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專制下的新聞畫面
在全球傳播時代,電視是最有效的傳播工具之一。首先,電視能提供最好的畫面,其次,電視能提供同期聲。電視臺競爭什么?競爭觀眾手中的遙控器。各個電視頻道和欄目都希望把觀眾鎖定在他們的頻道和節目上。人們收看電視的行為表現為不斷地遙控選擇電視頻道,幾分鐘、甚至幾秒中選擇一下。在新聞報道的競爭中,每個電視臺都試圖利用電視新聞的每一個要素抓住觀眾的眼球。電視新聞的要素包括畫面、同期聲、情緒。這種競爭的結果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變成了“好畫面,大新聞”,或者說,“語不驚人誓不休”。好新聞的判斷標準不再是新聞本身的重要性和與公眾的相關性,而在于畫面對受眾感官的沖擊力。
為什么911事件給人們的沖擊力這么大?為什么有人在媒體上評論說911事件改變了一切?為什么有媒體評論說911事件使人類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從來沒有人說唐山大地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電視畫面的效果。從媒體的傳播過程和效果看,媒體通過不斷強化、重復、多角度放大和渲染雙塔坍塌畫面,911事件從最初的恐怖主義事件演變成了后來的媒體事件。再如,“非典”最叫賣的畫面是口罩,西方主要新聞周刊把這場疾病簡單為雜志封面上的防毒面具——中國出現了毀滅全人類的傳染病。一些西方媒體借機呼吁“封鎖”中國。盡管“非典”對人類健康的破壞性遠不及癌癥、艾滋病、糖尿病,但是,這些疾病的畫面沒有“非典”感人,再加上媒體的渲染,它從最初的公共健康事件演變成了媒體事件。由于電視攝像沒有拍到、更沒有直播唐山在地震中毀滅過程的鏡頭,盡管唐山地震死了20多萬人,人們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再如,90年代后期的科索沃事件,媒體報道說有上千人被殺。由于西方媒體不斷渲染科索沃阿族遭受塞族清洗的悲慘畫面,科索沃由一個地區事件變成了全世界公眾必須關注的全球性事件。而差不多同一個年代,在非洲的盧旺達有100萬人慘遭屠殺,但是由于全球性電視(如CNN)沒有給與關注,全世界大多數人民幾乎不知道盧旺達大屠殺慘案。這就是全球媒體畫面的重要性。
全球媒體制作的畫面可以使沒有全球性意義的事件,變成了全球聚焦的東西。而真正需要全球關注的事件,由于全球性媒體的對新聞的選擇,得不到應有的關注。下面,我們用電視新聞報道的要素分析一下央視反復播放的CNN報道薩達姆被捕的畫面。央視的薩達姆被捕報道雖然只有幾分鐘,但是,整個報道包含了優秀電視節目的所有要素:精彩的畫面、難忘的同期聲、感人的情緒。
畫面。在這個報道中,薩達姆的鏡頭不過二、三十秒,也就是央視一個普通廣告的播出時間。但是,正如拍攝一條30秒廣告花費的策劃和拍攝時間一樣,美國軍情部門在策劃拍攝薩達姆這個鏡頭絕不是30秒,至少要花幾個小時。美軍情部門最后決定在新聞發布會播出的那幾十秒薩達姆鏡頭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大家會難忘這樣兩個薩達姆的鏡頭:一個是他蓬頭垢面、臟兮兮、目光呆滯的落魄鏡頭;另一個是反應他張著血盆大口的鏡頭,象征著他是一個殺人魔王。這兩個鏡頭給觀眾的信息十分清晰:不可一世的獨裁者崩潰了,任何獨裁者到了美軍手里都會落的這個下場。
同期聲。最好的電視報道,除了好的畫面,還需要精彩的同期聲。同期聲相當于報紙上的直接引語。美軍發言人走上講臺后,開口直截了當地講了一句話“Wegothim.”(我們抓住他了)。這句話聽起來像好萊塢影片《007》結束時,JamesBund說的一句話。這是一部好萊塢大片,已經演了很長時間了,終于該結束了,我們抓住了這個壞蛋了。發言人不講“我們抓住薩達姆了。”而是用“他”代替“薩達姆”,因為軍方的發言人相當于好萊塢影片導演,他自始至終控制著觀眾的大腦和思考方向。在薩達姆被捕這場戲中,美國軍方設計得非常好,全球的媒體和全球公眾關注什么、如何關注,通過CNN這類全球性媒體,全球的大腦已經被美國軍方牢牢控制。美國軍方決定人們想什么、如何去想。在美國軍方發言人的導演下,全球的公眾好像坐在黑洞洞的電影院里看電影的影迷們。“Him”既是指薩達姆,也指上帝的敵人撒旦。“Wegothim”等于宣布“我們最終把撒旦這個魔鬼抓住了。”
