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詩詞改革的成功之路及毛澤東詩詞的歷史價值
蘇文聰
舊體詩詞的改革從晚清的黃遵憲倡導的“詩界革命”算起,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但自“五•四”運動“詩體大解放”以來,新詩獨霸天下,舊體詩詞被徹底否定。而新詩后來也逐漸陷入了絕境。
然而“物極必反”。一自毛澤東詩詞(以下簡稱“毛詩”)在四五十年代開始問世以來,形勢便陡然地發生了變化,時稱傳統詩詞發展的又一座高峰。不但使舊體詩詞與時俱進,超邁傳統;而且由于毛澤東的著力倡導,新體詩在“民歌加古典”的基礎上也可望獲得新的發展。
毛詩就形式來說,屬于舊體。但它為什么能把傳統詩詞推向又一個高峰呢?
毛澤東對傳統詩詞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就是“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象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象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 這句話,有兩層不可分割的內容,一是肯定舊體詩詞有其存在的客觀歷史價值,不是什么人可以隨意否定的;二是強調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才能“一萬年也打不倒”。
而如何“要發展要改革”呢?我們從正式發表的60多首毛澤東詩詞以及毛澤東有關的詩論中,就可以找到基本的回答。
一、毛澤東詩詞的創作實踐是舊體詩詞發展改革的范例
首先,就毛詩的內容而言。研究毛詩的著名老詩人公木先生說:“毛澤東同志自稱他的作品是‘舊體’,是‘舊詩’,那是由于使用了傳統的古典的格律,是專指體裁形式說的;若論內容實質,則當屬于現代范疇,它是用‘舊體’寫的‘新詩’,用古典形式寫的‘現代詩歌’,正名當叫做現代詩詞,是開放在現代詩壇百花園中的花朵,甚至是無與傖比的異卉奇葩。”
這十分恰當地說明了毛詩之不同于往古詩詞的時代性,是屬于現當代的而且是“無與倫比”的“新詩”。
而這個“新詩”卻迥然不同于“五•四”后那些喪失民族特性的所謂“歐化”詩,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人民性。更為突出的,它的內容和聲韻,構成了我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高昂的主旋律,成為鼓舞、推動億萬人民群眾為推翻腐朽落后的舊中國,建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信心百倍、豪情滿懷、前仆后繼、奮斗不懈的嘹亮號角。毛澤東的詩,就是中國近現代這部空前壯烈、改天換地的英雄史詩。毛澤東的歌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歌,人民的歌,戰斗的歌。
毛澤東詩詞中的名篇、名句以至成為格言、成語者,超過已往任何詩人。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古今詩人,以詩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聯,或只一篇,雖其余別有好詩,不專在此,然播于后世,膾炙于人口者,終不出此矣,豈在多哉。” 但看看毛詩中的名詩名句,何其多也!正如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蔡清富教授所說:“毛澤東詩詞堪稱人生的教科書和座右銘……歷史上的優秀詩篇,都為讀者提供了有益的人生格言,但以詩人個體而論,為人類奉獻的格言如此之多、鼓舞人心如此之大,還沒有超過毛澤東的。”
對毛詩的吟誦,除老年人外,連年輕人也喜歡,許多人都能背誦若干首。以毛詩為主干、主旋律的紅歌,是大家最愛聽最愛唱的歌曲,至今仍傳唱不絕。這一切不都說明,毛詩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因而具有無比的生命力嗎!
第二,就毛詩的藝術手法而言。對傳統詩詞的藝術表現特色及其形式,毛澤東是抱著肯定和尊重的態度的。但他卻比前人做得更好,更富有詩歌藝術的魅力。特別是對于我國兩千多年前“詩騷”中的比、興傳統,他在寫給陳毅的信中就反復強調:“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毛詩中,運用比興手法十分出色和獨到,即以大量生動形象,展現我國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和建設中波瀾壯闊的畫面、眾多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個人豐滿的精神境界,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一群革命青年形象;“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無產階級群象;“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新中國女民兵形象;“金猴奮起千鈞棒”的堅持反帝反修的“金猴”形象;“亂云飛渡仍從容……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壯志豪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高尚情操;等等。郭沫若因此發出了“形象思維第一流,文章經緯冠千秋”的贊嘆!
