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介: 2005年,一個巴勒斯坦小男孩拿著槍,走在約旦河西岸杰寧的街上,以色列士兵開槍擊殺后發現, 這是一把玩具槍。他的父親在絕望中毅然決定將兒子的器官捐贈給以色列兒童。5個移植了男孩的心、腎、肝和肺的以色列兒童活了下來。格勒將其拍成了電影《杰寧之心》,讓渴望和平的人永遠記住他和他的父親。
杰寧之心——偉大父愛的詮釋 文-柴葉勇
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杰寧,是個充滿戰亂和炮火連天的城市,一些極端組織深埋于此,那里是恐怖活動的溫床,最為擔心的是那里就是人肉炸彈的發祥地和來源。原因很簡單,因為幾乎一半的自殺襲擊者來源于此,因此杰寧被西方稱之為“自殺襲擊者的搖籃”。
2005年的一天,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執槍上街,天真的孩子沒有料到的是,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分鐘前,這個地方發生了騷亂,有人向以色列士兵的吉普車投擲石塊。以色列的士兵吉普車向前開進,正在尋找目標,剛好看見哈提卜扛著槍走在大街上,一陣激烈的槍響,哈提卜倒在了血泊當中,事后那些以色列士兵走近一看,哈提卜手上的是一支仿真的M16玩具槍!哈提卜被送往巴勒斯坦的藍巴姆醫院,不幸的是48小時后可愛的哈提卜不治身亡。一個天真率真的未來阿拉伯漢子,就這樣消失在人們的眼前,就在那動蕩的杰寧小鎮。對于他的無辜喪生,人們只有可惜和哀怨!深深的痛恨戰爭,痛恨戰爭給無辜生命帶來的罹難!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提卜的父親賈瑪爾——一個堅毅的阿拉伯男人,忍住了喪子的悲痛,做出了使所有人為之震驚的決定!他決定捐獻哈提卜的器官,而且捐贈的對象是以色列人(在當地人心目中是仇人)。
然后6個以色列人接受了移植手術,移植了哈提卜的心臟,腎臟,肝臟,脾臟和兩個肺。而賈瑪爾唯一的要求就是和移植他孩子器官的以色列人見個面,看看他們是否健康,其實最重要的是,他看見了那些移植了哈提卜器官的人就好像感覺孩子還活著,因為他的器官留在了他們的身體里,看著它們和諧的存在,也就反差著這戰爭,在硝煙中看見了和平的臟器在異體內工作,生存!
6個以色列人,因哈提卜的器官而健康的活了下來。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沙龍得知這個事實后深受感動,他要求哈提卜的父親到他辦公室,接受一個總理的私人道歉,并向這個偉大的父親致敬!
這個小男孩雖然無聲的離開了,安詳的走在去往天國之路,但他的器官和靈魂永遠的留在了約旦河西岸。小男孩的故事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恰好這些情節被德國的一個電影人費特爾知道了,這個事件深深的打動了他,他花費幾年時間把這些情節闡述在他的電影里,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杰寧之心》搬上了銀幕,并在德國和歐洲得了許多獎項,一遍又一遍的在各地放映。從此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了杰寧,知道了哈提卜的事件。
這些對費特爾來說還是個遺憾,他有個愿望,要把這部電影在約旦河西岸的杰寧去播放,因為那里的戰火和硝煙,和平對于那里來說是奢望,他想告訴那些地方的孩子:生活不僅僅是流血和沖突,不僅僅是阻攔坦克和扔石塊、、、、、、、仇恨和隔閡可以消儞,但需要彼此的寬恕和悲憫。還有哈提卜這個偉大的父親海一樣的胸懷!雖然因為戰火,杰寧已經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關閉了電影院,然后費特爾想了很多辦法要在杰寧重新有電影院,可以說克服了重重困難,為了這個目標他費盡了一切手段,四處奔走,努力的結果是得到了巴解組織和民眾支持,并幫助他在杰寧建造了一所影院,沒有影院的杰寧20年后又重新開放電影,《杰寧之心》就是第一部在這個電影院播放的電影,人們靜靜的看著,電影結束后,久久不愿離去,甚至全體起立,用掌聲表達了對哈提卜的同情,對這個巴勒斯坦父親由衷的敬意和感激,對于默默付出的費特爾也評價尤高。
這家電影院被人稱之為“和平紀念館”和“哈提卜紀念碑”,走進這家影院的人自然會想起:一個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因誤殺而身亡,但他的家人把生的希望帶給了更多的以色列人!
