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電視,無意中按出一個正在播放京劇樣板戲《紅燈記》的頻道,正在播放李奶奶《痛說家史》的一段,那慷慨激昂的戲詞,高亢激越的唱腔,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說實在話,我并不是一個戲迷,也不太懂戲。但是,在戲曲中,就偏愛樣板戲。
樣板戲原來還被冠以“革命現代京劇”其中《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杜鵑山》等是其典型代表。有人說,樣板戲不值一提,它的政治意義遠超過文化價值。我認為這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不實事求是。我還看到有專家評論:“樣板戲開創了戲曲表現程式改革的先河。對傳統程式在現代生活中的表現,對現代人物利用程式進行的藝術創造,以及對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的改革,應該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改革、戲曲現代化的最高成就。”我覺得這個評價是比較客觀的。因為,一項改革成功與否,只要看它是不是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文藝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看看樣板戲雖遭全盤否定,但是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比較喜歡,且不說老人和文革過來的中年人,就是今天的小青年除了對流行音樂喜歡外,也對樣板戲比對其他傳統戲劇更喜歡。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全會提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自覺地進行文化創新,的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標志。我這里要說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自解放以后到1978年這段時間的確是非常有成績的,做得比較好的。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的文化幾乎沒有什么創新,有的都是大量吸收西方腐朽的糟粕文化。這就是這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們卻信仰迷失,道德滑坡,良知淪喪,黃賭毒死灰復燃,蔓延全國;警匪勾結,黑社會橫行,官員大面積腐敗;見死不救,殺人搶劫司空見慣等一系列社會墮落形象令人觸目驚心的主要原因。
現在談起文化大革命,主流媒體是全盤否定,百分之百的錯誤,百分之百的禍害。這完全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不符合毛主席一分為二的認識論觀點。這完全是戴著政治眼鏡看問題。因為樣板戲是江青主抓的,和江青有染,所以就一定的壞的、反動的。
事實上,有人考證,樣板戲最早并不是出自文革時期,樣板戲基本上誕生于20世紀六十年代。那時,國家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困難,全國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滿懷豪情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去。那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文藝界也不例外,出現了許多足以載入史冊的不朽經典作品。“樣板戲”也就是在那時誕生的,只是因為它們是這些文藝作品中精品中的精品,才被后來冠之以“樣板戲”的名稱。當時這些作品的創作和演出,集中了全國最出色的戲劇家、表演藝術家、指揮家、演奏家,他們本著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絕大多數人民服務的精神,本著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深入生活精心組織精心安排精益求精,這樣出來的作品,怎么可能不經典呢?因此,不能因為有江青名字的出現,就全盤否定樣板戲。我們不能把所有“文革”中出現的東西都當作是反動的消極的產品。比如,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是在“文革”期間的1970年上天的,它同樣是中國人民的杰作。“樣板戲”也是一樣。
只要不帶有政治成見,只要不用有色眼鏡看問題,只要你喜歡戲曲并懂一點點文藝知識,都必須承認,樣板戲是藝術的精品。樣板戲對京劇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大膽引進了西洋樂器,充實了原來京劇比較單調、比較單薄的樂隊陣容。讓樂隊更加恢宏、更加飽滿、更加震撼。對京劇唱腔進行了大膽創新,取消了原來京劇的地方發音吐字,一律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讓京劇更具有普遍意義。唱腔上更加高昂、流暢。
縱觀新中國成立60多年,經濟技術創新成果累累,但是在文化創新方面的確乏善可陳,樣板戲在文化創新方面,堪稱典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