情緒。最好的畫面、最好的同期聲需要最佳的觀眾情緒配合。薩達姆這個大壞蛋終于被抓住了,需要觀眾迸發出興高采烈的情緒。以防觀眾情緒不會自發反應,美軍發言人進一步導演了一個現場情緒畫面。他們在發布會現場特地安排了幾個看似伊拉克記者的男人,這幾個人一聽到“Wegothim”這句話,頓時揮舞雙臂、跳起腳來大喊歡呼。美國軍方在發布會現場安排的電視臺攝像的機位很妙,正好能拍到那幾個伊拉克人高喊口號、揮舞拳頭的鏡頭。
上面解剖的這幅畫面、這句同期聲、這個情緒與帝國傳播有什么關系呢?這充分展示了帝國傳播的特點——高度集中。從這個鏡頭開始,全世界所有的電視報道(阿拉伯地區的電視頻道除外)都在歡呼薩達姆的被捕?;蛘哒f,全世界人民一想到薩達姆被捕了,都在歡呼。全世界進入了一個畫面、一種聲音、一樣情緒的傳播時代。
再如,2003年12月14日晚,央視國際頻道在美國宣布薩達姆被捕后僅一個多小時就推出《薩達姆在提克里特被捕特別報道》(以下簡稱《特別報道》)。大部分都是轉播或編發CNN的報道。在長達幾小時的直播中,除了“美國正式宣布薩達姆被捕”這一事實外,有《英國首相布來爾召開會議稱薩達姆被捕是好事》、《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領導人對薩達姆被捕表示歡迎》、《伊內政部長易卜拉欣接收美國記者采訪》、《伊拉克臨管會舉行記者招待會》、《中國外交部長就薩達姆被捕發表講話》、《美國總統布什舉行新聞發布會》等。易卜拉欣接收采訪、臨管會舉行記者招待會等有短暫的同聲傳譯現場直播。節目剛開始的一個小時左右,在嘉賓尚未趕到的情況下,反復傳播的還是美國宣布薩達姆被捕的信息。采訪易卜拉欣:薩達姆被捕(反復播放短片)+易卜拉欣特寫+字幕(伊內政部副部長易卜拉欣)+字幕(特別報道標題)+游動字幕(其他新聞)。臨管會記者招待會:薩達姆被捕(反復播放短片)+巴格達街頭狂歡人群+臨管會官員+標題字幕(臨管會舉行記者招待會)+游動字幕(其他新聞)。
在這樣的全球傳播時代,人們看到的東西到底是真是假,很難搞清楚。真的事件也是經過導演的。有人把國內媒體照搬CNN的單一畫面、聲音和情緒當作新聞的進步和開放。如果把帝國屬下的全球性媒體帶給全球觀眾的同一畫面、同一聲音和同一情緒稱作新聞自由與新聞開放,那么,新聞專制應該是什么樣的?
誰在控制中國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
誰在控制中國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下面我們用三個案例來討論并回答幾個相關問題:第一、中國媒體的國際新聞選題框架和報道視角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第二、采取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第三、中國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有多少成份是自采的,有多少是編譯的?自采新聞的選題和報道角度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全球媒體的新聞框架,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自覺和不自覺地充當了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的傳聲筒?