當代著名詩人劉征將形象思維稱為“現實的詩化”,是很切貼的。他說:“如以糧釀酒,要以想象為酵母加以釀造,使之升華,創出新的詩境,此之謂詩化。”并以毛詩為例說:“現實的詩化,在毛澤東詩詞里多所運用,是一大特色”,特別贊揚《長征》詩:“筆力之大,真足以駕馭千軍萬馬,囊括千山萬水。”《蝶戀花•答李淑一》,“詩人沒有放筆直書,而是舍棄了現實的人和事”,運用“神話與現實相結合,升華到偉麗的詩境。” 由此看出,毛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也是鮮有能比的。
第三,從毛詩的創作方法上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文藝創作方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具有代表性的,有以現實主義為主的《詩經》和以浪漫主義為主的《楚辭》,其后代不乏人。但是毛澤東卻比以往任何詩人站得更高,“結合”得更好,從而使他的詩詞作品能夠發出時代的最強音,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巨大的反響。特別是他的“偏于豪放不廢婉約”的創作特色,使“兩結合”更加放射出奇光異彩,如《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沁園春•詠雪》、〈水調歌頭•游詠〉、《蝶戀花•答李淑一》、《卜算子•詠梅》等等,都是“兩結合”膾炙人口的杰作。
第四,從毛詩的表現形式上看。在詩詞的聲律和韻律的運用上,毛澤東對舊有的詩詞格律是基本遵從的,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但他并不為舊體所束縛。對于舊體格律,如字數、句數、對仗、粘對、押韻和平仄的規定,他雖然一例遵從,而當與表情達意發生牴牾時,則毅然變更其形式而服從內容的需要。如在押韻方面,毛澤東并不像有些當代詩家嚴格遵照平水韻、詞韻等古韻,而是結合實際情況,在詩作中,尤其在詞中的用韻,放得比較寬,平水韻、詞韻、十三轍、今韻、以至某些方音,都有混用的情況。特別如《蝶戀花•答李淑一》一詞,上下片的韻腳不同韻,但毛澤東認為選擇其他同韻的詞已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當時的情感,故特為注明:“上下兩韻,不可改,只得仍之。”這首詞并不因為不合詞韻要求而“掉價”,反而成為千古絕唱。這個詩詞現象,很值得研究,探索其原由何在,也許能發現新的詩律。在平仄的運用上,毛澤東除律詩和絕句比較嚴格外,對詞中的平仄使用就放得較寬。據有的研究者對毛澤東正式發表的33首詞的分析,發現全詞平仄完全合譜的有17首,占51.5%,全詞平仄基本合譜而有一至幾字未拘平仄的共有16首,占48.5%。等等 但這不但無傷于詞的藝術表達,反而未因辭害意而使全詞通俗易懂,暢若行云。這也是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現象。
經過毛澤東對舊體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揚棄,舊體詩詞果然煥發出它在新時代的生機。研究毛詩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研究成果愈益豐碩。近三四十來,受到毛澤東詩詞的熏陶,涌現出了創作傳統詩詞的百萬大軍,更是在詩壇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熱愛和積極學習毛澤東詩詞的人當更多更多,至少當以千萬計了。
由此不難看出,毛澤東詩詞無疑是“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的成功的樣板。試問,現當代的各種詩歌流派中,按其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和影響力,有那一種能與毛澤東詩詞相比肩呢?我們今天欲求傳統詩詞的發展創新,應當走什么路,不是很明白嗎?
