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推出的六集專題片《偉大的抗美援朝》,是一部具有歷史厚重感和深刻感染力的佳作。作品尊重歷史卻不乏藝術靈動,飽含深情卻不著意煽情,而是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宏觀的把握和謹嚴的判斷,回望60年前那段風霜血雨、回腸蕩氣的歷史時光,在撿拾塵封的集體記憶、緬懷英烈豐功偉績的同時,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啟迪與警示。
首先,編導一改歷史紀錄片堆砌資料的痼疾,精心調度抗美援朝戰爭浩如煙海的史料,鉤沉發微,條分縷析,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的本真。作品較好地保持了該欄目“揭開塵封檔案,還原事實真相”的文化品格,一如既往地把觀點權威、事實精確作為欄目運作的基本追求。第一集《抉擇》,從美國對新中國展開的(“三把刀”式的)戰略包圍到中國東北邊防軍的成立,從朝鮮戰火即將燃燒至鴨綠江到中國政府唇齒相依的現實考量,從金日成將軍發出救援信到中蘇兩國的不同回應,從國慶當天中央政治局不作記錄但分歧明顯的局勢研判到彭德懷進京數日心理上的巨大波瀾,從周恩來專程向斯大林面陳,再到通過印度捎給美國政府通牒式的口信,從毛澤東一天之內起草“出兵”“暫不出兵”兩封電報的痛苦權衡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決心的最后下定,在一樁樁事實的陳述和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斷中,觀眾可以清晰看到戰爭醞釀初期的撲朔迷離、一波三折,足見中央高層在受盡煎熬的18天里,做出最終決策是何等的艱難!或許沒有誰能比那一群剛從硝煙中走出,面臨著國家百廢待興繁重任務的中國領導人更渴望和平,但無可奈何的選擇卻又不得不做!這就是當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抗美援朝的真實始末。在接下來的兩集《較量》和《英雄》中,編導同樣直面戰爭的殘酷,不回避中國軍隊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軍事實力上存在的巨大懸殊,把自然環境極端惡劣、裝備不對等、機動能力差、后勤補給不足等巨大困難擺在觀眾面前,讓受眾真切感受志愿軍戰士所承受的難以置信的人類生存極限的挑戰。尤其是客觀呈現了狐貍般狡猾的對手、聯軍最高司令李奇微對我軍“月夜攻勢”“禮拜攻勢”短板的準確分析以及“絞殺”我軍的戰術,給志愿軍造成巨大損失。這就讓我們對“松骨峰”“長津湖”“上甘嶺”等戰役的慘烈有了透徹的認識,對那條舍生忘死建立起來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對整個戰爭的艱苦卓絕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最終對那些視死如歸、勇克強敵、創造人類戰爭奇跡的先烈們由衷地生發敬意。
其次,編導視野開闊,匠心別具,在十分寬廣的社會背景下解析歷史進程,有助于人們對那場戰爭做出更為準確地把握。系列專題片雖然重在描繪抗美援朝戰爭,但卻用了近半的篇幅講述戰場的后方以及戰爭的影響,充分顯示出主創人員把歷史事件置于具體環境中考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膽識與情懷。后三集《后盾》《復興》《和平》,集中展示的是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的融合,在剛獲解放的中國人民中激發出來的巨大能量。前方戰士用血肉之軀同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革命英雄主義頌歌;后方民眾受前線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所感染,全民動員,踴躍支前。超過千萬人的參軍報名,560萬噸的軍用物資的生產與運輸,2481架飛機的捐獻和9970億元捐款的入庫,等等,保家衛國的鋼鐵意志和匹夫有責的民族氣節,把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空前調動起來,形成了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既筑起志愿軍以弱勝強的堅強后盾,又成為國內經濟年超15%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抗美援朝,是中國近百年與外敵交戰首次迫使對手坐下談判并以相對公平的和約結束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勝利,戳穿了美帝不可戰勝的神話,展示了新中國不畏強權、說話算數、敢于擔責的氣派,捍衛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積累了以劣勢武裝戰勝現代化裝備之敵的寶貴經驗,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意志和決心,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世界威望。日內瓦會議的初次受邀,萬隆會議的出色表現,讓新中國從此登上國際舞臺,也為新中國建設與發展贏得了60多年的和平環境。至此,抗美援朝戰爭的價值和意義已不言自明。