我們看這樣一個數字:在戰爭第一年,美國在阿富汗投了至少18000枚炸彈,但是美國媒體在阿富汗戰爭中基本上沒有報道平民的消息。這種做法是美國國防部的一種宣傳政策。今年年初,《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說:“阿富汗老百姓在經歷了許多的內戰和暴力后,對于平民的死亡不會過于悲痛。”美國軍方發言人說:“由于美軍沒有地面人員,所以無法核實平民傷亡。”他們為什么不報道平民傷亡呢?他說無法核實。其實每一次轟炸,美國都有情報人員向中央情報局報告,但是他不愿意說。1999年,在發動襲擊南聯盟的戰爭期間,美國國防部不斷地對新聞界說,有成千上萬的阿爾巴尼亞人被塞爾維亞軍隊傷害。雖然美國在科索沃沒有地面部隊,但他們在做出這種傷亡估計的時候毫不猶豫。當然,對于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傷亡人數的夸張報道可以理解,因為它是為美國在北約發動軍事進攻、推翻南斯拉夫政府而采取的宣傳策略?!稌r代周刊》的記者Thomson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批評美國政府封鎖新聞的話:“安德遜會計公司在安然公司丑聞中做審計工作,而我們記者成了這場戰爭的審計員。”如果同世界其它國家的媒體相比,中國媒體無疑也成了美國政府和軍方戰爭的審計員。因為現在只有中國的媒體是亦步亦趨地照搬美國的,其它國家,從英國到印度到法國到澳大利亞,都有自己獨立的聲音。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做了一個統計,比較了《印度時報》、《新加坡新聞》、《悉尼晨報》,還有伊斯蘭通訊社、法新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半島電視臺,這些報紙都是客觀報道傷亡人數和事件的。比如,路透社有下面這樣幾段文字:
“10月19號,美軍轟炸后離開。但是當村民們都上床睡覺后,飛機又回來轟炸了,泥屋被削平了。首輪轟炸有20人喪生。當村民們從廢墟里搶救親人的時候,第二輪轟炸又開始了,又有10人被炸死。一位村民回憶說,我們把一個嬰兒從廢墟里拉出來,另一些孩子又被埋葬。一些孩子失去了頭部,另一些孩子失去了雙腿,我們束手無策,只好逃命。”
“10月21號,美軍飛機襲擊了喀布爾的一個居民區,一家八口剛剛坐下吃晚飯,全被炸死。”
所有這些故事,美國媒體都不報道,中國的媒體當然也就不會報道。
美國一位學者對于美軍不在乎傷害阿富汗平民這種做法有另一種解釋,他認為這是一種種族主義的做法。阿富汗人不是白人,而大多數美軍飛行員和地面精銳部隊都是白人。就像美國在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對當地的狂轟濫炸一樣,因為被炸死的人是有色人種。有人說,塞爾維亞人是白種人,為什么1999年美軍狂轟南斯拉夫?他回答,由于塞爾維亞人的共產主義歷史,他們在美國決策者和主流媒體眼中,已經變成了有色人種,因為他們是赤色分子。
大家思考一下:毫無疑問,美國媒體這樣做是從美國的立場出發。那么中國媒體呢?跟著美國這樣做,是從誰的立場和利益出發?
