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學小提琴幾近半年,音樂老師開始安排學考級的曲子了,接觸的第一首曲子是中國民歌《八月桂花》。五歲的孩子不諳世事,哪里懂得學習單調中的艱苦和陶醉里的快樂,在討價還價一番之后,小孩子才勉強拉上一段。
孩子早到一邊獨自玩耍去。我翻閱歌本,看到了一首《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曲。這是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很經典的老歌,但我并不算很熟知。歌名很有動感美,一下子就引了我的注意,腦子里也兀然想起了今年春節中國愛樂樂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新春音樂會來,演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這首。來自北京東城區的幾十個中小學生站在金色大廳里,儀容整齊,齊聲合唱這首歌,孩子們稚幼的童音將這首歌唱得很是舒緩而優美,熱情而真摯。當時,我完全沉沁其中了。來自東方的美音和華語的韻調也深情打動了金色大廳里的每一個人,打動了理性的圓舞曲之鄉的維也納人。孩子們唱完,大廳里溢滿熱烈的掌聲,長久不息。看著眼前的這首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蕩起的歌曲,心情很是激動,手上有一股沿著韻譜滑動的沖動和快樂。
曲調很美,舒緩且浪漫。更美的是,小溪嘩嘩的潺潺之音,是從崎嶇蜿蜒逶迤的青山綠樹間流淌著,歡笑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上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描繪的是多美好的一幅圖畫。只看這短短的幾句歌詞,就已經使人陶醉在幸福歡樂的景色里了。一群少年,有男孩,有女孩,在一個嫵媚的春光里,匯集在幾只小船上。北海的湖面上波光瀲滟,孩子們胸前飄舞著紅領巾一角,他們握著槳,駕著小舟,小船兒柔柔地推開波浪,湖面上漾蕩著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和愉快的歌聲、笑聲。遠處湖心里的白塔和湖邊初夏里的柳絲,映進了碧綠的水中。一陣風兒拂過,吹過來的是白塔和綠柳搖動的倒影,還有遠處孩子們的槳聲與歌聲。屏住呼吸,用審美的眼睛,仔細凝視一下此刻的北海,紅墻環繞,白塔醒目,綠樹婆娑,碧水輕蕩,紅領巾映襯著稚嫩,這又是一幅色彩多么和諧相宜的寫生圖景。
《祖國的花朵》這部電影在我的印象里要回憶起來有些困難,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幾個鏡頭連同這首插曲,如同鑲嵌在鏡框里的幾個隨同歲月漸行模糊的老照片,掛在了記憶的幕墻上,越品越濃。早些年前的電影,一直以來,就有這樣一個傳統,一部電影的流行,也就是電影里的歌曲的流行,而又往往最終多留下了歌曲永恒的傳唱,定格成了歷史上的一個個讓人縈懷的坐標點。中國電影剛走過了百年滄桑,電影歌曲也伴著飛螢流轉,不僅成為了百年電影的經典,也成了牽引往事回憶的導線。
在歌聲中搖槳蕩舟的那群孩子,想必現在已過知天命之年,自從那只小船兒泊岸,各自走上了各自的社會人生道路,也許平坦無阻,也許荊棘叢生。我真不能設想當他們再次聽到這首歌時的那些不同的心理感受是怎樣地不同。我沒有生在那個無限美好春日煦暖的年代,在我記憶初深的時候,我已經走在了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的“希望的田野”上。現在想想,也許“蕩起雙槳”更給孩子們無比的自由和純情的浪漫。
我居住北京已有十多年了,北海公園也游過幾次,可總沒有一次帶著詩意去蕩舟。現在到北海公園再看,除了一種莫名的雜亂,我想還應有一點點美中含殘的傷感,時移世易啊。
前幾天晚上,我和幾個同窗閑聚,偶然也談到了對昔日里一段段美麗的回憶。我本人向來不情愿留戀過去,畢竟過去的終歸是過去。可是,人就是這樣矛盾和復雜,有時也總要做一些對不住自己的東西。談到當時剛開始流行的卡拉OK歌曲,對此他們至今還念念不忘。他們的話也勾起了我的回憶。而回憶里的場景,現在是只能到專門的歌廳里去尋覓感覺了。卡拉OK,總歸其藝術性差,為了像配音,也簡單到了也只能像為了配音而已,與電影的音像藝術不可同日而語,也達不到音像相宜的和諧。但伴著自己走過的印痕,不管是濃是淡,有時帶著心情也不妨尋尋覓覓一下。
寫到這里,我看到小孩子還在自個無憂無慮地玩耍。不禁想,孩子的童年本就是歡樂組成,可是現在在他幼小的身軀周圍,總是擺滿了成人的東西,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東西很少,沒有新編的童話和故事,沒有流行的兒童歌曲,也缺少一起的玩伴,孩子的世界一定是單調和孤獨更多,我不知道將來他的記憶里將怎樣組成。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孩子們的歌。讓我們蕩起雙槳,是為孩子們設計的幸福生活。也許將來有一天,我要帶著他去北海公園尋覓那幅美麗的圖畫。
那樣的圖畫,也許有吧。
寫于2005年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