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90周年之際,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紅色經典電視劇接連不斷。才剛放完《中國1921》,《永遠的忠誠》就來了。前者展現的是五四至建黨的歷史煙云,青年毛澤東再次成為焦點人物;后者聚焦的是“中國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可焦點不是當年按手印的18戶農民,看來他們算不上“忠誠”,而是25年之后帶領小崗村改變其“經濟困難,組織薄弱”面貌的掛職干部、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他才是“永遠的忠誠”。
看了幾集,聯系多年來的認識和思考,原來沈浩是這樣一個人,小崗是這樣一個村。
先說沈浩,絕對的“好人”。借用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的話說,“他剛到村里的時候,說風涼話的、挑毛病的、出難題拆臺的,天天都有。但是,沈浩全心全意、任勞任怨、沒日沒夜、無私無畏地為老百姓干好事,干實事,用真情實意感動群眾,終于把小崗村團結起來,使小崗村的發展走上了20年沒有走上的快車道”。
但沈浩在這條道上也就走了五年,《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11月8日報道:“11月5日中午,縣里來了幾撥客人,村委會在‘大包干’農家菜館里擺了酒席,喝的是120塊一瓶的本地酒‘明帝十八’。那天總共喝了多少酒,已經成為一個謎。老板娘支吾著說1瓶,有人說3瓶,還有人說8瓶。總之,下午4點,房東馬家獻看到小崗村副書記張秀華扶著沈浩跌跌撞撞地回來了。馬家獻給沈浩倒水,他搖頭說不喝。過一會兒,馬家獻上樓叫沈浩吃晚飯,聽到他呼呼扯鼾,睡得特別沉。第二天早上6點多,村民杜永蘭來找沈浩辦事,在床邊怎么喊也不應。趕來的醫生發現他的心跳和呼吸停止了。”
就這樣,一個年僅46歲的生命在小崗村走到了他的盡頭。
詳述這段歷史,我無意指責沈浩死亡的具體誘因。在今天的政治生態下,他不這樣行嗎?
我的問題是,他為什么要這樣?還不是為了在第二任期即將結束時小崗村民為挽留他而按下的186個紅手印?還不是為了他自己制定并已經開始實施的小崗村“三步走”的發展規劃?還不是為了落實有關方面提出的“要把小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標本,給中部地區大多數村莊提供示范引導”?
群眾的“手印”、個人的“忠誠”、新農村建設的“新標本”,他只能這樣了。
再說說小崗村。眾所周知的,1978年11月某個冬夜,18戶農民冒著據說是“坐牢殺頭”的危險,在一張16開的學生作業紙上按下了18顆鮮紅的手印,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拉開了中國整個改革開放的序幕。
后來,按手印的農民成為了“英雄”,巨幅照片掛在了2005年落成的“大包干紀念館”;按手印那張紙成為了“珍貴歷史文物”,1984年即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按手印的小崗村成為了“圣地”,改革開放20周年之際江總書記登門拜訪,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胡總書記登門拜訪,2010年又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夠紅火的吧。接著說點兒我所獨知的。1998年7月,為博士論文收集素材的我,跟隨一支大學生社會實踐團來到了因改革開放20周年而備受關注的小崗村。行前也查找了一些資料,系統了解了“按手印”、“大包干”的故事,并且知道了小崗村剛剛實現領導者的新老交替,正要進行“二次創業”。
從小溪河鎮包一輛破舊的中巴,沿一條剛剛鋪成的柏油馬路,直至小崗村口。遠遠地看見一座矗立的牌坊,上書六個大字“鳳陽縣小崗村”、三個小字“費孝通”。
進入村子,按照組織程序找到了當時的小崗村黨支部書記嚴德友,一個看上去三十歲不到的小伙,聽他講述了“大包干”后小崗村發展的大好形勢。接著,他引見了一位六十來歲的長者,筆直的腰桿、銳利的目光,說這就是當年的小崗生產隊隊長、大包干的帶頭人、剛剛卸任的老書記嚴俊昌。
聽罷介紹,我們立即肅然起敬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英雄”?