在巴以沖突中,美國媒體是偏袒以色列的,盡量壓制和減少對以色列不利的消息的報道,特別是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長期占領下的痛苦。這是一個調查:2002年1月10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報道新年期間巴以局勢的時候說:“那里的局勢相對平靜或比較平靜,因為在那三個星期只有一個以色列人被殺。”他們說中東局勢平靜是因為以色列人沒被殺死,但是在那段時間里有26名巴勒斯坦人被殺。巴勒斯坦人被殺不是暴力、不是新聞。
新聞要講究公正、平衡,這是新聞自由的一個基礎,否則我們的公民得到的是偏見,而不是新聞。美國主流媒體有關巴以沖突的報道,傾向于跟隨美國和以色列政府的口徑。根據這樣的一種報道口徑,在巴以沖突的報道中,美國媒體往往忽略一個關鍵的歷史背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長達幾十年的占領。不知道從哪一刻起,中國媒體已經把“以色列占領下的巴勒斯坦”改成了“定居點”了。由于“定居點”變成了一個合法詞,“被占領的土地”就沒有人敢再使用了。全國廣播公司一個著名的訪談節目叫“考慮周全”,去年有這樣一次訪談。主持人問:“今天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的暴力,一個猶太人被殺。”回答說:“是的。這是在經過一周的相對平靜后發生的第一次槍擊事件。過去的一個星期有一些巴勒斯坦人死了,但是,今天夜里,這個猶太人胸部遭到襲擊,是在西岸被一群巴勒斯坦槍手襲擊,其中一個槍手也被打死。”一個以色列人被殺,所以開始了暴力。而在這個期間還有一個巴勒斯坦人死,在此之前還有很多巴勒斯坦人死,美國媒體卻認為那不是暴力。
美國新聞公正與準確研究所的一位學者,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六個月對巴以沖突的報道做了一個定量的調查,調查發現:81%的死亡消息是關于以色列的,只有34%的死亡消息是關于巴勒斯坦的。這就讓人感覺到巴勒斯坦人就是暴民,就是恐怖分子。如果在沖突中有少年兒童死亡,89%的是涉及以色列兒童的,只有20%是涉及巴勒斯坦少年。兒童容易引起同情,所以多多報道以色列的兒童死亡,大家就會同情以色列。此外,全國廣播公司報道以色列平民與軍警死亡的比例是84%和60%,報道巴勒斯坦平民死亡與安全人員死亡的比例大約是20%和40%,這就是雙重標準,是不平衡的報道?!都~約時報》在最近的一個報道:那個地方,發生了支持以色列的一場示威,示威游行人員的隊伍很大,但旁邊還有一群支持巴勒斯坦的反示威?!都~約時報》為了尋求平衡,在頭版刊登了這條文字消息,人們首先看到的圖片是大家都在支持以色列,旁邊還配了一張反映有少部分人是反對以色列的小照片。第二天,《紐約時報》又刊登了一條聲明:前一天的報道不成比例,從公正性看,配的那張小照片更全面地反映了這場示威的場面。
現在中國的媒體關于巴以沖突的報道基本上是照搬美國。我們的媒體報道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采取的暴力行為稱“報復”,而巴勒斯坦對以色列的報復則被媒體稱為“恐怖主義”。
為何“共同富裕”在主流媒體上是禁語?
早在16年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喬姆斯基按照媒體的功能,把其分為兩大類: 1)分散注意力的大眾媒體;2)設置議程的精英媒體。大部分媒體屬于分散注意力的大眾媒體,這類媒體把一切內容娛樂化,使大眾娛樂至死,而不能讓大眾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資本集團把大眾只當成圍觀者,不會讓大眾成為嚴肅重大議題的參與者,如改革議程的策劃與設定。他們視大眾為無知的鬧事者。大眾只可被使之,不可知之。比如煽動網民參與網絡圍攻,組織并動員大眾每隔幾年在精英圈內選一個合法統治他們的聰明人。選舉結束后,大眾跟過去一樣,回家繼續看電視、看NBA、看連續劇,微博上繼續圍觀。