再者,《檔案》采取獨特的敘事方式,把歷史影像與現場講述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在場”感,推動了歷史專題片拍攝形式的創新。作品突破歷史專題片影像加畫外音的習慣模式,在調動歷史資料方面更加靈活自如,除影像素材之外,不僅加進了大量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幕后采訪、實物、海報和戰局圖示等內容,而且還格外注重特寫與細節的渲染與刻畫。同時,借助大屏幕的背景影片和舞臺道具,搭建了十分逼真的歷史場景,把真實的歷史呈現與現場的情境再現交互使用,通過幻燈機、放映機、錄音機、檔案室以及電子沙盤等載體,讓主持人在“身臨其境”中穿插講述,進一步增強了故事的直觀性與生動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對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而言,歷史不再陌生,情感不再隔膜,仿佛給人以置身歷史現場聆聽動人故事的感覺,接受起來就更加順暢自然。
歷史是條綿延不絕的長河,回顧過去,審視現在,為的是開創未來。《偉大的抗美援朝》帶我們重新走進那段如火如荼、充滿了苦難與輝煌的烽火歲月,目的不是要銘記仇恨,而是為了喚醒世人,歷史就是歷史,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是極其有害的。烈士的鮮血不能白流,先賢的功績應該珍惜!當是時,新中國強大的動員能力、人民軍隊的英勇無畏、萬眾一心共赴時艱的民族正氣,永遠值得懷念!盡管時過境遷,冷戰思維和武力干涉的威脅正在減少,但抗美援朝戰爭所熔鑄的不畏強暴、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這理應成為新時期凝心聚力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撐和寶貴財富。
鏈接:讓英雄魂歸故里浩氣長存
倪光輝
3月28日,437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由韓國京畿道坡州回到祖國懷抱,在中國沈陽重新安放,英雄的忠魂終于得以安息。日前,就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家的歷史原委、相關工作沿革和遷葬的意義等方面,記者采訪了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員丁偉。
用生命鑄造輝煌
問:據了解,此次運回中國的437位中國人民志愿軍遺骸,大多是在韓國江原道和京畿道等地發現的。志愿軍官兵曾經在這一地區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請談談那段歷史。
答:60多年前在朝鮮半島發生的那場戰爭原本是朝鮮民族的內部事務。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立即出兵武裝干涉,并派遣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1950年10月,侵朝美軍更是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在此危急關頭,應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請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毅然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二次戰役,至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一道,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扭轉了朝鮮戰局。1950年12月底,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一舉突破三八線,將戰線推進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第四、第五次戰役主要是在三八線以南至北緯37度線以北地區進行的。這三次戰役每次雙方投入地面作戰的總兵力都在50萬以上,第五次戰役時達到100萬。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戰爭異常激烈,雙方都付出了重大傷亡。戰爭期間,雙方出于人道主義,都對陣亡者進行了掩埋。當時,志愿軍陣亡烈士,除少數運回國內安葬外,大都直接就地掩埋。朝鮮停戰以后,尋找和安葬志愿軍陣亡烈士遺骸,是志愿軍的一項重要工作。
1954年,朝鮮開城市政府在松岳山修建兩個彼此相鄰的烈士陵園,分別安葬從敵占區接收運回來的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當年9月1日,朝鮮停戰雙方交接軍事人員遺骸的工作開始,朝中方面送交了在朝鮮境內挖掘的“聯合國軍”軍事人員遺骸200具,其中193具是美國人,無法識別國籍的7具。每一位美方軍事人員尸體均用防雨布特制的布袋封裝。美方也于當日交來以紙袋封裝的在韓國境內挖掘的朝中方面軍事人員遺骸600具,其中100位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在9月份雙方陣亡人員遺骸的交接中,“聯合國軍”方面送還的志愿軍烈士遺骸共1萬余具。這些遺骸都安葬在開城志愿軍烈士陵園內。此后,陸續又發現了少量志愿軍烈士遺骸,都通過軍事停戰委員會移交給朝中方面。
此次運回國內的437位志愿軍烈士遺骸,是多年來由韓方發掘、鑒定并安葬在韓國京畿道坡州墓地的。
青山處處埋忠骨
問: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一場國際性局部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共斃傷俘敵71萬余人,贏得了舉世公認的勝利。在這場異常殘酷的戰爭中,也有10多萬志愿軍官兵英勇犧牲。戰后我們做了哪些善后工作?