“英雄”講起當年的“壯舉”,底氣十足,豪氣猶存。很顯然,已經給無數人講過無數遍了,但面對來自北京的這一群大學生,講得還是那么投入,那么陶醉。
聆聽當中,我明白了,剛才見面的那位新書記,是他這位老書記的兒子。暗自詫異,原來是這樣的“新老交替”。
聽完故事,我們分頭到村里轉一轉、看一看。說實在的,除了村中央那條新修的水泥路,以及路兩旁還在栽種的花木、粉刷的院墻,跟我熟悉的河南農村沒有兩樣。看來,20年“大包干”的結果都是這樣。
不經意間,轉到一家門前。男主人熱情地引我進屋,驚奇地發現,墻上掛著他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的合影。心想,這戶絕非尋常百姓家,莫非又一“手印英雄”第?
仔細打量了這位“英雄”,四十多歲,偏分的頭型,黝黑的臉龐,眉宇之間透露著一種英氣,不像是普通的農民。
還是從當年的按手印談起,但我聽到了和剛才老隊長、老書記講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版本。當年組織秘密會議、帶頭按手印的不是隊長嚴俊昌,而是眼前這位副隊長嚴宏昌。嚴俊昌只是“在群眾影響下,才同意按了手印。而后也說:‘反正我不識字,出了事與我不相干。’……后來,大包干被黨中央定為是正確的,是中國必走之路,他就跳了出來,說:‘隊長是我,我是大包干的帶頭人。’所以爬上了大隊長的寶座,入了黨,分開村之后任小崗村黨支部書記。”
嚴宏昌還談到自己的入黨問題。在18戶按手印的農民當中,數他年紀最輕、文化程度最高,后來還辦過企業,當過省人大代表,見過不少世面,1982年起寫了好幾份入黨申請書,可嚴俊昌就是不理,1991年卻發展自己的兒子入黨,1996年接替他當了小崗村黨支部書記。
真沒想到,嚴宏昌一下子給我抖露出這么多“猛料”。至今也不明白,他為什么要給我講這些。
講者無意,聽者留心。在“大包干”的傳奇更加傳奇的同時,小崗村的光環開始在我心中褪色了。
第二天,我單獨拜訪嚴俊昌。問及嚴宏昌的事,他就一個簡單判斷,“那是小崗村發展的絆腳石”,“他離共產黨員的標準越來越遠”。
在村里我們一共待了三天。一邊是社會實踐團轟轟烈烈的“三下鄉”活動,扯橫幅,發傳單,訪貧問苦,支教助殘,忙得不亦樂乎;一邊是我帶著兩個學生,“深入敵后”,學著來點兒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真切體驗到了當時李昌平所說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最后那天下午,恰巧趕上鳳陽縣委在小崗村召開的“二次創業”動員大會。縣委書記在大喇叭里呱呱啦啦,村民在樹涼蔭下嘰嘰喳喳。其間,一位村民邀請我會后到他家去,但不要走大道,從村后繞著去。問原因,答曰:以免被村書記家的人看見,看見的話,我們走后,他就麻煩了。
會后,我真地帶著兩個學生過去了。原來,他也是按手印的18戶農民之一,知道我們是北京來的大學生,想通過我們把兩份材料“帶到北京去”。
一份是按有26個手印的“茲有對小崗村的事實和村支部書記所作所為介紹給領導”,另一份是他個人署名的狀告小崗村原書記、現書記的“投訴狀”。
兩份材料表達了四個意思:1.“18個手印”的帶頭人到底是嚴俊昌還是嚴宏昌?2.要求發展嚴宏昌入黨,并民主選舉小崗村干部。3.要求黨支部書記嚴德友下臺,并查清他的有關經濟和“打人罵人”問題,4.要求小崗村財務公開。
我確切地知道,把兩份材料“帶到北京去”,也不能幫他解決什么。但在他眼中,好像北京來的都是中央領導,最起碼也能見到中央領導。
看著他那副虔誠、無耐的樣子,我答應了。當地沒有復印設備,我就把兩份材料快速誦讀一遍并錄音。
從小崗村回來十幾年,兩份材料在我的電腦中封存了十幾年。不是我忘記了答應過的事,而是斷斷續續看到小崗村的報道,那里已經夠亂了,我不想再添亂了。
但看了《永遠的忠誠》,這個想法改變了。十幾年來已經熟視了一些媒體對于小崗村正面報道,好像“第一村”就得有“第一村”的樣,可電視劇的編導似乎沒有顧及這些,一開始就實事求是地給小崗村“脫褲子”,人們終于有機會看到小崗村華麗外衣下藏著的“小”了。
為了刻畫沈浩的“忠誠”,劇中塑造了一個在小崗村一手遮天、一手遮地的村主任“賈治國”。這個“賈治國”,簡直就是黑社會,在沈浩上任的第一天夜晚,就以打鳥的名義連放三槍,想著像嚇走前面幾位掛職書記一樣,嚇走沈浩。