這是一個離我們遙遠地方的一個真實故事,我在6-7年前甚至到過阿拉伯這幾個城市,硝煙和戰爭感覺一觸即發,和國內比起來,那邊炎熱不說,連空氣都彌漫著緊張和不安!然而我走得再遠當時也就是一個牽掛,走在哪里的大街,時刻想回來,因為看見大街上玩耍的小孩,我就想起家里還有個我的孩子,當時我的孩子他就和哈提卜被誤殺時年齡相仿,而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后來的沒幾年,我可憐又可愛的孩子被那些庸醫不幸誤診而離開了我和這個世界!我曾經為這個烙印深深的消沉了好幾年,經常半夜被夢驚醒,夢見我那可愛俊朗的孩子和我在一起,我還是在帶著他去溶洞探險,甚至還是被路途迷失了好幾天在溶洞出不來,甚至好幾次想提筆寫上訴狀,告那些道貌岸然的庸醫,給我孩子一個說法,甚至幾次開車到杭州的延安路想拐進去找那些醫生,但是理智和常理告訴我,走的人已經走了,我就現實這個身份也沒必要和他們去計較,責任也許沒必要完全叫他們來背!雖然當時省兒保不算是在我孩子這個病方面不是強項,但也怪我的孩子命薄,也許大家都可以理解血肉親情和父子情感,誰都有親人和孩子,孩子是上蒼派來的天使,來到我們身邊是來播撒愛的種子,來維系那些血肉親情,難不想短短的彌留就撒手人寰,那個人不痛徹心扉,忘得掉割得舍?!更生氣的是院方沒有一字歉意,就怕被我看穿而造次一樣, 你想12歲的孩子體重在100多斤,那些庸醫不管稚嫩的身體能否承受化療的劇毒,而沒有按統籌化療的藥量,導致在第二程的化療中期病情產生惡化,含恨的離開人世!那一年是2008年的3月19日,離哈提卜被誤殺整整3年,我沒有他父親賈瑪爾那么偉大,也沒有想到去捐獻我寶貝的器官,當時看著他靠著醫療器戒勉強維系著生命跡象,只是默默的含著淚把未斷氣的孩子接回了家,在短短的200公里高速上我接連告誡開救護車的司機越快越好,千萬別讓我的孩子沒有在路上,雙手捧著用來人工加氧的助氧器一刻都不放松,凝聚所有的力量按醫療常識每分鐘兩下捏著,給他足夠呼吸的氧氣,那種感覺到現在回憶起來經常還會淚如雨下,撕心裂肺,沉痛連連,車上我幾個兄弟幾次告訴我由他們來幫我用這個助氧器,被我一次次拒絕,因為那是我孩子的命,我要和他堅持到家,堅持到他能見到所有等在家里的親人,也是他這一程的最后一面,艱難的一個多小時后到了家,沒有十幾分鐘我那懂事的孩子停止了他的呼吸,流下了左眼唯一的一滴眼淚,他含恨走了,留下我悲痛氣絕數小時,等我醒來一切全部已被事實所改變,從此他在天堂,我在這里痛苦的掙扎,就連接下來幾年我安家的心情都提不起來,我們天各一方,只能在魂牽夢繞的睡夢中相見!驚醒!《杰寧之心》在我孩子離世前我已經知曉,對于今日的這篇文章也曾構思了好幾年,一直想把這個深深如溝壑般的傷口撫平,但實在太難,我忘不了孩子那看我時的眼神,音容笑貌,還有我一直想把他鍛煉成熱血漢子的夢想!就連我給他起的名字就是一個期望,宇軒,來自于氣宇軒昂!很多的文字一直想寫出來,寫的時候我的心在顫抖!淚水漣漣!也是文字對于我來說過于沉重,生怕一不小心牽出那一絲深深的傷痕,而恰恰在天有靈的孩子好像正在看著我一樣,在我昨夜打印這篇文章之時突然整棟辦公樓跳閘,一時根本無法修復,打印了一大半的文章慶幸的被保存了在草稿箱,然而回去睡覺就整整一夜失眠!因為思念的心門一經開啟,遠方的親人同樣也在思念著我們,我在這里闡述哈提卜父親的偉岸豁達,天上那一雙天眼也正在開啟,緊緊的看著我,看著所有一切的慈惠,天堂的孩子你好嗎?哈提卜是不是和你在一起?有空也去那約旦河西岸去看看《杰寧之心》。去感受下天一樣的胸襟!爸爸會在這里祝福你,天堂安好!孩子。記得我曾是你的父親,我也清楚的記得我曾為人父過!我能釋懷,能包容一切大難!我還是永遠的愛著你,我心愛的孩子!
