三、周邊國家不可能坐視日本發展成軍事大國。日本只有在美國撤離后才有可能整軍備戰,那么日本就有一個危險期很難通過。因為日本果真如此到了如此地步,就會激怒曾遭受其侵略和威脅的國家。日本拒絕對侵略進行反思道歉,正是朝鮮的導彈、韓國的海軍、中國的潛艇、俄國的戰機,像以色列奔襲敘利亞、伊拉克那樣實施先發制人打擊的借口。所以,日本必須仰仗美國的保護和縱容,失去了美國的保護和縱容,日本就連海上出擊占便宜的條件都沒有了。正因如此,盡管受美軍士兵強奸者家鄉的官員和民眾強烈要求美軍撤離,可日本政府就是無動于衷。
第四、正如有人所指出:“根據哪一家的理論斷定戰爭會把中國送回到石器時代?蘇聯是在衛國戰爭中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美國的經濟也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得到飛速發展的,新中國不也是通過朝鮮戰爭和中印邊境戰爭而爭取到國際地位和和平環境的嗎?難道中國的兩彈一星是和哪個大國改善關系才有的嗎?”不僅如此,戰爭還將驅散當今彌漫中國社會的爾虞我詐和靡靡之風,在“兩彈一星”新生產力基礎上,重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精神,中國將迅速強大!
沒有美國的允許,日本對臺灣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只要把握了美國對華態度和政策的基礎,中國就掌握了中美關系的主動權,只要不信邪、美國也無奈。
美國正是把握住這個基礎,就如人所指出,專門利用中國只顧經濟建設、求穩怕亂的恐美心理,以臺灣問題為主,策動日本和其它國家對中國實施“麻雀戰”。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政策就是把住不放,這個我們看準了。兩三年來,我們一直批評美國的霸權主義,批評他把臺灣當作他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美國也有一部分人贊成臺灣和我們統一。但不占主導地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86頁)
為什么美國也有一部分人贊成臺灣和我們統一?除了別的原因外,主要是因為對美國來說,臺灣是微不足道的,實在不是什么利益攸關、勢在必得之地。
為什么美國把臺灣當作他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呢?當時主要是針對蘇聯,現在是針對中國。
為什么美國把住臺灣不放呢?什么不能放棄老朋友,都是鬼話。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有超額的利潤!
如人所指出,美國用臺灣牽制了中國幾乎全部的外交和戰略資源,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政治生態。如此豐厚的利潤,又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呢?幾乎為零。
中國迫使美國放棄臺灣的根本所在,就是不顧美國如何恫嚇,都有為了臺灣問題不惜與美國徹底決裂的決心!
由此,大陸的對臺政策就能左右逢源、運用自如了。
臺灣問題就怕不談也不打
楊連旭
(十一)
至少在相當的時期內美國對中國只是恫嚇,不可能與中國進行長期對抗,更不可能進入戰爭狀態。
把握住這一點,中國就根本不必很在意美國,更不必看美國的臉色行事,而是一如既往的獨立自主、和平相處、平等協商。
這樣,在臺灣問題上就能如毛主席那樣始終掌握主動,想談就談、想打就打、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他企圖用臺灣問題制約咱,反倒讓臺灣問題制約了他!
那么,何時打,怎樣打呢?
關于打,人們普遍總喜歡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和詳細的軍力對比來說明問題。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么說,也不用那么比。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那是不打中國的好人。相對而言,對于叛國者,尤其是漢奸,中國人從來都不手下留情。只要臺灣鬧獨立,那就非打不可!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
只要是打起來就標志著內戰重起,即便打不贏也已經為后代收復臺灣打下了伏筆。
否則,不談不打,臺灣就會如外蒙一樣,一去不返了。
臺灣問題不拍打,更不怕談,就怕不談不打。
所以,臺灣不獨立大陸就談,臺灣獨立大陸就打,這是一個歷史的責任。打不贏,也已經盡到了責任。
就有形的實力對比而論,當年的解放軍憑小米加步槍與裝備美制槍炮、飛機軍艦國軍對陣,乘著木船就能打過長江、解放海南島,現今已擁有了世界第三的“兩彈一星”攻破臺灣自然不在話下。
問題是,臺灣人民將如何反映呢?不考慮、亦或錯誤掌握民心輕舉妄動的結果,美國攻破伊拉克卻不能有效占領就是前車之鑒。
對于中國人來講,關于政治的標準主要就是官吏是否廉政。目前,大陸官吏之腐敗是促使臺灣許多民眾受臺獨勢力裹挾的主要原因,也是大陸方面將在和平統一祖國問題上底氣不足的主要原因。
所以,大陸發動臺海戰爭必須以避免與臺灣民眾對抗為原則,主要策略是以壓促談、以打促變,打的是接觸戰、封鎖戰,打而不攻、圍而不占,使島內經濟凋敝、人心混亂,為島內主張一個中國和祖國統一的勢力崛起創造外部條件。
那么,何時談,怎么談呢?
大陸的現行政策很正確,只要臺灣不獨立,雙方隨時談、談什么都行、怎么談都行。
當然,如此一來祖國統一的時間必定拖延。這不要緊的!因為既然中國無意稱霸,也就沒有必要利用臺灣的戰略位置做些什么。所以,“因為我們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些解決無傷大局。”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87頁)
至于說,通過發動臺海戰爭破壞美國在亞洲的安全秩序,誘使美國不斷為之付出代價之說,不僅于大陸國際形象不利,而且也是一廂情愿、不著邊際。
制止臺灣獨立是中國的內政,與他人無關,更涉及不到美國的安全利益,美國也沒有必要為之付出代價。
實際上,臺灣對美國來說,不過就像一個富翁撿到了窮人的一雙破皮鞋,本不放在心上的。所以,美國也有一部分人贊成臺灣和我們統一。
然而當富翁發現這個窮人為討回這雙皮鞋樂意為他做些什么時,他自然是不會輕易交還的了。所以,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政策就是把住不放。
可一旦為了討回這雙皮鞋窮人要拼命時,富翁自然也不會為了一雙皮鞋而去跟個窮人以命相搏,因為即使僥幸不死落個鼻青臉腫也是不值得的。雖然人人都只有一條命,可是命與命的價值又不一樣,富人的命貴,窮人的命賤嘛。所以,為了一個意外撿到、無關緊要的臺灣島,美國怎么舍得付出很大的戰略代價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