答:在朝鮮戰場犧牲的志愿軍烈士,除少數運回國內,安葬在沈陽、丹東的烈士陵園外,絕大多數都安葬在朝鮮。1950年11月25日,在美國空軍對大榆洞志愿軍指揮所的轟炸中,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不幸犧牲。有人建議運回國內安葬,彭德懷司令員給周恩來總理發電報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愿參軍和犧牲經過,不愧為毛澤東兒子。”周恩來批示:“同意彭的意見。”
朝鮮戰爭結束后,中國政府做了大量志愿軍烈士善后工作。1954年5月,志愿軍總部專門成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中國政府撥出專款,并從國內選派了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人員和雕塑家到朝鮮直接參加陵園的設計和建設。經過幾年努力,在朝鮮境內共建起8處中心烈士陵園,分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云山志愿軍烈士陵園、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開城志愿軍烈士陵園、上甘嶺志愿軍烈士陵園、金城志愿軍烈士陵園、安州志愿軍烈士陵園。除以上8處志愿軍烈士陵園外,朝鮮還修建了62處志愿軍墓地,建有243座烈士合葬墓,將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軍烈士,集中安葬于這些烈士合葬墓中。
與此同時,尋找和挖掘志愿軍遺骸工作一直在進行。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部隊撤離朝鮮。志愿軍在板門店的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仍有一個代表團,除負責停戰協議后的善后事務,還負責協調接收在韓國境內發現、轉交的疑似志愿軍失蹤人員遺骸,參與鑒定,并把志愿軍的紀念章、尸骨、標志牌等遺物移送國內。
繼1954年9月朝鮮戰爭雙方陣亡人員遺體交接后,1981年在韓國境內首次發現志愿軍遺骸。當年7月23日,美方人員在朝鮮軍事分界線南側的美軍營地發現一位志愿軍遺骸。在烈士遺骸附近還發現解放華北和解放西北紀念章兩枚,私人圖章兩顆。另外,還發現一些烈士的其它遺物。美方于7月25日向朝中方面交還了烈士的紀念章和圖章,于8月7日交還了烈士遺骸和其他遺物。當日,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鮮人民軍代表團和開城市行政委員會在開城志愿軍烈士陵園舉行隆重安葬儀式。
1984年,美方人員在朝鮮軍事分界線南側發現5位志愿軍遺骸,并分別于11月7日和11月14日將志愿軍烈士遺物和遺骸移交給朝鮮軍停會朝中方面。1989年,美方人員在韓國境內發現19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同時發現的還有數百件志愿軍烈士使用過的各種遺物。5月12日,志愿軍烈士遺骸的安葬儀式在開城志愿軍烈士陵園隆重舉行。
對于志愿軍遺骸的尋找和挖掘,朝鮮也做了相應的工作。1989年11月18日,在朝鮮江原道鐵原郡檢寺里的一個高坡上,朝鮮人民軍一支部隊在非軍事區前沿修路施工時,意外發現一枚中國全國政協1951年頒發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紀念章。當他們繼續下挖至地下約1米處時,一具零碎的烈士遺骸顯露出來。軍事停戰委員會中方人員和朝鮮軍方前往現場檢驗后認定,這是一位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揮員的遺骸。11月22日,朝鮮方面按照安葬高級指揮員的規格,安排了隆重的吊唁儀式和安葬儀式。
祖國不會忘記
問:這些年來,我們是怎樣尊重和厚待長眠異國的烈士?
答:60多年來,祖國和人民從來沒忘記長眠異國的親人們。中國領導人訪問朝鮮時,都要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舉行祭奠活動。1958年2月17日,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等訪問朝鮮時,到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獻了花圈。2000年10月,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率領中國高級軍事代表團全體成員,前往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憑吊烈士。2009年10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朝鮮時,與代表團全體成員、中國駐朝使館工作人員、在朝中資機構、華僑、留學生以及中國青年代表團和藝術團成員等300余人,專程前往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2013年7月,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訪問朝鮮并出席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時,前往檜倉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憑吊烈士,敬獻花圈。每逢清明節,中國駐朝使館工作人員、在朝中資機構、華僑、留學生等都前往志愿軍烈士陵園掃墓。
朝鮮政府和人民,對于長眠在朝鮮國土上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墓地關懷備至。每逢重要紀念日,朝鮮黨和政府領導人都會到志愿軍烈士陵園紀念志愿軍烈士。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推進犧牲軍人遺骸返還和境外墓地維修等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保護工作。2013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強調要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程,積極穩妥推進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保護管理長效機制。
祖國不會忘記為捍衛人類正義事業英勇獻身的英雄兒女。今年3月28日,中國政府以高規格的儀式迎接437位志愿軍遺骸回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并講話,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烈士工作的高度重視。
尊重和厚待陣亡烈士,是弘揚烈士精神,傳承民族氣節的重要舉措。以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為主要內容的烈士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不竭動力。尊重和厚待陣亡烈士,是為了牢記歷史,增強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尊重和厚待陣亡烈士,有利于增強軍隊的凝聚力。英雄們的高尚品格和動人事跡永遠激勵著廣大官兵,自覺投身到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積極貢獻。
時逢清明時節,我們更加懷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他們的英名將永載史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