影評:《杰寧之心》——在絕望與希望之間
2009年06月05日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天開始下起淅淅瀝瀝的雨,來的時候還是一個溫暖的初夏的傍晚,這會兒卻也好像受到了影片的影響,變得陰郁起來,冷風吹在身上,有一種秋天的感覺。
這是一部名叫《杰寧之心》(《Das Herz von Jenin》) 的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二○○五年,巴勒斯坦自治區的杰寧城,以色列的士兵在一次例行巡邏中開槍打死了十二歲的巴勒斯坦男孩艾哈邁德,只因為他正在和小伙伴們玩打仗的游戲,手里舉著一枝可以亂真的塑料手槍。
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艾哈邁德的父親伊斯馬伊爾在痛失愛子之后,竟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意將兒子的器官捐獻給以色列兒童,拯救了五位“敵人的孩子”的生命。兩年之后,攝影隊陪伴伊斯馬伊爾走訪了這五個孩子中的三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庭,從而產生了紀錄電影《杰寧之心》。
多少年來,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戰爭與沖突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只要雙方在原則問題上達不成協議,這樣的流血紛爭就還會持續下去。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紀的時候就有人居住。公元前十三世紀未,猶太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治。
公元一世紀的時候,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猶太人的武裝起義被殘酷鎮壓,其幸存者也被徹底趕出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從此開始了四處流亡的命運。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從這個時候起,阿拉伯人逐漸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十九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在這一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多次發生過流血沖突。
鑒于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德國大規模屠殺的悲慘命運,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聯合國通過第一百八十一號決議。決議規定,在二點七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以色列宣布建國后,阿以之間爆發了五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對于以色列人來說,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的故鄉,是他們在流亡了兩千年之后仍然想要回歸的地方,在這兩千年里,他們遭排擠、受歧視,嘗盡了寄人籬下的滋味,所以,他們要“回家”;可是,這個“家”早就不再是他們的了。一千四百多年以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就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盡管其間也有戰亂與動蕩,但這里已經是巴勒斯坦人不離不棄的家園。
這樣的淵源造就了兩個民族間難以化解的仇恨。以色列雖然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但仍然無法招架巴勒斯坦人的各種暴力“騷擾”。歷史與現實的不公平使得巴勒斯坦人奮起反抗,甚至不惜使用絕望的手段——自殺式襲擊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對現狀的無力。
《杰寧之心》中的主人公伊斯馬伊爾也曾是巴勒斯坦反抗組織中的一員,曾經計劃和參與過襲擊以色列軍事基地的行動,并為此坐了八年半的監獄。雖然他至今都不相信他兒子是被“誤殺”的,但是在絕望與希望之間,他做出了充滿了人性光輝的選擇。
在這五個通過艾哈邁德的器官移植而獲得新生的以色列兒童中,有一位是正統猶太教徒列文遜的女兒莎瑪。在得知莎瑪終于找到了給她捐腎的人的時候,列文遜還對記者說他當然希望這是一個猶太人的腎。盡管他后來才知道捐獻者是誰,也表示了深切的感謝,甚至同意在家中接待伊斯馬伊爾,但是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還是對著鏡頭說:“我不明白這些阿拉伯人為什么這么恨我們,他們就希望看到我們死。”
伊斯馬伊爾對列文遜的拜訪可以說是電影中最有戲劇性也是最讓人感到無奈的一幕:兩個人見面之后都有些不知所措,彼此非常客氣也非常拘謹,當列文遜問道:“既然杰寧的生活那么不堪忍受,您為什么不走呢?”伊斯馬伊爾回答說:“您讓我到哪里去呢?這里是我的祖國啊!您為什么不走呢?”
在這個時候,兩個陣營間的敵對和仇視一覽無余。伊斯馬伊爾在告辭的時候,不住地撫摸著列文遜的女兒莎瑪的頭,微笑中充滿憐惜,在這個猶太女孩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兒子生命的延續。列文遜后來說:“巴勒斯坦人不都是壞人,他們只是生活得太苦了。”他還說有幸認識了伊斯馬伊爾,“要是早一些認識他就好了。”
《杰寧之心》講述的雖然是一個巴勒斯坦人的故事,主導演卻是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首映的時候,伊斯馬伊爾和其它幾位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場,影片結束之后,全體觀眾集體起立,用長久的掌聲向這位巴勒斯坦父親表達自己的敬意與感激。
盡管巴以爭端像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但是伊斯馬伊爾的故事,還是使人看到了絕望中的一線希望。
(摘自香港《大公報》 作者:林中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