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了。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氣象,重讀《講話》,再一次受到教育和啟迪。我們深刻體會到文藝的發展、成熟是一個曲折而復雜的歷史性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事關根本的文藝原點問題,必須給予持續關注,必須經常想、反復講。
一、 原點問題是根本
文藝的性質、功能、價值、內容與形式等本源性問題是文藝原點問題,它是關于文藝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人類對文藝實踐活動最核心、最關鍵、最根本的認識,對文藝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講話》之所以成為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文獻,就在于它對文藝原點問題作出了明確的、科學的、創造性的回答。古今中外,針對“文藝是什么”這一本體追問,歷來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講話》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從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堅定地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因此,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尋找題材和靈感。這就從根本上厘清了現實與藝術的源流之分,為藝術創作指明了方向。《講話》并沒有就此陷入“唯生活論”的偏見,將文學藝術作等而下之的處理,它同時指出, “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既揭示了文藝難以疏離現實的本質屬性,又闡明了文藝與現實的本質不同,對文藝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處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文藝原點問題,決定和影響著一切與文藝相關的其他問題。在文學藝術領域,原點問題與其他問題,是源與流、質與象、本與標的關系。抓住了原點問題,就是抓住了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講話》的非凡之處在于,它高屋建瓴地從諸多紛繁的問題中抽出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毛澤東指出:“什么是我們的問題的中心呢?我以為,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事實證明,《講話》之后革命文藝的發展,之所以能夠成功破解各種困難,創造全新氣象,正是因為在這一核心問題上統一了思想、達成了共識、站穩了立場。
文藝是什么?文藝為什么人服務?怎樣處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如何處理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在諸如此類的原點上做出怎樣的回答,堅持何種原則,將直接影響到文藝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承認文藝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性,認為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再現,文藝創作就能夠回到根本,擁有不竭的源頭活水;割裂文藝與生活的內在關聯,片面強調文藝的自足性,文藝創作就容易滑入虛妄的唯心主義的泥淖。堅持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文藝就能在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創造中成就自身的偉大;放棄服務大眾,滿足于極少數人的把玩、激賞,這樣的文藝最終必然被歷史所淘汰。而先進文藝與落后文藝的差異,社會主義文藝與封建文藝、資本主義文藝的差異,既呈現為思想價值、藝術水準的不同,更取決于在大是大非的重要原點問題上取不同的立場、做出不同的回答。由此可見,在原點問題上明辨是非,發出正確而有力的聲音,何等必要,何等重要。
二、忽視和混淆原點就會出問題
原點問題是文藝創作的理論前提和根本規約。然而,在實踐中,原點問題常常被當成簡單的常識而忽視。原點問題和現實具體問題的密切關聯,往往被其復雜性所遮蔽。對原點問題的正確判斷,更是容易被混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文藝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就隨之而來。
比如,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石和支點,是對于文藝理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大貢獻。但一段時間以來,否定和消解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的聲音時有所聞。代之以片面追求所謂“純文學”、“純藝術”的理論主張和“無立場”、“零介入”的創作姿態。有意無意地規避或拋棄對文藝的社會本質的認識,不承認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這個最基本的事實,放任以文藝的特殊性排斥其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社會現象的普遍性這個最明顯的邏輯錯誤,罔顧文藝作為人類實踐分工應有的存在條件和價值歸屬。在對“回到藝術本身”、“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的絕對自由”的極端推崇中,文藝似乎變成了孤生獨長于人類社會活動之外、游離于社會價值坐標體系、不受歷史發展普遍規律支配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在文藝屬性上刻意地“去意識形態化”,從根本上是在原點問題上本末倒置,其結果是使文藝遠離了反映和觀照客觀現實的責任擔當、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崇高目標,遠離了偉大的藝術作品所需要的宏大社會關懷和人文關懷,也遠離了涵養文藝生命和生機的歷史、民族和時代土壤。