可沈浩沒有走。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收繳、修路、蓋房,打破了小崗村的既得利益格局,觸犯了當年“按手印”的個別“英雄”。于是,“賈治國”使出了最狠毒的一招,指使幫兇把沈浩痛打一頓,送進了醫院。
劇情發展到這兒,我就想,“賈治國”的原形是誰?絞盡腦汁,把小崗村的幾任村主任理了一遍,都不是,但又都有點兒是。這可能就是藝術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沒的,藝術中可以有;生活中有的,藝術中可以沒。
面對《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沈浩道出了他心中小崗村的未來:“單靠種糧食,只能解決溫飽,小崗要發展,必須走集體化道路。”
于是,2004年10月,沈浩帶領小崗村一行13人,包括當年按手印的4位“英雄”,對山西大寨以及河南耿莊、紅旗渠、南街村進行了一周的訪問。
但對于這個史實,電視劇在把鏡頭對準大寨之后,移花接木地用天安門取代了紅旗渠,用華西村取代了南街村。至于沈浩面對郭鳳蓮說出的話,“你們大寨是‘干’出來的,我們小崗是‘按’出來的”,以及他在南街村檔案館的留言,“學習南街村,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那就更諱莫如深、不能提及了。
對于編導的難處,我也理解。能夠拍到這個份上,已經不容易了。
沈浩畢竟不是郭鳳蓮,也不是王宏斌,他所走的“集體化道路”,只能是利用小崗村的“金字招牌”和廉價土地,把商人招進來,在大塊大塊的農田上種林果、辦工廠。村民頂多是以承包的土地入股,過去在自己的田里種地,將來在別人的廠里打工。用政府的話說,這叫“土地流轉”;用農民的話說,這叫“賣地”。
就是這樣的“流轉”,在以“分”出名的小崗村還是流不暢、轉不動。就是這樣的“賣”,在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2008年嚴德友在中央電視臺語)為信條的小崗村還是賣不出大家都合意的價碼。
再看看《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
“兩個月以來,沈浩的工作日程表里,排滿了一大攤子土地流轉的遺留問題。先是10月底,村里新規劃的循環路要在嚴美昌家的麥子地里經過,50多歲的‘大包干’帶頭人嚴美昌不樂意,結果十來個不明來歷的小痞子沖進他家,恐嚇說要揍他;然后11月2日,GLG甜葉橘產業園生產道路破土動工,因為事先沒有通知,十幾個村民不滿意村委會先斬后奏的做法,鬧到了沈浩辦公室;當天晚上,‘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的媳婦段永霞裹上棉被,就睡到了自家地里——當初,村民嚴家樂家的地被規劃入村文化廣場,被村委會請去喝杯茶的工夫,地就沒了。一連三天,嚴宏昌家沒日沒夜守著莊稼,生怕給挖掘機刨掉了。到第四天,小崗村就出事了,一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大事。45歲的沈浩死了,在又一個三年任期將盡之際。”
電視劇還沒有播完,沈浩最后的日子能否展現出來,如何展現出來,還有最后兩集。
就算最后兩集不看,回看前面幾集中的兩段臺詞,已足夠明白小崗是個什么樣的村,沈浩是個什么樣的人。
一段是小崗村的老祖宗“余三爺”聽說沈浩被打,實在氣不過,就踉踉蹌蹌跑到街上開罵:“就憑這你們是大包干的帶頭人,頭上頂了頂紅帽子,就覺得了不起了么?就覺得有功勞了,是不是?人家過雪山、爬草地的英雄都沒怎么樣,你們就是大包干按了個手印,就以為自己是開國元勛了?不要臉!話也不會說了,路也不會走了,人也不會做了,啊?你們辦點正事沒有?”
另一段是在沈浩42歲生日的時候,沈浩的妻妹、妹夫對沈浩的無私奉獻深表疑惑,說沈浩太傻,為此沈浩的妻子王曉琴大發雷霆:“你們老說共產黨的干部出了哪個哪個貪官,咬牙切齒的,這不好那不好。好,現在輪到你姐夫了,人家好好干了,到你們嘴里有好話么?還傻傻傻、農民農民!跟你們這樣說吧,共產黨的干部要都是你姐夫這樣的,那就真是和諧社會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