從過去十多年資本集團精心培育的中國媒介市場和新主流媒體看,資本集團對大眾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態度和手段是,“只要不來騷擾我們,它們愛怎么玩都行。”只要大眾媒體和網絡媒體只關注丑聞、色情、血腥、暴力、名人、隱私、時尚,而不沖破精英集團預設的議程牢籠,不去關注嚴肅的政治話題,就達到了控制社會輿論的目的。資本集團認為,嚴肅的政治話題和經濟政策是留給資本精英去考慮的。例如,中國運輸部門的體制改革這樣的嚴肅話題,應交給資本精英操控的那些權力中心去考慮。精英集團相信,無論是媒體權力中心、學界權力中心,還是政策權力中心,經過精英媒體精心策劃的溫州7·23動車事故的新聞轟炸、議程設置,這些權力中心早已內化了資本集團對運輸部門的改革訴求和改革態度。
負責設置議程的精英媒體是那些擁有優勢資源的媒體,為人們設置思考框架和觀察立場。這些媒體的受眾多半是權貴圈的人或他們的代言人。這些人多為大公司的老板,但躲在背后,讓他們的代理人作為政治管理者,或經濟管理者,或思想管理者,控制人們去想什么、去看什么。精英媒體設置了人們的思想和言行框架。精英集團運用強大的資本力量、媒體力量、學術力量和政策力量懲處任何違反言行模式的人。比如,某個學者如果在網上發出獨立于資本集團的思想框架,在媒體上將遭遇網絡圍攻、媒體污名、人格謀殺、封號、封網;在學術上遭遇學術論著出版的封殺;在政策上,某些部門不會再委托其做政策性研究課題等。
資本精英集團通過操控媒體、學界和政策三方面的力量來操控社會輿論。資本集團控制媒體的目的是決定大眾關注什么新聞、忽視什么新聞。在大學里,資本集團通過精英教育,規范精英分子的標準,比如,說什么話,不說什么話。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將從精英的圈子出局。在那些追求建立世界名校的商學院里,教授們在講壇上的言論和思想要向哈佛看齊。而臺下的學生透過臺上教授的理論體系,確定走進上流社會,爬上權貴的階梯,政治的正確性標準是什么。當媒體報道新一屆中國政府應該采取何種經濟政策時,記者采訪某名牌大學的知名教授。這個教授將會從精英圈子內化的政治正確性決定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更何況學界權力中心多寄生在各種以課題名義獲得的海內外資金上,這種資金的提供者早已為課題研究者確定了研究議題、研究標準和研究目標。
媒體資本集團是如何與其它行業的資本集團發生利益聯系的?媒體的市場是廣告客戶,大眾媒體的產品是大眾,精英媒體的產品是精英權貴。無論報紙、雜志、網絡還是電視,都是在生產和推銷自己的產品。精英媒體根據受眾的立場、興趣、價值觀去策劃新聞選題、選定新聞立場,決定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某財經媒體的目標讀者是資本權貴圈內的人,編輯根據資本權貴的集團利益,設置了某些新聞選題禁區。例如,“共同富裕”在這類媒體上就是禁語。在資本集團控制的微博里,微博管理者和微博客服中心也是根據資本集團的利益,設置更加廣泛的微博禁語。與此同時,又根據其政治議題和政治立場的需要,微博公司每天轟炸式地向用戶推薦屬于他們利益集團的某些大V。
這只“看不見的手”制造并主導了網絡主流意見。這只手把新自由主義當作一種意識形態加以恪守,拒絕網絡媒體作為公共事業一部分的任何建議,任由各種資本進入中國的網絡,控制中國的網絡輿論體系與網絡宣傳體系。在網絡上,資本集團的輿論宣傳體系已經形成,這個宣傳體系與中外資本集團在議程、議題和立場上,密切配合并聯動。這個體系力圖控制大眾在網絡上讀到的、聽到的和看到的,從而制造網絡上政治討論的議題和政治正確性的標準。由于資本集團的目光狹隘,他們只能看到一個媒體所有者和廣告商想要看到的媒體世界。如果有人冒險沖出這個資本牢籠,資本集團控制的網絡、媒體、學界,甚至被滲透的政策部門都會對其采取一種敵視或無視的態度。在網絡公司有組織的封殺中,在網絡水軍和網絡五毛的圍攻中,人們將對政治辯論產生恐懼,最終失去對民主政治的熱情。
這種資本壟斷的網絡輿論場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人們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因為人們更關心的是他們受到了什么樣的不公正的傷害,而不是關心他們什么樣的利益被人不公正地奪走。壟斷巨頭通過官商勾結,變互聯網為某些權力部門與資本集團聯手監視人民和反民主的工具。傳統的個人隱私觀念在網上已經消失了。商業資本聯手國家權力部門對個人擁有強大的、超出常人想象的監視力,他們通過控制社會輿論,去統治人們的思想。壟斷網絡媒體的資本力量成了給民主價值和民主實踐制造麻煩的因素。今天的微博管控更是與任何一個自由民主社會相抵觸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