二、更著眼于傳統詩詞的發展提出“民歌加古典”的新體詩構想
毛澤東并不限于在舊體詩詞范圍內的改革,而更高瞻遠矚地同時提出新體詩的發展思路。
還在1957年1月12日他在寫給臧克家等人的信中說:“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1957年1月14日,也就是在給臧克家等人信的兩天后,毛澤東約臧克家和袁水拍進一步談詩,可以說這是對1月12日信的補充。他在這次談話中說:“新詩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繼承優良詩歌的傳統,包括古典詩歌和五四以來革命詩歌的傳統。另一方面要重視民歌。詩歌的形式,應該是比較精煉,句子大體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也就是說具有民歌的風格。” 顯示出對新詩的較為具體的思考。
1958年3月22日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進一步指出新詩的出路說:“我看中國詩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結果要產生一個新詩”,甚至以“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的形象化語句說明他對新詩的構想。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給陳毅的信中說:“但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的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 信中特為提出“新體詩歌”的概念,標明與“歐化”體新詩的區別。在此,毛澤東的新詩觀再一次作了更為清晰更為明確的表述。而且他還創作了具有民歌特性的《八連頌》,試圖從實踐中摸索新體詩的創作路子(筆者有專文論述)。
由此看出,毛澤東以他的創作實踐以及他有關新體詩歌的論述,不但給我國詩歌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而且也為新體詩發展指明了的方向。可以預期,傳統詩和新體詩互相推動、融合,最后將形成一種主流詩體。當然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三、毛澤東詩詞的當代意義和歷史定位
以上充分說明,毛詩在我國當今詩壇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無論是傳統詩詞的進一步發展,新體詩的誕生、發展、成熟,都離不開毛澤東詩詞這面鮮明旗幟的引領。
所以,我們應進一步開闊視野,打開思路,除了對傳統詩詞改革問題要繼續進行探索外,還須深入考慮毛詩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以至整個詩歌發展史中的定位問題,洞悉毛詩的深刻歷史價值。
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毛澤東詩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新中國的響亮號角,是幟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譜寫出的高昂的主旋律。這完全是符合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的。尤其是,毛澤東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以及群眾對毛詩的喜愛程度,都是空前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把毛詩作為重要的“軟實力”,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它強大的教育、鼓舞、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功能。
我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盛唐之音》的“杜詩顏字韓文”一章中闡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杜詩、顏字,加上韓愈的文章,卻不止領了數百年的風騷,它們幾乎為千年后期的封建社會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又說:“李白、張旭等人屬于無法可循的一類。杜詩、顏字、韓文屬于有法可依的一類。后者提供了后世人們長久學習、遵循、模擬、仿效的美的范本。”“從而美的整個風貌就大不一樣了……人人都可以在他們所開創建立的規矩方圓之中去尋求美,開拓美和創造美。”
李先生的這個研究成果,很可以運用到我們對毛詩的歷史價值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考量。毛詩難道不堪稱當代以至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中國詩壇的“范本”么!更何況,毛詩的社會歷史價值及其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遠遠超過了唐之“杜詩顏字韓文”那個“范本”。
所以,我們更要進一步擴大思考和研究的范圍,明白毛詩不僅在中國當代有著巨大的意義;而且對今后的中國詩歌發展史也一定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后世人們長久學習、遵循、模擬、仿效的美的范本。”從研究內容到組織措施,我初步考慮,至少下列十個方面應納入我們的思考范圍:
1、毛詩對傳統詩歌有哪些繼承,又有哪些方面的發展和創新?這方面已獲得不少研究成果,尚須在“創新”及其意義方面再深入一步。
2、毛詩對現當代傳統詩歌有什么影響?
3、具有毛詩風格的獨特詩風的形成及其意義,現狀如何?這方面的研究今后尤須加強。
4、新體詩應如何從毛詩中吸取營養,取得新的進展。
5、毛詩對今后詩壇發展的影響。
6、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對毛詩的研究情況,加強國內和國際研究的互動。
7、從青少年抓起。毛澤東詩詞要適當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并列為大學中文系教學內容。
8、應將每年的12月26日,作為恒定的毛澤東紀念日,以此更廣泛更經常地推動對毛澤東詩詞的學習和宣傳活動。
9、加強和擴大研究隊伍。各個毛詩會,各級社科院,均應有專門研究組織。黨政、宣傳、文化部門,更要有卓識遠見,自覺地投入必要的研究力量,發揮毛詩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主流詩體作用,引領和促進傳統詩歌、新體詩歌以及一切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的新的發展,形成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特色文化。
10、創辦《毛澤東詩詞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及時發表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各方面的研究動態。同時應有選擇地刊載一些具有毛詩風格和宏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詩作,對傳統詩詞的發展和改革起引領作用。更希望能夠產生一批新的“紅歌”,唱響歌壇以至全國。
我以為,只要我們扎扎實實地做好上述工作,不但對當代中國詩壇能產生積極影響,興許會為爾后幾百年以至上千年中國詩歌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可謂“厥功至偉”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