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電視劇《毛岸英》,從少年毛岸英的苦難經歷中明白,人,應該在責任中成長。
毛岸英很懂事,既能吃苦,又會化解矛盾,還會照顧弟弟。他的生活能力,是在流浪生涯中對弟弟的照顧中培養起來的,是在完成媽媽“照顧好弟弟”的囑托中培養起來的。
同時,毛岸英身上一直有種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無論是在流浪歲月里,還是在存有很多爭議的土改斗爭中。這種理想主義精神,就是改變不合理的社會、讓窮苦人過上幸福生活的理想,就是爸爸告訴他的窮苦人要團結起來建設一個屬于自己的“大房子”的理想。懷著這樣的理想,即使是在餓得得胃病的人間少有的艱難時光中,他還能把賣報紙、賣破爛、拉三輪兒、撿煙頭掙來的錢,買本字典來學習。每當我想到這一點,就有了力量:有了毛岸英的這種學習精神,我還能多看多少書呀!而毛岸英身上的這種理想主義精神和學習的熱情,就是源于一種責任感,一種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的責任感。他的這種責任感來自于父親毛澤東、母親楊開慧對他的言傳身教。就像少年周恩來說過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人,要想有責任感,就得被賦予責任。大概,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希望自己有價值,都愿意承擔責任。但是,很多父母,由于不信任孩子,由于心疼孩子,就把本該由孩子承擔的責任自己扛了起來,使得孩子無憂無慮、無所寄托、甚至無事生非。待某日發現端倪了,就又責怪孩子缺乏責任感。豈不想,剝奪孩子責任的,是父母;責怪孩子責任感缺失的,也是父母。橫豎都是孩子沒理,家長有理。在父母面前,孩子永遠是弱勢群體,永遠沒有發言權。
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孩子才會有孝順父母、勇于拼搏的努力;培養孩子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孩子才會產生匡正時弊、濟世救民的抱負。
所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紈绔子弟少偉男。
給孩子一些責任,會使他的腰桿更硬朗,頭腦更聰明,人生更豐富,才華更彰顯,生命更有意義。
因此,家庭經濟的困難,國家的黑暗,都是可以適當地告訴孩子的,也許,那正是他們努力的動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