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但凡文藝,總是要解決“為什么人”的問題。文藝的完整形態,從根本上是創作主體和接受客體的雙向生成。文藝家對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總是要有自己的立場和出發點,總是要以喚起一定對象的審美體驗為創作歸宿,進而實現創作的意義。有抱負的藝術家,總是要致力去描寫、服務和影響創造歷史的中堅構成和主體力量,推動美好社會理想的實現,從而獲得深廣的社會效應和藝術價值。但時下,放棄對“為什么人”的嚴肅叩問卻成為某些人追逐的時髦。改造社會、凈化心靈、燭照時代的文藝理想退化為小眾游戲、沙龍情趣、圈子癖好,甚至不再視“為什么人”的問題為問題,自詡什么人也不為,徹底淪為個人私語、直覺宣泄、自我陶醉、自娛自樂。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全部社會實踐的崇高目標,文藝也概莫能外。更何況,文藝又具有特殊的性質和使命。不認真對待“為什么人”的問題,不僅會使令人景仰的藝術失去榮耀,更會失去存在的理由。今天,無論社會利益群體和文藝的接受對象如何多元化,為人民的立場、為“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胸懷,始終是文藝的至高境界。忘記了這一點,就難有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為人民所期待和熱愛的藝術。
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對于文藝至關重要。優秀的文藝作品,追求的是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沒有無內容的形式,正如沒有無形式的內容。藝術的形式具有特殊意義和相對獨立性,是賦予作品藝術性和審美效應的重要手段。但終歸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始終是具有內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實在的形式,是和內容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形式。而現在,一些人受到某些在語境上相去甚遠、自身也存在理論缺欠的西方現代、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影響,徹底顛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宣稱“寫什么”無所謂,重要的是“怎樣寫”,形式至上,沉迷技巧。由此炮制了很多玄奧詭譎的理論,卻在基本邏輯上站不住腳。在創作中眼花繚亂,卻難掩內涵的蒼白,最終造成作品精神能量的衰減、社會意義的削弱。
在原點問題上背離本質和原則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在普及與提高的問題上,放棄最起碼的責任擔當,只講經濟效益至上,過度娛樂,迎合低俗;在文藝理論和批評上,否認標準、解構本質、沖淡價值,陷入理論游戲和話語狂歡,導致價值上的相對主義和藝術上的狹隘功利傾向,使批評失去品格、失去力量,等等。
時代在發展。文藝的健康生態是文藝樣式的多元一體、多樣共生。但這不意味著,文藝沒有質的尺度、規律的約束和責任的要求。重申原點問題絕非“老生常談”,而是為創造性、多樣性尋找基本的法度和圭臬。面對新的形勢、新的實踐,不時梳理和厘清原點問題,恰恰是文藝清除困惑,突破障礙,實現繁榮發展的必由路徑。
三、在原點問題上,既要守正,又要創新
在文藝發展過程中,原點問題,應該成為永恒的主題,失去了對原點問題的觀照和應答,就失去了對方向的把握、對本質的理解。在文藝發展面臨重大選擇、發生重要變化的關鍵時期,原點問題不能缺席。而在一路坦途、高歌猛進過程中,不時觀照一下原點,校正一下方向,不但不會延緩進程,只能使前進的腳步更準確、更有力。
在原點問題上,既要有守正的勇氣,又要有創新的自覺,堅持守正與創新并重的原則。實踐證明,在文藝發展史上,有些命題,是人類長期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它深刻地昭示著文學藝術的本體特征、內在屬性,具有永恒的價值,并不隨時代變遷而消殞。《講話》中的許多經典闡述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文藝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現實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文藝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在階級社會里,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為藝術而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些經典論斷,是任何人在任何時代都難以否定和顛覆的真理。對此,我們必須擺脫各種時尚學說的誘惑,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我們今天紀念《講話》,最核心的旨歸,就在于重新吸納這些歷史的精華,為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強大的原點支撐。
在原點問題上,不能一味求新,要敢于守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一些原點問題的探索可以一勞永逸、沒有發展。相反,在有些原點問題上,必須保持與時俱進的思維。這是因為,時代演進,形勢發展,有些基于彼時彼地的原點闡述已經難以適應此時此地。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現實的發展和認識的進步,不斷呼應時代,對一些原點問題做出新的判斷和闡釋。守正是對真理的堅持,同樣,創新也是基于科學的態度。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探討原點問題的基本原則。文藝原點問題的討論,必須深深地扎根在現實的土壤之中,而最基本的現實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文藝實踐。對西方的一些理論觀點可以參考、借鑒。但是,這種參考、借鑒,必須立足于中國實際,經過中國文藝實踐的檢驗。而放棄中國文藝實踐經驗,離開“中國現場”去探尋原點問題,只能得出無用的或錯誤的結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