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價值學說荒謬?---致:一同天下等人
時下老百姓面對房價飛漲常掛在嘴頭上的一句話:媽的從牙逢里摳出的那點錢咋能買得起這么貴的房子,既使能買得起房子的也在報怨“我也成房奴了”!
這里我不談房價,只說“從牙逢里摳出的那點錢”,看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的真理性:
“剩余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么,“剩余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價值”的準確含義又是什么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剩余價值的準確含義究竟是什么?仔細考察“剩余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并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余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余,那他便沒有創造剩余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余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余價值。馬克思說: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余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換言之,工人和其他勞動者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表現。在自由資本主義條件下,所以勞動者得到工資是資本家為了“永世”剝削工人為其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力再生產”即勞動者體力的恢復和結婚生孩子。如果說到住房---貧民窟!于是乎“從牙逢里摳出的那點錢咋能買得起這么貴的房子”,成為老百姓對腐敗“鐵三角”這類特殊利益集團控制下的壟斷行業的控訴。
故對剩余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于:舊解釋是剩余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余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后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臺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余價值”,這里的“剩余價值”顯然并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后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余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余價值,此“剩余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后所剩的價值。
“剩余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對人而言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就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余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余價值的生產并非僅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后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于忍饑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余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產少量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余價值。封建社會,剩余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于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于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廣泛存在剩余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余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那么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余價值”概念的準確理解或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于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刨根網友稱:(可能這是我倆第二次“亮劍”記得第一次是就三農問題討論時,說我是三農專家溫鐵軍之流)“現代社會中財富的創造與勞動價值學說的無用當一個社會沒有老板時,那么工人的勞動還有沒有"贏利,"也就是說能否創造財富?”這里錯誤地將資本與資本家兩個不同概念混為一談。如上所言工人的勞動所得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表現。所謂“資本”是其持有人投資的貨幣,比如個體戶開飯館前的投入貨幣。而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即貨幣不會剝削勞動者,但作為持有“資本”的人即:資本家就不同了。馬克思將資本家投入到生產中的資本用公式表示為:G(貨幣)--W(商品)--G'(增值)即資本投入首先要購買的工人的勞動力、廠房、設備等待產品進入流通領域的市場售賣終結時,他便獲得了利潤或稱贏利--剩余價值;而勞動者則不同,用公式表示為:W(商品)--G(貨幣)--W(商品)即是說勞動者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后獲得貨幣的工資后,一經消費一無所有。請問工人勞動的贏利從何談起?至于說“一個社會沒有老板時,那么工人的勞動還有沒有"贏利,"也就是說能否創造財富?”這是另一碼事。反過來說一個社會沒有勞動者時,那么老板的資本投入有無錢可賺呢?討論問題不能假一個不存在的“事實”,否則就是偷換概念,其結果必然是“豆腐一碗一碗豆腐”的抬桿!我們所要討論的是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的真理性是否“荒謬”或“過時”?并不是假設一個不存在的事實去論證“剝削必然、所以有理、進而有功”不惜抹黑顛倒剩余價值學說的真理性!泛市場化改革28年中的每一個工人、農民和全社會的勞動者通過自身勞動的艱辛境遇對此問題的回答恐怕是不會讓一同天下和刨根愉快的!
一同天下和刨根挑戰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的真理性,其“勇氣可佳”超過任何當今資本主義任何一個經濟學者和國內的主流精英,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社會法治的公平正義又將面臨一種新的挑戰,所不同的是這種挑戰不是來自一時三緘其口的主流精英,而是以討論的形式在網上試探性的“火力偵查”!
(2007-8-21-17:28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